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上一节课,我们谈到了言语的修养很重要,也举到了曾子杀人的这一个故事。其实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给人很多的启发。
比方,这个故事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启发我们做人的道理。比方,有三个人来传曾子杀人了,他们这么传话对不对?他们有没有确认?没有。这叫道听途说。假如曾子的母亲听完以后说,“啊,我不想活了”,那你可能乱传的话,给人家促成大错,不可挽回的结果,都有可能。讲话要负责任,不确定的话不可以乱传,所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弟子规》里面,光是谈言语的修养,就快占三分之一了,太重要了。
再来,曾子的母亲也给我们省思。能不能在任何的状况,对自己的孩子的信任都不会改变?能不能在任何的状况,对我们的另一半的信心都不会改变?对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亲朋好友,都不会怀疑。这个很重要哦。因为世间很多家庭、人与人的悲剧,就是因为听信谗言,就很麻烦了。
当然,从曾子的角度、从当事人的角度,不是去要求别人相信我。我们有没有做出,自己的行为能够让我们的父母,面对任何的谣言,都不会担心我们、都不会怀疑我们,我们做出这样行为没有?能不能让我们的另外一半,不管面对任何境界,都觉得:我先生,我信得过,他不是这种人;我太太不会这么做的。我儿子不会这么做的;我女儿不会这么做的。我们有没有做出这么值得我们亲人、朋友相信的德行、行为出来?这是我们要努力的哦。
所以,上一次我们讲到,孔子劝导他的学生,说道,“父母唯其疾之忧”,只有在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忧他。可见得,他的德行很过关。家庭、夫妻、事业,都不用父母操心,这个是一个为人子应该达到的标准,让父母真正宽心、不担心。
第一个是问我们能不能做到让人信任。再来是,我们真做到了,人家不信任我们,我们难不难过?会不会在棉被里偷哭、流眼泪?所以孔子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人生,哪怕你做得再好,也有人批评、也有人怀疑,这个时候你就想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做这些事,都是我们应尽的本分,并不是要去求人家肯定的。既然没求人家肯定,人家怀疑,有什么好难过的?人家怀疑,我们会难过,还是我们好面子,有得失心在里面,不是他让我们难过的,是我们自己的这颗得失心让我们难过。
所以君子的心境,“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君子跟一般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的存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外面,衣服穿着、吃的东西,可能跟一般的人都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最大的差别,是他的这一颗心地、心境,跟一般的人不同。
我们从前面这一段,来感受一下什么是君子之风。君子羞耻的,是自己,“不修”是说,没有真实的修养,而不羞耻人家“见污”,就是毁谤、侮辱他。也就是说,他有真实的德行,可是人家侮辱他了、人家造谣了,他也不难过。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哪怕谗焰熏天,整个社会统统都传,他也不会罣碍。为什么?他又不去要求别人相信他。谣言四起,只要不去解释,“如举火焚空”,是吧?你烧了一支火把,就像谣言,一直烧一直烧,烧到最后,“终将自熄”,日久见人心了嘛。可是假如“闻谤”,闻毁谤了而去解释,有时候越描越黑,就好像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给困起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羞耻心对人是非常重要的,“知耻近乎勇”。而知耻是不断地要求自己,“我要提升、我要真做出让人家信任的事出来。”可是现在人的羞耻好像用错地方了,现在人好像误会了,没面子叫羞耻,“哎呀,这样多丢脸啊。”那个不是羞耻心,那个叫虚荣心。所以我们很难过的,那个都是虚荣,不是羞耻。我们看这一句,被人家污蔑了、毁谤了,哎呀,三天睡不好觉、吃不好饭,那是不是羞耻心?那不是,那叫虚荣心。就不坦坦荡荡了。
