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之出则弟

钟茂森博士

 

    《弟子规》第二个部分“出则弟”。在第一章里面,“入则孝”是讲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第二篇“出则弟”是教我们出外对尊长要有恭顺的态度和行为。要知道,在家里能够对父母养成一个孝顺的心,自然就能够对兄长对师长也能够敬顺。对兄长的敬顺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和睦,互相团结、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到学校去求学,父母也希望我们对老师尊重,因为尊师就是重道,对老师能够恭敬就是对道业、对学业重视,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而踏入社会也自然把这种恭顺的态度带进自己的工作岗位,对领导、长上也有一种恭敬的存心,自然我们的工作关系会很和谐,工作得也很欢喜,效率也会很高,工作就会有成绩。扩而展之,对社会上一切的长辈,比我们年长的、位高的,学问、道德、威望都比我们高的,我们也要对他恭敬,为他服务,这些都是悌道。

    孝是一种对内的存心,那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体的那种观念,那是天性的爱心,把这个爱心表现出来一定是对父母、兄长、师长有一种恭敬的、承顺的态度,这就是悌道。“入则孝,出则弟”,入是代表内心,内里面有这一分一体的爱心,外表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所以孝悌二个字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不二,没有分别的,是一不是二,孝为体,悌就是用。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我们为了让百姓相亲相爱,现在说和谐社会,那要教孝;让大家都懂礼,都能互相温顺、合作,就要教悌,教恭敬人。古人教孝、教悌会有所分工,父母在家里面如果是教孩子“你要孝顺我”,这好像常常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教孝往往都是先生教、老师教,孩子到了学校,老师教学生“你要恭敬我,你尊师才能重道”,让学生恭敬自己好像也说不出口,所以教尊师要父母去教,父母跟老师互相的合作,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师,老师教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父母跟老师一合作就把这孩子教好了。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这门教育是一门师道,道家、佛家也是师道,儒释道三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流,三家都注重师道,所以中国人他不管有多大的成就,他都念念不忘老师教诲之恩。

    我们看到著名的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他是一位非常尊重老师的人。根据报导,说他有一次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参加学校六十周年的校庆活动,当时陈景润回到学校里,虽然他已经是很著名的数学家,但是没有一丝毫傲慢的态度,反而回到母校真的觉得像久离父母的孩子回到了家乡。他说:“在厦门大学学习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和最幸福的情景,我永远不会忘记教过我的老师,我非常尊敬这些热心教育事业、给我以谆谆教导的教师们,是他们给予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从离开厦大到现在,我每时每刻都怀念着我亲爱的母校,怀念教过我的老师。”这位数学家还特地去拜访已经过世的厦门大学的老校长的家里,老校长叫王亚楠先生,去拜访老人家家里,见到七十多岁的王师母,陈景润握着师母的手非常的激动说:“我非常想念王校长,非常感激王校长对我的培养和教育。”王师母这时候拉着他的手说:“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照片,听到你取得成就,我们也感到特别的亲切,如果王校长今天还活着,一定也是很高兴。”

    陈景润也拜访了好几位过去曾经教过他的老教授,其中有位老教授有一次到北京,陈景润在北京工作,他在时间上是非常的节省,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因为一个人在学术上有成就,他最珍惜自己的时间,所以一般人来他都不去见的。可是当有一位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去北京,陈景润对老师安排的时间就格外的大方。这位老师叫方教授,陈景润特地从他住的地方到方教授的住处,中间路上要花一、二个小时,北京很大,车也比较拥挤,但是陈景润前后五次去探望这位方教授,但是都没有碰上面。这位方教授后来回到厦门大学还收到陈景润的一封道歉信,说老师到北京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各方面工作很多,都没有能够对老师招待,请老师原谅,下面署名叫“生陈景润”,这个“生”字还写得特别的小,表示对老师的那种敬意。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在学业上、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一种德。陈景润这种尊师重道,我们看到他这种德行,也能够想到他有这样的学术成就确实是他应得的。

    人的福分、人的成就都是以德行做为根基的,因此孔老夫子教人,所谓“孔门四科”,首重的就是德行教育,先是德行,然后是言语,然后是政事,政事就是你从事的专业,再谈文学,文学就是你文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这些消遣这些学习。德行是人之根,而整篇《弟子规》就教我们德行教育,所以不能不从这里下手学习。我们在文革以后长起来的这一代应该补上这一门德行的课,也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有良好的教育,这样对得起下一代。我记得我从小母亲就教导我尊敬老师,在学校里虽然我也很调皮,经常爱玩,但是对老师总是很恭敬的,总是很听话的。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我是在幼儿园全托,就是母亲把我放在幼儿园一个礼拜,周末才接回家里。当时老师们都会跟我妈妈讲,说我很调皮,我母亲就跟老师们说,孩子如果调皮捣蛋,请老师们一定要严加管教。对我要求很严格,让我一定要尊敬老师,所以自小心里面就留下一个印象,对老师一定要尊重。

