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之家道(第一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5/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大家午安。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诸位长辈、学长们,大家一起来探讨、来交流,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千古文章。这些文章都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些文章都是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学问,然后能够透过这些文章,让我们世世代代后代子孙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圣贤人都说,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些文章都是贯通古圣先贤的智慧,都是来让我们明白古圣先贤的教诲。

  跟大家交流古文对我来说也是百感交集。因为我记得我在念书的时候,念高中,曾经古文课考得很差,全班第二名,倒数第二名,四十四分,把老师气得半死。所以人生该学的东西要趁早把它学好,学不好,以后还得学,不如早点把它学好;应该干的事就早点干;已经发的愿,好好的去成就,发了空愿,以后还得要做。所以面对我们这个大时代,伦理道德文化的承传,我们应有当仁不让的责任。因为假如我们再不传这些道德学问、这些文章,那后代子孙就不懂得伦理、道德、因果这些道理,那他们的生活,他们人与人的关系,很可能就像书上说的,不明伦理道德,生活就跟禽兽差不多了。绝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希望他的下一代愈来愈差的。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代的人都希望给后代恩泽、给后代好的榜样,所以我们才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绝对这五千年的文化,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假如断在我们的手上,那我们上无以见祖先,下无以对后代的子孙。

  其实文化承传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体会应该是最深刻的。我们看,我们父母那一代都懂得孝顺父母,都懂得对兄弟尽道义、夫妇尽情义,好像这都是他们处世待人的标准,他们不愿意违背。可是到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的下一代,好像是唯利是图,都只想到自己,这些仁义礼智信好像离我们、离下一代愈来愈远。所以一代不传,可以从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跌到最短视的民族。我们现在华人世界呈现的短视到什么程度?可以为了一点点钱,杀害、伤害自己的父母,自己最亲的人。所以不明做人之道,就“日沦于禽兽”,就被整个欲望给控制住,就很可悲了。

  以我们这一代来看,包含礼教没有承传,我们小的时候都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很自然的。吃饭都是我们去请爷爷奶奶吃饭,都是亲自盛饭给爷爷奶奶,这是我们这一代这么做。我们的下一代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是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一代人不传,就倒过来了。所以现在孝子、孝子,几千年来是孝顺父母叫孝子,那这几十年不传,孝子变成孝顺儿子,那就为孩子做牛做马,然后孩子还真把父母当牛马。就可以体会得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所以我们今天学古文,还是为了承传道统、承传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们一起来学习古文,我们还是遵循着五伦八德来挑这些文章,藉由这些文章提升我们的道德、提升我们的修养。而师长强调,我们这几年很重要的,是要扎根;扎德行的根、扎儒释道的根,这是德的根,三个根,也要扎文言文的根。因为文言文是我们能够深入经典的一个工具,好像钥匙一样,我们懂得了文言文,就能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

  那怎么样懂得文言文?大家刚刚把书翻开来有没有头晕晕的感觉?首先,大家不要担心,连考四十四分的人都能学了,你们也不要担心,你们铁定没有考过我这么好的成绩,倒数第二名的成绩。所以熟能生巧,李炳南老师说的,能熟背五十篇古文,可以看得懂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古文,就可以写文言文。而每一个人都有明德,既然有明德、有智慧,一定可以把它学好;学不好,也是这个心产生恐惧造成的。所以首先学文言文要相信自己能学好,不要害怕,而且要抱着感恩的心来学,这是几千年古圣先贤积累下来的智慧,都是为了造福我们的。

  我记得那个时候,师长就提到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可承传五千年,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很有智慧,发明了文言文这个工具。因为语言、谈话的言语是会随时代而改变,假如写的文章跟当时候讲的话一样,三十年就有一个小的转变,一百年可能就有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过了二百年、三百年的人,就看不懂二、三百年前的文章,更何况是五千年的文化承传。那就像现在的埃及人,看他们祖先留下来的那些文字,只能望着叹息,看不懂,也只有那些考古学家看得懂一些字而已。字都很难懂得,那就更谈不上整篇文章的义理,就更传不下来了。所以祖先了解到这一点,把文章跟语言分开,写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们读得懂文言文的规矩,那打开《尚书》、打开《论语》,就可以跟几千年的圣哲人,神交古人,你用至诚的心,就好像孔子、孟子到你面前来了。刚刚大家给孔老夫子鞠躬,孔老夫子来了没有?没来也是我们的关系,跟孔子没关,不能把责任推给孔老夫子,至诚感通。所以听到这里,本来对文言文有恐惧,马上转成对祖先的一分感激。心转,感受、境界就会转,好像再看这个古文有亲切感而没有压力了。