“耻不信”,羞耻不能做出让人信任的行为、信任的德行,不羞耻人家不信任我。我们现在是“哎呀,他不相信我,我好难过”。问题是,我们值得人家相信吗?那才是重点啊。我们做不出值得人家相信的行为出来,那他的相信能撑几天啊?那我们不就是,只是在求那个很表相的东西了嘛、不实在的东西了嘛。不真实的了。
“耻不能”,羞耻自己不能有很好的能力去为大众服务,去把自己的这一个位置的工作做好,是怕自己做不好事情。不羞耻“不见用”,就是人家不用我们做事。比方说这个公司,哪一个位置要升迁了,结果一公布,不是我们,我们当天回去,“给我一杯酒”,咕噜咕噜……借酒消愁愁更愁,那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有能力做这个事情,人家不用他,他还是自在。
你看孔子一生,圣人,得不到人家重用,孔子有没有躲起来偷偷哭啊?没有。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每天吃青菜豆腐,“曲肱而枕之”,这个手直接折起来,当枕头用,“乐亦在其中矣”,虽然物质没什么享受,每天神交古人,法喜充满。“不义而富且贵”,跟道义不相符,而富贵了,“于我如浮云”,我一点都不动心。所以没被重用,孔子还是有跟圣贤神交的快乐啊。很多人说,“哇,孔子好可怜,一辈子都没人用他,他一定很难过”,这个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真的,孔子、颜子都做到了。有圣人的学问不被用,都不难过,这才是君子了。所以今天,有能力没有被用了,别人选上了,不只不难过,很有风度,恭喜人家新上任的同仁,这个才对了。
所以每一个故事,其实都含摄很多人生的哲理。而且每一个故事里面的角色,都有值得我们反思的人生态度。那我们能这样善学,听一个故事,心境都能有很大的提升。不能听成左耳进,右耳出,听到最后很熟了,人家一讲第一句,“我听十遍了”,接下一句,可是什么收获也没有。那就学成鹦鹉学舌,就只会,“你好吗?你好吗?”就只会讲那个话而已。那个话有没有利益自己的心性,就很难讲了。
所以读书贵在变化气质。把这个故事、把这个文章里的道理领纳心上了,化成言行了,他的心性就不断提升了,气质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在想说,“我学《弟子规》、学古文学得怎么样?”问问别人就知道了。假如亲朋好友说,“哎哟,我觉得你最近变年轻了”;“最近好像挺有书卷气”;“最近看你好像慈眉善目”,那你这个学进去了,道德学问有提升了。
我们接着看这一篇文章,马援劝了他的两个侄子,不可以“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那个心情非常的恳切,就像要嫁女儿出去一样。说到嫁女儿,你们笑什么?我也是看过人家嫁女儿。我自己姐姐出嫁的时候,我也是全程参与的,所以不要怀疑我的经验。我就想到,“芳子美容”的总裁,刘芳总裁,前不久,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了一堂课,我印象很深。她要出嫁的时候,她父亲也是“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给她提醒啊。“要嫁人了,要开始干活了。”其实这个“干活”更重要的,就是提醒要成家的人:要不分彼此喽;不要计较喽;能多做,是福哦。是不?要听到父亲的苦心、用心。虽然是三个提醒,这种心境能建立起来,这婚姻应该就没问题了。成败都在心态啦!
第二个提醒:“要嫁人了,不可以给人家添麻烦。”这句话真有听进去了,马上注意了,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利益这个家,还是给这个家添麻烦了呢?真听进去了,不会摆脸色给公公婆婆看哦,不会摆脸色给家人看。一摆脸色了,女人,一家之主妇啊,那影响太大了。大家看这个安乐的“安”怎么写?一个女人在屋檐下,安啊。这个女人能安在家里、用心在家里,这个家就和乐了。女人只要不在家里了,这个家就鸡飞狗跳了,生活都成问题了。你说男主人两个月出差,这个家没啥事;女主人两个月出差,那回来可能进狗窝都说不定了。当然,妈妈要从小让孩子都能够独立生活了,就不会有这个凄惨的局面了。但是确确实实,女人在家庭里面,有形跟无形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不给人添麻烦”,那这个不添麻烦,首先,一定要先把脾气能改过来。人,年纪大了,你给他摆脸色,他一个礼拜都缓不过神来,就吃不下饭啊。所以我们嫁过去之后,公公婆婆越来越瘦,就要检讨了;嫁过去以后,公公婆婆每天越吃越多,那就对了。那个孝心,他每天“人逢喜事精神爽”,就越吃越多了。
