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汉字入门
汉字入门(第五集)
刘克雄教授主讲 2015/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教授:同学们翻到二十页,甲文“它”。看到上面有个脚印吗?特别标明“它”这种虫是很可怕的,千万不要踩到它。

  昨天留下一个问题。我们称第三人称为什么称它?它就是“它(ㄊㄨㄛ)”,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说文》里面,它说“上古艹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个“它”是很可怕的,所以古人忌讳直接称蛇,这个它。所以他不直接说它,说那个那个,那个那个它。所以那个那个久而久之就变成什么?第三人称“它”,那个,明白。接下来,树师你帮我念下一个字“虫”。

  学生读诵:虫,甲文金文小篆,ㄏㄨㄟˇ,是蝮蛇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蛇弯曲爬行的样子,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ㄅㄛˋ)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飞,或毛或,或介或鳞,以虫为象。”

  段注:“按以为象,言以为象形也。从虫之字多左形右声,左皆用虫为象形也。”(按:虫是蠕动虫类的总名,而虫单指蝮蛇,二字义各别,今简体字以虫(ㄏㄨㄟˇ)代替虫。)

  虫是部首字,在部首中,虫多表示虫类,如蚌、蛇、蝇等。(按:段注:(ㄎㄨㄣ)下曰:“虫可读作虫。”二虫为,表示虫多;三虫为虫,表示更多的虫。段玉裁:凡三从其文者,皆有盛有多义。析言之,虫为单个,为较多,虫为最多。)

  教授:这里面段注说得很清楚,有一样告诉我们说,《说文解字》里面,“凡三从其文者”都表示多和盛的意思。所谓“三从其文”,譬如这个“虫”字,把它三个重叠起来,代表很多的虫,两个读它为(ㄎㄨㄣ),单个读它为虫(ㄏㄨㄟˇ),但是段玉裁注说,也可以读它为ㄔㄨㄥˊ。所以你分析来看这三个字,这个是读它(虫)为ㄏㄨㄟˇ、读它()为ㄎㄨㄣ,读它(虫)为ㄔㄨㄥˊ。“三从其文者”,就是三个初文重叠:

  板书:

  譬如屮(ㄔㄜˋ),一株小草。

  板书:

  两株小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草字。

  板书:

  很多小草,“卉”;还有更多的吗?有。

  板书:

  多吗?这就是草莽的“莽”字,一大片。所以段玉裁告诉我们说,这个虫,两个多一点,三个更多;他又告诉我们,“凡三从其文者”,就是重叠三个文的,都有多和盛的意思。譬如中国人起名字往往说,这个小孩缺金,因此他的名字就怎么样?

  板书:鑫。

  很多金。这个虫,有什么问题没有?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下一个字,树师同学你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申,甲文 金文 小篆,ㄕㄣ,是闪电屈折激射的象形。

  备注:“”(申)本是闪电,就是后来的“电”字,古人见雷雨闪电非常可怖,借“”(申)为神明。后因“申”被借为地支名,因此,累增偏旁“雨”,写作“电”,以还其本义,累增偏旁“示”,写作“神”,还其借义,小篆是从甲文、金文讹变而来,隶书、楷书是由小篆演变而来。

  典籍所见:(1)重、再。《仪礼.士昏礼》:“申之以父母之命。”(2)约束。《汉书.元帝纪》:“公卿其明察申敕之。”

  常用词:三令五申,申辩,申明

  板书:

  教授:甲文“申”,雷雨中闪电的样子,这是电光,旁边还有激射出来的枝枝,这是闪电。古人科学常识不够,雷雨交加,电光闪闪,就觉得非常可怖、害怕,就以为是神明。象形的方法,就是画一个闪电的样子。然后金文也差不多是这样:

  板书:

  也是一个闪电。

  板书:

  小篆把主要这道电光变成一直,旁边那些激射出来的电光变成比较规整。然后再到楷书:

  板书:申

  就变成这样了。这是申,本身是闪电。然后,被借为甲乙丙丁、天干地支的“申”。被借走以后,后人要还其本义。

  板书:电

  电,底下是“申”,电光,加个雨字头,下雨的时候雷雨交加的闪电。古人又以为“申”是天神,是很厉害的,所以他就加一个示字边,我们现在写作什么?

  板书:神

  同学们,把“示”这个部首《说文》翻开,找到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树师你读一遍,《说文》。

  学生读诵: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教授:好。许慎对这个“示”的解释,这是什么字?

  板书:二

  学生:上。

  教授:上,很高兴,你不会误认它是二,上。

  板书:

  这三垂,《说文》,许慎告诉我们是日月星。上天垂示现象让我们看,我们现在写作哪一个?

  板书:示

  示,写作偏旁就变成这样:

  板书:礻

  示。这是上,上天。日月星辰,显示现象给我们看。所以这个示都是有关神事的事情。它的部首底下有几个字,帮我读一遍好吗?“示”后面的部首几个字?

  学生读诵:示下的部首有,祜、礼、禧、禛、禄、禠、祯、祥、祉、福、佑、祺。

  教授:好了,可以了。这个部首里面都是有什么?跟神有关系。有福气的福,还有什么?祥瑞的祥。这是示,许慎部首里面的说解,让我们明白它是有关神事。这是在小篆。在甲文里面有这样写的:

  板书:

  教授:古文字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他们有认为它是神主。知道什么是神主吗?

