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之过不规 道两亏

钟茂森博士

 

    “过不规,道两亏。”这一条是讲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应该互相的来提升,见到对方有过失,就应该真诚的规劝。如果看到自己的朋友,特别是在圣贤教育道路上携手共进的这些善友们,看到对方有过失而不能够去规劝,眼见他德行堕落,不能够帮助他提升,这样既使到朋友不能够改过自新,自己德行上也有亏欠,所以“道两亏”,对人、对己都不好。真正的朋友就应该以真诚心有义务来帮助对方,帮助他德学有所长进,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孝经》上有一句话讲,“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真正有很好的朋友,对我们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这句话讲,读书人如果有一个诤友,诤友就是能够对我直言相劝的人,这让我能够少犯过失,能够令我的名节不会受污损。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诤友,那是一个莫大的福分,我们应该对他非常感恩。

    朋友的相劝我们听了以后,如果是正确的,就立即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朋友他的规劝不妥当,我们也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他能够有这样的热忱来帮助我提升。我们看看自己身边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诤友?如果有这样的诤友,我们一定进步得很快,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如果看到我们自己身边都没有人敢跟我直言规劝的,那是不是就怨老天爷怎么不安排一个诤友给我,为什么这些人都不给我直言相劝?在那里怨天尤人。要知道,古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没有诤友,应该怨谁?应该怨自己,检点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能听得进规劝的人。别人劝导我们,我们听到别人说我们的缺点、我们的过失,马上就面红耳赤,要跟他辩驳,不能够接受,这样的态度,人家最多给你提第一次,绝对不可能提第二次。为什么?知道给你提的意见你不能够接受,不能够接受还再提,就跟你结怨。有智慧的人懂得察言观色,看见你不能够接受意见,他以后再也不会开口,对你都是客客气气,大家没必要结怨,这样我们就把诤友给赶跑了。所以首先我们要心存纳谏的这种谦卑的态度,对待任何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都应该欢喜接受。

    古代子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讲我们过失我都很欢喜,绝对不会反而批驳对方,要跟对方辩驳,甚至会怨恨对方,这样的人叫没福。什么样的人有福?能够受谏的人,听得进谏言、听得入规劝的这种人真的是有福。为什么?自己看自己的过失很难,但是别人告诉我们过失,别人看我们容易,我们听到别人一规劝,马上改过来,这种人就是有福。所以对待朋友第一个态度,是应该有谦卑的纳谏的心态,听得进谏言的心态,第二个态度是有过则改,朋友给我们的规劝,听到了马上改过。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最得孔子赞赏的,为什么孔子最赞赏他?这是因为颜回他能做到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他不犯第二次。我们如果能够真正有不贰过,过失只做一次,善友一给我们规劝,以后再不干了,那善友也欢喜,他能诚心诚意的帮助你,知道帮助你,你确实能够提升。我们如果一天能够听得进一个过失,改正一个过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千日,能够改一千个过失,那恭喜你,你将是一个真正的圣贤。所以有过不要怕改正,善友看到我们能够改过,他就欢喜继续规劝,如果看到我们听到规劝,虽然也很客气,表现出也很谦卑恭敬的态度,但是就是不肯改,他给你提第二次你还不改,第三次他可能就不提了,知道提了也没用,何必为难你?所以真正有修养的人,他都进退有度。

    我们对别人、对朋友规劝过失,也要注意艺术和分寸。不要看到这条“过不规,道两亏”,我见到朋友的过失,马上就批评他,当众就把他的过失给说出来,这样让他很难堪,这种方式就不对,这种心不够仁慈,因为仁慈的人给人留面子。看到朋友的过失,是希望他能改过,而不是借助这样的机会去刁难这个朋友,或者是借着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高,自己的眼光很厉害,你看我一下子把他的过失给看到、抓住,这种存心就不良。跟朋友交往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种真诚的、仁爱的心态,有这种心态,跟朋友规劝的时候,他一定注重方式,尊重对方,一定是在两个人的时候,没有别人知道的时候跟他讲,有其它人在场绝对不讲,这是尊重对方,这样朋友会感恩你,他会乐意接受你的规劝,他就能改,这样规劝的效果才好。我们规劝的目的要清楚,是为了朋友改过,为朋友好,所以这个方式不得不注意。方式如果不注意,可能达不到规劝的效果,他不肯改,甚至他会起抵制的心理,起逆反的心理,而且可能会怀恨在心,怨恨我们,这样我们不就是适得其反?所以跟人交往,这些分寸、这些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不慎重。

 
恭摘自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52-251-11 钟茂森博士主讲 2008/1/15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