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二十二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6/1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大家早上好。
今天大家这么热情,是不是因为是最后一节课?我们给别人的热情要自始至终,不是最后才热情,一开始就要热情,但是大家也确实做到了,一开始就很热情。自始至终都要保持对生命的责任,不管是自己的生命,还是这一生遇到的所有的有缘的亲朋好友的生命,我们都应该去感恩,去爱惜,去成就。 我们看到刚刚我们林学长,你看她那个跑步的动作,就感觉到她做什么事都很拼命,都很尽心尽力,这个非常可贵。而且这一次我们共聚一堂,最难得的,是三代同堂:老者给我们最好的榜样,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年轻的学长谦恭、好学,也给我们很深的印象,也鼓舞我们,年轻人是可以受教的,只要有因缘遇到正法、正知正见,他们那种对生命、甚至对国家民族的热忱,都能够提得起来。 这个我因为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北京各个大学跟他们交流,那种目不转睛的眼神让我非常感动,但是也是很忧心,忧心他们的年轻岁月没有祖宗智慧的滋润。尤其是现在社会大众觉得成功的代表是企业家,所以企业家很有机会到各大专院校遍洒甘露水。有一位浙江的企业家,他很紧张跑来跟我说,他说,“好几个地方要找我演讲,都说我们事业很成功。赶紧要给我们这些企业界的,能够多一点开传统文化的课。他们有了很好的根基了,真的会很多因缘让他们可以去造福这些大学生。”一切因缘,像大学四年是因缘,假如刚进学校就能听到五伦十义,就能发出对家庭、民族的使命,那那四年绝不空过。有没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对一个大学生来讲,对他人生的影响可能是天壤之别。 而我们的长者他们以身行道,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有另一句话我们很熟悉的,“莫道桑榆晚”,这个“桑榆晚”就好像太阳快下山了,那个余辉射过来,射在这些桑树植物的上面,那是傍晚的景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文化的复兴,多亏了有这些长者老人,因为他们在前面做出表率,我们这些晚辈生起惭愧心、效法的心,他们真的是“为霞尚满天”。各地都是这样,我们最明显的例子,我们新疆王教授,带领我们新疆的学习团队,在文化复兴的路上,确确实实是众志成城在做,每一次进修班平均最多的就是新疆。 所以人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感得这么多企业家发大心,而且还感得非常好的官员到了新疆当父母官,这都不是偶然的。所以人生要有好的因缘得要从内心去求,莫向外求。 今天最后跟大家交流的是最后一个伦常,“朋友有信”。好的朋友也是自己招感来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朋友对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格言讲到,“生我者父母……”,你们要配合一下,这是最后一堂课的考试,假如大家回答不出来,那我只好抱憾终生,是吧?当然这不能怪大家,因为这一句话在这四十五天也没讲过,但是在“四十集”里面有讲到。这一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基础,靠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然后紧接着能够有好的朋友的助缘,就能成就一生的道德学问跟事业,“成我者朋友”。 “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然感觉不是很强烈受朋友影响,但是潜移默化是“时时有润”。另外一句话也讲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知不觉就熏香了;“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朋友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孔子给我们讲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好朋友对生命的益处、不好的朋友对生命的害处。