  学生:牌位。

  教授:一个牌子,是吧?是个神主,用来祭拜用的。这是古文字,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有这样认定的。我们可以认识,可以了解一下。《说文》刚才我们说的,也都是有关神事。接下来,看下面一个字。树师你念一遍“云”。

  学生读诵:云。云是天空中云层的象形。甲文与《说文》的古文“”同。上像云气重叠形,下像云气下垂。

  备注:《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之形。云,古文省雨。”

  段注:“古文只作云。小篆加雨于上。遂为半体会意,半体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转形,此释下古文云为象形也。”

  典籍所见:(1)水气。《易经.略例》:“云者龙。”(2)比喻多。《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3)云气。《易.干》:“云行雨施,品物流行。”(4)说。《史记.孔子世家赞》:《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按: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两者双声可以通假。)

  常用词:拨云见日,观者如云,人云亦云,叱吒风云。

  教授:段注说“古文只作云,小篆加雨于上”,这是说《说文》里面,许慎是有个雨字头的“云”。

  板书:云

  许慎用这个字。后面,他说是古文“”。

  板书:

  所谓古文,就是小篆以前的大篆。古文,籀文,这都是小篆以前。而这个古文“”,上面这部分,像云气重叠,一层一层的云气;下面这一部分,像云气回转。这本身是一个象形文字。后来因为云跟雨往往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又加雨字头“云”。这个都没有问题,比较有问题的是什么?后面说的,我们书上后面说的,典籍所见第四项。我们找到《史记.孔子世家赞》,他说:《诗》云。“诗”我们知道是《诗经》,“云”是什么?如果按本意来讲那就讲不通的,天上的“云”吗?不是的,这里当“说”、当“曰”。

  板书:、曰

  曰,说。“云”跟“曰”怎么可以互相假借?司马迁《孔子世家》,如果这《诗》这样说,《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很容易了解是吗?他来一个“《诗》云”。那我们就要知道这“云”在这里到底当什么样的解释?它一定是“曰”字的假借字。所以我特别注上“云”跟“曰”的反切,看到后面有个按语,“云是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这个同学们一定不容易理解,什么叫做王分切?什么叫十三部?十三部是段玉裁把古韵分成十七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第四、第五……一共十七,云这个字,段玉裁归在第十三部。同学翻到后面,《说文》的后面,有个“六书音韵表”。在第几页,树诗:

  树诗:八百二十七页。

  教授:翻到八百二十七页,“古十七部谐声表”看到吗?八百二十七页。然后他说“王分切,十三部”,我们找到十三部,在八百六十一页,找到吗?八六一,这十三部。十三部里面再翻过来,八六二页,右上角看到一个“云”字吗?八百三十四页,同学们翻开,看到十三部吗?十三部上半页中间看到一个云声吗?王分切那个分找到没有?就在十三部的前面一点。在书上都找到了吗?需要会找,以后会常常用到。

  这里我们先明白“王分切”,我们课本刚才读的按语,“王分切,十三部”。现在来解释什么是十三部,就是在刚才各位同学要你们翻的《说文解字》后面,段玉裁把古韵分成十七部,这两个字“云”跟“分”都同在十三部,同在一部。表示分跟云这两个字是叠韵,同一个韵的、同一个部的叫叠韵。

  板书:云:王分切,十三部。

  “云”,段注:“王分切,十三部”。刚才我们翻到十三部,找到了“分”,找到了“云”,都同在十三部里面,同一个部,我们就称它这两个字叫叠韵。我们再看这个“曰”,我的按语里面曰是“王伐切,十五部”。

  板书:曰:王伐切,十五部。

  同学们再翻开刚才段注的第十五部,你翻一下,多少页?

  学生:八百三十六页。

  教授:在里面找找看,能找到这个“伐”跟“曰”吗?找到吗?这两个字都在第几部?

  学生:十五部。

  教授:每个人都要自己会找。“伐”跟“曰”都在十五部。“伐”跟“曰”这两个字,既是同一个十五部,它们两个字也是叠韵,韵相同叫叠韵。如何确定它是韵相同,不是用现在的话读一读看一样不一样,是要这样子查出来,明白吗?

  好,我们现在要说明的是“云”跟“曰”,它这两个字怎么可以通假?现在查出来这两个字它的反切、它的韵部不一样,一个十三,一个十五,表示“云”跟“曰”这两个字不是叠韵,现在明白吗?要彻底明白。“云”跟“曰”如何确定它不是叠韵?就像刚才那样查一查,有没有在同一部?结果不一样,一个十三部,一个十五部,所以确定这两个字它不是叠韵。那就看看它是不是双声?反切的上一个字,“王分切”,反切的上一个字“王”,下一个字是“分”,王分切反切的下字是要来看它是不是叠韵,反切的上一个字是要来看它是不是双声。

