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之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钟茂森博士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是讲有过失不怕,就怕不肯改,能够把过失改正过来那就没有了,“归于无”。如果不肯改,甚至还要处处的替自己开脱掩饰,这是过上加过,罪加一等,“辜”就是过错。有过失没关系,能承认、能改过,那就是好人。《菜根谭》上告诉我们一句话,“弥天罪过,都当不得一个悔字”。人造再大的过失,我们说天大的过失,只要能够悔过、能够忏悔,他就有救。只要这口气没断,他能够痛改前非,还是个善人,再大的过失也能够归于无,因为当善心生起的时候,过去的过恶都烟消云散。如果我们不肯改,哪怕是过去小小的过失我们不肯改的话,那还不能叫善人,甚至还要为自己掩饰,这就叫做自暴自弃。不肯做君子,不肯做圣人,不愿意恢复自己本性的本善,这不叫自暴自弃吗?这叫自甘堕落。所以对于改过要痛下决心。
  
    了凡先生,这是明朝的一位进士,叫袁了凡,他曾经写过一篇家训传给他的后代。了凡先生在过去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高手孔先生,孔先生真叫神机妙算,把了凡先生的一生都算定了,几岁考第几名,哪一岁考上秀才,做个什么小官,拿多少俸禄,一生没有儿女,命中无子,他没有功名,就是没有举人和进士的命,只能当个秀才。这些功名就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位,古人是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就这么个意思。当然过去考的更不容易,因为过去就这一门,就考个文科,现在不同专业都有博士。结果他的一生没有举人、进士的命,没有儿女,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以后真的他的命运完全是按照这样算定的来走。结果有一天遇到了一位云谷禅师,了凡先生考上秀才以后到国子监去留学,国子监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在那里进修,到了南京拜访了栖霞山云谷禅师,跟禅师打坐,对坐了三天三夜没阖眼。禅师就问他,你这功夫很了不起,凡人之所以不能够成圣就是因为有妄念,现在看你三天三夜不起个妄念,你用的是什么功夫?了凡先生也很老实,就跟云谷禅师说,我实际上没什么功夫,就是我的命给算定了,反正一切都是命,也没什么好想的。云谷禅师他是开了悟的大德,听到了凡先生这么一说哈哈大笑,我原来以为你是个英雄,结果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一听,此话怎讲?云谷禅师就说,要知道,你的命运给孔先生算定了,你这几十年也都没有改一改,既然都被阴阳所束缚,你不就叫凡夫吗?

    了凡先生一听就问禅师,难道命运能改吗?当然可以改,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不是宿命论,自己的福分要靠自己去求。了凡先生一听就问,难道命运可以改,怎么改?禅师就告诉他改过迁善就能改造命运。难道《易经》上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没读过吗?《书经》上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些了凡先生都读过,一点他明白了。然后云谷禅师就启发他,你想想,你的命里面为什么没有科第?考不上举人和进士,你自己反省一下为什么,这是果,因在哪里?结果了凡先生思考了很久,点头说我真不该有科第,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过失,凡事都有个原因,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我考不上功名?因为我不能够积功累行,不能够积德,积德就是积福,我德薄就福薄,再加上我不耐烦,很急躁,又不能够包容别人,别人有过失我总是严厉的批评,很看不顺眼,很多人很多事就是看不顺眼,就是要去指责批评,包容心、涵养没有。我又常常以自己的才华能力来盖人,通过压人、盖人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力,这是轻薄的表现。有德的人他懂得韬光养晦,即使是有才华、有能力,也要含蓄三分,不能够露尽,怎么可以用自己的才华能力去压人、盖人?自己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这个直不是正直,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能够三思而后行,很轻率、很爱发表意见,这些种种都叫做薄福之相,怎么可能考上功名?

