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第九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10/1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午安,下午好!
看到大家非常欢喜。一般上古文(文言文),应该是人愈上愈少比较正常,觉得这文言文很难懂。但是我们参与的人愈来愈多,这叫国家、民族将兴,必有祯祥,祯祥就是预兆。在我们马来西亚,大家一起学习文言文,参与的人愈来愈多,那势必中华文化,一定会在我们马来西亚弘扬复兴起来,这个就是征兆。 因为人的意念有很强的力量。我们都有一份使命承传民族的文化,这是胸怀民族,胸怀天下的安危,这种善念很强。所以为什么来一起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呢?就是诸位学长的意念发出去,把人都招进来了。所以我们时时保持一个善念,也是对整个世界很重要的贡献。都是善念,都是使命感,这个念头会影响身边的人。 那我们这几节课都是在学习《礼记·学记》,我们先复习一下上一次课程谈到的内容。我们翻到四十页,“学者有四失”,这上一次谈到。从这一段我们看到,“教者必知之”,当老师好不好当?用心良苦。 我们看这一段里面还讲到,学习者有很多不同的状况。“心之莫同”,就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大一样,要因材施教。一个教学者假如说,我一个方法用在所有的人身上,那铁定行不通,他得要很用心,去体恤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然后循循善诱去辅助他,去协助他。 那我们能了解人,能知人,要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我们怎么去了解别人?所以韩愈先生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一个教学者自己还有很多人生的迷惑,他怎么去解人家的疑惑呢?所以我们看到“学记”,事实上在彰显教育的重要,后面在诠释一个教学者应有的德行、能力。 而教学的重要,我们看一开始都是在强调“教学为先”,教育重要,强调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以相同的,老师不学,他也不知道,他空有一个老师的名,但也可能是名不符实了。所以教学教学,教学者首先要先好学,要是一个好学生才行。所以我们前面有一段教学相长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把学摆在前面。学好了才能教,所以“教然后知困”。学得不错了,结果去教的过程,还有可能会发现不足,还有可能会发现,还有哪一些道理其实自己还没贯通,这样就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所以这一段也提醒我们,首先要自知,首先我们自己要能解自己人生的迷惑,进而才能解他人的迷惑;能看清自己的问题,也才能看清他人的问题。 紧接着讲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尽心竭力的教学者,他能产生一个影响力,一个魅力。因为他的学生会觉得,像他这样的人生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他们愿意以这个老师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等于是这个德行感动人,德行让人佩服。 而我们来看一篇,在四十八页。我们对对地方,是“禹出见罪人”,是不是在四十八页?是。新的版本是四十八页。在《说苑》节录的第二段文章。我们常说古圣先王,他们为王者、为天子,他是作君,但是他们同时具备了亲、师的德行能力。 我们看,大禹有一天出去看到犯罪的人,结果他马上“下车问而泣之”。他下了车问了这个犯人的实际情况,结果听完他很难过,流眼泪。我们看这个古文,这些文章都是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所以每一个文字背后,都在流露圣贤人的修养跟存心。我们看,大禹看到罪人,他马上下车,很紧张去了解状况,就好像那个犯罪的人就是他的亲人一样。结果了解了以后很难过,流眼泪。 旁边的人看了,“左右曰”,不了解他为什么哭。“夫”,这个“夫”是发语词,“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这个犯罪的人,他不遵循做人的道理,犯罪了,才落得这个下场。“故使然”,就是变成这个样子。“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王啊,你何必痛苦到这种地步,那是他自己没做好犯罪的。 结果“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我们从这里看到,尧舜圣德,他的百姓,他都教育他,结果他的百姓都以尧舜的圣德,为效法的对象,以他们的存心,为自己的存心。所以一个父母教育他的孩子,让他的孩子要效法他的德行,这就教成功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们在这里看,尧舜的德行做到了。 “今寡人为君也”,现在轮到我做天子了。尧传给舜,舜传给禹,而且都是禅让,都是观察了很久,知道他确实有德行,可以照顾人民,才传给他。