  板书:双声

  这两个字如果声纽相同。

  板书:声纽

  我们叫它双声。什么叫声纽相同?同学们翻开我们书的三百九十一页,有一个表格,切与反切,《切语上字表》。这个表格是清代学者陈澧,他根据《广韵》反切的上字。现在听懂我说的什么叫反切上字吗?还听不懂。刚才说的,反切的上一个字,明白了吗?清代学者陈澧根据《广韵》这本书,所有的反切,他把它系联整理,分出四十个声纽。他分出四十声纽,后来季刚先生又把“明、微”分成两个,所以我们表上是四十一声纽。表上最上面那一格“声类”,看到吗?“影、喻、为、晓、匣、见、溪、羣、疑、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日、照、穿、神、审、禅……”,这总共多少?四十一个声纽。一个纽底下有一群字,看到吗?这一群字同属于上面那个声纽。以后我说到反切上字同一个声纽,你就要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个表里面,这一群字最上面那个代表的叫声纽,拿最上面的那个字来代表这一群字,同是双声的,称它为声纽。同学们找找看,反切,我们这里黑板上反切的上字,我们要查这个“王”,在哪一个声纽?板书: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两者双声可以通假。

  学生:为。

  教授:真好,你查到了。这是“云”,看到黑板,云这个字的反切,“王分切”,我们查到反切上字,属于“为”纽。说到现在明白吗?现在我们要查另外一个字“曰”,它反切上字属于哪一个纽?告诉我,看这,属于哪一个纽?

  学生:为。

  教授:这个查都不必查,同样是“王”字,反切上字一样。所以这两个字证明什么?“云”跟“曰”是双声。到此都明白吗?这都非常重要,因为以后我们要提到双声、叠韵、同音。两个字如果双声,或者两个字是叠韵,最好是两个字又双声又叠韵,那表示什么?同音。最好是两个字同音,如果不同音,它是双声也可以,是叠韵也可以通假,可以假借,可以代换,明白。

  至于你要问,为什么两个字同音就可以通假?那也是声韵学上的问题。说到声与义同源,我记得前面我们说过,我们的先民老祖先,还没有语言之前是什么?只有几个简单的声音。几个简单声音,我们现在能够明白的,大的声音绝对不是代表小的意思;反过来,小的声音也不可能代表大的意思。就这个原则,叫“声义同源”。字音,这个声指字音,跟字义是同源的。因此,这两个字既然同音,或者双声,或者叠韵,它就可以通假。到此明白吗?所以这个“云”跟“曰”,它可以互相假借。

  《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他把本来应该说“诗曰”,《诗经》说,他用了一个“云”字,“诗云”,借用这个“云”来代替“曰”,这叫通假。条件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同音,或者双声,或者叠韵。到此明白吗?

  学生:老师,请问什么时候用云,什么时候用曰?

  教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艰难,什么时候用“云”,什么时候用“曰”?真正说话是“曰”;“云”是用来,有时候有人用它假借,通假。习惯我们听过用云的,有“人云亦云”是吗?如果我们把它改成“人曰亦曰”可以吗?勇敢决定,当然可以“人曰亦曰”,只是习惯现在大家都说“人云亦云”,是吧。现在把《说文》,“曰”字查出来,就比较容易回答开吉师所问的这个问题。有人谁先翻到,告诉我第几页?二百零四页,同学们都找到这个“曰”字吗?

  板书:

  红的这一部分跟白的这一部分是分开的,白的这一部分就是口,嘴巴,口;红的这部分,代表讲话的时候出来的气,在冬天讲话你就看到。“曰”就是说话的时候口气出来,所以“曰”本身就是说话。所以,许慎说“词也”,言词。“意内而言外”,叫词,《段注》,看到吗?你内心的意思用言语表达出来叫词。很高兴,他注的跟我们刚才说的竟然一样,他注什么?再往下看,“云”跟“曰”,《段注》竟然也说出来了,说它两个字怎么样?“双声”。看到吗?竟然我们比他先查到,双声。以后你看《段注》,看到双声你就明白了,看到叠韵你也就明白了,是吧。这是我们说“云”跟“曰”,两字因为双声可以通假。

  本来该用“曰”,那么司马迁不知道为什么?有几种可能,有说他忘记了这个字,写个同音字,这也叫假借,同音,因为同音是可以通假的。这是说司马迁《孔子世家》,“诗曰”,明明白白用“曰”就好了,他用个假借字“诗云”,害我们查了个半天,终于找到为什么用“诗云”,假借,双声假借。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刚才开吉师问的问题:什么时候用“曰”,什么时候用“云”?应该用“曰”为主,它本身是讲话;而“云”,本来是天上的云,所以只是因为同音,可以假借。清楚吗?下一个字,树师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雨”是下雨的象形。甲文、金文雨字,都像雨从天而降之形,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典籍所见:(1)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2)降落。《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3)比喻众多。《诗经.齐风》:“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雨是部首字,凡由雨组成的字,多与雨的形态有关,如霆、雪、霾、雾等。

  常用词:未雨绸缪,狂风骤雨,挥汗如雨,风调雨顺。

  板书:

  教授:甲文,你看到上面那一横代表的是天,当中好多小点,就是下雨的雨点。它演变到金文,这很容易看出来,同样的是这个意思。再由金文演变到小篆,也是从最早的甲文演变而来。甲文这样,演变当中的金文,再演变到小篆,由它到我们现在写的什么?

  板书:雨

  这很容易了,这是它演变的过程。对这个字,同学们有没有问题?

  学生:备注第三的意思。

  教授:典籍所见第三,是吗?比喻众多。这是出自于《诗经》,“齐子归止”,这“归”,女嫁曰归,女子长大嫁到夫家叫归;“其从如雨”,“从”是跟从,“雨”表示很多,跟从陪她去的人很多,其从如雨。还有问题吗?同学们。

  学生:老师,请问一下,刚才那个云字,为什么都是用的王字分切,或者是曰是王伐切,为什么取这个王字?