    禅师又启发他,那你想想为什么你命中不该有子,你没有儿女,为什么?了凡先生又反省,他讲了六条,他说:“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我们先讲这两条,他说我很爱干净,我很爱清洁,有洁癖,要知道水太清了就没有鱼,人太好清洁就很难生养。这里的洁是一点脏的东西都忍受不了,一点人的过失毛病他看到就不顺眼,没有那种大度包容的心量,怎么能够生养万物?更何况和气能育万物,和气像春天春风,和风吹来万物都生育,我自己善怒,很爱发脾气,和气就少,当然就难以生育。

    下面又讲“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读书人都明理,都知道仁爱之心是生育万物的根本,爱是根本,爱心,而残忍就是不育之根,所以残忍的人没有后代。我为了自己的名节,看见别人有难往往不肯去帮助。看到别人有难,一般人有一种不忍之心,他会伸手帮助,但是了凡先生碍于面子不肯去帮助他,这是没有儿女的第三个原因。还有一个是下面讲“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他爱讲话,耗气,把自己的身体元气耗散出去。“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自己爱喝酒,喝酒喝多了就会损伤精神,精力就会被损掉。“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他晚上很晚都不睡觉,都爱坐着,可能他很喜欢读书或者打打坐。要知道睡眠帮助人恢复精神是最好的。人,我们前面说过,经历这一天就像经历四季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晚上就是一天的冬天,要藏。藏怎么藏?睡眠就是藏,晚上如果没藏好,第二天早上就没精神。冬天不藏,春天就不生,这都是自然之道。晚上早睡,第二天早起,这种是补养身体的一个最好的方式,这叫天补,跟着太阳行动,太阳起你就起,太阳落你也该休息,这是与天同步,保养精神,这样精气神才能够足。了凡先生反省原来没有儿女,过失还是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不能埋怨命运不公平,再想想其它有很多过恶,不能够一一道出来。

    了凡先生为我们做出个榜样,他勇于承认过失。他拜别了禅师以后,回去之后认真的改过自新,力行善事来改造命运。刚开始改起来也不容易,但是咬紧牙关,“过能改,归于无”,不能够再纵容自己,不能够苟且因循。所以他说“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这是讲他改过以后那种心得。真正认真改过的人,他自然有一种兢兢业业的景象,跟以前不同,以前是放任自流,现在真的有一种战战兢兢、戒慎恐惧的心态,哪怕是一个人在暗室屋漏里面,也常常有如天地鬼神在旁边监察,不敢放肆。遇到有人来毁谤我、憎恨我,我也能够包容,也能够忍受,福就开始增加。后来改过,他自己给自己做了个功过格,做的善事写上去,做的恶事、犯的过失也写上去。他发了三次愿,第一次做三千条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善事,三年完成;最后发愿做一万件善事,结果后来一念就完成了。为什么?他的命运改过来了,原来没有功名,后来考上了举人、考上了进士,中了进士以后朝廷命他做宝坻知县,做个大县的县官,结果为那个县减粮,晚上睡梦中神人来告诉他说你减粮,就是我们现在的减税,减农业税,利于万民,你就这一件事就已经足以抵得过万善,更何况了凡先生一生努力改过迁善,改到最后真的是念念都是善,念念都为人,念念都充满了仁爱之心,以至诚心做每一件善事,这种心可以抵得过万善。经过一万六千条的善事圆满,了凡先生的命运改得很好,他命中没有功名,有功名了,命中无子,他生了两个儿子,命中应该活到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三岁,多活了二十年。

    你看看古人学道,进德修业,这样的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终身来奉行,所以他成为大德、君子,成为大丈夫,成为豪杰。我们在本性上来说跟他是一样的,本性本善,只是现在有很多不良的习性,要把这些习性改过来。了凡先生能改,我们为什么不能改?他是通过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成为英雄豪杰,名垂青史,他现在的第十几代的孙都在,家门隆盛,后福无穷,我们为什么不起而效法,而自己轻薄了自己?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训里面提醒我们,“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我们改过要天天都改,天天都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才能改。所以要改过首先要知过,怎么样知过?通过读圣贤书,读了圣贤书以后,一对照自己的心行才了解自己确实有过失。假如我们发现没有过失,自己无过可改,那叫安于自是,这句话就是说自以为是,自甘堕落。人不是圣贤人,哪能说没有过失?天下只有两种人没过失,一种是圣人,他的过失统统改了,彻底回归本性本善,这种人确实他是大圣,另外一种人他自己觉得自己没过失,其实他是满身的过失,这种人是没救的人,那叫自以为是,最后必然堕落。