  不只文言文的发明使整个文章可以让几千年后的子孙看得懂,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我们祖先传的学问,它是真理,禁得起时代的考验,假如它谈的不是真理,二百年、三百年就被淘汰掉了。五千年的考验,五千年的印证,它才留得下来。人这一生能明真理,那是大福气!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生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一生没有白来。所以能传五千年,代表它是千古不变的真相。大家注意去看,到书局列出来的畅销书,请问它能放多久?可能下个月就不是它了,甚至于可能过半年,人家都对他的说法质疑了。因为他不是把人生的真理写出来,只是他自己的看法。可是孔子讲,他是“述而不作”,不是他自己的看法,他是体悟了尧舜禹汤这些圣王祖先的智慧,再把它承传下来。

  而我们更深入这些千古文章,就了解到,其实古圣先贤只是恢复了他的本性、他的性德。我们照着这些经典,就是照着自己本有的性德去修养自己、去提升自己,绝不是说古圣先贤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不是。这些千古文章不是某个人的意思,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我们性德里本有的。

  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一起来学习,所谓学贵立志,有了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学习才能积极、才能有恒心,就像《了凡四训》上讲的,“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大志就好像这个根扎牢,根基扎牢了,才能枝繁叶茂,根基不稳,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战、风雨就连根拔起了。我们要立定志向,我相信诸位学长们,一起来参与这个课程,应该每一个人都立志了吧?你们怎么都没表情,难道你们是被逼来的吗?学习是没有办法被逼的,学习要靠自己自动自发、自立自强才行。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圣哲人是因为被逼而成为圣贤的,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立志,我们就想到孔子的一段教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目标就像《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圣成贤。当然,一看到“圣贤”两个字,我们不要觉得他很遥远。什么是圣贤人?做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孝子,是个好先生,是个好太太,是个好父亲,是个好母亲;在外是个好领导,是个好下属,是个好公民。他做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做医生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医生,他在各行各业都是慈悲为怀,给那个行业做出表率来,这是圣贤。所以圣贤不是遥不可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真心的去敦伦尽分,达到圆满就是圣人。当然学圣人以前,在儒家的标准先学君子,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提升就变圣人。就好像世间读书,你先读大学,再提升读研究所,再提升就是最高的学位,就是博士学位了。那我们最低的标准,学君子。

  不知道大家对君子这两个字熟不熟悉?熟悉。我们以前小时候说要做翩翩君子,温文儒雅的君子。我记得那时候读《论语》,君子跟小人的句子特别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很多这样的句子,可能几十条都有。那些君子的句子,都是指导我们,君子是怎么立身处世的。我那个时候念了不少句,可是心态不对,经文很难受益,心态错了,愈读愈堕落。所以你看心是根本,一个人有成就那一定是他心态对,绝对不是成就以后再来改变心态,不可能。就好像一个人事业要成功,他一定要谦卑,绝对没有人说成功了以后再来学谦卑,那不可能。他只要不谦卑了,他不可能成功,他走到一半,自以为是,就出状况了。