  教授:哪一个字?

  学生:前面那个云字。

  教授:云。

  学生:对。

  教授:云如何?

  学生:为什么那个云是王分切,然后曰是王伐切,为什么说的王字?它有没有什么道理吗?

  教授:你问的反切,反切用的字,是吧?

  学生:对。

  教授:一个王伐切,一个王分切,你问的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用个王字,跟那个字有关系吗?为什么不取其他的字,为什么一定要取这个王字?

  教授:那你告诉我要用什么字?你觉得用什么字好?

  学生: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一定要取这个王?在字形上跟王字好像也没关系,音上也没关系,为什么要取这个王字?

  教授:这是反切用的上下字,为什么用那些字,是吧?刚才我们翻开一个四十一声纽表,有个声纽,底下有一群字,是吧?这群字都同一个声符。所以我们再翻到后面的那个表,你把“为”纽底下那群字,“为”底下有一大群字,是吧?除了王,还有从开始“于、羽、雨、云、云、王、韦、永……”这群字,它的声符在古音都一样。再看到这页最后的那个见纽底下,看到“居、九、俱、举、规、吉纪、几、古、公……”,这群字它的声符都一样,所以取一个“见”,看见的“见”,代表这一群,我们称它为见纽。实际上是什么?看黑板:

  板书:见、居、九、规、古、公

  教授:我们说“见”,还有“居、九”,还有“规”,一群,“古、公”,都属于见这个纽。四十一个声纽的见纽,它有一群字,同学们现在不明白是为什么用这群字来注音,是吗?你再细看一下,注音符号ㄍㄨ(第三声),声调暂时不管,古是ㄍㄨ,是吧?公呢?ㄍㄨㄥ,它的声符都是什么?红字的ㄍ,这一群字在古音它都是ㄍ。开吉师一定知道,闽南音里面保存中古音。现在这个变成了ㄐ,是吧?昨天我们说过ㄍ会变ㄐ,古音这个还读ㄍ。见,就是看见,见、居、九、规、古、公,都是ㄍ这个声符。所以四十一声纽底下那一群字,如果把它换成这个ㄍ,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明白吗?可是古人那时没有注音符号,他就找声符一样的来注音,这些现在读起来有的不一定是ㄍ,是吧?但是古时它都一样的,是把属于同样的声符用来注音。王分切那个“王”,也代表声符,也可以找一个注音符号,它就是一个注音符号,为什么用“王”,还有底下一群,是吧?这同样跟这个是一个意思,我举这个例子是比较清楚,现在明白吗?

  再回到我们刚才例字,好吗?哪一个字了?“气”下一个字,树师请帮读一下:

  学生读诵:气 ㄑㄧ。气是天上云气层层叠叠的象形。

  备注:《说文》:“云气也,象形。”

  段注:“气气古今字。自以气为云气字。乃又作饩为廪(ㄌㄧㄣ)气字矣。气本云气。引伸为凡气之偁。象云起之皃。”

  典籍所见:(1)正气。《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如《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如何培养?简单的说,要以“忠恕”为行为的轨范,以忠恕修己,以忠恕待人,天天有恒行善,不做亏心事,久而久之,自然能培养出一股无形的浩然正气,俯仰无愧于天地,半夜何怕鬼敲门,你我每个人都能自我渐进培养这种至大、至刚,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

  教授:好,先暂时到这,看黑板。

  板书:气

  “气”,代表天上一层一层的云气,这样写。

  板书:气

  后来都用这个字(气)来代替。这个字(气)实际上是饩廪的气。由于它(气)被借为云气的“气”,现在我们说“天地有正气”,都是写这个(气),是吧?所以后人旁边又加一个食物的食,饩廪的饩,来还给这个气,它被借走了。然后,天地有正气应该是用这个“气”。

  这里我们说到,《孟子》里面说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听起来好像很玄妙,是吧?你怎么养你的浩然之气?实际上非常简单,要把它弄清楚,它很简单。这种浩然正气是慢慢培养,《孟子》里面还提到一个例子,说一个农夫怕他的秧苗长得太慢,一棵一棵把它拔高一点,记得吗?揠苗助长。养气不可以揠苗助长,只要日常慢慢的。

  刚才我们说它不是玄虚的,它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这里书上,我简单的说,孔夫子他的学术中心思想是仁,曾子的解释是忠恕,忠恕两个字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这怎么样解释呢?非常简单。“忠”是尽你的心力,把你分内的事负责做好。所以朱熹注这个“忠”,是“尽己之谓忠”。尽自己的心力,把你分内的事负责做好,“忠”。“恕”,孔夫子在《论语》里面说得清清楚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引申为什么?宽恕,包容。

  做人的基本:忠恕。我们修养自己就用“忠恕”两个字。我分内的事我要尽我的心力,我要负责做好,不管各行各业。譬如我是个教书的,我一定尽我的心力,把我要教的课程把它做好,这是尽到所谓的忠,尽自己心力。恕是什么?对待朋友,对待其他的人,“人非圣贤”这个我们大家都同意,是吧?人偶尔总会有不自觉的犯些小过失,你不能光盯著他,你犯这个错,你犯那个错,你要以恕道包容他,能够原谅人家,恕,你别忘记你自己也会犯过失。所以你能做到忠和恕,普天下的人,每个人都做到这最简单的两个字。普天下的人,每个人都做到忠,把自己分内的事负责做好,我不推诿给你,我一定我自己负责做好;恕,每个人都能做到恕道,想想看这是什么一个社会?树师她告诉我了,就是最和谐的大同世界。对吗?简单吗?非常简单。儒家的道理,孔夫子要我们做人做事,他没有玄虚,他教你最简单的做起,忠恕。