结果他说,现在我当国君,老百姓不是效法尧舜的德行,反而“各自以其心为心”,这个就是顺着自己的私心在做事情了。顺着私心私欲,最后“欲令智迷”,可能就会犯罪了,所以我感觉到非常的悲痛。这个代表,大禹非常的反求诸己,他觉得老百姓的修养没有像尧舜一样好,是他的过失。 “书曰”,《尚书》上面有讲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他们为天子的心境,就任何一个百姓犯罪了,都是他一个人的罪过。他觉得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人民教好。这个是真的是以父母的心在对待人民。而我们从这一段也看到,这些古圣先王,都是真正用德行来教化他的人民。 所以我们看到下一段也是讲到了,“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能当好老师,都能体恤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之后可以成为一个领导者,再提升德行、能力,最后可以当一个国君,君王。 所以“择师不可以不慎”,选择好的老师,要选择他是真的有德,甚至于都是有可以领导一方的德行、智慧的人,还有能力的人。 我们看以前私塾老师,很多都是一个家族的祖父、曾祖父辈,去帮忙整个家族的后代找老师。很多找谁?找已经退休的官员,他告老还乡了,他的学识、德行,以及他人生的见识、见闻非常的渊博,把这样的长者请来当自己私塾的老师。“择师不可不慎”。你找一个老师来,讲的都是理论,不知道怎么去用在处世,用在生活、工作当中,可能教了就变成学死书了。 紧接着讲到了,“严师为难”。尊重老师,才能尊重道业;尊重了道业,人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所以这里,把尊师重道摆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且举了以前的天子,他在昭告天下的礼仪当中,所有的臣子都要北面面对他,他是王者,这是君臣之礼。只有两种人不用守君臣之礼,就是这个臣子是祭祀的时候,当作亡者在给人膜拜的,不能把他当臣子看待。再来就是老师,常常给这些贵族,甚至给天子讲学。所以老师叫西席,天子、皇帝坐在东边,老师坐在西边,表示对师道的尊重。 这个时代,“人不学,不知道”,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不能去要求别人要多尊重我们了。很重要的,我们自己要做出来。我们真正做出尽心尽力、不疲不厌,小朋友们、学生们,他很自然的也对我们提起恭敬。所以这个时代,大家对这些道理都不是很清楚,不要去要求任何人,从我们自身做好,来把这个师道尊严复兴起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者自己的行持,要把师道表演出来。以前的人也很尊重医生,现在对医生的尊重也没有这么高了,那为医者,也要把医道自己做出来。 接着下一段,我们谈到的是在教学的时候,师生的互动。有发问问题,有回答问题。学生发问,老师回答。学生发问,要顺着脉络去问。 像颜回是个好学生,颜回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怎么去落实仁德?孔子说:“克己复礼”。一个人要先克制自己的习气,才有可能去爱人。人有贪心的时候,都跟人家计较,怎么爱人?人脾气都控制不住了,人家看到我们都吓死了,怎么爱人?人很傲慢,人家跟我们讲话,问个问题,“哼,连这个不知道。”以后看到我们都不敢发问了。我们都有这些习性,都不能降伏,就像儒家讲的不能格物,格除这些习性、物欲,那我们的仁爱心,都被这些欲望给包住了,这个仁爱的光芒显露不出来了。 孔子指导颜回“克己复礼”,先要格物,对治习气。颜回听到这里,他就很善问。他接着问夫子,“请问其目”,就是说既然是克己复礼了,那请问我从(这个麦克风说下面的话很重要,怕大家没听到,先打个pass一下),这个“目”就是怎么在生活当中具体落实。颜回真是,他的好学表现在哪,学一句就实实在在要落实一句,不是学空的东西,不是学记问之学。 我们相信,颜回这么一问,孔子一定很高兴,马上回答,从哪里下手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我们看这个“礼”,“礼者,敬而已矣”,就是恭敬。一个人有恭敬的态度,不该看的东西,他不会看。这个礼敬,是礼敬自己也礼敬他人。今天看这个东西,会污染自己的善心,这个就是不恭敬自己,糟蹋自己。所以“非礼勿视”,“非圣书,屏勿视”。而且很恭敬他人,假如我们乱看,对人家是很不舒服的,这个时候也不能看。时时能体恤到别人,不给人不舒服,不给人难堪。 而一个人事实上,看不该看的东西之后,他的整个贪欲都会被,因为看到这些不好的东西,都被调动起来这些习性,那他怎么克己复礼?所以《弟子规》里面这些教诲很重要,“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一个人看不好的东西,邪恶的东西,可能那一天脑子里都在转那些东西。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首先不要看杀盗淫妄这些东西。不然这个心都静不下来,恭敬不起来。所以告诉大家,电视尽量不要看太多,因为电视节目那些污染一看,习性又被他叫醒了。今天回去不要看电视,大家受得了吗?很多人说:那很多事我不知道怎么办?告诉大家,很大的事,别人就会告诉你了。