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礼记·学记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第十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10/1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学问都是靠滴水穿石之功。好,我们接着下一段经文。

  在刚刚讲到的,老师怎么回答学生的问题,确实是要有智慧,看事情要洞彻的很深入,才能引导学生看到一些真相。不然有时候容易看事情看到表象,看不透彻。那当老师的人,他看事情就要看到根本,看透彻。

  在我们课本六十一页,因为刚刚讲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真实的学问,看事情都是入木三分。我们看到,“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如何?”怎么治理一个国家?国家,“治本在得人”,因为国家最重要的要有栋梁之才。所以孔子回答,在于一个领导者,“在于尊贤而贱不肖”,他尊重贤德,起用贤能之人。而且这个“贱”就是能够远离不肖之人,不去用这些奸邪之人。

  就像我们之前跟大家提到的,“出师表”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就是西汉兴盛跟东汉末年会衰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亲贤臣,远小人”。你反过来,“亲小人,远贤臣”,这个国家就完蛋了。所以这里点出了,“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马上提出来了。所以这一些学生,都很用心在学问上,不然他问不出这个问题来。他常常把这些道理,跟他所遇到的这些事情,好好去思维,去印证,这个叫解行相应。这些学问都是在生活、工作、处事当中去印证。他就觉得,夫子你说尊贤贱不肖,可是范、中行氏,这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这个中行氏,他很尊贤而贱不肖,他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刚刚夫子说,让一个国家兴盛是尊贤贱不肖,可是他做了,为什么他的国家反而灭亡?

  大家有没有遇过,你给学生讲一个道理,然后他马上举一个反面的给你?你假如没把这个事物看透,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接着孔子讲,“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他是做表面工夫。所以看事物不能看得太表浅。他虽然尊贤,他不去用他,那他不是真正尊重这些贤德之人,他也不是佩服这些贤德之人,他是什么?他是好这个尊贤的名。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也是好这个尊贤的名,但是没有好好听孔子的话。跟太太出去了,太太跟他坐在车上,让孔子坐后面的车,这哪有尊贤?这个叫什么?这个叫好色胜过尊贤。那这个德行就不可能成就了。难怪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般人没有远大的志向跟坚定的决心,往往被习性所牵,最好的就是女色。有提到,“食色,习性也”。人很难伏住的是色跟食欲,这些欲望。所以儒家强调窒欲,欲望要懂得节制,欲望不懂得节制,对人的身心一定有损害。所以以前的人懂,现在人把好色当作享受、幸福。以前假如好莱坞看很多的话,铁定价值观受到它的影响,有没有?其实以前的女子都知道色要节制,所以对先生都懂得要助他的德,要善巧的,不要让先生纵欲,这些以前的人都懂,现在人没这个概念,反而觉得那个是人的追求,所以这个认知扭曲的很厉害。现在最好的夫妻是共同心灵成长,那这个就是难得的因缘,所谓“领妻成道,助夫成德”。欲望要节制,因为欲似深渊,不懂得节制,他就会愈来愈纵,愈控制不住,就不好了。

  所以“尊贤而不能用也”,他好那个美名。“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表面上都是排斥这些不肖之人,可是却没有把他们赶走,偶尔可能还去找他们玩乐玩乐,但是在台面上都表演得好像很远离这一些人。所以“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贤德之人,看他样子是好贤,来到他们的国家,希望能够实行仁政,但是一接触久了知道,有名无实,都是做样子的,所以就会觉得这个国君很不应该,怎么可以是伪君子,“怨之”。“不肖者”,这些德行不好的人。“知其贱己”,他其实,这个国君也是不尊重,不会重用我们。“而仇之”,不肖的人,爱憎很分明,他看到自己不能被重用,亲近了有权利之人,他会借机造反,所以“仇之”。