  好,你我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努力做到这两个字,忠恕。天天三省吾身,我今天有没有做好忠恕?你能天天三省,你一直努力做忠恕,累积久了,你从来不会有时间,没有那个念头,你起心动念都不会有坏的念头,更不用说你会去做坏事,是吗?这样久而久之,你自然培养出一股正气,所谓的正气。人家一望,看到你,你就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气概。不用说,这正气的表现在你脸上,你不必说的。如何培养?就刚才我说的,这么简单。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尤其从小朋友开始更好,都能做到。这是培养正气。

  照我刚才这样说的,你们想想,培养正气有困难吗?想清楚再回答这个问题。照我刚才说的,要培养一股浩然正气有困难吗?没困难。重要就是天天努力实行。这是儒家,孟子是儒家(孔子我们称他至圣,孟子是亚圣),他培养正气,教我们很容易做到。所以我们如果希望让我们能够有一股浩然正气,那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做起,“忠”、“恕”两个字,没有深奥的,就这么简单。

  孔夫子有一次对他的门徒,特别叫曾参,他说:参,我来告诉你,“吾道一以贯之。”曾参点头,说:“唯。”后来孔夫子离开了。其他同学就围过来:老曾,刚才老师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我们还不太清楚,我们正想多问一下,你却说“唯”,你点头,说yes,我们就不好意思再问了,现在老师走了,请你告诉我,老师刚才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夫子平常教导我们的,我们老师平常教导我们的,虽然说得不一样的,但是总不离开这两个字。所以“吾道一以贯之”,我平常跟你们讲的道理不是支离破碎的,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的,是什么?忠、恕。明白了吗?所以很容易做到,只要努力做。

  除了浩然正气之外,我这里好像还提到,树师你再往下读:

  学生读诵:(2)气势。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文章不只是字句的堆砌,最重要是有气势为贯串。文章的“气”是无形的,就像贯串珠链的线,虽看不见,却是最为重要。文章所谓的“气”,须高声朗读才能体会。读完一段,不接著读下一段,觉得一口气不能顺畅,这就是“气”的作怪。千古文章以《孟子》气势最胜,孟子的文章遣词用字来不及修饰,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夹泥沙而俱下,不信,关起你书斋的门,高声朗读《孟子》,就能领会所谓的“气”。文章讲究气势,至于书画作品,气势也同样重要。

  教授:好,这里说到,本来我们讲的是天上的云气,我们说到孟子说的浩然正气,又提到曹丕《典论论文》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文以气为主。文章以“气”为最重要,这句话很不容易解释。直接说文章以气为最重要,这个气到底是什么?很难领会。实际上不难。一篇文章是由一个字、一个字组织成一个句子,由一个句、一个句组成一个段落,由几个段落组成一篇文章。这里面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组成整篇文章,就好像一串很美丽璀璨的珍珠项链,你看到的是外面一颗一颗很漂亮的珍珠,我们的文章一个字、一个段落、一个句子就像项链上的一颗一颗珍珠,你都看到了,很漂亮。当中贯穿这些珍珠的那根线,你看不到,你只看到外表一颗一颗珍珠,那根线你看不到。文以气为主的气,就是那一根贯穿珍珠的线,虽然看不到,但是它是最重要,同意吗?

  回想一下,昨天我们黑板上有一小段“秋水篇”,拿出来看看,你翻开来看看。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一定有这个气在,它是组织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线。因此,我们要领会这个气,我们书上也说到了,你高声朗读一篇好的文章,你就能领会到。你读完上一段,不接著读下一段,好像一口气没有顺畅;你要把整篇读完,才说真好!这就是气在作怪。不信,我也说了,关起你书斋的门,你高声朗读《孟子》。为什么我提出来朗读《孟子》?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气最盛。他处在战国时代,不像孔老夫子和老子,他们比较早一点,处在春秋时代。那时候学术没有百花齐放,没有互相争鸣,孔夫子可以慢条斯理跟我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子也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慢条斯理跟你说。到先秦诸子的那些,战国时代那些诸子百家,那就不是了。

  我们曾经说过一个鸡三足,说过吗?为什么有那家出来?他也在那里诡辩,竟然有这种学说也出来。所以在学术刚刚爆发的那个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如果还是像孔夫子、像老子那样慢条斯理的说,你这一派思想、你这一派学说就会被打倒、就会被淹没。所以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需要辩,我需要强辩,我需要好辩,儒家的道理才不会被淹没。所以他为著这个,他的文章里面气势特盛。我这里也说了,像长江大河。你看他的文章,他没有美丽漂亮的字句,他来不及做修饰,像长江大河滔滔滚滚,夹泥沙而俱下,一口气哗啦哗啦下来了。所以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气为最盛。

  我们说要领略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如何领略?我刚才说了又说,说了又说,又说珍珠项链什么的,你好像似懂还好像还不太懂,不要紧,你回去关起你书斋的门,把《孟子》打开,高声朗诵。“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记得吗?这就是孟子,气非常的盛。所以要领略什么叫文以气为主。