但是你自己去看,尤其你上网去看新闻,还没看新闻,旁边那些污染就全部进来。有没有?尤其男士,现在一个什么屏幕一出现,可能是最近布料比较缺货,这个我就不是很清楚了,我得去了解一下,女孩子都穿得都比较少。 所以一个人要克己复礼,首先得要先守好: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你说人会讲不当的言语,都是因为他的心不正了,可能有情绪了,可能有傲慢了,可能自私了,不能去顾及他人了,才会讲不当的言语,“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动”,可以包含邪念,不可以动,无礼的行为不可以动。因为你听、看、说,还没有动,身体、动手,那一动了,罪业就重了。做非礼的事情就不好了,可能就伤害到他人了。 我们看颜回很会问,孔子也很会答。什么样的人很会答问题?这里讲,“善待问者,如撞钟”。一个人很能回答别人的问题,就好像撞钟一样:你撞他大力一点,他就大声回应;你撞他小一点,他就小声回应。所以说“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他回答的时候,非常从容。大家有没有被人家问问题,问到全身紧张的经验?“这,这,嗯,这”,有没有?那就不能“待其从容”了。 所以这一句话值得我们去体会,“善待问者”,他就像钟一样。大家看过钟没有?里面是什么?空的。这有含义哦。大家有没有经验,比方说明天我要去说服一个人,当天晚上还在想,我明天跟他讲什么?一直想一直想,我明天先跟他讲这句话,接着他会怎么回答,我就再怎么跟他讲,铁定说服他。有时候想得太兴奋,两三点都睡不着。结果隔天约会到了,跟他讲话,结果你一讲第一句话,他回的第二句话不是你想的,然后你就不知道怎么讲下去了。 那请问,假如我们都是想了很多,然后去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去说服别人,心里有没有放空?没有。只要他问的、只要他讲的,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哇,不知道怎么讲了。 孔子曾经讲到,他说,“吾有知乎哉?”现在讲这一段,是圣人的境界,我们用心体会,体会不到不要难过,因为这叫正常。但是那是目标,我们望着,慢慢迈过去。这个“知”,“吾有知乎哉”,很多人会觉得,孔子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得。但是孔子说了,“无知也”。老子又讲,“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开智慧的人,他不是,“博”就是什么都记,记一大堆知识,他不见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博者”不一定有智慧。 大家有没有看过,拿博士拿两个、拿三个的人,有没有?可是你看他眉头深锁,他还是很多烦恼,但是你看他博不博?他记很多东西,甚至于你告诉他一句话,他说在课本的第三十七页。你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人?但是他还是没开智能,他是知识。记了很多,心性之光还没透出来。甚至于这样的人,会觉得他很厉害,“你看,人家不记得,我都记得。”完了,傲慢了,有傲慢就开不了智慧。 所以孔子这些话其实都在提醒我们,不要误会了圣人的境界,都觉得圣人一定是记一大堆,愈记愈多愈记愈多。请问大家,你有没有记东西记到头晕的经验?有没有?那你看,这么继续用这种方式记下去,会开悟吗?可能头会爆炸。 所以这个都是心性之学,“无知也”。你们都觉得我很有智慧,懂很多,其实在孔子的心里,他没有这样子说我很厉害,我很有智慧,甚至于孔子觉得我也还很差,我无知。 因为大家去看,孔子说他,“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每天下功夫,是把习性给放下,哪有一直觉得“我很厉害”,圣人不是这种心境。他都一直每天在放下他的习气,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把所知障放下。一个人觉得,我很厉害,我这个也懂,我那个也懂,那些意念反而延伸傲慢,智慧打不开,“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一般百姓问他问题,“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讲到,平常有人问他问题,他的状态是什么?他的内心是清净,没有装东西。没有在那里想,要拿哪一句话对治他的问题,他是自然而然就起的智慧。 所以要学这个“空空如也”,有一个具体的比喻,大家体会看看,叫“用心像镜子”。大家想,那个镜子很干净,它上面有没有东西?有没有?没有。所以任何人站到前面,它照得明明白白。就好像我们遇到了哪一件事情,我们心像镜子一样清净,就把这件事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有看不清楚。我们现在遇到什么事,有一点搞不清楚状况。 镜子它时时保持清净,假如今天这一面镜子,是照了这一个人,这个人走了,那个影像还在上面,下一个人再来照,照不照得好?照不好了,因为它镜子上面已经有上一个人的影像,下一个来它就照不清楚了。所以这个心就有染着了。 大家有没有经验,刚刚跟一个人吵过架,心情很不好,心里面还在那里气:气死我了,敢这么对我讲话。可是已经去上班了。结果刚好跟同事在讨论工作,眼睛是这样,然后脑子还在想刚刚那个事情。