所以孔子也教导学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个“文”都是所谓的文以载道、文以贯道,谈论的这些文章,谈论的这些话题,都是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一生的事业的,不讲是非的话、闲话,无益的言语不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朋友辅助自己的仁德,辅助自己的学问。这个是朋友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要会择友,判断什么是好的朋友。那当然,这个《弟子规》就是标准,真正有德,他的基础是“首孝悌,次谨信”,谨慎、诚信,这个是好的人,假如朋友都不谨慎,做事非常的粗心,甚至于是狂妄,甚至于是为非,那跟这样的朋友相处就可能要遭殃了。所以《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到,“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那“屈志老成”都属于谨慎谦退的人、稳重沉着的人,反而真的有事的时候他帮得上忙。 有一个员工他就是在我们推广传统文化的企业里面工作,他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给他的老板很感慨的讲,他以前的朋友七、八个人聚在一起,到目前为止,他叙述到,死了好几个,其它的在监狱里面,现在还完好的就只剩他一个人了。那我们想一想,假如他没有到这个公司,他现在在哪里?那就很难讲了,从这里我们看到朋友、环境,太重要了。 所以这个在择友的判断,《弟子规》是标准。孔子也提到了,“友直”,正直的朋友;“友谅”,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宽恕别人,这个“谅”当中又很真诚,正直真诚又宽恕体谅;“友多闻”,这个“多闻”就是很有学问、很有见识,这个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这个阅人的智慧,行万里路的见闻,这个都属于“多闻”。从各个风土民情到很多的历史人物,他都能从中得到启发。所以这个是对朋友的判断。 在《中庸》里面还有一段话,“在下位,不获乎上”,这一句话对判断人,不管是朋友,还是我们要用的下属,都是很好的一段启发。“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念到这里大家有没有点头晕啊?有是吧?那我得写清楚了。这个时候还是用PowerPoint会比较好。不过我以后用PowerPoint,你们要跟我有一个默契,就是一看完PowerPoint马上要回到讲台来,是不?不然又看PowerPoint,我又不知道要怎么讲了。所以要有默契才好配合。“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里在观人上看得很深入。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位的认同,那他就没法为团体、为国家办事,“民不可得而治矣”,他没有一个位置可以去服务人民了。所以在上下属关系当中,服从是非常重要的。他不服从,领导的话他不能接受,这个团体就不能运作了。所以一个人他要能屈能伸,在团体当中他觉得不妥的,他先屈下来,能够服从、能够融入团体,赢得大家的认同跟信任,再来把他觉得团体当中不足的,再很循序渐进的来修正。假如一开始不服从又不融入了,就狠提意见,那一般的领导者他很难接受人家这样的态度。 就好像一个儿子面对父亲,儿子指出父亲的问题再怎么对,父亲这口气咽不咽得下去?那态度不妥当了,这个怎么咽得下去呢?而当我们觉得我们很对在讲给别人听,人家不能接受,那是我们也感觉不到一个团体或者领导者他的心理的状态,这个时候是我们理直气壮,甚至于是好为人师的状况出现了。不能体恤对方的心情,不能体恤团体的心情,这个柔软不足啊。所以这一些我们都要了解。在五伦关系当中,只要能屈,总有能感动对方的机会。 那一天我们还探讨夫妻,这个先生实在是脾气很大,态度很不好,那怎么办?事实上只要这个太太真正有德行,那个先生也不会打她的。所以五伦关系会形成冲突,绝对双方都有问题。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曾经跟大家交流过,“绝交不出恶语”,这个就很重要了。因为绝交出恶语,可能把以后的因缘都给断送掉了,那是我们还是伏不住自己的情绪、愤怒,这个在这些境缘当中都不能有丝毫的自欺。 而且在反应团体的问题的时候,或者我们听到团体哪里有情况的时候,一听到一些情况了,不要马上被那些情况、情绪整个给拉过去。甚至于在从中调解的时候,都要让双方的心更平和下来,甚至于更为大局着想。