  大家有没有听过“齐桓公榻前问相”?齐桓公快死了,躺在病床上,问管仲,谁可以做宰相?结果问着问着,齐桓公提出了三个人,他们三个人能不能做宰相。易牙、竖刁、开方。

  易牙是个厨师,他的孩子生出来,把孩子煮给齐桓公吃。因为他问齐桓公,你有没有吃过婴儿的肉,他说没有。煮自己的孩子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说这样的人可不可以做宰相?诸位学长,可不可以?齐桓公还是没搞明白,都被表象骗了。管仲跟他讲,他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了,他会爱你?违背伦常,“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接着他又说,竖刁,他为了进宫中陪伴我,他自己自残,变成太监,他对我可忠心了吧?管仲又说,一个人最疼惜的是他的身体,他能舍掉身体,一定有更大的目的,是你不知道的,所以这个也不正常。

  再来,开方,他说他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他居然来陪伴我。然后他父母死了,他都不回去奔丧,还在齐国陪伴我,那这个人够忠心了吧?管仲接着说了,他说,他连父母都不爱了,他怎么会爱你?因为他是小国的王子,可是你齐国是万乘之国,他的目标是大国的王位。

  这一些故事听着听着,我们要从中学到判断的能力。女孩子找对象,可不可以从这个故事得到启发?可以,你要先看看他孝不孝顺父母。他每天陪你玩乐到三更半夜,你说“真爱我”,胡涂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你说现在的人,其实跟这个故事讲的齐桓公,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个易牙杀子奉君,孩子可以不要了,侍奉君主,为的是什么?权利、名利。大家想一想,现在的人有没有为了争名夺利,多赚点钱,连下一代都放弃了,有没有?没有杀啦,没那么严重,其实也有。现在为了自己的欲望,堕胎,生出来马上就把他扔了。你看人现在,欲望打开了,人性都受到很大的扭曲了。竖刁。当然没有去做太监了。可是你看现在的人,为了名利,身体都搞坏了,让父母担心得不得了,有没有?爸爸、妈妈在家里:“哎呀,几点了,都还没回来。”这都是在伤害身体,让整个父母、家人担心受怕。开方,不理父母了,就为了追名逐利,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社会就更多了。很多地区,老人都没人管,都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可能孩子在大都市,房子好几间。所以这一些行为都是不妥当的。

  但是齐桓公为什么判断不出来?这里是一个重点。《大学》讲,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他心不正,判断不清楚。为什么?他很喜欢吃嘛,他很喜欢玩嘛,他很喜欢人家都讲好听的:“哎,我的心中只有国君你。”他喜欢听这个。所以欲令智迷,看不清楚事物。管仲给他分析完,不能用。管仲一死,受不了,想吃,想玩,把这三个人找来了,找进宫,用了他们,死无葬身之地。三个人作乱、把权,结果齐桓公死了六十七天,没人发现。尸体腐烂,尸虫流出宫外,才被发现。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领导者,用人是重点。用的是栋梁之才,国家可以发展得很好;用错了人,国家要败就很快。所以,孔子分析了,“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贤者也对他不满,不肖者要找机会先下手为强。“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他虽想不灭亡,也不可能,还是得灭亡。所以看事情就看得很深入。

  好,我们接着看经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是非常有高技术的工匠,用“良”来赞叹他。良好的冶铁、冶金匠;“冶”是冶铸这些金属,来做成器皿,它可能是金、铁、铜,都有可能。他的孩子要学习他的技术,而他怎么教他的孩子?这一段其实也是讲到,一个教学者如何来教导、陪伴学生,扎好他的基础,扎基础很重要。

  我们想到一句格言,格言提到,房子,要能够长久,要看它根基扎不扎得牢,地基打不打得稳。树要让它能长成参天大树,要看它树根稳不稳固。所以打基础是很关键的。而良好的工匠,冶铁匠,他先让他的孩子学习补兽皮衣。那个皮衣都很大。

  为什么补兽皮衣呢?因为在补兽皮衣的时候,第一个,他要熟悉火性,他必须用火来烤。而冶铁,那就是要用高温的火来烤,因为冶铁、冶金,难度很高,技术要非常纯熟,他得要有一些基础,才能做这么难的事情。你说让一个孩子一开始就学这么危险、难度高的技术,不容易。先第一个,学做兽皮衣,他熟悉那个火性,这样子,他这个能力就可以迁移到以后冶铁。而且,那个兽皮要补起来,慢慢慢慢,一片一片把它补好,那要很细致。而冶铁,也要有这样的能力,才能把器具做好,所以等于补兽皮衣所具备的这些能力,都可以转移到他之后冶铁。