然后想想愈想愈入神之后,对方一看我们的眼睛,“你还在不在?” 所以你看这个心随时都有染着,都有罣碍,怎么有智慧呢?这生烦恼了,不是“空空如也”。所以人的心往往罣碍在哪里?懊恼过去,担忧未来,这个心就不清净了,烦恼就愈多了。所以怎么让这个心呈现觉照的智慧,心“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那担忧未来不都是恐惧、忧患吗?心“有所忿懥,不得其正”,就起情绪了,这个心就不正了。“有所好乐”,就是贪心很多的境界,贪心很多的欲望,就“不得其正”了。所以这个“空空如也”的功夫,都还在格除物欲,要把这些习性、欲望要放下,这些烦恼要放下,心才能空灵,空了才会有智慧。 大家有没有一个体会,我们刚刚是举反面的例子,要去跟一个人谈话就拼命想说服他,想了一大堆,反而应对的时候,对方不按牌理出牌,我们讲不下去了。但有没有另外的经验是,你都没有预设任何立场,欢欢喜喜去跟他沟通,你也没想说我要说服他什么,结果反而沟通得很好。他问你什么,你很自然就可以回答他,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都没有?有一句俗话叫“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人没有刻意的时候,那个心特别清净,清净有智慧,应对得很自然,对方也觉得很真诚。你反而很刻意了,要控制,要说服,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从这个“空空如也”,我们要了解到,学问是透过这些圣贤的教诲,把我们这些分别、烦恼、执着放下,这叫真学问,不是记很多。是明白道理之后,放下自己的分别执着、烦恼习气,这样才能真正有智慧,这叫实学。我们看孟子讲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其实所有千经万论这些教诲,都是让我们把妄心放下,回归到本善,回归到真心来。真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是无为的。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当中,这样“空空如也”的人,还不少。举一个例子,六祖慧能大师,大家听过他的故事没有?我想华人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以前还没学这些东西,小时候也听过,嘴巴在那里“本来无一物”,其实啥也不懂,这叫口头禅。他那个“本来无一物”,那就是完全恢复到清净。 有一个人,他就是去跟一个大德请教,他就在那里,“什么也是空,那个也是空”,就一直讲什么都是空,结果这个大德拿了一根棍子,往他的头敲下去,砰!他说“你怎么打我?”“你不是说都空了吗?”所以他那个空是嘴上空,心上没有空。所以夫子讲“空空如也”,就是这个“空”,你也不要执着,你心里执着有个空,那还有个空,哪有没有?所以这个是连“空”都要不执着。 “如也”就是本来就是这样。每一个人的真心,本来就可以起智慧的。所以《心经》里面说,“归无所得故”,就是人,“无”是什么?把所有的分别、执着、妄想统统放下了,就入那个境界了。 好,大家入了没有?对不起,我没入,我只能透过这些祖师的表演,跟大家探讨一下。但是这一段话,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为什么他很有学问的人,反而是“空空如也”,如撞钟?他学的东西,他用心领受了,他就不执着,他不是硬记一大堆东西的,他不是记问之学。 而且孔子面对大家的问题,“叩其两端”,就是针对事物的是非、利弊,让对方能完全明白,这样下去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都给他分析清楚了,对方自然知道,那我应该怎么去做。 而这个“竭”,我们看到这个“竭”字就是尽心竭力。夫子确实都是不疲不厌的在帮助别人,纵使是一般的百姓问他问题,他也会非常慎重,用心的回答他的问题。 但是大家看,夫子只是尽力帮助他,对方能吸收多少,有没有照他的话去做,他也不罣碍,一切要随缘。有的当老师的人很烦恼,“我都跟他讲多少次了,都不听我的话,气死我了!”假如是这样,当老师会得高血压。我还听说,现在忧郁症的高危险群,好像小学老师不少。那就是看不开,没放下。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你强求不得,他的人生他是主角,不是我们是主角。 大家有没有经验,比方你今天载一个亲戚,你在那里开车,他在那里踩剎车,踩得很起劲,他比你还紧张。有时候我们开车开到他受不了,“哎呀,方向盘我来握”,靠过来,“你不会开,让我来,我来开。”很多当父母的,都当成这个样子。孩子在那里摸索人生,看不下去了,“你下来,我来。”他的人生能我们帮他走啊?不可能。 所以父母、老师只能尽心尽力帮助孩子,你不可能跳上他的人生当主角。这个时候可不能急,不然到最后,揠苗助长。他还没到那个悟性,你硬要给他塞,塞到最后,他就吞不下去了。看到你就想跑,觉得你很啰嗦,很烦。所以我们看,这个善教者,他都很从容的。 我们再来看一篇文章,二十九页。“揠苗助长”。这个就是嫌这个学生长得不够大,帮他拉一拉。 “宋国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这个“闵”通心字旁的悯。这个宋国人,他看着这些秧苗,好可怜,长这么慢,他为了帮助它们,把每一棵秧苗都拉一拉,把它拉长。 “芒芒然归”。因为他每一棵都拉,拉得全身酸痛。这个“芒芒然归”,就是很疲劳的回家了。