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心境,我们觉得在帮人或者帮团体,可能会愈帮愈忙,所以这一些心境都得在境界当中炼。 而且,“事非经过不知难”,掌一个家、掌一个团体,事情是方方面面的。批评很容易,真正去扛这个责任就不是那么轻松了。我以前没有扛过行政工作,都觉得挺轻松的,自己真的扛了以后才知道,那工作不容易啊。 尤其这个时代,大家要非常非常的冷静,为什么?第一个,众生的福分比较薄;第二个,每一个人缺乏伦理道德的基础。所以在这样的因素、因缘之下,很多物质条件,以至于很多人的素质条件,他都不一定是很具足。这个时候要批评,太容易了,可是要成就一个缘、成就一件事,难度很高。这个时候要大家能共体时艰,能包容、能宽恕、能互相提起正念,这个重要。为什么?不互相提起正念,只要情绪起来、只要怀疑起来、只要对立起来,要回到原来的人与人关系,就不容易了。所以刚刚我们提到,“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些话我们要深刻去体会。包含刚刚我们讲到的,“绝交不出恶语”。我们假如不掌握这些处事的态度,我们想不跟人结怨、不跟人对立,都不容易。 所以刚刚这一段《中庸》的话,真正一个好的下属,他要改善一个团体,他绝对不会犯上。“在下位,不获乎上”,他就没有办法去服务大众了。但是“获乎上有道”,领导还满喜欢他的,可是,“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就是他的朋友跟他的同事都处不来,那这个“获乎上”也是假的。为什么?从他的心上看。跟领导处得好怎么可能会跟同事处不好?同样一颗真诚、同样一颗慈悲心,怎么会处不好?变成对上谄媚、对同仁苛刻,就“不信乎朋友”了,不信乎同仁了,所以这个“获乎上”也是假的。“不获乎上”,这个心不诚。 “信乎朋友有道”,跟朋友也处得不错,“不顺乎亲”,结果不孝顺父母,那这个“信乎朋友”也是假的,“不信乎朋友”了。这个时代,这种现象非常多,为什么?根源还是两个字,一个是义,一个是利。假如他这个自私自利不放下,他所有的跟领导处得好,跟朋友、同仁处得好,还是为了自己的利。所以他会装得很好,但是回到家没人看到了,对父母就傲慢了。所以这个时候观察要起用的人,观察是不是好的朋友,从这一些更深入去看,就很容易看清楚了。 我们看清楚人,不是要去指责人,也不是要去骂人,看清楚他的问题,我们才帮得上忙。我们不是说懂了这些道理以后,都看人不顺眼、都看人缺点,不是这个概念。看清以后才能帮助朋友,点出他的问题所在,不然他怎么去明白、怎么去改正呢? 所以这个“诚身有道”,因为刚刚说的,“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看起来他很孝顺父母,可是事实上他的内心还是不耐烦,就像我们说的“腹诽”,这是“反诸身不诚”,还是“不顺乎亲矣”。 这一段话也提醒我们,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都修到表相上去了?看起来“获乎上”,看起来“信乎朋友”,看起来“顺乎亲”,“信乎朋友”、“顺乎亲”,但是假如没有“反诸身不诚”,有没有反过头来看自己的心诚不诚?恭不恭敬?假如心还是不诚,还是不算孝顺父母,“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真的很真诚,还要明白善恶,“不明乎善”,那这个孝顺还是会出状况。台湾就有一个例子,为了给母亲治病,跑去抢银行。那这个“不明乎善”。他对母亲是很真诚,要去解决母亲的问题,但是“不明乎善”,最后被抓起来了,那他的妈妈高兴吗?那更痛苦了。 所以这个整个次第,观到心性、观到明白是非善恶,才行。你看很多的人朋友相交很有道义啊,但是不明白是非善恶,叫愈帮愈忙。你说朋友有需要了就冲出来,结果连命都丧掉了,那他是“不明乎善”,跟着朋友去干坏事去了。好,所以这个是择友。 我们在择友当中并不是去排斥谁,很重要的一点,你说,“那他的德行不好,我们应该去感化他”,很有道理,问题是,我们还没被他感化,假如变成我们受他影响,那就不行了。我们得要有很高的定慧能力,才能够去转。不然大家发了仁慈心,“好,我现在就到妓院去帮助人”,那我们自己到那个境界去,都有点眼花缭乱,那还帮助谁?我们能转得了境界才行,有功夫才行。还没有功夫的时候,那一定还是要“里仁为美”,善友为依,要依靠善友。 所以孔子晚年讲过一句话:我离开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孔子还没离开,他就断言他两个学生,一个会愈来愈进步,一个会愈来愈退步。这个“商”是指子夏,“赐”是指子贡。为什么呢?因为子夏喜欢跟比他有学问的人交往,去请教他们。子贡喜欢跟比他差的人谈话,给他们讲很多。 这个我们要冷静哦,我们都去找比我们差的,我们讲得很痛快,讲着讲着傲慢就上来了。反而那个可以指出我们问题的,我们不想跟他见面。人时时都会在境界当中产生贪着而不自知。