  这个也是很用心去观察,整个要达到这么高的能力,他首先要循序渐进,把他培养起来。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很好做弓箭的工匠,他的孩子要学习他的能力,首先先学做簸箕。那个簸箕是用竹片去做,它比较软,弓箭是用木头,那个难度就高多了。所以首先他学做簸箕,对力学他就愈来愈敏感。有了这个基本能力,紧接着再学更高难度的做弓箭。

  接着,这一匹马第一次驾车。

  【始驾马者反之。】

  “反之”就是把牠绑在马车后面,跟着马车走。那牠跟在后面,整个速度,牠就慢慢熟悉了。

  【车在马前。】

  牠先熟悉这些老马是怎么在拖车的。那这只新马,牠就可以在这个车后面,多观摩前面的老马是怎么拉车的。牠慢慢的看熟悉了,让牠再去拉,牠就不会那么困难。这都是让牠的能力是循序的培养起来。因为我们刚刚才讲到,不可以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个“孙”就是循序渐进,把他的能力培养起来。

  【君子察于此三者。】

  君子能观察,举的这三个例子。

  【可以有志于学矣。】

  一来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懂得先扎根,扎基础。其实有志于修身、有志于追求智慧的人很多,但是在求学的过程当中,真正能提升的人不多。因为学习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奇怪了,很认真学,也学了不少年,感觉到烦恼没减少,法喜没增加,学不上去。这个学不上去的状况,不只是求智慧会有这个情况,以至于所有,包含学艺术,学书法、学古琴,学这一些可以陶冶性情的艺术,都会感觉好像有一个瓶颈上不去了,那都可能是因为根基没有稳,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就硬要往上。这个就好像根基不牢,树就拼命一直要长,可能风一吹,连根都会拔起来。所以这个扎根重要。

  所以师长讲到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花果,《弟子规》是根本。道家的《道藏》是枝叶花果,《太上感应篇》,这个因果的根在这里。佛门,三藏十二部,这些大经大论是枝叶花果,《十善业道经》是根本。但是我们冷静看看,几个人老老实实的在根本上用功夫?我们都知道,花瓶里的花好不好看?好看。喜不喜欢看?喜欢看。能看多久?有时候我们就为了那几天好看,打肿脸都怎么样?充胖子。但是终究它是没有根,它没有办法不断增长。所以修行不要装好看,修行一定要打破自欺,不要欺骗自己。自己的根基牢不牢,老老实实面对,老老实实去下功夫。大家看那个挖地基挖很久,挖老半天,怎么都没有看到建房子?可是等它地基打稳了,那房子建得就快了。所以不能求快,得求稳,得基础打好。

  我们看很多学艺术的人,也是会出现这些情况。他已经有表演了,人家给他掌声了,他很高兴,可是没办法突破。建议他,你还要再回到基础继续下功夫。像唱歌的,你还要回去“啊、啊、啊、啊、啊”。你说他啊不啊?真的,人只要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他就不肯再屈下来。能屈才能再突破,再伸。

  所以真正点出我们根基哪里有问题,那是真的爱护我们,不只给我们讲好听话。所以荀子讲,“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媚我者,吾贼也”。“非”就是指出我们的不足、习性,指得非常准确,这个“当”就是适当、准确,这个是我的好老师。“是我而当者”,这个“是”就是肯定我非常恰当。当然人也需要鼓励,所以肯定、鼓励我很恰当,这是我好的同参道友。我没有那么好,都讲得很好,尽讲好听的给我灌迷汤,“吾贼也”,就贼害我了,让我认不清自己,认不清就没办法改正、进步,还觉得自己挺不错的。这叫“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吾贼也”。“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就“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而这个扎根,不是说我们读经读了几遍,听经听了多少小时,就是扎根扎好了。读经、听经是手段,不是目标,是透过这个手段扎好德行的根基。那怎么看根基牢了?就是能把习气去掉,这个才是扎根的实质,能把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去除掉,这是真扎了根。