“谓其人曰”,跟他家里人说。“今日病矣”,这个“病”就是累得不行了,他不是真生病了。今天实在是累死我也,但是“予助苗长矣”,我帮助了这些苗统统长大了。 结果他孩子听完之后,“其子趋而往视之”,这个“趋”就是赶快前往,看一看这个苗变成怎样了。“苗则槁矣”,这个枯槁,就是都死掉了。因为他拉完以后,就被他拉死了。 所以接着说了,“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这个提醒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的人,不去拉那个苗的是很少的人,一般都会拉。那我们就要反省看看,我们孩子有没有拉变形了。大家注意去看,现在的孩子,你看到几个很快乐的、心里没事的、笑容灿烂的、天真无邪的,有没有?现在都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吧?当然这些烦恼很多了,他可能染上很多欲望了。有一种情况是跟父母的沟通不良,父母对他要求很多,他很痛苦。要求很多,到孩子呼吸困难,这就是“揠苗助长”。 而且父母假如有要求的时候,有要求有控制,人的欲就上来,欲望。就要求你给我考高分,你一定要怎么样,这都是欲求。欲求一起来,“欲令智迷”,就一定只盯着你要达到我要的,感受不到孩子内心的状况。这样子,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就愈来愈差了,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人说我的孩子怎么不听我的话,那不是昨天听今天不听,不是这个逻辑。是渐渐的,不能彼此理解了,就愈拉愈长。所以今天把成绩逼上去了,结果父母跟子女之间没法沟通了,这又有什么意义? 我自小自终,我都觉得我的父母非常理解我,所以我没有“少年维特的烦恼”。而且我还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人。我考得不好,我爸很理解我,“加油,加油,你以后会愈来愈好。”但是父母确实是把好的读书习惯,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你不是说一面夸他,没有榜样给他,这样也不行。 所以我们跟父母的沟通没有出现任何状况,我心里有事不跟我妈讲,我会睡不着觉。哪怕在学校被老师处罚,做错事,我一定要给我妈招供,那天晚上我才好睡。甚至于一般人觉得不好的,比方我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念初中的时候,都说去撞Snooker(台球),是吧?都说去撞球是不好的,其实撞球没有不好啦,是那个地方,去的人比较复杂。结果我那个时候,就想去撞一撞,我还给我妈讲,我去撞那个球。我妈说,好,你去。我也不会偷偷做一些我妈不允许的事情。父母、子女之间,从以前到现在都是光明磊落。妈妈让我去,是代表她信任我,我不会去交狐群狗党。当然后来知道,那地方那些人很多,慢慢就不去了。 所以这文章里面讲,“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少,大家都太急于看到结果,急于求成,欲速不达,弄巧成拙。应该顺着每一个生命,让他很好的去成长。 其实,我曾经观察一个现象,很多人觉得,比方说他生三个孩子,他生五个孩子,五个都是博士,你看他父母会不会教孩子?厉不厉害?羡不羡慕?你们都没反应,你们实在愈来愈了解我是很奸诈的人,是吧?都怕被我骗。 而且台湾还有一个现象,台湾读理科的,台大电机、台大医科,那最高的。结果他三个孩子全部台大电机,人家就觉得他好会教孩子。其实三个孩子的个性一不一样?性向一不一样?你有遇过三个兄弟姐妹个性都一样的吗?我告诉大家连双胞胎都不一样,是不是?那怎么会三个不同性向的人,让他教起来,统统像机器,喀嚓,出来的都一样。所以会教的应该是他不同特质的孩子,都发挥他最适当的性向,然后都很快乐,都发挥了他人生的价值,这才是会教嘛!我假如再有时间,我会去调查一下,那三个都台大医科的,可能都不怎么笑出来,“没办法爸爸一定要我读这个,要这么才行,不然就是给他丢脸。”那可能,虽然他们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的心理不一定健康。 我们家三个孩子,统统做了公务员。公务员大家知道,铁饭碗,那个碗摔不破的。我二姐读了师范学院,师大,出来教初中。结果教了几年,她跟我爸说:爸,我还想再读书。我爸说:好!因为我姐姐读的是公费,得赔钱,四年要赔不少钱。我爸爸马上说:好,你愿意再读,继续读。就把那钱赔了。都没有,就是觉得说,不舍得这个钱。因为他觉得孩子既然有这个性向,想继续再深造,我爸爸二话不说,就赔了。也没有想,妳这个铁饭碗,妳一出去回来又没工作怎么办?没有,我爸爸没有去烦恼这些事情。所以我姐姐就把老师给辞掉了。结果后来去读书,读了个数学心理博士,回来了。现在是在师范大学教书,回到她的母校去教书了。所以我姐,她把铁饭碗辞了,不过说实在的,人生明白了,就不会太忧虑,太患得患失,该是你的福报迟早都会来,别担心。 后来我姐姐也当公务员,在台北市政府服务,结了婚,怀孕了。她的志向要当一个好妈妈。怀孕还没生产,工作辞了。我父母也尊重她,后来就真的,现在还是专职的家庭主妇。 接下来换我了,我去当小学老师当了几年,我感觉,教育很需要伦理道德因果这些圣贤的教诲。“爸,我自己基础不好,我得再去深造,去学习。”好,辞了。我爸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这样人生去发展,没有这样的父母,不可能。