第三个:“不可以给人看笑话。”这句话分量很重啊。我们是父母的延续,我们是代表父母啊。嫁出去的女儿是个孝妇,所有人都说,“哎呀,是这家的女儿,这个妈妈太了不起了,这个爸爸不简单啊”,传千里啊。所以一个女儿孝顺公婆,这给社会最好的影响,她的父母,赢得整个社会大众对他的尊重。交代这句话,女儿就,“哎呀,我不能给我父母丢脸,给人看笑话,不行啊。”人有羞耻心,德行就不断提升了。
所以这个“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不只是长辈、叔叔是这样,包含朋友之间,包含晚辈,他要上大学了,应该给他这些提醒。“你去了应该怎么好好读书,这四年你好好扎下做人做事的根基,你就立于社会不败。”这个孩子从还没进大学,就形成了这个好学、珍惜时光的态度。跟没人告诉他,就这样挥霍了四年光阴,那是天壤之别。所以有没有人教育提醒,那个人生是截然不同。人生总在遇缘不同,而决定了他人生的成就啊。那我们也期许自己,是别人人生的好因缘、贵人,尤其是我们自己的亲戚朋友。
包含朋友要结婚了,赶紧告诉他婚姻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喝交杯酒,是吧?婚姻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承先启后,尽孝道啊,对社会、对民族太重要了。他进入婚姻就是非常有责任的态度。
包含他找第一份工作,从此要为人臣子、为人员工了,这个时候我们长辈赶紧提醒他,怎么样尽忠?他可能少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珍惜这一些可以启发亲朋好友的时机点,很重要。他还没有结婚,你给他讲一大堆,“啊,我要睡觉了,真啰嗦。”是吧?有时候人还没遇到那个情境,他那个好学的态度还没起来,重视的态度还没起来。
我们接着看,接下来,马援先生举了当时候的官员,来劝勉他的侄子效法他们,或者以当时候的人来警惕自己。其实古人很会教育,他先把道理讲明白了,还直接举历史人物或者当下的人,让他能很直接的、很能感受的,去理解这个道理。因为这个都是他很熟悉的人,甚至是身边的朋友。有时候,我们在讲一些例子的时候,他们一听,“是很有道理,谁做到了?”没人可以举,有时候人就分别了,“哎呀,那都古代人才做得到了,现在做不到了。”所以这个时代,真正贡献社会,那是真孝子、真丈夫、真的忠臣,那真是对社会太有贡献了。社会就觉得,哎哟,还是会有这种人,我们应该效法学习。
所以这里提到: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这个龙伯高先生,这个“伯高”是他的字,他是名“述”,叙述的“述”。这个龙述先生,他是『敦厚』,就是非常厚道、非常实在的人。『周慎』,周到、谨慎。
其实谨慎,在一个人一生,相当关键的修养。所谓“盖棺论定”,人能够很谨慎,保有他一生的好名声。但是假如不谨慎,可能年轻的时候很有作为,后面不洁身自爱,就晚节不保了。而当自己的德行出状况了,自己没有好名声之外,可能连家庭都要牵连,甚至破碎掉都有可能,所以“谨慎为保家之本”,能够保持好这个家的家道承传,不会败亡掉。所以《弟子规》里面讲,“首孝悌,次谨信”,谨慎,还有言语的修养,这个都是攸关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我们看这些家书里面,一而再再而三提醒的,都是这一些同样的道理,周到、谨慎。
『口无择言』,这个是《孝经》里面的话。就是一个人,他从小读圣贤书,一言一行都非常的谨慎,自己有没有符合圣人的教育。所以《孝经》里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讲的话,一定要跟经典相应,不可以乱讲话,“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而一个人从小的言行都是这个态度,他长大以后,怎么讲,都跟圣贤的教诲是相应的,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他讲话不需要太去斟酌,一讲出来,统统是正知正见,都在经典当中。所以这个“口无择言”是这个修养,不是拿起话来乱讲。好,“口无择言”。