    我们学习《弟子规》就要用《弟子规》来天天检点自己、改过自新,不能够浪费自己的青春,纵容自己的过失,这样到老的时候留下的就是悔恨。了凡先生说得很中肯,他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个世间确实很多人很聪明、很伶俐,资质也很不错,为什么他这一生没有什么建树,没有什么成就?就是因为他德不加修,业不加广,不肯努力改过自新,进德修业,每天都是马马虎虎平平常常想过这一生,最后就因循苟且,耽搁了这一辈子。本来是可以成就圣贤君子,但他没有成就,本来可以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他没有得到,这都是因为因循二字耽搁了这一生。

    我们有幸遇到传统文化,虽然年纪也不小,但是能遇到,这就是大幸,要赶紧亡羊补牢,赶紧去深入学习,努力改过自新,这也不算晚。人如果有过不改,甚至好面子,常常掩饰自己的过失,这种人他其实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像民国之前袁世凯篡位当了皇帝,当了八十八天的皇帝,当时袁世凯没有德行,很多世人都骂他,结果当时的文人章太炎不骂他,为什么不骂他?他说不值得我骂。结果这个话被袁世凯听到之后心里很不高兴,就把章太炎给关起来关了一个月,罪名是什么?他没骂袁世凯。你看看做人竟然做到别人都不想去骂他,不值得人骂,那真的叫大耻辱。所以有过千万不能够掩饰,愈掩饰自己反而过失愈多,耻辱愈多。

    你看古圣先贤不仅是有过失勇于承认,甚至别人的过失他都自己惭愧,归过于己。像商朝的圣王商汤,他曾经讲过“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万方就是天下的老百姓,百姓如果有过失、有罪,罪在谁身上?罪在朕的身上,朕就是汤王自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百姓有过失是因为我当皇帝我当天子的没有好好教他们,导致他们不辨是非善恶,才有这样的一个地步,谁的过失?我自己有过失,归过于己。真正好的领导人,你看看他有这样的品德,下属犯了过失,他绝对不会去苛刻的责备下级,他反而会说这个事情做不好我有责任。是不是真有责任?是真有责任,最起码的是我用人不当,我不知道他的能力可能做这个事情会做不好,或者是我没有教好他,我不能够把他教得很有能力,或者我的德行不能够感化他,让他能够负责任,所以确实我对这个过失要承担。你看真正好的领导,能够这样做的必定得到下级的爱戴拥护。

    过去我们师长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他教自己的学生,有一次学生犯了过失,很惭愧,拿着教鞭来到老师面前,跪在老师跟前,请老师拿教鞭打他,来惩罚他。结果老师看到学生这样子,知道学生是来忏悔的,但是老师拿起教鞭以后往自己身上打,然后对学生说,这个事情我没教好你,是我的过错,我得先惩罚自己,在场的学生都流眼泪,这就是真正做老师的圣德,当学生的哪能不尊敬?哪能不爱护老师?哪能够再做过失辜负老师的教诲?这里讲的“倘掩饰,增一辜”,不仅不掩饰,还要尽量的把这个过失摊出来,不要怕别人看到我的过失,这样才能够真正进步得快。如果是别人讲我过失讲错了怎么办?要知道,讲错了也没关系,也乐于接受。为什么?他讲我,批评我,甚至我承受了他的批评,或者是把过归己,这好像是吃亏了,要知道吃亏是福。别人的批评,甚至是讥嫌,甚至是毁谤,都是帮我们快速进德修业的方法,这么一想心就平了。

 
恭摘自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52-251-09 钟茂森博士主讲 2008/1/5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