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学习问答
- 正文 |
|
|
|
|
揭短
|
作者:大方广
|
时间:2007-10-9
|
http://www.dfg.cn/gbook/ |
摘自
|
|
《弟子规》中说得多好啊,“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可是最近一位熟人,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揭我的短,让我很难堪。我能当什么事也没发生吗?我就这么软弱吗?如果说她揭我的短对我有帮助,我何尝不用同样的方式去帮助她呢?让她也感受一下出丑的滋味。老师,我这样想对吗?可能是我心里有点不平衡吧。
回复:
-尊敬的朋友:您好!
看到您的留言,不知怎么觉得非常高兴,因为您提到的这种情况,在没有学习圣贤教诲之前,相信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恼火,认为老朋友居然张嘴就说话,一点不过脑子。所谓「人有脸,树有皮」,谁能搁得住被人揭短啊?
可是,回想起来,有很多厚道之人,当被人当面揭短,甚至蒙受不应有的侮辱的时候,他们还能心平气和,冷静接受和处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有多少的伤心、愤怒、郁闷不得排解啊!
学习了圣贤教诲,我们找到了答案。曾经种种的烦恼,如今化为无限的喜悦:
1. 圣贤教诲是用来要求我一个人做到的,而不是让我们拿它来照别人的缺点的;
2. 《论语·里仁第四》中有一则: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 《论语·颜渊第十二》里有一则: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6.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我们仅仅摘录了《论语》和《中庸》里面的几句,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恕道。古人云:「唯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格言联璧》亦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您看,老熟人可能因为和您太熟了,而且觉得您一向是个心胸宽广的人,所以一得意之时就忘乎所以,不由自主地把私下您跟他讲的心里话给说了出来,所以他很有可能是无心的,压根儿不知道您生气了。那我们回想自己,也许很多时候,得意忘形,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如果每一个人都像我们一样气不打一处来,寻思报复,岂不我们还没长大就被活活打死了?因为我们的父母一直无私地关爱我们,师长一直耐心呵护我们的成长,国家提供我们安居乐业的立身之地,众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及一生的成长操劳,我们念念要思图报啊!然而我们何以为报?只有以仁爱慈悲之心对人,以温、良、恭、俭、让来待人、处事、接物,才不负四重恩之大爱。而落实决不是只在对喜爱我们的人身上,只在顺境之中而已,因为「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尤其是备受侮辱的时候,才是勘验我们道德学问的试金石。
《菜根谭》云:「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业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箴言类钞》云:「人有是非吾言者,教我也。不可当面错过,反生瞋怒。」王镜水云:「论人之过,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格言联璧》云: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敬,恕其疏。 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
(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宜略短以取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遇俊逸人,须耐他妄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
(刘直斋云:凡与人交,不可求全责备,只该略短取长。譬如沙中拣金,所重在金;则一星之金,亦在所取,而忘其沙之多寡。苟所恶在沙,虽有金亦不见矣!)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此炎热中投清凉散也。)
所以宽容、忍让、仁恕、体谅、放下,心平气和,才是大心量之人,而量大福大,福慧双修,如此难得的机会,岂可当面错过?所以想透了这一点,就应该感恩您的朋友,这一下帮您测到您心量之广狭,发现自己心胸狭窄就赶紧认真学习、力行圣贤教诲,向古圣先贤看齐。
但是一般来讲,我们千万不要好为人师,以折磨人感情的方式去「成就」别人,因为自己没有智慧,只会与人结怨,伤害别人,也使自己的心刻薄、不慈悲。说起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的缺点要赶尽杀绝,对别人的缺点要宽厚三分,这是我们做人的本分。无论在哪里,都要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则身心宽广、愉悦之感是不可思议的。但愿我们都能以真诚之心仁恕待人,成就真实的道德学问!谢谢!
非常感恩您提了这个问题,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鞠躬!
|
本文编号:20071009222046
|
|
|
|
|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
|
|
|
返回 学习问答
|
|
说明 |
|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
Ⅰ |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
Ⅱ |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Ⅲ |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
|
|
|
|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