    古人是父母带孩子去拜师的时候,父母总是带着一点礼物,带着这个孩子去跟老师请求收下自己的孩子做为弟子,老师如果答应了,就献上礼物,然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后面是孔子像,父母首先带着孩子给孔子像三跪九叩首,然后再请老师坐在上面,向老师三跪九叩首。当一个孩子看到父母的这种表演,对老师这么尊重,父母都给老师磕头,孩子怎么敢不尊敬老师?老师受到父母的这种重托,也就特别认真的来教这个孩子,因为如果不把孩子教好对不起孩子的父母。父母跟老师之间这种配合、这种表演,给孩子留下一个深刻的尊师重道的印象。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为我幼小的心灵植下了尊敬老师的印象,到了美国留学,这个教导就体现出很大的好处。当时我在美国留学时候所跟的那位教授,这位教授要求非常严格,其它的博士生都不敢跟他学,因为这个人大家认为是太苛刻,脸上很少见到有笑容,而且做起事来是雷厉风行,有时候让人下不了台。我跟这位教授可以能做到百依百顺,教授叫我做的,基本上没有半句违逆的话,也没有那种违逆的心。所以不出半年,虽然我去了美国,很多东西不会,甚至英文也讲得不好,但是半年之后进步很快,教授给我的工作我也能赶得上,教授也发现我是个很听话、很好学勤奋的孩子,所以也特别乐意来教我。原来才发现这位教授其实也是很有爱心的人,表面上虽然是道貌岸然,但是内心里是很热情的。既然看到我好学,他也就毫不吝啬的来教导我,因此在他的手下学习、工作了四年,掌握了很好的经济学、金融学研究的方法。

    在毕业前,我记得写了八篇论文,或者是发表,或者是被接受发表,当时这位教授为我写的推荐函说,八篇的论文在金融学里面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教授的成绩。这确实也是,因为在经济金融学里面发表一篇论文很不容易,好的论文至少也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把它弄得出来,这是科学的研究,很费时间,但是掌握了方法其实就可以效率很高。所以得到教授的那种栽培,我在学术界成长也特别快。回想走过来的路,并不是自己聪明,不是自己资质很高,我的资质很低的。怎么说?我在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很耐心的教我,但是我常常都学不会。比如说学一首唐诗,背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这么一首简单的唐诗,我妈妈教了我足足一个月,我才把它背下来,智力比一般水平都要低。我的外婆看到我妈妈这样耐心的教我,而我又老学不会,她叹息摇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教都教不会!”所以并不是我有智慧、能力或者是聪明,关键只要有好的教育、有好的素质培养起来,一个人可以说得到成就也并不是难事。

    我记得在二00六年(前年)我回到家乡广州,跟以前的母校华南师大附中老师们聚会,拜访老师,老师看到我从国外回来也很高兴,知道我在海外的这些成绩,就请我回到母校给这些中学的师弟、师妹们讲讲自己走过来的路,启发这些孩子们如何来过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当时我记得在母校讲了两个钟点的课,题目就叫做“幸福成功的根基”。我就给这些师弟、师妹们讲到,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他的聪明、智慧、资质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人品,而人品当中最关键的是孝悌,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尊重老师、尊重长辈,这是孝悌。孟子讲孝悌可以帮助我们成圣成贤,他说尧舜之道也是孝悌而已。《论语》上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它是仁的根本,当然也是你的成就、你的事业的根本。

    这两年我的大学母校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请我回去给他们的研究生开班讲课,讲我的专业—财务金融,是用英文为他们上课,上国际MBA的班,我也欣然的同意。一般来说,像我们这些教授回到祖国来教书,很多大学都邀请我们,包括北京大学曾经请我讲过课,厦门大学也请过我,他们都有费用提供,而且费用也满高的。但是母校请我回去,我跟他们讲,我跟你们免费教这个课,这是报答母校的培育恩德,报答老师教诲之恩。当时母校说不行,我们这些是有规定的,你一定要收。我就把讲课的这些费用捐出来做为母校的一个助学金,成立了“孝悌助学金”。母校问我助学金用你的名字好不好?我说不要,就用“孝悌”。《论语》上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是《弟子规》上讲的,所以当弟子、当学生的,首重的德行是孝悌,成圣成贤也是孝悌而已。

    设立这个“孝悌助学金”是帮助那些贫困学生,月收入低于三百块钱家庭里出来的学生,在中国还真不少,他们家里困难,上大学不容易,需要助学金来帮助,我们也是出一点绵力,这是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报恩,这也是孝悌。没想到成立了“孝悌助学金”以后,也有很多热心的朋友,他们觉得这个助学金很好,他们也乐意解囊捐助,让这个“孝悌助学金”能够年年维持下去。虽然我们能力很少,但是总有这颗心,希望这个社会重视伦理道德、重视孝悌之道,不敢为人师,但是希望能够开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讲“出则弟”,这里面学问很多,我们又从哪里学起?《弟子规》里面讲了十三条,具体的教我们如何行悌道。

 
恭摘自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52-251-06 钟茂森博士主讲 2008/1/2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