  除了文章,我们再说到先秦这些诸子,孟子刚才我们说了。荀子呢?读过一、二篇荀子的文章吗?《劝学》,应该读过,没有读过,请同学回去找,回去打开来看看《荀子》。荀子的文章是非常的严谨,你很难不佩服他说的道理,他的文章那么谨慎、那么严谨,这也是辩论的一个方法,维护他的学术、维护孔老夫子儒家的这种学术,用最严谨的文章。这是荀子。

  再看儒家以外的墨家,墨子。他主要思想讲的是兼爱、非攻。墨子的文章你打开细读,你会发现他的文章你几乎是不可挑剔,也非常的慎密说一个理论。这是我随便举的、比较明显的,孟子的气盛;荀子,他是那样的严密来说一个道理,说得你非信服不可。这是战国时代,先秦诸子他们为著维护他们那一家的学术思想、那一家的学说,他不得不辩论,不然你会被淘汰。就像刚才我们说,孟子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非辩论不可,不然你就被淹没、被淘汰。

  气,文章,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如何领略?照我的办法,你一定能领会什么是气。要不然这一句很难解释,文以气为主。

  接下来,除了文章,我们课本上有说到任何作品,包括书画。书法能够没有气吗?书法,一篇作品,一行一行讲究所谓的行气,还整篇讲究它的气势。绘画呢?绘画也是要讲气势。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绘画的评论家,说某人的画是气韵生动。气,气韵生动。这说到画跟气也分不开。

  接著我们就说到正气,说到曹丕《典论》里面说的“文以气为主”。一篇文章它都必须有气贯穿,哪怕像我们昨天黑板上抄的很简短的,它都有气贯穿。我想起,我希望大家对昨天抄的那些简短的文章能够读、能够熟读,最好能背诵,再翻开来好吗?有哪位同学背诵了,举手我看。小朋友真好,你背诵了,你背我听听看。

  学生背诵:“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教授:怎么样?好。我说过,谁背了有奖,是吗?来,你过来,我有奖。这个很好吃,大家鼓掌。真高兴!能够熟读,能背诵,就更容易领会文章的气势。希望其他同学还没有背诵的,回去努力。这是讲到文以气为主。我们课本上还说到别的吗?

  学生:有,士气。

  教授:又说到“士气”。我引到《骆宾王.讨武曌(ㄓㄠˋ)檄》,檄是讨伐出师之前宣誓的誓师文字,叫檄。骆宾王用骈体文写一篇讨伐武则天,誓师讨伐的檄文,写得是气势那样的盛大,“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气势是那样盛。不要忘记他是用骈文写的,骈文是尤其难,有壮盛之气势,因为骈文要讲究对仗。对仗我们昨天说过,是相当麻烦的。你整篇文章要气势贯穿,让气势那样壮盛,骈文非常难做到。你可以做到很顺畅,偶尔会有一、二个对子很漂亮,像有名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下一联是什么?

  学生:“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授:美不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才二十九岁,那么年轻,唐初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唐初有这四杰,文坛上四杰。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我们在这可以补充说一下。当时一位姓阎的,我们称他阎公,他守南昌这个郡。滕王阁重修好了以后,重九那一天,约了一些文人雅士在那里聚会。他有意要表彰他的女婿,一个姓吴的,让他事先做好一篇“滕王阁序”,等到过几天重九,大家在这聚会的时候,要表彰他女婿的才华。王勃是无意间路过那里,他敬陪末座,重九那一天。主人阎公就拿出纸笔,请某先生,我们今天盛会,需要有诗有序。那个先生当然知道他要表彰他女婿,就说:请,他说我不行,都客气;再请另外一位,也都推辞客气。结果请到最小的王勃,他说:好,我写,他拿下来就写。因此这位阎公就非常气愤,本来今天是要来表彰他女婿,“滕王阁序”早就做好了,没想到这个小鬼,竟然接下来说,好,我写。因此他很气愤,藉故我上洗手间去,更衣,古人说更衣是上洗手间去,然后就进去了。

  然后就派一个人在王勃的旁边,他写一句你就到里面给我报告一句,看他能写出什么东西来。那个人在旁边就看著他,王勃。“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那个人就跑进去了,跟他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这个阎公气愤的说:“老生常谈。”“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同学们你看,这是“滕王阁序”,王勃写到这两句的时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看,“落霞”对“秋水”,名词对名词。“与”与“共”是连接词。“孤鹜”对“长天”,“齐飞”对“一色”,词性相同,平仄相反。霞(平),水(仄);与(平),共(仄);孤鹜(仄),长天(平);齐飞(平),一色(仄)。漂亮吗?你敢说不漂亮,王勃会生气。太漂亮了!等那个人又把这两句跑到里面向阎公报告的时候,阎公忽然站起来,他说这真是天才。然后就走出来,站在王勃旁边,一直等,看他写完,他很高兴的请他一起上座。这是王勃。