  而要去除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一个很关键的学习状态:解行相应。把理解的道理在哪里行?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落实。一落实了,马上对照跟道理之间的差距,然后把它改正过来。所以这个行在哪里行,在跟一切人,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哪些习气,然后勇敢的去对治它,这根才扎得下去。而且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不可以手软;对别人要厚道三分。

  所以在处众当中,发觉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种学习心态才扎得了根。“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好,所以这里提到,君子能够观察、洞察到这三者,就是教育孩子循序渐进,扎好他的根基。能洞察出这一些关键点,那就可以从自身,怎么去好好学习,进而去辅助学生,也能学得好。立定志向,能自己学好,也能把教学教好。

  有一句俗话叫,“强将手下无弱兵”。马来西亚没这一句吗?你们这里太久没打仗是吧,这句话不流行,这是好事。好像还有一句话叫,“狮带群羊羊亦狮;羊带群狮狮亦羊”,绕口令。一只狮子带着群羊,训练牠们,羊也变狮;羊带着群狮,这个羊训练群狮,狮也变成羊。所以从这里看,人跟随的领导者很不一样,这个领导者假如是非常有格局的,都是一心为社会的,我们的子弟跟着这样的领导者,那他的格局、见识就不一样。假如他跟着这一个领导人是小鼻子小眼睛、守财奴,那可能我们的子弟跟着这样的领导人学,可能一些不好的习气就学到了。所以真正,父母,还会协助孩子找工作,了解他的工作状况,看他跟的领导人好不好。

  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大家会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认同传统文化的企业家,我们在大陆遇到很多,那你们就有因缘,以后孩子有这个缘分可以到这些企业去工作,这也是造一个好的缘,是吧?现在,因为有人的因缘,都是自己的心去感召来的,我们一心为文化而付出,就会认识很多同样有这样使命的人。到时候甚至是这些企业家,看你的孩子都在学习传统文化,他主动来跟你要人,那你就做得更成功了,是吧?好像你们都不着急,这个皇帝不急,好像我比你们还着急。你现在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扎这个德行的根基,那你以后的孩子,他的德行、他的整个风范,一定跟他同年龄的有非常大的不同。真正有见识的领导者,他一看就知道了。你的孩子就有无穷的机会去发挥了。好,我们看下一段。

  【古之学者。】

  古时候的学者。

  【比物丑类。】

  他会比较事物,它的相同或者差异的地方,他去做比较。然后藉由这个比较体会到的,再去触类旁通一些道理。所以比较事物,这个“丑”,在这里意思也是比较的意思,就是比较这些物类。接着具体说出来。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这个鼓,这个乐器,它不属于五声。音乐里面的五声是宫、商、角、征、羽,你们没听过吗?你们初中音乐课有没有在打瞌睡?宫、商、角、征、羽,就是Do、Re、Mi、Sol、La这五音。“鼓”不属于这五音,可是这五音没有得到鼓的配合,感觉就不是很,音乐那种和谐,好像还缺点什么。有了鼓的配合,更能够彰显整个音乐的和谐。用这些譬喻,慢慢把主题给引导出来。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这个水不属于“五色”。色彩里面,“五色”是青、黄、赤、黑、白,叫五色。青是属于蓝色,青黄赤黑白,五色。水不属于这五种颜色,可是在画画的时候,这五种颜色没有得到水的调和。这个“不章”,就是画出来不鲜明,颜色没有那么好看,这个“章”是鲜明。所以我们看国画一定都要配着水来画。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这个学习、教学,它不属于“五官”。“五官”是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个很重要的官员。司徒是礼部;司马是管,应该是管兵部、军队的;司空是管工程的;司寇是管司法的;司士是管监察的,就是后世称的御史大夫。这五个职位,学习,不属于这五个职位,但是假如没有透过学习,这些官员的德行也出不来。

  最后讲到: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老师这个身份,他不属于“五服”。“五服”我们之前,“陈情表”有讲到,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依据亲疏不同。像父母是斩衰,是三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七个月;缌麻好像是五个月是吧?就是比较没有那么亲的,这是五服。

  老师虽然不属于这个五服,但是五服假如没有得到老师的教导,他们也不懂得这些伦常之理,就不亲了。我们现在去留心,现在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很多兄弟不亲,甚至像仇人。父母病重了,他不闻不问,这个都是缺乏教育,才会产生这些情况。