『谦』,是谦虚。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而且人不谦虚,一自满,他的德行也好、他的事业也好,就要出现瓶颈,甚至要失败了。所有的事情,成,都因为恭敬;败,就因为傲慢。
『约』,就是有节制。我们上一次也跟大家讲到,不只是钱财方面要简约,包含饮食也要节度,不要吃太多,把肠胃都给吃坏了。还有一些嗜好要节制,太多嗜好,把精神都给耗损掉了。这个都有简约的精神在里面。包含交朋友,不要滥交一大堆酒肉朋友,应该简约,交几个知心朋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些好朋友辅助我们仁德的修养不断提升。包含思虑也不要太多,思多血气衰。平常清心寡欲,这样好。
这里提到的,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希望侄子都是“敦厚,周慎”,言语也谨慎,谦虚,简约,节俭。
而且这个节俭跟廉洁很有关系,“俭以养廉”。一个人不奢侈了,他的欲望就淡。可是假如他已经奢侈习惯了,很需要钱,他一当官,可能就守不住了。古人都有看到这些连带关系,从小让他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往后才能是个清官。
接着又讲到,『廉公有威』,这个“廉”是清廉,“公”是公平。而一个人真正能做到公正廉洁,这个“威”就是很自然的道德的威,老百姓、底下的部属,见到他都肃然起敬,因为他有德。所以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到位。“吏不畏吾严”,这个“吏”就是指自己的下属官员,或者部属。“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
古代当官的人,他要面对他的下属官员,他还要面对老百姓。而他面对他的下属,下属不是敬畏他,“哎哟,好凶哦、好严格”,不是。敬畏他什么?他的廉洁、他的德行。老百姓不是服他“哇,他的才能好高哦”,而是佩服,“哇,这个县老爷真正是公正啊,平等啊,不偏心啊”。公正执法,“服吾公”。
“廉则吏不敢欺”,你上位的人很廉洁,底下的人他就不敢偷鸡摸狗了。“公则民不敢慢”,非常公正为民,老百姓看到你,佩服你,他不会轻慢你。所以“公生明”。一个人越公正,才不会被私心给牵动,处理事情才能清醒,明明白白。因为利欲会熏心,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公正了。“廉生威”,廉洁有守了,就很有威信,人家就非常敬畏、佩服他。
那我们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想了,那是当县太爷、那是当官,我又不当官。好,那我们说,一个企业王国,这个道理相不相通?通啊。他是总经理,谁是“吏”啊?经理、科长,那都是“吏”。“人民”呢?基层员工都是他的老百姓一样,甚至是他服务的客户啊。这个都是相通的道理。所以我们老祖宗这些都是心性的学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亘古不变啊。
所以叔叔觉得这个人的修养非常好,所以他说,『吾爱之』,非常敬爱他,『重之』,也很器重他,『愿汝曹』,希望你们,效法他。
【杜季良豪侠好义。】
这又另外一个当时候的官员,叫杜季良,他是叫杜保,保护的“保”。『豪侠好义』,很讲义气。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很有义气,看到人家贫苦了、被人欺负了,他就帮助,打抱不平。
【清浊无所失。】
这个『无所失』就是他跟善人、恶人,用现在话讲,他跟黑道、白道这样的人打交道,进退都得宜。连黑社会的,也跟他挺好的,他也不得罪,三教九流的人,他都交朋友。
【父丧致客。】
他的父亲死的时候,来吊唁的客人。
【数郡毕至。】
好几县的,这个『郡』用现在的单位应该是,比方是,在大陆的话就是“市”,好几市的人都来了,不是县而已,是市。
【吾爱之重之。】
我也是很敬爱、很器重。但:
【不愿汝曹效也。】
我不希望你们学他。为什么呢?接下来就具体讲了。你们:
【效伯高不得。】
效法龙伯高,学得不像。
【犹为谨敕之士。】
还能是一个谨慎的人,你虽然没有能够像他一样,但也不会差到哪里,还是会有修养。