  后来,王勃是经过这个地方,他接著要到南海去省他的父亲,他父亲在南海。不幸在过江的时候翻船溺死,才二十九岁,非常可惜。所以传说在那个渡口,坐船那个渡口,常常会听到树上有一只鸟在那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路人一听,这是王勃的化身,他不甘心那么年轻就溺死了。所以路人听到这个鸟这么叫,大家都非常感伤。但是又没有办法,你不能骂这个鸟:你叫什么叫,你这并不好。其实很好,你只要说它不好,它就不叫了。大家看看,怎么样能说它不好,让它不叫,让过路的人不再伤心?后来过了很久,有一个人想出来,“唉,你叫什么叫,这没什么好的,你如果把这两个字(与、共)去掉,不就更简练吗?你有什么好叫的。”本来天天晚上在那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据说从此它就不叫了。“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觉得更精练。传说是这样,而实际上,这不能去掉,去掉整个气势就不是那么好。所以刚才我们说的那是传说。

  刚才我们是要说的《骆宾王.讨武曌檄》这篇檄文,它的气势非常的壮。骆宾王这篇檄文讨伐武则天,传到武则天那里去,武则天拿到这篇檄文看,起先还在那嘻嘻的笑,“嘻、嘻、嘻”。因为他骂她,一直在骂她,“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一直骂她。然后到后面,“一抱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武则天就开始动容,她说:“这样的人才,竟然让他流落在外,此宰相之过也”,她也爱惜人才。这说到“讨武曌檄”,也希望同学们,《古文观止》就有,你翻开读一读,最好读熟。

  文以气为主,骈文能把气写得这样好,那太难得。所以,魏晋一直到唐初,六朝是我们唯美文学达到最高峰的时代。所谓唯美文学,就指的文章要非常的精到,就指的是骈文,对仗非常工整,气势贯穿,非常的好,非常的美,我们在文学史上称它是唯美文学。六朝这一段是唯美文学的高峰,最高峰。

  可是如果有同学读到欧阳修,欧阳修什么时代?宋初。唐宋八大家,有人告诉我,是哪八大家?唐是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再加三苏,再加曾巩,再加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为什么提倡不要再作骈文,应该恢复骈文以前的古文,也就是我们说的散文,像《左传》、像《史记》,这是韩愈所说的古文。原因就是骈文做文章,才气高的,可以做到像王勃、像骆宾王那样好;如果才气不够,为著要对仗,就要找很多典故来堆砌,表面看起来,这篇文章堆砌起来也是骈文,表面看起来也很漂亮,但是看起来像是一座七宝楼台,很漂亮。七宝楼台炫人眼目,可是你拆下来,不成片段,没有内容,这是骈文末流的最大弊端。所以韩昌黎有鉴于此,高声疾呼,不要再去搞那个堆砌的骈文,明白吗?他提倡所谓的古文运动,就是不要再去搞那个堆砌成七宝楼台那个样子的骈文,应该好好的要文以达意为主,文以载道,他是提倡这个。后来柳宗元以及欧阳修,后来的这些总共八家,连他自己八家,都是拥护他这种说法,文章要来以载道为主,这是古文运动。

  这是我刚才提到欧阳修,附带说一说,欧阳修是古文运动宋初的一位健将。欧阳修曾经评论陶渊明的一篇文章,叫“归去来辞”,不晓得有同学读过吗?有同学读过的举手,还有吗?真好,有。没有读的回去翻,“归去来辞”。欧阳修这样说,魏晋无文章,唯,唯有“归去来辞”一篇而已。意思是说,魏晋六朝除了“归去来辞”一篇以外,其他都不算文章,魏晋无文章,唯有“归去来辞”一篇而已。那我们想,欧阳修这个话对吗?在他眼中,我们魏晋其他文章都不算文章,他主要是来推崇“归去来辞”这一篇。而实实际际在文学史上,魏晋这段时间是唯美文学的高峰,刚才我说的;但是如果跟“归去来辞”一比,欧阳修就说,那些都不算,只有“归去来辞”这一篇。可见“归去来辞”怎么样,应该读吗?应该背吗?好,要背,“归去来辞”。文章气势我们暂时就讲到这,以后想到需要补充再补充。

  气,天上的云气。还有一点需要说的,一个人的气质,尤其女士们,如何使气质高华?古人说:诗书充腹,或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他有高华的气质,那不是天生,也不是学得来的,而是需要多读诗书,你才能够有这分高华的气质。如果你想让你的气质更高华,就多读诗书。这里我附带想起,林语堂他推荐一个气质高华的人,想知道是谁吗?你们想知道他推荐谁吗?

  学生:想。

  教授:你知道是谁吗?有人知道吗?不知道。这个人是古人,但是不是太远,乾隆时代。我已经提醒了一下,有人说得出来吗?还不知道,好,就公布答案吧。有一本小书:

  板书:《浮生六记》。

  有人读过吗?很小一本书,在你闲暇的时候可以拿来读。这里面作者:

  板书:沈复,三白。

  沈复,字三白,沈三白。他的夫人:

  板书:陈芸。

  陈芸是《浮生六记》里面的女主人翁,陈芸。幽默大师林语堂对一个有高华气质的女人,他推荐这个人,陈芸。你说她是乾隆时代,林语堂是现代的人,他没见过,他怎么会知道?他其实就是从这个(浮生六记)里面知道的。在你想像中,这位陈芸应该是什么个样子?想像一下,这可以让我们想像的。可能会出乎你想像,沈三白自己记述他夫人陈芸是怎样一个人?他说,是“削肩”,肩膀颓的;“长项”,脖子长的;“两齿微露”,还有点小暴牙,这是沈三白记述他夫人的形象。削肩长项,两齿还微露,有点像兔牙,“似非佳相”、“然顾盼神飞”、“令人之意也消”。这是沈三白记述他的夫人是这样。