  而虽然老师不属于这五服,但实质上是属于斩衰里面,父母之丧是三年,服丧,古代,对于老师是心丧三年,还是服丧三年。

  这个在夫子去世的时候,他的这些弟子,在他的墓旁守丧三年。有一个学生子贡,因为夫子去世的时候他不在,他在外地做事,赶不回来,他非常遗憾。所以回来以后,他守了六年。子贡很伤心,所以他赶回来奔丧,他手上的那一支树枝,他就插在地上,然后他很伤心一直流眼泪,结果后来那一棵树,那一棵树枝就长起来了。大家去孔庙的时候,会看到子贡当年奔丧的时候,插下去的那一枝树枝,后来是长出来了。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好,所以这一段里面也是彰显老师他教育人民,懂得这些伦常道德的重要性,才能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才不会发生五服、伦常都不亲的现象。好,接着我们看下一段。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君子说道,一个人有很高尚的德行,他能做很多事。一个人德行很好,他谦退,他尽忠,他很有悟性。所以其实他要学什么很快,学得就很好,他很多潜力慢慢都能发挥出来。所以这个“不官”,他慢慢的触类旁通,他的能力不局限在某一个职位上。甚至于你不给他职位,他一样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我们看孔子就是很好的榜样。孔子叫“素王”,他没有官职,称孔子是素王。而且,司马迁先生作《史记》,就把孔子列在世家。孔子没有职位,列在世家。世家其实就是诸侯、国君那一个地位的,其实就是对夫子他的德行、跟他的影响的一个肯定。而且孔子不只是对当时候人的影响,他还对世世代代,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

  所以有一句诗说到:“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在整个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会发生一些一般当时候觉得惊天动地的事情。有一些战争,死伤几十万人,这些奇特的事情,几行、几页就记完了。所谓的千古英雄,驰骋沙场的、位极一时的,其实现在都化成黄土了。这么多几百个君王,那个时候都是整个天下他是最大的,没有人不认识他。但是,请问大家,皇帝你认识几个?现在,统统埋到黄土去了。甚至于人有权力之后,可能都会放纵、会造孽,“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有权力而没有智慧没有德行,那造的都是万劫不复的罪业。

  “千古英雄一窖尘”,你看那个时候楚汉相争,刘邦、项羽。项羽厉不厉害?百胜将军,驰骋沙场,他没有福报,打赢这么多场,最后一场输了。刘邦,是常常打败仗,结果最后一场赢了。人家有福报,他当皇帝。项羽怎么样?自杀了,在垓下自杀。他自杀的时候,还造了一个孽,什么孽呢?怪老天爷。这个在《史记》里面记下这一句话,我觉得很有味道。司马迁不是普通人,点出来的都是重点。我们一讲到项羽只记得那一句话叫“无颜见江东父老”,这句话不是重点,这一句话是面子放不下。修道之人,面子是障碍。反而是司马迁这一句是重点,指出来,项羽自杀以前说道,“是老天爷要灭我,不是我不会打仗。”有没有道理?他造了这么多的孽,最后还说“不是我的错,我很会打仗,是老天爷不配合我,要亡我。”

  我们看《德育故事》看出来,项羽太傲慢了,而且残忍。仁慈的人才能得天下,他违背仁慈,烧了很多东西,杀了很多的人。尤其对忠臣,他脾气太大了,杀忠臣。有一个刘邦的臣子为了救刘邦,穿着刘邦的衣服,然后从东门冲出去,把楚军的注意都引过去了,然后刘邦再赶紧从西门逃走。这样不怕死的忠臣,项羽抓到了,把他活活烧死。你说假如项羽那时候说,这样的忠臣太不得了了,奉为上宾,可能楚汉的历史都要改写。