  所以相同的,我们学习经典,假如心态不对,也很难得利益,甚至会愈学愈后退。比方我那个时候学的时候,我念到“君子”,我就会想君子、君子,就想到自己;我一念“小人”,小人、小人。这种心态就绝对错误了,第一个念到君子就想到自己,这叫傲慢,这叫错估自己的境界,觉得自己挺好,其实错了;念小人就想起别人,那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了。这个师长常说的,最傻的人就是把这些垃圾都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这样傻不傻?很傻。我们要不要继续傻下去?不要。好,今天我们准备了一台垃圾车,就把我们这些错误的态度统统倒掉,不要再带回去了。这叫学贵力行,懂得道理了,当下去做;明白了,就把习气放下,当下自己就得利了。所以这个心态不对,反而读了这些句子,增加了自己的傲慢,都看人家的过失。心态转过来,念君子的时候就想到别人,对,那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做到了。念到“君子喻于义”,我们就脑子里都呈现别人的榜样,这叫“见人善,即思齐”。念到“小人喻于利”,马上对照自己,这每一句是讲我的,不是讲别人的,一看,自己确实还有私心,还有自私自利在,赶紧随着读这一句话,把这个习气调伏掉。所以一开始学习的心境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来谈如何以很好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刚刚讲到,首先第一个,学贵立志。而君子他立志,君子他知道他这一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什么样的天命。人知道他这一生有什么使命、有什么目标,他走的每一步很有方向,很踏实。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他这一生要干什么?好像每一天就把二十四小时给混过去,用玩乐把它给挥霍掉了。不能怪年轻人,他从小就没有被引导要有使命。比方说,我们几千年来每一个人他在大的家族里面成长,每个人从小就觉得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很有方向、很有目标。他要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会鞭策自己好好读书、好好提升,以后有了学问,才能做更大的事、更有意义的事。现在家庭缺乏对孩子这样的引导,反而都溺爱孩子,他就没有志气,他就没有使命感。

  像我父亲那个时代的,家里比较贫穷,从小读书都不用人家催的,就期许自己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奉养父母,可以照顾兄弟姐妹,而他们也确实是做到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有志向,又很坚定有恒心,都能够达到他人生的目标。所以古代君子他知道他家族的命运跟他有关,他得要努力,他得要做好的榜样,他才对得起祖先。那这个家族再扩大就是整个社会。我们自己面对现在国家社会的命运,我们明不明白?这个国家社会以后会怎么样,大家可以预料得到吗?读了经,我们从经可以推一个人的命,也可以推整个社会国家未来的命运。今年就特别明显,各地都传来水灾、旱灾,尤其地震,次数好像六级以上差不多十次左右了,这可能在近代以来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明理了,知道这些灾难主要是因为人心不善,所以在《尚书》当中,都把这些道理给我们点得非常透彻,“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风调雨顺还是灾难频传的根本原因,是人心善与不善招感来的。这很难得,最起码我们从经典当中我们这一生不会胡里胡涂,不会只是在那里担忧受怕,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我们可以扭转乾坤,我们可以力挽狂澜。诸位学长,这些名词你们都是考试的时候才用是吧?你不觉得这些成语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再贴切不过了嘛。甚至于我们不做了,会怎么样?那地球没救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家希不希望你的孩子遇到的是更惨的灾难?你们没反应,你们还有没有良心?连对自己的孩子、孙子都提不起关心,那这大慈大悲怎么修?所以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有一分道义,要去扭转整个人心的颓废。“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了就是我们的责任啊!  

  我记得有一次见到一位女校长,她的学校,她是管初中。孩子在初中的年龄是最不好带的,高中算大一点,小学年龄还小,就是这个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年龄特别难带。我们在座有没有初中的老师?初中的老师真的是菩萨道,孩子都不好管教。结果她的学校一个中辍生都没有,那个年龄很多孩子都不来读书,在外面流连忘返,她跟老师们很有爱心,把那些孩子都找回来,教他们一些特别的技能,把一些做人的道理告诉他,“没关系,你不要考高中都没关系,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些道理,学一些能力。”校长、老师用心,孩子可以感觉得到。其实那些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他其实只是缺乏爱而已!真正感觉到家庭、老师的爱,哪有人希望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所以这个女校长不简单,她是真正有孔子教诲的精神。我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尽心尽力,这个校长尽心尽力;恕,宽恕、体谅。这个“恕”字,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设身处地如其心去感受他的心,这叫恕道,感同身受。这个校长会想,这个孩子现在很痛苦,我们再不好好教他,他以后的人生不堪设想。这是为这个孩子的人生着想,恕道。再来,为他的父母着想。因为这个校长也是人家的母亲,她可以想到,当孩子都在外面接触不好的人事物,他的父母每天在家提心吊胆,我们都是为人父母的人,她能体恤人家父母的心情。再来,为社会着想。这些孩子不导到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上来,那现在污染这么严重,一下堕落下去,以后可能是社会的隐忧。所以这个校长很认真,所有的孩子她都用爱心把他找回来。