  可见高华气质的人,不一定要合乎选美的标准。你看,陈芸是一个削肩长项、两齿微露的人。林语堂在所有的中外女人里面,他特别推荐她。我说中外,林语堂学问很好,中国书读得很多,他英文很好,他外国书也读得很多。所以他说中外古今,他推荐这个人——陈芸,自然有他道理。他做个比喻,他说她是怎么样的人?应该是她的先生朋友们到家来,在那喝点小酒、聊天,老朋友们就在沙发睡著了,陈芸会拿个小毯子轻轻的帮这位客人盖上。他只用这个比喻。所以他推荐,他认为古今中外,这一位陈芸女士是让他最敬佩、最崇拜的一个女士。你要详细多知道一点,把这个书买回来,相信很便宜,很薄的一本小书。

  所谓六记,记述六件事情。第一记,写他夫妇之间这种逍闲的生活。譬如有一记我记得清楚:夏天,他们在苏州沧浪亭畔租下一个老屋。很旧、很破了,他们糊上白纸,也就焕然一新。旁边种些菊花,到九月份,就会觉得很好。夏天,在河畔、树下铺些草席,在那喝粥。在夕阳将下的时候,在树下喝稀饭。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喝稀饭,是吧?他不喜欢吃豆腐乳,他觉得很臭。陈芸很喜欢吃豆腐乳,她有一次,夹一口豆腐乳硬塞到他那里,沈三白后来觉得也真是好吃。

  在那清风徐来,一边喝著稀饭,看著天边晚霞。然后,晚霞的变幻,沈三白作了一句诗:“兽云吞落日”,“兽”,野兽。天上那个云彩,一下像狮子,一下像老虎,一下把落日给吞了,“兽云吞落日”,记得下来吗?陈芸本来不识字,也没读过书。古代没有机会读书,女子,嫁过来以后,从沈三白的书箱里面翻到《琵琶行》,白香山的《琵琶行》,才挨字的认。“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挨字的认,慢慢的她也能作诗。“兽云吞落日”,陈芸接著说“弓月弹流星”。弯弯的月亮像一张弓一样,正好有流星滑过:

  板书:弓月弹流星

  “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好像不错是吧。你点头称好,她一定很高兴。这还不说,在这种很舒适、很自在、很纯朴的生活里面,陈芸感觉到非常的满意,难得在此。而她对她的丈夫说,以后,我们把这个老屋子买下来。然后,旁边还有些菜圃,种种菜,“君画我绣”。沈三白会画些不太值钱的画,可以卖钱。君画,你画,我还可以拿去卖;我绣绣花,也可以拿去卖。换的钱干嘛?“以为诗酒之需”。想喝点小酒,需要花钱买,没钱怎么办?你画画,我绣绣花,拿去卖。作诗也需要纸笔,也需要花钱买,在在都需要花钱。所以,“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接下来两句话特别的动人。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写得下来吗?好,我写:

  板书: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她觉得这种很纯朴、很简单的生活,非常满意。所以对她丈夫说,我们这种简朴的生活,布衣、粗茶淡饭(菜饭),可乐终身,我一辈子都觉得很快乐,你不必作远游计也,不必想到哪里去想办法赚钱,去想办法发财,不必。咱们就在这,“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不要忘记,这种话出自一个女子的口吻是多么难得。为什么林语堂特别推荐她?我想是因为这个。能够放下一切荣华富贵,不去争逐,甘于淡泊,这是最难得的事。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授:所谓的气质,我想到这位女主人,一定是气质高华,能够说出这种话来,“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她非常可爱,所以林语堂中外古今,他就推荐她。他做一个比喻,刚才我说的。这是说到一个人的气质。

  如何培养自己的气质,使自己气质能高华,不要因为你只拥有一张像明星一样美丽的脸,你一开口说话就俗不可耐,有这种人,见过吗?你一定见过,我也见过。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气质,读书,不二法门。这个气,怎么那么麻烦,我们讲那么多,还没讲完吗?暂歇,气暂时不讲了。碰到有关气这方面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随时提出来我们讨论。我们这里提到什么?正气,要有一股沛然的正气。如何培养?

  学生:忠恕。

  教授:太好了。忠恕修己,忠恕待人,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哪怕有所谓的邪魔外道,看到我们他就跑,正气!所以,我们这里讲到一个正气,希望我们大家都慢慢培养,这是一。又说到什么?文章的气势,本来这个气很难讲解,但是我做了比喻,相信同学们应该明白了,像一串珍珠项链当中那根最重要的线,就是文章的气。除了文章,包括诗文。还有什么?我也说过,书法、绘画,都要有气势。你不能光是一些颜料,在那乱涂。你画的画要使人一看,气势磅礴,好像你的画面还装不下你的画,它在里面要冲出来一样,气!我也想学好,想学好作画,但太难,我一直在努力,这是一辈子的事。有机会也让同学看看怎么学画的过程,也讲气。

  我们讲正气,文章的气势,又说到书法、绘画的气,又说到什么?人的这种所谓的高贵的气质。这是天上的云气使我想到这些,可以我们来多讲讲它。暂时说到这,如果还有什么补充的,或者同学们想到的,我们接下来再讨论。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水”,留到下次。
 

编号:56-181-0005

 

注:内中部分注音符号由于系统字体缘故可能显示不正确。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