  这个还不是一件,在《德育故事》又看到另外一则:有一个臣子辅助刘邦,结果项羽把他的母亲抓来了,要逼那个臣子过来归顺我。结果他的母亲,帮他儿子传话的人来到之后,跟那个人讲了话,“绝对不能让我的儿子违背他的主子。”说完自己自杀。我们看到说,以前的女子,那个贞烈令人动容!不愿意她的儿子违背道义,自己自杀,你说我们光听了都已经是肃然起敬了,项羽居然把她的肉煮来吃,你说那每一个行为都是失人心!所以再大的武功,再大的福报,统统被他给折完了。所以司马迁厉害,天子是“本纪”。《史记》分为几个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个世家就是指王公大臣,本纪是指天子。孔子不是诸侯,把他列在世家里面,素王,这都给后世做表率,点出来真正有影响的是孔子,他比任何一个诸侯影响力都大。虽然他没有那个名分,把他列在世家。项羽没当到天子,但是把项羽列在本纪,给后人觉悟,这个人是绝对有福报跟能力做天子,他为什么没做。

  所以这个“大德不官”,一个人真有德行,他对家、对社会民族,不管他的因缘如何,他都能够利益社会,不是说执着在一定有一个官职。

  而他的能力,也能做很多事情。我们看孔子,他管了不少事。孔子以前好像管过牛,管过一个大夫家里的物品,又管司法,又当过县长,做什么都做得非常好。而且做任何事情,是“德才兼备”做得好,但德一定在才的前面。

  现在很多领导者用人,“用这个人是挺老实的,但能力比较差;这个人能力很好,很有才华,用了马上我的工作比较顺畅,可是他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诸位学长,要用谁?“才德论”我们研究过没有?这个在讲君臣关系的时候,我们再好好来研究这一篇文章。“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大家注意去看很多世界的大公司,都不是被傻傻的人搞倒的,都是被那一些在知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搞倒的,大家注意去研究看看。为什么?这些人太聪明,太有才华,领导人一看,爱不释手,就用了。用了之后,都不知道他背后搞什么,最后就完蛋。

  所以要用稳当的人,虽然傻一点,早晚会开窍。为什么?因为他有德的基础,你得用心去培养。人生不要常做没把握的事情,做没把握的事,提心吊肝,不是胆,连肝都吊起来,睡不好觉,肝脏受损。

  好,其实我们看,很多父母,他假如生了几个孩子,往往最喜欢哪一个人?聪明的。那个比较憨的,“笨!”结果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那个聪明的都不回来了,出国留学,拜拜,享受他的去了。他才华高,自我中心很重;往往是那个傻傻的,还在旁边陪着你。这个父母还说“真烦!”但他就是不走,为什么?他知道,这是做人应该尽的本分。台湾的电视剧,都有拍过这样的片子。母亲养了三个孩子,那个最聪明的,统统不回来;学历最低的,高中都没毕业的,最后留在她身边。

  所以这个“大德不官”也提醒我们,有志于学,要以德为本。甚至于学问都要以德行为本,点出来重要。一个人有学问,讲话辩才无碍,口若悬河,而没有德,他会过河拆桥!我们看民国初年,那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人,统统是从小读古书的,所以他的文章才能写得这么好,他的学识才能受肯定。可是这一些人却要毁掉文言文,你说他有没有学问?你跟他辩论还辩不过他,可是他德的根基不牢。所以有才华,有学问,有学历,而没有德行,他可能是一个家的败子,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祸害。德摆在这里,太重要了。

  接着,“大道不器”。大的道理,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地方它才可以用,那就不叫大道理。我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而人要通达大道,他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他得要悟性不断提升才行。所以这个“大道不器”,也是强调学问要能触类旁通,他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那我们看,一个人有道德,又有学问,又触类旁通的学问,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那这个老师就功德无量了。大家想一想,能培养出一个范仲淹,这个老师功德大不大?那这个范仲淹他就可以影响、教化一方,可能可以振兴整个国家社会的风气。

  接着我们看,“大信不约”。一个真正诚信的人,不一定需要契约。其实说实在的,当拿出契约的时候,也就代表人不诚信了。我们都觉得,新的东西很好,请问大家契约出来了,是什么意思?是人违背信用的多了,必须有契约。

  当“儿童保护法”出来的时候,代表什么?不是好事,那叫乱打孩子的人太多了,才会出这种法律出来。乱打孩子那是发泄情绪,那不行。可是往往法律出来的时候,法律它只能照顾到一个角度,可能对另外一个角度会造成很大的流弊,它不一定能看到。