  为什么她有这样的胸怀?因为她的心境很能承担。我记得我们那时候邀请她来参与课程,她给我们勉励,讲了两句话,我们印象很深刻,对我的震撼也很大,因为她是女中豪杰,我这个男人不能输给她。她说:“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再难也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去做。”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现在的社会国家,以至于民族的存亡,都维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知不知道我们的生命跟我们这个社会国家民族是融在一起的?我们有这一分承担,自然这一分至诚就能够感应、感动更多的人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至诚可以感通,可以感天动地,可以感动所有人的善心。

  在河北有一位老人叫白芳礼老先生,他自己七十五岁左右回到家乡去,刚好看到一些孩子没有读书。那都是小学的年龄,他很吃惊,因为他自己没读书,觉得很苦,他不愿意看到孩子也跟他一样的人生。结果了解了情况,因为这些孩子没有钱读书,这个老人,他觉得自己的苦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不要再让别人去受了。而且他觉得这些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不好好读书,那对社会国家就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老人虽然不识字,但是存心都是很有道义的。结果他当天晚上回去睡不着觉,辗转反侧。隔天醒过来,把他一生积蓄的五千块钱拿出来,对他的孩子讲:“我要把这五千块钱统统捐给没钱的孩子,让他们读书。”孩子说:“爸,你疯了,那是你一生的积蓄,是老本,你捐出去了,你以后的日子怎么办?”道义之人没有为自己,绝不为自己想,念念为民族社会着想。所以他说:“你们不要管,这是我自己赚的钱。”而他要把这五千块钱去捐给学校的时候,学校不敢收,“老人家,你留着吧,拿了,以后你怎么办?”结果因为他非常坚持,最后学校实在不忍心再拒绝他。

  他不只把一生所有的积蓄捐掉,从那一天开始,他又重操旧业。他是踩三轮车的,在火车站、车站载客人,结果从那一天开始,又踩了十多年的岁月。总共接济的学生,小学、中学不算,光大学生就有三百多个人。他踩的公里长度可以绕赤道十八圈,我们就知道他踩了多远的距离。一天可能只赚个三、五十块钱,他都把它积攒下来,然后去救济没有钱读书的孩子。甚至于不知道多少的岁月,他的午餐、晚餐统统是在车上吃完,一个馒头,再喝点白开水就过去了。而且他在火车站还帮人家看车子的时候,那个房子都非常的简陋,而北方的天气,冬天有时候都降到零下。我们都想,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在那样的气温,这么多年的岁月,他是怎么过来的?真的,圣贤人说的,浩然之气,无私的心,都是一心为社会的道义之心,这样严寒他都不畏惧。

  有一次刚好大学里要把他们的奖学金颁给大学生,希望他们亲自来。电话打给他,要去接他。老人家说:“你不要来接我,你们就把那个汽油钱省下来,再给这些孩子们买文具,不要浪费了。”而当老人家到达现场的时候,现场的来宾、学生跟学校老师非常惊讶,因为所有的来宾都是西装笔挺,都是赚了钱然后回馈这个社会,只有他穿得非常的简陋,披着一个军大衣走进来。虽然在场的人很惊讶,但是过了两秒钟之后,就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么样贫困的人都尽心竭力的来奉献他的力量。那一次刚好他上台亲手把奖学金颁给学生,这些孩子们回忆到,握到了老人家的手,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么样粗糙的手,八十几岁的人,都还在为他们的学业在努力。所以他捐赠过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随分随力的做公益的事情。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这个老人的精神已经传承给了无数的学生。所以确实至诚是可以感通的,我们每一个人把真诚拿出来,就可以带动我们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

  而那一次奖学金颁发典礼结束的时候,正准备离开,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可不可以让我讲几句话。”这个学生上台来,就说到,他今天看到白老先生,他本来已经取得可以在天津一带一个很好的企业工作的机会,可是他今天看到白芳礼老先生,这么为下一代教育着想,这种道义让他很震撼,他说他决定要回到自己的故乡—新疆,比较偏远的地方,他要去奉献他自己的力量,回报家乡。所以马上白老先生那个道义,就点亮了这个大学生的心灯。后来老人家九十几岁生病了,天津一带的人都非常关注,还要求报纸每天要报白老先生的情况。捐赠的金钱,各地像雪花般涌过来。所以一个人的至诚,就唤醒了一个地区的善心。所以师长也说,“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自自然然能产生善的力量,能够慢慢延伸到我的小区,我的地区、县市,以至于期许我们自己的国家,可以带动全世界正确的思想观念,恢复伦理道德。我们有这样一个自我的期许。因为社会的乱,乱在心,只要人能恢复善心、恢复爱心,这个社会就会愈来愈好。