【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这个『鹄』,是指像那个大雁,比雁还要大的鸟。我们说“鸿鹄之志”就是这个字,“鹄”,一般讲,天鹅。你要刻一只天鹅,这么大的鸟类,刻刻刻,不小心刻坏了,『尚类鹜者也』,最起码它还有点像野鸭,“鹜”是这个意思。你今天效法孔子,每天孔子怎么做人、怎么处事,你每天去学,哇,没有学到孔子,最少是谁呀?(众答:孟子。)最少是孟子,哦,最少也是贤人吧,是吧。再不好,不会不是君子的,绝对是君子的。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嘛。
但是,假如你们是效法杜季良: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
这个『陷』就是,可能你就变成了,这种『轻薄子』就是轻率、欠稳重的人。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画老虎,画得不好,结果画成狗了,那就很不理想了。就是学他这种讲义气,学不好,可能都是跟三教九流在那里打混。每天在那里议人长短,“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都是动一些小聪明,就麻烦了。
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个人要有成就,谨慎、稳重重要。以前教孩子是从小就教稳重啊。不浮躁,更不能轻浮,乱开玩笑,这不行的。
接着又说道: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
『迄』就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季良,他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功过,什么盖棺论定,现在还说不准。古代常说盖棺论定,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到最后一刻,很难讲。可能老年的时候遇到一些境界,这个“立名于一生”,失之只顷刻之间,就毁了一生的清名,所以谨慎重要。“立名于一生,失之仅顷刻”,一失足成千古恨。尤其我们是在弘扬文化的人,那就要更谨慎。年纪越大,可能人家越尊重、越信任我们,结果晚节不保,害得很多的人都丧失信心就麻烦了。而且人,这个正气一不足,邪马上就上来了。所以每天不能不读经哦,充电。不然邪气上身,可能就做出毁了一生的行为出来了。
你比方说男子,老年要注意,不能入花丛。真的很多那个一般的人觉得,哇,好老实的人,沉默寡言,结果五十几岁出事的很多。人有时候都不会看,看起来都不讲话,其实他心里面都小鹿乱撞,看人不能看表面。而且,老的时候再出事,那真的是麻烦。所以老年入花丛,横批:必死无疑。这个就真的是自己一生清名没了,可能家里人的头都抬不起来,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的身体,是所有爱护我们人的。我们的德行,也是我们父母、我们妻儿的,都是一体,相连的。我们有德了,他们都欢喜,增光,沾光了;我们无德了,他们都暗淡了。
所以讲到,他现在这个情况还不知道。
【郡将下车辄切齿。】
他以后会怎么样,还不清楚,可是现在的状况是,郡里面的这些官员刚到任,首先都先打听,刚到任就说,那个杜季良,这个小子现在怎么样?有没有又乱批评了?就是到任的官员,都先打听他的情况,而且打听的时候,『辄切齿』,这小子又在给我找麻烦了,又在批评了。这个“切齿”就是痛恨。
【州郡以为言。】
州郡这些官员,『以为言』就是常常都把杜季良拿来当话题讨论。所以他可能以后有什么状况,这些看他不顺眼的人,就会找他麻烦了。所以处世,还是要广结善缘,不要因为言语得罪太多人。处世还是慎言,还是低调好,才能长久。
【吾常为寒心。】
我常常替他很害怕,很担忧。
【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所以不愿意你们去学他这种豪侠好义,这种处世的风格,我不希望你们学他。所以,不愿你们『子孙效也』。
好,这个是《诫兄子严敦书》,马援写给他两个侄子的信。我们接着来看一篇《德育古鉴》的七十八页。我们看一个实际的例子。七十八页最后一行。
“谢贺”,这个都是有名的官员、读书人。他们为什么这么有成就呢?我们看,都是他父母教得好。
“谢贺与宾客谈人之长短,其母在屏后闻之”,他的母亲刚好在屏风后面,听到儿子跟朋友,都是在议论人家的长短是非。他的母亲很生气,“心甚怒”。“客去,笞责一百”,打了他儿子一百大板。
“或劝之曰”,可能旁边的人看了,亲戚朋友就劝了,“臧否亦恒情,何责之重也?”就一般的人,这个“臧”就是善,“否”就是恶,一般人心里面都有他的善恶,哪些人善、哪些人恶,这也是很正常的,一般人都会有的,妳何必指责他这么重呢?