  防微杜渐很重要。今天小朋友很聪明,知道“儿童保护法”,他可以跟他爸说,“你敢碰我,我告你!”那请问大家,假如发展成这样了,父母能教孩子吗?像台湾,不能打学生。打学生,依照报纸,碰一下好像都要几十万。那你说这样的规定好不好?其实到那个地步了,都不用讨论好不好了,讨论不清楚。他都已经偏离伦常的轨迹太远了,才用法律在解决问题。人就拿着法律去放纵自己,去要求别人,那就麻烦了。

  我有一次刚好到乡下去,我们见到一位长者,家里很多古书,线装书。我们算还有点识货,看到线装书,那都是很难得看到的宝典,翻得很欢喜。“老人家,能不能借我们回去看一下?”老人很高兴,为什么?遇到知己,没有碰到人看到线装书这么高兴的。“好,那借给你们看,不过要小心,这个是我们传家之宝,你不能给它弄丢。”老人也是叮咛了几句。我们又怕他担心,“不然这样好了,我们写一个借条。”我们想这样是安他的心,写个借条。刚说完,老人家眼睛瞪得很大,“你刚刚说什么,你说的是人话吗?”

  大家看,这个“信”字是会意字,一个人讲话,叫信;一个人讲话了不守信,他讲的不叫人话,他已经没有做人的基础。所以这个信字,老祖宗发明这个字很有味道。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对这个信,讲到很多重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没有信用了,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没人相信你,人民也不可能效忠你。

  现在问题大了,给小朋友心理测验,问他很多问题,结果小朋友反映出来,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爸爸、妈妈讲话不守信用。哇,一个孩子从小就觉得父母不能信任,你说他这一辈子要信任谁?他还会相信人跟人能诚信吗?我们为人长辈,忽略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其实每一个细节都是德行的表现。

  曾子杀彘,杀猪,这个故事大家听过没有?是啊,他的太太随便一句,“你别吵了,你不吵,回来给你杀猪,吃猪肉。”就哄他的孩子,孩子就不吵了。结果去买了菜回来,看曾子在那里准备杀猪了。“哎,我跟孩子开开玩笑的,哄哄他的,你还真的?”曾子讲,那怎么可以欺骗孩子,父母都不演出诚信出来,那孩子怎么学?

  而古人的那个诚信,甚至是不落在契约,连话都没讲出来,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守住这个诚信。

  有一个大陆的男士,他跟一个女子谈感情,结果这个女子刚好发生意外,瘫痪。他们都二十出头而已,瘫痪以后,他们都还没有谈婚论嫁,他就照顾这个女子。

  而且在大陆,跟马来西亚不一样,大陆有春夏秋冬。其实马来西亚也有春夏秋冬,而且马来西亚是一天就有春夏秋冬。所以大家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你可不要掉以轻心。“反正这里又没冬天,怕什么。”不对,七点以后,晚上七点以后风很凉。你假如十一、二点在外面,风吹啊吹啊,保证你受寒。早上七点前,晚上七点后,寒气都是比较重。你要出来散步,最好是太阳公公出来以后,比较不容易受寒。

  大家看,夏天,那个女子已经瘫痪了,躺着多痛苦,得要给她载冰块,那个冰块都几百公斤,骑脚踏车,一个小时载回来。冬天很冷,零下,载煤炭。就这样载了多久?三十多年。结果他自己也要适婚年龄到了,二十几岁,后来父母催他结婚,他没有去结婚。最后谁下令叫他结婚?那个女子叫他结婚,“你再不结婚,我不理你了”,他才结婚。结果结了婚之后,那个太太很不简单,陪着他照顾那个女子,这是助夫成德啊!他的丈夫这种信义的美德,她欣赏,不嫉妒。她太太说,“他能对这个女子这么好,对我也不会差。”这叫判断力。后来,连她的女儿都当这个女子的义女,她认她做干妈。两代人守这个信义,真不简单,“大信不约”。