父母假如有控制,“你就得这样给我做”,那我没办法了,可能就做了跟自己性向相违背的事情。比方说我爸说,“你不能给我辞职,辞职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那我当然不敢辞了。可是你看从此以后我会不会快乐?不会了。每一个孩子对生命很好的领悟,父母都支持。 姐姐要当个好妈妈好不好?请问大家,好妈妈跟公务员的收入哪一个重要?人生随时要称一称,轻重缓急。最起码孩子流鼻涕,流一流,两三天就好了,不用去看医生。为什么?从小是母亲带的,哺乳的,体质就比一般的孩子好。光是这个医药费就不知道少多少。 现在人看起来很会算,其实不会算。为什么?看起来很会看的人,他都只看哪里?眼前。他看不到孩子一生的健康,看不到孩子一生健康的人格,看不到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要陪伴形成的,不是你拿钱让他去补习班就能形成的。而当身体不好了,当人格、德行不好了,这个时候,再多的钱都买不回来。所以什么是智慧?能分辨人生的轻重缓急,本末先后。什么是人的根本、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后做,都很清楚了,这个是有智慧。人现在不能分辨得出来,每天忙不怎么要紧的事情,时间都这样耗掉了,等真出状况了,才知道去面对,就不好解决了。 所以这一段里面提到,“以为无益而舍之者”,就是一般在种植的农民,他假如比较过与不及,有这两种情况。一种,觉得什么都不用帮它,帮它做什么都是没什么大作用,不管它了,让它自生自灭。“舍之”就是任由它去吧。 有人是这么管孩子的,什么都不管他,让他活泼一点,自由一点,不约束他。这个就好像种田,都不管它,让它自己长,结果杂草长一大堆。就是你没有去陪伴他,怎么知道他什么时候染上错误的思想观念呢?怎么帮他除草呢?怎么帮他长善救失呢?这个里面讲,“不耘苗者也”,就都不管的,这个“耘”就是拔杂草。耕耘耕耘,这个“耘”就是去掉这些杂草,才不会把苗的养分都给吸走了。 所以真正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老师,会有什么功力呢?因为用心就有很多的潜力。孩子昨天做了不该做的事,这个妈妈一看他的气色就知道,眼神就知道。赶紧用几句话把他套出来。“慎于始”,他可能昨天第一次说谎,整个气色很不好,印堂发黑。这时候赶紧诱导他,慢慢的把真相讲出来,导正他,就好了。很多妈妈说,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会撒谎,其实都是忽略了孩子的情况。等都已经根深蒂固的习性了,才知道要去帮忙,就不好了。 “助之长者”,另外一种,一种是什么都不管,一种是管太多的。“揠苗者也”,硬把它拉起来。“非徒无益”,不只没有帮助。“而又害之”,还害了他。 我读小学的时候,我母亲也在我的学校教书。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小学老师,你儿子在学校读书,你会希望你的儿子成绩怎么样?怎么样?同事在办公室里面,“你儿子怎么样”,在那里比的时候,我们坐在旁边,心跳会不会加快,咚咚,咚咚,真没面子,会不会?那假如会,你孩子的成绩又不怎么样,回去就开骂了:你看人家某某老师的孩子考几分,你考这什么成绩,真给我丢脸。啪啪啪,就骂十五分钟以上了,是不是?那不就开始在逼孩子了吗? 我成绩不怎么样,都差不多十几名,二十几名,可是我妈从来没有用成绩压过我。所以父母不在乎面子,我们也没形成好面子。告诉大家好面子的人生,轻不轻松?告诉大家,没有轻松的时候了。儿子要给我长面子,另一半要给我长面子,那你看要有多少面子?一大堆面子。面子是“我”的面子,痛苦是从“我”来的。 假如能体恤,每个孩子他的根性不一样,基础不一样。我的二姐的文章都是给全校做榜样的,我的文章都是让老师丢在地上的,你说差这么远。那我爸爸妈妈假如用姐姐的标准来衡量我,我铁定压扁了,是不是?但是不去这样比较,还是信任孩子,“你一定可以。”我爸最常讲的:“加油!”“要自爱!”慢慢、慢慢的,在这样的爱护之下、信任之下,潜力慢慢就会发挥了。大家要知道,每一个人潜能发挥的时间不大一样,有些人发得早,有些人发得晚。所以有一句成语叫,“大器晚成”,闽南话叫“大只鸡慢啼”。这个是很有逻辑的,为什么大的鸡叫得比较慢?因为牠体积大,牠吸一口气时间就比较久,牠才能咕咕咕。所以我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但是父母跟我遇到的几位老师,对我都很信任。最后在他们的鼓励之下,慢慢的我们也有所成长。 这个是举孟子讲的不要“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紧接着看下一段。“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问之学”,就是能背,能记很多的东西、很多的知识,那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他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那不是真实的智慧,他不见得懂得怎么让人真正过有意义的人生、幸福自在的人生。所以韩愈先生讲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个才是人师。 我们这一篇文章可以跟《师说》,可以跟《四书》的《大学》来搭配着去体会。