  所以汤恩比教授才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句话大家听过没有?都听过,很熟。大家听了这一句之后,有没有觉得自己这一生的命好像改变了,有没有?没有吗?大家再听一遍。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现在二十一世纪快走不下去了,科学家说,再不改善,这个地球就不能用了;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孔孟学说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大乘佛法也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我们都有接触,所以你们都学了。学了不去救这个世界,叫什么?见死不救。诸位朋友,你们没有后路可以走了。有没有感觉到?就是因为没后路了,才不会懈怠。再有后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为什么我们都不能成就?这个真正的心没有发出来!都发的是空愿。所以我们遇到这个大时代,这样的因缘让我们不能再蹉跎,不能再发空愿了,要勇往直前去承担。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就这样堕落下去。

  所以孔孟学说、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仁爱、博爱、慈悲。可是仁爱的根在哪?在孝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知道爱心能解决问题,爱心的根在孝,而我们这个民族,孝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西方很多的民族文化里面没有孝道,他没有孝道就不可能真正有爱心。爱的原点是孝。所以诸位学长,我们这一生能知道道德的根在孝道,就是很大的福分,最起码这一生能找到根,没活得胡里胡涂,没有以人身去干畜生的事情。而我们看,这样的文化在我们华人承传几千年了,西方还不知道,要靠我们去弘扬。所以世界上有一句话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它的实质就是中华文化的世纪,唯有中华文化彰显,人从自私自利、从功利回归到爱心,才能化解当前的灾难。

  诸位学长们,谁去向欧洲、美洲的同胞们讲解孝道、讲解五伦八德,你们觉得谁去比较好?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I don’t speak English,我的英文is very poor,我的英语不怎么好,靠我是不行。大家想一想,全世界的华人哪一个地方的英文最好?新加坡?这个时候你们就说新加坡,我感觉孟子在流眼泪了。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你看这种气概。孟子又说,“待文王而后兴者”,一定要等待有文王这样的人带头,他才说好吧,我就干吧,还得要有人带头干的,这是一般的凡人。真正的英雄、豪杰是前面都没人,他勇于承当,我先来做。孟子的精神有没有融到我们的心灵里面去了?我再问一遍。大家要了解,虽然新加坡英文很好,但是你要了解英文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哪一个地方的华人,他保留传统文化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个道统还保留下来,然后英文又很好,是吧。好,有时候讲话点到为止就好,也不要强人所难,肯接受的他就接受了。肯接受的,他今天晚上就睡不着觉了,明天就开家庭会议。

  所以确实,我们在领受经典、领受师长的每一句话要用心,才能真正感觉到这些话的重要性。汤恩比教授这个见地,比我们华人还要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其实是很丢脸的。我们了解到,心是根本,其实祸福就在一念之间。家庭、社会的动乱,其实从思想来的,因为这个时代,功利时代形成人只想自己,自我为中心,就竞争。老祖宗他能洞察事物整个循序发展的轨迹,他能见微知着,他了解到心念偏了以后,他自私了,他会竞争。现在的竞争,不是团体与团体,甚至于是兄弟、父子之间都在争。有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很疼他儿子,怕儿子营养不够,每天交代他太太给他儿子煮一只鸡腿,每天都给他吃。结果有一天他生病了,他的太太想,他生病应该多补充一些营养,那一天煮好的鸡腿就拿到先生的面前,今天你补一补吧。结果他太太这样拿过来,都还没拿稳、还没放好,他儿子就突然给他妈妈一巴掌,然后对着他父母讲,这个鸡腿是我的。你看父母一心一意为他,可是没有长他的善心,长了他的自私自利,这么小就为了一只鸡腿打他妈妈,跟他爸爸争。所以教育的根源是长那颗善心,我们不找到根本,花了一大堆时间教育孩子,得到的结果让我们非常的遗憾。所以人得找到根本才行。