  而一个读书的人,什么是读书人?胸怀天下安危叫读书人,叫不愧对读圣贤书。我们读四书,《大学》出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们老祖宗很可爱,不讲国,讲什么?天下,胸怀很大。甚至提醒我们,“覆巢之下无完卵”,天下出问题了,我们还能好吗?所以胸襟气度都很大,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大信。这个信是对天下、对人民的一种承诺,一种使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以前的人对家族多有道义,尽心尽力帮助整个家族。他一个人的俸禄,几百口人在用。范仲淹、晏子,这些圣贤都做到。有没有契约?没有。完全是这种诚信,这种道义。

  所以在四千五百年的纲领里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后是笃行。那个笃行一开始就是“言忠信”,成就德行,诚信很重要。诚信,尽忠,守信的人,一定尽心尽力完成他的承诺,“大信不约”。这个人有使命感,有责任感,叫慈悲为本。

  再来,“大时不齐”,他有这个使命了,他要去利益大众,他可以效法天地、天时,它有春夏秋冬,这个“不齐”就是天地滋养万物,它会因万物的不同需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实这个用在教育里面,也就是能因材施教。

  所以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天,大自然,利益万物,平等利益万物。圣人之道,他有这个使命感,为天下兴亡努力,但是绝不争任何名利。而且,洞察这个时代的需要,洞察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去协助他,这叫方便为门,观机,“大时不齐”。尤其从事教育的,因材施教是重点。

  所以能洞察这四点,可以有志于自己的学习,以至于从事教学工作。就能知道,学习跟教学的重点,要以道德为基础,再增长学问。要成就孩子的志向、使命,而且要让他能体恤他人的差异,体恤因缘的不同,可以善巧方便的去利益大众。所以假如学的人是这样,教出来的人才都是这样,那这个对家族、对社会的利益就很大了。

  后面讲的: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

  夏商周这些先王,他们祭祀河川,都是先祭祀河,最后再祭祀海,为什么?因为河是海的源,因为河水汇集才成为大海。就像一个学生有成就了,他前提是他的老师培养他。有状元学生,不一定有状元老师,但是没有这个老师用心去教,那就不会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

  【或委也。】

  是指河川汇集之后,水流聚集之处,其实就是指大海。从这一段叙述就可以感觉得到,我们的先人特别重视根本。所以最后讲:

  【此之谓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其实世间,我们所接触一切人事物的道理,都一定有根本。我们祭祀祖宗,因为祖宗是我们的源头,是我们的根。而这个“务本”,我们最后用在这一篇文章的总结,什么是学习的本?什么是成为一个人师的本?那大家回顾一下整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什么是本?尤其后面提到的都是教学,师者应该具备哪一些德行、能力,这个都是我们要从事教育,要找到这些本。

  我们看,这整篇文章,提到立志很多。学习者要立志,教学者一定要先立学生的志。有志了,这个学习的方向、目标才清楚,才正确,所以“离经辨志”。

  再来,学习一定要恭敬,“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一个学习者,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大家回去再找一下,强调这个敬字好多。“博习亲师”,那亲师就是恭敬。“敬业要群”,那是尊重学业。后面还用天子呼应,“师严而后道尊”,皇帝都尊师,这个敬就是学习的重点。

  而一个好的老师,他要能启发学生,他要有智慧去启发学生的悟性。再来,他也要很懂得譬喻、善喻。其实这个都是因为了解学者现在的程度,你不用譬喻,他很难去感受,这个都是慈悲的存心,自然而然方便为门,去用学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教导他。慈悲跟方便,不是两件事,有真慈悲心的人,一定会揣摩,一定会用最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当前的这些学子。

  包含,这篇文章里面强调的,老师的身教很重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个善教最重要的是他的德行、他的身教。

  而一个老师,他也要正确认知到,教育是所有世间最重要的事情,他这个使命才能持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有这个认知,他也有这个使命,他也有这个信心,去做好他的教育工作。

  其实每一段,都能从中得到“务本”。包含“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就抓到教育的本。我们刚刚讲的,“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这个就是提醒我们,教育一定要扎根,这个是本。我们每一段,都用这个,这里怎么诠释一个本,教学者应该有的这些能力、这些根本,那就能把整篇文章更深的去体会。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进入,之前都是讲父子关系,现在进入长辈、兄弟关系。我们“首孝悌”这个孝讲完了,接着讲悌。谢谢大家!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