我们看《大学》是成就“大人”的学问,这个“大人”就是指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大学》里面说记问之学即是大人,没有这样。《大学》里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个人有要利益国家、利益世界的宏大志愿,这很好,但是学问得从哪里下手?得从根本,得从修身才能齐家,得从格物才能致知,得烦恼轻了智慧才能长。 现在一般整个在学校里面,他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的积累。那个充其量是说,我们懂得这些知识跟技能去运用,但不见得我们能把这些做人的道理贯通,把人生经营得有价值,这不一定能。 我感觉到,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不快乐。有没有人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很快乐的?这个人不是一般人。因为一直记那么多东西,然后硬记了就很烦躁,又不得不读。人烦,烦到最后会想怎么样?吃,吃东西。或者去发泄一下,是不是?你很憋,工作压力、课业压力很大,我去发泄一下,所以现在所谓的游乐园很多。以前都没有游乐园,都是游山玩水,跟大自然融成一片。现在没办法,人不会跟大自然融成一体了,但是又很闷,发泄不了,怎么办?去游乐园。然后就开始做那个高空掉下来,把你,那个东西几十公尺这样掉下来,然后上面人就“啊……”,这叫快乐。现在人的快乐就是这样,那叫苦中作乐。因为他内心有很多苦闷解决不了,可是想着这苦闷又很痛苦,忘了它,忘了它,然后就去找乐子。那叫刺激。刺激完了,啊,好乐,乐多久?一下子就没了。那个跟打麻药一样,麻药退了不就苦就来了。 我曾经带学生去游乐园。我是引导他们要去接触大自然,我讲了半天,民主社会,“好,诸位同学,你们要去哪?”游乐园。我就没办法了,要陪这些小朋友一起去。我就在旁边一直观察,这些东西真的能乐吗?最后没办法了,我自己试试看。我就去坐那个,有一个圆轮,四个人坐在上面,绑得紧紧的,然后那个轮子就开始,咚、咚、咚。结果我坐完,才从器具下来,东西南北我都搞不清楚,突然直想吐,头晕到都想吐。我实在很不能理解,这样叫快乐。 所以真正我们自己,这一生有没有把苦闷解决掉,有没有真正体会到为善最乐、助人为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问心无愧,那乐啊!有没有体会到,有父母可以奉养,有兄弟可以相互扶持人生,这个是人生的乐,找到真乐。人生的真相,我们都很明白了,这样我们才能把人引到幸福的人生去。 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的,怎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回到“格物”,回到“修身为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才是智慧,不是记问之学。 “必也其听语乎”,这个“必”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人,他要具备,“听语”。“听”就是听学生发问,听完以后,可以把道理马上指导他,听了马上告诉他,叫“语之”,马上可以告诉他。这个我们又回到刚刚讲的,真的听了以后马上能回答,差不多是孔子那个“空空如也”。还没达到那个情况,人家问我们这个问题,“你让我想一想,明天再说”,那是我们还没达到智慧起用的状况。那为什么智慧没起用?烦恼太多。那还是要回到务本。烦恼轻,智慧就能长。 我们刚刚讲到六祖慧能大师,他不只没有记问之学,他连字都看不懂。不是了,他不识字。这不太一样,不识字跟看不懂不一定一样,有时候是他装着看不懂。也不是装的,他自然表演出来的。大家能听懂我的意思吗?有时候这些圣人的境界,用讲的,不好讲,讲了又怕讲错,讲了叙述又不完整。他不识字,这个表演,提醒那些记很多经典的人:你别太傲慢了,你以为你很懂,你解决不了的,我都能解决。 所以六祖慧能大师,他开悟是因为什么?他悟到了《金刚经》里面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无住”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他的真心就起用了,无量的智慧。我挺羡慕的,但是肯放下才行。 有一个人受持《大涅盘经》,那经典很大。他请教六祖,六祖大师说,“你念给我听。”念几段,马上,“好,我知道这一部经说什么了”,马上讲给他听。另外一个人问《法华经》,才念了一小段,“你不要再念了,我完全知道了”,就讲给他听了。结果讲没多久,那个人也开悟了。所以开悟的人真好,都能给人讲明白。但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只要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他们这个能力就是心里是清净的。“净极光通达”,清净到了极点,智慧就开了,这个“光”是表智慧。 他马上听,学生问的,他就马上能答,而且还答得很契这个学生的程度。所以我们讲学回答问题,要契理又契机。你不能讲太高了,他听不懂。我们之前有提到“教人以善,勿过高”。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这一句话有讲过吧?但是还没讲二十一次,是吧?“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就是你讲的这个标准,要让他能做得到。