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正文部分的第三章“谨”。这一章总共有二十四节,所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的事情,所谓衣食住行、生活小事。但是要知道,圣贤教导童蒙、教导初学者,都是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规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炼自己的一种诚敬之心。诚敬是我们学圣贤最关键的一种心态,为什么这么说?《中庸》上面有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诚就是天的道理,这天道,人的行为也能够时时用真诚,这就能够符合天道。人道是诚之者,让我们的心地诚敬,等到我们心地至诚的时候,这就已经跟天道相应,这叫成圣贤。什么叫圣贤?“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种人叫圣人,也就是他的行为造作都是自然而然,没有一点造作的味道,所行的都是中道,没有个人的执着,没有个人的分别、妄念,这种人就叫圣人。
但是没有天生的圣人,圣人是要靠教出来的,圣人是要学出来的。怎么学?就是要诚之者,所谓诚之者就是指择善而固执。一心为善,这个善跟本性相应、跟天道相应,言语、动作、起心动念都跟本性本善相应,做到了圆满,就叫做圣人,他回归本性。所以不可以忽略生活当中的一言一动,乃至我们心里的任何一个念头都不可以忽略,如果忽略了诚心就没有了,一个人的真诚心都是在这种日常小事当中去养成的。像《弟子规》里讲的“谨”这篇,所说的都是小事,像“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乃至包括起居的方面,像“朝起早,夜眠迟”、像“晨必盥,兼漱口”,行为方面包括“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点滴,但是圣人的诚敬心都是要在生活点滴中来养成的。当我们每时每刻都不放松自己而养成一种诚敬的时候,那么诚敬就变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自然就从里到外都是诚敬。古人讲的“诚于中,形于外”,生活的这些行为都表现我们的心地,如果放纵自己,心里一放松,行为上就一定有亏缺,这个瞒不了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也是诚敬到极处的人,所以他们观察任何事情真的是体察入微,看问题是入木三分,从很小的动作、神态上面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地,就可以预知这个人吉凶祸福,因为人的一生吉凶祸福都是他的心地决定的。他的心善,那么他的境界、他所遇到的任何这些人事物都是善的;如果他的心地不善、粗劣,那么他自己的一生必定有很多坎坷。
一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有智慧的人,他从一个国家的百姓心态,从一个国家的媒体里播放的内容,从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的言行,就可以预知这个国家的兴衰。所以《中庸》上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国传统的文化培养人们那是培养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从这些小事、小的现象里面看到整体,甚至能够预知未来,因为未来的祸福兴亡都有前兆,这个前兆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小现象,粗心大意的人就忽略了,心地清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看到了马上就晓得情况。我们说人有预知未来的本事,这个人很神,为什么神?“至诚如神”,也就是他观察问题敏锐,吉凶祸福能表现在人的动作形态上面。“见诸蓍龟”,蓍龟是用来预卜未来的那些东西,蓍是一种草,龟是龟壳,古人用来占卜用的。为什么能占卜?它必定是有一个前兆,这个前兆就是一种相,这种相就能预卜未来,所以真正懂得算卦的人他们能够卜卦。不懂算卦也没关系,学了传统文化就有这种智慧,看一个人的神情动作,吉凶祸福都“动乎四体”,他的四肢怎么个动作,你就知道他是吉凶祸福。总之,轻薄的人动作无礼轻薄,这种人就无福;动作恭敬、谨慎,待人厚道的,这种人就是有福的。所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哪能不知道?不善也必先知之。都是因为我们读了圣贤书,了解传统文化,才学会怎么样去看待事物、怎么去看人。当然我们学这个最关键的不是去看人的,而是要求自己,我们希望自己这一生有福,那在这个谨上就需要下功夫。过去小的时候没人教我们,传统文化受到破坏,所以我们现在来学习叫做“亡羊补牢”,那也不算晚。从哪里开始学起?《弟子规》这里给我们讲了二十四条,二十四桩事情,我们一句句的来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