讲着讲着,“人家都很恭维我多舒服,干嘛去找那个可以提我问题,我心脏还有点难受的呢?” 但是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得出来,孔子有没有劝过子贡要多交比他好的朋友?有没有?应该是有,不可能不劝哦。但是劝了以后能不能接受,要看自己的造化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要对治自己的习气,真的不容易。我们看,孔子是圣人,子贡跟了孔子这么久的时间,要改掉一个严重的习气,都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说到这里,我就想到卢叔叔给我的一个教诲: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对别人要厚道三分。这个就很重要,也很对治我们当前人的状况。我们可能懂了一些道理,看别人就容易了,要对别人厚道三分就不容易了。甚至出言都是断定,“这个人就是这样,这个人就是那样”,那我们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就是刻薄了。人的福报往往都是在这些话当中流出去的。所以我现在想,我这个长不胖,就是讲太多刻薄的话。总要把原因找出来,度量要大才行。“相由心生”,骗不了人啊。 好,所以每一个孔子与弟子的故事,每一个在历史、《德育故事》当中的故事,都能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发。 我们看“朋友有信”这个“信”字,诚信。我们高学长的分享,张劭、范式是把“朋友有信”演得淋漓尽致了,诚信。这个不止是守信,它同时包含信义、本分在里面。什么样才是真正够朋友?那就包含信义跟本分在其中了。所以这个范式把张劭送终完事以后,一定对他的妻儿都是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个就是朋友的道义了。 好,在朋友的本分当中,第一个要劝谏。这个劝谏的部分刚好我们言语当中谈得比较多了。 第二个要关怀,甚至于是爱屋及乌,也关怀他的亲朋好友。而在关怀当中,“与宜多,取宜少”,面对亲戚朋友,他们没东西吃,我们心里不安;他们有得吃,我们少吃点,心里比较安。以前有信义的人真是这样啊!自己有得吃,亲朋好友没得吃,他吃不下。 所以大家有没想起来在“孔子传”当中,弟子也是对夫子的那种忠义啊,舍不得吃,给孔子留着。孔子之后看到弟子们都吃这些野菜了,老人家端着那个饭,“这样我怎么吃得下呢?”就是信义了,就是关怀了。 所以“难与能与”,在跟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候,自己很困难的时候,还能施与困难的亲友。“难作能作”,跟朋友、同仁之间,不要计较,我们能多扛的、我们能多做的,做一些,不计较。相处当中,每个人都是在修学的过程,还是会有一些习气,我们“难忍能忍”,能包容,不起冲突。起冲突了,家里的长辈伤脑筋啊,团体的领导伤脑筋啊。我们在团体当中总要提醒自己能付出些什么、能贡献出什么,绝对不添丝毫的麻烦,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 而且,我们说处世首先要学吃亏。“都我做了”,吃亏吗?做了,福是我们的。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说到,“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在团体当中都是尽心尽力的人,一定有后福,“忠孝”二字是大福田。而且我们看,不只福是自己的,多做了以后,经验、能力都在提升。所以不计较的人为什么有福?我们细细去思量,关键就在这里了。所以老人家提醒我们:不要争,要学吃亏,好事与他人,责任与自己,扛起来。好,这个是朋友的相处的本分:劝谏、关心。 再来,互相赞叹,互相肯定。肯定对方的优点,肯定对方的付出;不记对方的缺点,不记对方对我们的不是,所谓“恩欲报,怨欲忘”,这个在处世当中非常重要。所以孔子也赞叹一位贤者,晏子,晏子“善与人交”。对不起,我写简体字,时间比较赶,这个时候容我权变一下。第三是欣赏,赞叹,记恩,记人家的付出。 所以孔子提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一般来讲,在人情上比较容易久了之后随便,久了之后觉得对方的付出,应该的。这个慢慢就失恭敬,比较容易轻浮、计较、要求,就会产生。所以这个心地上保持,甚至提升那一份对朋友的恭敬、对朋友的感恩、对朋友的欣赏、效法,这样这个朋友关系就能长久了。 第四个,不言家丑。有时候朋友相处会有起伏,但是在交情好的时候,可能他会把一些隐秘的事情告诉我们,当有一些摩擦的时候,我们假如情绪一起来,“他有什么了不起,以前还怎样怎样怎样”,哇,那这个就不得了,这个就失朋友道义跟厚道了,这个造孽就重了。 