  《礼记.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现在的人,最大的过失就是自私自利,所以这个发展下去就是竞争、斗争。不只是团体、国家冲突,这个世界会瓦解掉,因为原子弹的数目都不知道可以把地球炸多少次了。而这个末日,不单是地球有毁灭的危机,还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假如觉得生命一点意义都没有,那个时候是生不如死。什么时候人会有生不如死?孩子不孝、忤逆了,甚至伤害他们,那人活着就非常非常痛苦。所以现在有一个病愈来愈多,叫忧郁症,那就是人愈来愈痛苦的一个征兆出现了。所以现在“恐怖分子”,不好好教孩子,孩子以后就变恐怖分子了。是不是?恐怖分子不在外面,在你们家,把你气得半死,把你钱都花光。这里又告诉我们,一个家最重要的根本在哪?至要莫如教子,不可以把教孩子的事忽略掉,不然一生的努力其实可能都是遗憾、都是感叹,中晚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日子可以过。所以人生的智慧在轻重缓急能够掌握得好,家里面最重要的,把下一代教好。

  所以现在的整个灾祸根源在自私自利的心。但是我们能够把这一念转成孝心、转成仁爱的心,他就懂得互助、懂得互爱,大家都同是一颗爱人、助人的心,这个就是大同世界。一念转过来,世界就变了。我们一念转过来,我们的家庭在变,我们的小区在变。为什么?因为善心是每个人本有的,只要给他好的榜样、好的教育,人都能启发善心。所以《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看,在这几年传统文化的传播,企业家非常的积极。而他们还没有遇到传统文化以前,也是自私自利,也是骄奢淫逸。可是虽然有这些习气,他还是有那颗善心,遇到好的缘,他整个转变过来,带动了非常非常多的社会大众学传统文化。我们看胡小林,胡总,他自己做了,他的企业做了,成千上万的企业都因为他的榜样跟着效法、学习。所以我们看,这个时代最需要就是榜样的力量。每一个角色,每一个行业,只要有榜样,人都希求美好幸福的人生,他们就会效法、就会学习了。所以别人怎么样我们不管,我们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我们所在的每个行业,我们要期许自己来做一个好的带头。这也是师父常常期勉我们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事实上我们感受一下,这是一念之差。这个互助互爱的社会,离我们遥不遥远?不远吧。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一条街道上的邻里乡党都很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你们刚刚在看哪里?考试卷来了,“方读此,勿慕彼”,方听蔡老师讲课,勿望人家擦黑板。你看我们都常说考试考试,什么时候考试卷来了?随时都有考试卷,是不是?对啊,我们都叫孩子赶快做、赶快做,我们自己要对照对照,我们有没有在一切境界按照《弟子规》做。虽然擦黑板的人长得比我帅,你们也不能伤我的心,这就是仁慈的表现。我刚刚讲到哪里?我们小时候的记忆,要出门都不用关门的。“哎呀,关什么门,我们帮你看就好了。”哪一户人家办喜事,整个街道都动起来,都不用打招呼的,赶紧去帮忙,帮忙张罗这个、张罗那个,张灯结彩。而且办婚礼还要有小朋友当花童,我曾经去当过花童,看得出来我小时候还算可爱吗?都很高兴的,婚丧喜庆都不用打招呼,都帮忙。然后邻居在那里晒稻谷,刚好他没有注意到,快下雨了,都不用讲的,很自然就去帮他收稻谷、收衣服,那个时候社会一片和谐。结果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忽略了人心的教化,一下子,三、五十年这个社会风气变得太快了,都感觉好像拉都快拉不住了。所以现在要止住,不能再沉沦下去了。