“母曰:孔子爱兄女”,孔子爱护他哥哥的女儿。“必取三复白圭之士妻之”,孔子帮自己的侄女找丈夫,找的是什么丈夫呢?后面就有提到了。《论语·先进第十一》里面提到,南容,这是孔子的一个学生。
我们接着看后面这一段,“三复白圭”,这个“白圭”是指《诗经·大雅·抑》之篇里面的一篇诗,其中里面提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就是说,你在一个白圭,很好的玉,上面有瑕疵,你还可以把它磨掉;可是讲出来的不好的话,侮辱别人的话,或者批评别人的话,一讲出去了,人家记恨终身,你就没有办法改变了。不适当的言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这个南容读了这一句之后,重复读了三遍,就代表这个南容觉得这句话很重要,他的心跟这句话是很相应的。也透露出,南容是处世非常谨慎的人,表现在言语上。所以“南容一日三复此言,事见《家语》”,这是《孔子家语》里面都有提到,“盖深有意于谨言也。”
所以后来,确确实实这个南容的修养非常好,能够“邦有道,所以不废”,这个国家、邦国领导人是有德的、有道的,他能发挥得很好;但是“邦无道”,纵使领导者是很无道之人,因为他很谨慎,所以可以免祸。就是谨慎的人,哪怕在乱世,他也能全身而退。找这样的人当女婿、当丈夫好啊。你假如不谨慎了、太冲动的,可能在乱世就要出事了。到时候,可能就是儿子丧父、妻子丧夫、父母丧子的悲剧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感觉,以前的妇女,很识大体啊,张口就是“孔子说的”,是吧?诸位学长们,我们教孩子,我们当父母的人教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用“孔子说”?好像孩子都二十几岁了,还没开始“孔子说”。所以真的,长学问重要啊,长智慧重要啊。孩子、我们的学生不等我们啊,我们早一天有智慧,早一天能帮助他们。
“今我独有一子,乃出语妄议人之长短,此岂保身之道?”这怎么是保全他的生命,保全他的身家、他的家庭之道?“因涕泣不食”,她流着眼泪,不吃饭了。“贺惧”。其实这个母亲很伟大,她知道这个对她儿子一生的成败太关键了,一定要儿子就在这一次当中,绝对要记住,不能有下一次了。其实人不面对过失,基本上是改不了的。“妈,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大不了,没事的”,这就改不了了。所以他儿子看到母亲这么样的激动,这么样的严肃、重视,非常恐惧,“痛自改悔”,从此以后不敢再犯这样的错了。“卒为名儒”,后来他儿子道德学问非常好,也是大官。
所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很重要。而且人的言语,无形当中,讲的都是好话、都是鼓励、都是赞叹、都是真诚,给自己结交很多善缘,产生很多助力;讲的话都是批评、都是恶语,无形当中,给自己埋下很多恶缘,人生会有很多阻力产生。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这一本《德育古鉴》很好,这个“慈教篇”里面这些圣贤人的父母,那都是真有见识,才能教出圣贤。
而今天这一篇文章,其实主要的在谈言语的修养。所以我们接下来,来就言语的修养,跟大家再进一步深入,来学习,从经典当中,我们可以体会的,方方面面言语的修养,不单是议人是非、议论政治而已了。包含,什么话当说、什么话不当说;怎么去劝谏他人;怎么样讲话才是谨慎、才是厚道、才是公平;怎么样讲话才是对的方法;怎么样讲话,时机才正确。
在《弟子规》当中,有一句关于说话的修养,也在“入则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个经文,我们假如读到,从“哎哟,这一本《弟子规》很好”,读着读着,体悟越深了,“哎哟,这一句很好”,再过两个月,“哦,这一个字很重要”,那就读出味道来了。
我们看,“亲有过”,父母、亲人有过失了,“谏使更”。所以我们劝亲人的目的是什么?希望他能改过来,是不是?这是不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存心,为他好啊。可是大家注意,我们劝人劝到最后,气得半死。跟我们本来要“为他好,希望他改”的目标一不一样?不一样了。有没有人说,“亲有过,谏使自己气得半死”?所以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很清楚,我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做到一半,统统被自己的习性、脾气,就拉到旁边,绕半天,三年五年绕不回来这里了。有些兄弟姐妹、亲人,劝他,对方不能接受,三年不讲话呢。
所以讲话,得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我的存心是道义啊。“过不规,道两亏”,这是我应该尽的,他能不能理解,不是我去希求的。他不理解我,我也坦坦荡荡,这是我应该做的。言语是道义,言语是慈悲,为他着想,这是存心。