所以我们那一天跟大家交流一句话,“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真的你亲眼看到确定的事情,“不可着口”,不要讲,那关人家一生名节的不要去讲,要留给人家改过的机会;“凡一语”,一句话,“而伤我长厚”,伤我的厚道了,“虽闲谈戏谑”,在闲聊开玩笑,“慎勿形言”,都不可以溜出嘴。所以开玩笑的时候不能乱讲,愤怒的时候都不能讲这些话,“不言家丑”,不把朋友的这些丑事,或者他以前的这些事情,去讲出来。这个都是朋友应尽的本分道义。 因为好朋友在情感上互相支持,他可能很难过的时候都会找我们谈谈话,所以密事相语,不相发露,他密事跟你讲了,他可能情绪舒缓多了,还是很重要的。人还是有情绪要调节,好朋友就有这个效果,他边倾诉,情绪抒发掉了,我们边给他一些肯定跟鼓励,不相发露。我们可不能加油添醋,把他跟别人的对立又加深就不妥了,不相发露,不去讲出来。 最后,“通财之义”,其实就是相助。这个“通财之义”当中,这个“财”,我们想,“救急不救贫”。他一下子孩子、父母、家庭出现了紧急需要钱,没有钱,没办法处理,比方说父母突然住院了,有什么变故了,急需要钱,这个是救急了,一定要伸出援手,这个属于“雪中送炭”。但是“救急不救贫”,因为“贫”很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放逸、懒惰,你又给他钱,他更去挥霍就不行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提升他的能力,提升他的使命感、责任心,再教给他能力、教给他经验,这是真正用理智去帮助人。这个是“不救贫”,是很有道理的。很多慈善团体都去帮助那些很穷的,后来他们就愈来愈依赖,甚至于觉得都是理所当然帮他们,那可能这些人用这样的心境去对待别人的帮助,愈来愈折福,愈来愈没福了。 所以真正帮人,还是要回到教育,启发他的善心为好。所谓“小富由勤”,一个人只要勤劳,他不可能会贫穷的。你说,“可是他现在欠人家很多钱”,欠人家很多钱,很可能跟他以前做生意的时候没有量入为出、稳扎稳打,一下子贪心太重,最后才会跌得那么重啊。爬得愈高才跌得重啊。或者他家里真的,孩子也生病了,父母也生病了,那真跟他的福报有关,福田又是心耕,还是得回到教育啊。看明白了,真的,尽力的介绍给朋友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彻底解决他的人生问题。 所以在这个“通财之义”当中,我们时时想到,“贫贱不轻”,我们的朋友虽然财富地位不高,我们还是一样的恭敬他,还是一样的感激曾经他给我们的付出。哪怕你现在是国家领导人、现在是大老板,对于以前的朋友,他现在哪怕只是一个劳工,你对他的恭敬都没有丝毫改变,这个才是修养。假如变了,那就是我们的心在堕落了。“贫贱不轻”。 “遭苦不舍”,见义勇为,朋友很困难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舍弃他,“遭苦不舍”。 这个是提到朋友的本分。当然,它不是只有五点,随着每个人人生,包含在经典当中的感悟,都可以再加上去。 朋友相处之间的心态,在这里再给大家提,其实不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我们看“礼”,礼让、忍让、谦让。这个“让”字是很有学问的,德行要提升,一定是谦退、谦让。 这个“让”字还有一段话跟大家交流一下:“让名于上,让功于众,让位于贤,让食于幼。” 好名声给领导。为什么?不是谄媚哦,给领导之后,他的权威、信誉更好,他能很好的去带这个团队。假如我们下属要跟领导争风光,那这个时候,第一个,在人情上,领导会难受的。就好像,哪有儿子要跟父亲争光的?所以这一点像清朝就非常不简单。乾隆当皇帝当了六十年,当太上皇当了四年,他后面为什么不当了?因为他的爷爷康熙当了六十一年,他不敢超过他爷爷,所以他六十年。看到古代,不简单,顾及到不可以以功去压到自己的祖上。而且他们有今天,都是祖上给他们的教育跟给他们的承传啊。所以“让名于上”。 “让功于众”,我们在团体当中在那里抢功的时候一定会伤人和,“让功于众”。而且说实在的,我们用一份道义的心去做事,哪有想着我要什么名、我要什么功呢?没有罣碍的,能让的让给别人。 “让位于贤”,有比我们好的,赶紧让他来做,来带动整个尊重贤德的风气,而不是嫉妒、排斥,“让位于贤”。 “让食于幼”,因为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刚好那一段时间是发育期,假如孩子那一段时间没有吃好,可能他一辈子的体质会受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是长者对晚辈的一种仁慈的态度。 好,所以朋友相处也都是守着这个五常、八德。