  我们今天明白了人心才是改变这个社会民族命运的根本所在。而人心要改,最重要的要靠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今天立志,就以孔子为榜样。这也是师长期勉我们,“学儒就学孔子,学道就学老子,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记起来没有?记起来了,那不是写在考卷的。学就要学得像,是不?这句话听到心里面去,会产生化学反应。从今天开始,我们会想,我学谁?我学孔子。遇到事情,孔子会怎么想,孔子会怎么做,时时都以孔子为榜样来效法,那我们整个心境的转变就快了。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德比于上则知耻”,人时时以圣贤为榜样来看齐、效法,羞耻心就起来了。“知耻近乎勇”,那个对治习气的勇气就拿起来了,“圣与贤,可驯致”。所以德行效法孔老夫子,以至于人生的志向效法孔老夫子。所以孔老夫子讲到,“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丘之过也”。《诗》、《书》这些经典没有人宣讲,礼乐没有人去落实、去推展,都是我的错误,都是我没做好。孔子是圣人,以天下兴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我们今天效法孔子,社会上种种的乱象、不足,我们都检讨,是我自己还没尽到力,是我自己还没好好的去落实、去推展,他们才不懂得《弟子规》,他们才不懂得这些经典。我们有这样的心境,看到社会种种不妥的事情,反而是不断的鞭策自己提起一个使命感,更不可能去指责任何的人。这是孔子的心境。我们用这样的心境,心就平了,不怪任何人,怪自己不够认真。

  我们效法孔子的存心,也以孔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以师志为己志。对我们自己来讲,以至于对我们后代子孙来讲,一个好的环境非常的重要,没有好的环境,人就容易沉沦、堕落。孔子讲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人能受好的环境影响,道德提升;环境不好,可能就受到很多的染污。孔子了解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就有讲到,在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政治社会非常的好,孔子非常向往那样的社会状况。

  在“礼运大同篇”里面,一开始就有讲到,孔子参加了在鲁国十二月(腊月)的蜡祭活动,他是担任陪祭的贵宾。这个蜡礼结束之后,孔子刚好到了宫门上的这个观,观是指张贴国家典章法律的地方,在那里算是去参观的时候,就很感叹。这个感叹应该是感觉到,鲁国那个时候礼崩乐坏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夫子叹气了。那叹了气,刚好他的学生子游在旁边,就问到:夫子,你为什么要叹气?这个子游他很会问,因为夫子叹气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因为一定感叹这个社会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就像我们跟着师长在学习,也要了解到师长他是为天下而担忧,有时候我们在身边,也会看到师长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我们体会到夫子,体会到像师长这样的智者、长者,他们都是为天下而忧。那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天下能安定,而天下要安定,最重要的,人心要能接受伦理道德因果,这些圣贤的教化。所以师志为己志,我们要以孔子、以师长,他们为天下安危这样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好好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来落实、来推展中华文化。

  所以我们听到圣人的感叹,也要神交古人,跟他们的心境相契合。这样,他们的教诲,我们就很容易去领受。而孔子感叹之后,就有讲到,在三皇五帝时候是“大道之行”,那个时候的领导者“天下为公”,念念都为天下人着想。以至于到了夏商周,我们禹王、汤王、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这些都是三代时候的圣人,他们治理天下,也是让天下很安定。所以三皇五帝是大同之治,到夏商周他们还能保持小康的社会。所以孔子看到当前鲁国的状况,他的心里就浮现了大同、小康那个时候安定的社会。所以子游这么一问,夫子就把他体悟的、记得的,大同小康那个时候的情况,给学生子游说出来。这个内容,就是我们“礼运大同篇”的内容。在《古文读本》的三十六页,我们翻到“礼运大同篇”,我们一起来深入这一篇经文。开头就讲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这就是指先王之道,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先王,他们时时都是为了天下的子民着想,所以是完全没有私心。这样的“大道”去行出来的时候,『之行』,就是他们真正依照这个大道去做,所呈现出来社会的情况、盛况。而这大道再具体来讲,就像夫子在《易经》里面讲到的,这大道其实就是圣人他所契入的境界,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我们看“与天地合其德”。《三字经》当中告诉我们,“三才者,天地人”,所以人是非常可贵的,他只要能去掉人欲,去掉私心,他可以展现跟天地一样无私的德行。就像在《论语》当中,夫子赞叹尧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讲到,尧帝他是圣德,他效法了上天的无私,所以他的功业,几千年之后,人民还在赞叹,还在歌颂。我们看到天地化育万物,我们人去效法,那也是跟天地同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我们看日月,它都以光明来照万物,让万物得以生长,它们也是没有私心。当然,古圣先贤与日月合其明,这个“明”也有表示光明、智慧,也就是说,这些古圣先王他们能用智慧、德行、德风,去光照老百姓,教化老百姓。所以尧舜那个时候都很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