“怡吾色,柔吾声”,这是心态。是吧?“亲有过,谏使更”,然后火冒三丈,跟他吵架,那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了。应该是“怡吾色”。“怡吾色”,表情要很和蔼,要很柔软。声音要恳切,不是气急败坏,不是很冲,不是“要听就听,不听拉倒!”不是这样。“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劝了,听不进去,“悦复谏”,你看这每一个字多有味道。“悦”,悦是什么?时机点找好。等爸爸妈妈高兴一点了,再提醒、再劝。他已经很生气了,你还要火上浇油,那就烧得更厉害了。所以“悦”是时机哟。“复”,复是不厌其烦的耐性。劝人真的是要有耐性,“悦复谏”。没有耐心,那个心都是假的,真心一定不会变的,哪有劝两次之后变成恼羞成怒了、生气了,那都不对了。所以我们到底是不是真心,就从这一些境界就考出来了,“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就是劝到父母都不能接受,最后实在再继续下去,可能这个家就毁了。这个时候没办法了,使出浑身解数,大男人也坐在地下,“我不管了”,“号泣随”。
这个真的,古代有,现代也有。古代唐太宗,他的爸爸带兵,有一次那个作战策略是铁定会全军覆没,他劝不动他爸,最后当天就要出发了,他就在那个军营外面就“哇,哇”,大哭啊,终于把他父亲给哭醒了。可能他爸也想,这个大男人还哭成这样,可能还真是得稍微注意一下。这个是不得已了,只能这样了,“号泣随”了。
而且“挞无怨”,劝父母,父母不理解了,还责怪你,甚至还打你了,你都没有任何怨言。
最近的就有,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他的父亲六十多岁了,还要娶二十多岁的一个女子,姑娘。他爸爸一生名节很好。结果他儿子说,“我父亲这么做了,以后一定后悔”,他就使尽全力阻止他爸爸,结果他爸爸还打他,打得很凶。最后真的被他阻止下来了。过没多久,他爸爸冷静了,回过头来,感激他的儿子,“谢谢你,当时候坚持了。”他爸爸一冷静了,“哎呀,我假如真这么做了,那我一生清名就完了。”所以这真的是“号泣随,挞无怨”。
所以我们从这一句,再把它分开来跟大家来交流。就是:我们言语的存心、言语的态度、方法,还有言语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来探讨。
我们先从存心,因为言行都是跟心分不开的,所以“诚于中,形于外”。真诚是重要的言语存心,人真的真诚了,哪怕没什么口才,人家听了还是很能接受的。大家有没有看过许哲女士谈话?她有没有口才?她讲话很朴实。“妳都帮助人,谁帮助妳?”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她又没有说“子曰子曰”,是吧?她说“老天爷”。这么朴实的话,听了人很容易接受。所以这个是真诚的存心。
还有处处为人着想的慈爱、慈悲心。包含讲话不可以违背良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以要真诚、不虚伪,虚伪的心就不对了,欺诈的心就不对了。
所以四千五百年,老祖宗也教诲我们,“言忠信”。言语,是什么心境?“忠”。“忠”就是尽心尽力。一出口,就是为了利益人。“我讲的话,能不能帮助他、能不能劝告他?”
所以《论语》里面讲,“忠焉,能无诲乎?”我们看,言语也是尽忠。《论语》里讲“忠焉”,对一个人尽忠,怎么能不尽力的,这个“诲”就是劝谏他。因为人都非完人,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遇到他的瓶颈、他的错误点,这个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身为亲朋好友,就要尽这一份忠诚。怎么能够不提醒他、劝告他呢?现在人都说,“我才不讲他,我不要得罪他”。这个有没有忠?没有忠了。那这种朋友,其实都是表面朋友而已,关系都是很淡的。
包含《弟子规》讲的,“过不规”,这个就是道义,道义的心,忠诚。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言语是不是都从这些存心出来的?假如不是从这些心境出来,难怪劝不动人,难怪还冲突。从根本找到言语问题的根源了。
包含,言语要厚道,“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不彰人短”就是厚道谦虚;“不炫己长”就不傲慢。
而且古代人一言一行,他都是带着什么呢?带着一种使命、责任。我们从哪里看到呢?《孝经》里面说的,君子处世待人,“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你看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想着要给天下人做榜样,要给人民做榜样,这么样的责任使命感。所以,“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非常敬畏爱护他,而且以他为榜样。这是圣贤人一言一行的态度。后面举了《诗经》的一句话,“淑人君子,其仪不忒”,他的威仪、言行,是不会有偏差的。这个“忒”就是没有错误,不会草率、不会轻浮、不会放纵。为什么只写“言思可道”?这个是言语,一言一行,这个“可道”就是,讲出来的话,是可以成为当世人的道德标准。
