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之勿畏难 勿轻略

钟茂森博士

 

    “勿畏难,勿轻略。”这是讲我们做事或者是求学或者是修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勿畏难,勿轻略”,立定了目标,不要害怕艰难困苦,坚持不懈,一直做下去,就能成功。当然也不可以太轻忽,如果是把事情看小了,粗心大意,这个事情也很容易会产生错误。一件事情不能够成功有两大障碍,就是畏难和轻略。就像我们学习,求学的人都知道学习是件艰苦的事情,孩子从上小学那天开始算,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快的也要二十年。像我就读了二十年的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硕士、博士加起来四年。可能有的要读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的书要读下来也是不容易的,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恒心,才能把这条路走完,所以不可以害怕艰难,如果怕难,那中间就辍学,学业就不能完成了。也不可以把它看轻略,如果是轻视它,觉得学习也没什么难的,掉以轻心,那学习也学不好,因为学习要用专心、要认真,不可以马虎大意的,马虎大意之后学不好,自己信心可能就退失了。所以要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以平常心对待就什么事都不难,反正每天该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要急躁,也不要懒散,最终就能获得成功,这种平常心就接近于道了。

    这个平常心是一种勿畏难、勿轻略的心,心里有个目标,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也不能够老被这个目标所困扰,因为如果心太急,这就是心被这个目标所困扰,就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忧虑牵挂,这是自设障碍。所以总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就好。学业如此,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比如说在现在社会里面我们想要做一件善事,成就一桩善事是不容易,我们讲好事多磨,那应该用什么样态度去做?像我们要推广圣贤教育、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什么心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说,“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这就是最好的态度。一桩事情如果是好事,我们应该做,有能力我们就做,没有能力那我们就希望别人来做,别人来做我们来协助他。不管是自己做或者是协助别人做,总是不图报、不务名,不求人家的报答,甚至不求有好的果报,人家讲善有善报,我们善报都不求,善事应该做的,我们也不要名、不要利,事情大小难易都无所谓,我们总是有这个机会在我们的当下、在我们现前,能够做的就耐心行去,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把这个事情做圆满,这叫真诚心。

    又说,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果然以这种心去行善,自然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那种效果,意想不到的那种事情会发生,这个事情一定是好事,真的是善有善报。我们积极的去行善,没有私心,不求自己的出名,不求自己的利养,以一个无所求的心去做,这种果报是非常殊胜的,真的是我们不可思议的。像历史上,孔子当时一心一意就想推行周公之道,要恢复圣人的礼乐教化,虽然他这一生很多曲折、很多不顺利,但是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对这个理想的追求。他的理想是什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现在所说的和谐世界。用什么方法来构建和谐世界?孔子用教育,他希望国家行仁政来推动教化。虽然周游列国十四年,没有一个国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主张就是教育的主张,他不主张用武力,而推动推行教化。他晚年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办私学教化这些大众,在他门下学习的有弟子三千人,真正有大成就的有七十二贤。孔子一生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可是他对于圣人教育那种执着的、不断的去追求去推动,没有畏难,也没有轻略,因此他的果报很殊胜,成为中国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名垂青史,万代景仰。孔子他第八十代孙出世也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托孔子老人家的福分,孔子的福荫护自己百代子孙,现在世界上提起孔子,大家都尊敬。

    我们也知道宋朝的包青天包拯,包公是一位大孝子,父母双亡之后他才出任做官,所以他四十岁才进入仕途。因为他在家是个大孝子,在朝廷为官他也能够尽忠,他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忠心报国。他自己也是名垂青史,成为忠义、刚正不阿的一个历史典型。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孙是台湾的包玉刚,这是台湾的船王,大富长者。你看看包青天的忠义之德,能使他二十九代的孙还能够有这样的福分。《书经》上面说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为善的人,天给他降下无穷的福分,反过来,如果造不善的人、造恶的人,天也必定给他各种灾殃惩罚。儒家五经中《易经》有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都是为我们显示能够踏实、择善而固执之的,真正做起事来,做善事不畏难、不轻略、不图名、不图报的大公无私的人,他的家族必定兴旺。
 

 
恭摘自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52-251-08 钟茂森博士主讲 2008/1/4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