不然你讲完,然后你告诉他,嘿嘿,你做不到,那他就没有办法得利了。 而一个老师,他为什么能讲契机,除了他有智能以外,他能设身处地对方的程度。但是我们,假如现在还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对方的程度,还有一个方法。边讲,边回答他的问题,要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假如是,他就是听不懂,你一看他的表情知道。但是有时候,现在的人,他为了表达对你的恭敬,听不懂他也装懂。这个时候,你要看到他的表情,适时的调整一下,等他稍微脸部放松了,眼睛又透出光芒,就听得懂。所以你讲的人,也要时时跟他是很自然的互动。你不能讲、讲、讲,你讲得很痛快,对方都想睡觉了,那就不行了。 接着,“力不能问”。他确实有这个困惑,或者遇到一些情境了,他还没有办法自己很具体的问出来,可是我们当老师的人已经发觉,他卡在某个观念,很想搞清楚,可是他又问不出来。“然后语之”,主动告诉他,他一听明白,疑惑就解除了。 这个,我们可以举,我们之前讲《论语》的时候。我们一起翻到十六页。孔子说,“由也”,叫着子路的名字。“女闻六言六蔽矣乎?”你听过六言六蔽的道理吗?这个应该是夫子观察到子路的疑惑,甚至是子路的执着点,都有可能。这个时候主动解开他的这个问题。 “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其实大家看,一般是学生发问,当是老师主动的时候,往往都是学生问不出来,但是老师知道,讲了他能听懂,主动去做。我们看《孝经》也是孔子主动跟曾子讲的,曾子他的基础够了,他很孝顺,就把《孝经》传给曾子。 而我们看孔子讲的,来,你先坐,我跟你讲。就强调了:学习不要偏在一边,甚至于自己有很好的特质,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把这个特质发挥到更好。不然有可能这个特质慢慢的,反而产生执着点,会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 比方“好仁”,仁是好的,但是没有继续好好的学习,“其蔽也愚”。可能好的特质没有经过后天的圣贤指导,他会出现状况。 “好知不好学”,这个人很聪明,但是没有圣贤指导,“其蔽也荡”。现在很多人狂慧,看起来很聪明,可是很狂妄,那个就是没有依经典去学习。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我们看子路的性格比较直率,可能夫子这一段话里面,有一些就是要提醒他。“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你很正直,没有好好学习“怡吾色,柔吾声”,你最后跟人讲话就非常冲。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子路很勇猛,他假如对这些君臣、这些道理没有搞清楚,可能他会做出违背纲常的事情,就变乱了。我们看很多古代什么“刺客列传”,那当刺客的人都是很勇猛的,可是他道理没搞清楚,正义正义,“义”要跟“正”在一起才行,他可能就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他很刚强,没有好好学习,表现出来可能就偏在狂上面去了。 这个是我们讲到的,他“力不能问”,可是他已经到那个讲了他能突破的瓶颈,主动跟他讲。 “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给他讲完以后,他还是没搞清楚。“虽舍之可也”,他还没到那个悟性,这个“舍之”不是放弃,是暂时不要强求,再观察一阵子,可能他慢慢的,积累到了那个时候了,再跟他讲。 往往我们父母、老师、教育者缺乏耐性,就是我今天一定要给他讲明白,这个时候就控制欲太强。可能“你今天没给我听明白,那我就不睡觉,给你讲到你明白”。这个就时机不成熟,硬要做,可能就适得其反。所以凡事,世间的事情,求个水到渠成,不要操之过急,欲速不达。就像大自然告诉我们,今天这棵果树开花结果,你要等到它果实熟了,你把它摘下来,就很好吃。假如还没成熟,你硬把它拔下来,吃起来怎么样?很酸,很难吃。 这个“力不能问,然后语之”,之前跟大家讲到,师长到英国剑桥大学去发表演讲。他们的学生,师长也问他们,“汤恩比教授讲得对不对?解决二十一世界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个话对不对?”这个也都是主动发问,然后让这些学子去思考。等他们思考了,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下手。所以师长讲到,“孔孟学说,落实在孝敬忠恕,落实在《弟子规》”。“孝敬忠恕”就很具体,你怎么去契入孔孟学说,孝敬忠恕。“大乘佛法,基础是《十善业道经》”,但是用几个字点出来,“真诚慈悲”。其实我们听到师长讲这个,都觉得用心良苦,都是设身处地,怎么样才能让现在的人听得懂,知道怎么去效法,怎么去下手落实。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体会到老人家良苦用心。听明白了,怎么样?赶紧去落实,就对了。 那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
|
|||||||||||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