我们再举另外一本经典,就更能突显言语的态度了。《中庸》讲的,“动而世为天下道,言而世为天下法,行而世为天下则。”一言一行,都要想着,给我的后代当榜样,给社会、民族带一个好的头。那诸位学长,我们看到这些经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每一次要讲一句话,有没有想到,“给我的孩子当榜样”?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这个我帮不上忙。
这个是从这些经文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圣贤人言语的心境,存心。
接着我们来谈态度,言语的态度。
第一,言行一致。是这样的面对言语的态度。我们举,《中庸》里面讲到,“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中庸》里面讲到的,一讲话,就能顾及到,我讲了能不能“行”,就是做到,不能给人开空头支票。“行顾言”,自己在做的时候,马上想着,我做事过程当中讲的每一句话,我有没有观照到适不适当?讲出去了,言行有没有相符合?不然就变骗人了。所以有了这种“言顾行,行顾言”的态度,“君子胡不”,“慥慥”就是非常的严谨、实在,“胡不慥慥尔”,就是不会给人张扬、不会给人浮华,讲大话,不会这样子。
我们复习一下孔子劝子贡的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个也是言行一致的提醒。“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觉得羞耻的事情是,他言过其实,名不副实,他觉得很丢脸。
我们看,《论语》、《中庸》里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我们言行要一致,不然我们学圣贤教诲,可能学到最后都变伪君子就不好了。装个样子给人看,到时候被人看破了,不值一文,甚至于都否定掉经典、传统文化,就麻烦了。所以这么多次的提醒,真的,我们不能不注意了。
又提到,“古者言之不出”,古代的人很淳朴啊,不会随便讲话,“耻躬之不逮”,怕讲出去没做到。
所以我们一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师长劝勉我们: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我们可不能学到最后,到处骗人,这不是我们的初发心。提醒自己。所以跟别人分享,每一句经文,最最重要的,好好再提醒自己一次,才是重点。这个是言行一致的态度。
再来,要谨慎,我们今天也提谨慎不少次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且是“口无择言”。“口无择言”最重要的意思:只要讲的话,一定跟经典相应。这严谨啊。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说话。孔子做到了,孔子说他“述而不作”,严谨。“我所讲的话,依据古圣先贤道统讲出来的,不是我自己胡乱讲的”,“述而不作”的态度。我们一开始学,也要有这个谨慎,所讲的,一定跟经典、跟孔子、跟师长的教诲相应,这样才对。人一开始就不老实,不守规矩,铁定学不好。
再来,“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而且,人一高兴的时候,不要乱讲话;人很生气的时候,也不要乱讲话。叫“盛喜中勿许人物”,一高兴,“好,这个都给你,没问题”,到时候,酒醒过来了,就赖皮了,“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很生气的时候,“气死我了”,写一封信,寄出去,一寄出去就后悔了。人家一打开看,“我这一辈子跟你没完没了。”你不要盛怒中,“气死我了,骂他个痛快”,打电话,哇啦哇啦,一骂完,就麻烦,你可能就跟人家不知要纠缠多久了。所以“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啊。一时的愤怒守不住,几年的交情完蛋了,而且还造成自己朋友之间很多的是是非非。
包含,“见未真,勿轻言”,这个都是谨慎的态度。还有,“凡人丧身亡家,言语占了八分。”你们都不写啊?你们这个句子都很熟了是吧?果然是有来历。“凡人丧身亡家,言语占了八分”。
再来,“家丑不可外扬。”这也是谨慎。你家丑外扬了,叫做自取其辱。有没有哪一个人把家丑讲出去了,人家说,“我真是太尊敬你了,太佩服你了,你连爸爸、妈妈都敢骂”?有没有这种事啊?没有啦,人家更瞧不起你,不只瞧不起你,还瞧不起你一家的人。所以“家丑不可外扬”。这个都是言语的谨慎。
好,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来讨论这个言语,我们把它好好交流一下,汲取圣贤人这些经验,我们人生少犯错,少走弯路。
好,谢谢大家,祝大家合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