  孟子就有说到,那个时候老百姓吃饱了,穿暖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生活很安逸,但是没有好的教化,很可能行为就会慢慢“近于禽兽”。我们其实用现在的社会来冷静观察一下,现在物质比较丰富,不缺这些享用,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化,人不孝父母,人做出来的行为可能会让人家非常的汗颜、非常的感叹,以人身,可能做出来的都是畜生事。圣人能看到教化的重要,所以那个时候请契为司徒,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来推行五伦的教化。那个时候就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教化。与日月合其明,不只是无私去照顾老百姓,还要以智能、德行来教化老百姓。

  “与四时合其序”,我们的古圣先贤,他们很懂得取法天地万物,来成为自己修身处世的这些道理智慧。看到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体会到人生立身处世也都应该有秩序。五伦也就是秩序:怎么为人父,怎么为人子,怎么为人夫,怎么为人妇,这些都要有规矩、有秩序,才不会乱。现在的社会忽略了这些做人的规矩、秩序,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就出现了。所以那个时候,都是天子、都是这些先王他们带头来落实这些大道、精神,所以上行就下效了。

  “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实这就像《左传》当中告诉我们的,“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善心感善报,恶心就感恶报,所以圣人他契入了这些宇宙人生的道理,他知道应该要怎么样去立身处世,才能感来善报吉祥。但是假如是行恶,那就很难不感恶报。老子也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这些道理,圣人都能明白,进而去教化老百姓。这个时候人的行为就跟大道相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那个时候的天下,在大同世界里面,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某一个人,他就变家天下了,我家的天下,那个时候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且所有的天子,他们都是代上天来照顾所有的百姓。而且这个工作不好做,那得要忧国忧民。他既然称为天子,他没有代替老天好好照顾子民,他会觉得自己很失职。

  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尧帝有一天出外,看到有百姓犯罪被抓起来了,他就非常的伤心,然后赶紧去问清楚,为什么有百姓犯罪。结果了解之后,是因为干旱不雨,那农作物收成很困难,这两个百姓家里又没有钱,最后不得已起了贪念,想要拿一些东西回来给家里的人吃,就犯法了。尧帝听完,对着这些官员讲到,这些士卒讲到:不是他们错,你把他们放了,是因为我无德,所以上天才没有降雨,才感来干旱,也是因为我没有教育好百姓,他们才会犯罪,所以是我的过失,不是他们的错。

  这一分,确确实实就像《论语》当中讲到的,这些圣人的心境,都是“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的过失,绝不推卸责任给任何的臣子或者百姓,但是所有百姓们、臣子们的过失,他都觉得自己也有责任。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没有好好带领他们,我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常受天下的指责,没有一丝毫责备他人的心。从这里我们就看到,这些圣人的胸怀:一个人饥饿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一个人寒冷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是我让他们饥寒的;一个人犯罪了,他会觉得是他没有教化好。由于这一分使命、这一分仁慈之心,所以那个时代的百姓都效法尧舜的德行,效法他们的心境,就没有私心,所以“天下为公”。那不只是天子为公,老百姓也有这样的胸怀。后来,到了夏商周的时候,大禹就曾经感叹到,尧舜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以不能像尧舜的德行而感到羞耻。但他反思、自责,到他那个时候百姓就没有这样的胸怀了,都比较顺着自己的想法、私欲在做事情。

  而尧舜这样的圣王,他们不只一生为天下操劳,尧帝二十岁就即天子位。从在位七十年,到九十岁的时候,还为了天下找一个圣德之人来接天子位,希望百姓能长久安乐的生活,得找一个好人。而把女儿嫁给大舜,把九个儿子派到大舜的身边,这样从家庭以内到家庭外,怎么去工作处事,去观察舜是不是真正有圣德。观察了二十年,才真正把帝位传给他。之后还有八年的时间,也在继续教导、辅佐大舜做好天子的工作。所以二十八年,都为了天下有下一个好的天子,呕心沥血在付出,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八岁。

  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先谈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看古圣先王怎么具体来治理国家、社会。那下一堂课我们再把这个经文讲完,谢谢大家。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