“仁”,仁义礼智信这个“仁”就能设身处地,“将加人,先问己”。好,这个是跟大家谈到的朋友关系。 好,我们这个“五伦”之后,接着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其实我们在这四十五天跟大家一起在交流的很多的知见、观念,都是在“慎思、明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属于了解道理,紧接着更重要的是行,所以“笃行”。笃行又分为立身、处世、接物。所以这一本《延寿要言》对于我们再去体会立身、处世、接物,有很好的效果。 大家翻开目录就好了。目录当中第一个“立身”,就是我们“四千五百年(总纲)”里面讲到的“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这里讲得更细,它把它分成十几个细项。 大家看“言忠信,行笃敬”,这里面就有“诚实”、“正直”、“忠厚”,都可以延伸“言忠信,行笃敬”的理解。我们看这里有“惩忿”,这里就有这个标题了。“窒欲”,“窒欲”的话,这里有“安分”、“知足”就能窒欲。这里也有“改过”。至于“迁善”,那“孝友”是迁善,“勤俭”是迁善,“立志”,这个都属于迁善。 接着我们看“处世”,“处世”其实就是“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四千五百年(总纲)”就这两句话。而这里列出来的,那都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看一下,“谦让”,谦虚了,人家跟我们相处才没有压力,“恕道,肚量,信用,公平,谨言,听言”,这一些都属于我们在跟人相处当中很重要的修养。大家可以藉由这一本书,对于这个“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有更宽广的体会。 最后,做事情,“四千五百年(总纲)”只告诉我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那这一本它就有一个好处:能够让我们知道做事的原理原则。 我们看到目录的第四编,“职业”这个部分,大家翻到没有?我们看,这里就很提醒我们。 做任何事情,你要抉择好的事去做,“择业”。而且你要常常温习,“习业”。还要做事的时候要“量力”而为。要“预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不能没有章法,乱成一团,要准备,讲话要准备,做事要准备。要“专一”、专注。要“循序”渐进。要有恒心(“有恒”)。而且要“耐烦”,不能急躁,不能起情绪。要能“精熟”。这个“精熟”就是要不断的深入,你不能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就做不好事了,能力也不能深入了。还有“学问”、“经验”,这些都是做事当中很重要的基础。“学问为济世之本”,经验也很重要。我们有时候学了传统文化,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了,就麻烦了,就变狂妄了。人家还有很多组织运作的经验,各行各业宝贵的经验,都应该多学习。“惜时”,这个也是做事当中很重要的,“刻励”,“乐业”。 好,这个是跟大家交流,可以透过一本书来辅助整个“四千五百年(总纲)”后面的“立身、处世、接物”的一个学习。 最后还有一些问题,现在时间不够了,那这个问题,我们之后在我们自己内部学习,我会针对这个问题讲一堂课,到时候这个录音、文档我们会挂在网上,因为我怕这个问问题的回家睡不着觉,就先跟大家有这个默契,我们最后没有回答的问题,会在我们自己内部课的时候会把它录下来,到时候跟大家交流。 还有发一篇《孚佑帝君心经》,“孚佑帝君”是吕洞宾先生,吕祖。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他一个故事,他很有仁慈,他能想到五百年后的人,他的师父要教他点石成金,他说这个点完之后,以后会不会变回石头?他说:会,五百年之后就变了。他说:那不行,会害五百年之后的人。非常仁慈。而这一篇讲得细,我们任何错误的心态,他都有对治的方法。好,这个就是最好的格物、修身的一个提醒了。我们假如心情不好,赶紧把这一篇拿出来,对一对是哪一句的心态没调回来。 那最后,感谢大家在这四十五天,这么样信任、配合整个我们这个课程,在四十五天当中,我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还请诸位学长,“友直、友谅、友多闻”,请大家能够直接给我,以及给我们在台上跟大家分享的同仁,都能指出来,谢谢大家!
|
|||||||||||
|
|||||||||||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