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所以父母,还有领导有过失的时候,当子女、当臣子的都要有责任来劝谏,不然到时候促成错误。所以一味的盲从父母的命令就是“从父之令”,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孝?所以委屈求全,听从父亲的命令,父亲为善就跟着为善,父亲为恶就跟着为恶,从来没有吐露这种劝谏的言语,这样怎么能称得上是孝顺?这一篇当中也点出来,我们当子女的、当下属的,甚至于是当朋友,我们都有劝谏的本分在里面,这一分心都要尽到。
我们来举一个劝谏婆婆的例子,父母当然延伸到公公婆婆。明朝有一个童养媳,叫兰姐,她才十二岁。她看到她的婆婆常常跟太婆婆吵架,而且她的婆婆一吵起来,口没有遮掩,就骂太婆婆老了还不死,真是很讨厌的东西,就骂得很难听。这个兰姐才十二岁,她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都没有人看到,就到婆婆房间里,然后就跪下来痛哭。对着婆婆说,说你跟太婆婆这样吵架,家里那么多人看,这可能不好,会起不好的影响。师长讲经的时候常常都有提,我们以前都是家族,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二、三百都有,所有当长辈的人都有一个态度,就是只要有小孩在,不可以给小孩不好的影响,那就更不能吵了,所以应该是要给整个家的人榜样才对。而且这个起了不好的头,日后婆婆你老了,底下的人也把你看作很讨厌的东西,这样多不好。而且哪一个人不会老?虽然每个人的寿命长短不一定,不一样,但是媳妇愿婆婆你跟太婆婆一样长寿。你看这个言语都是非常真情的,我希望你跟太婆婆一样那么长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的婆婆听完感动了,感悟了,就转变了,变得很孝顺她的太婆婆。我们从这整个过程也可以学到劝谏自己父母,包含公公婆婆的心境,跟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因为她在夜静,不使人知,给长辈面子,为什么说“规过于私室”。而且劝的过程都是发自肺腑之言,发自真诚,所以至诚就感通了,感动她的婆婆。所以古人常说“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真诚到了,一定能感化对方。后来这个兰姐她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个都考上进士。一个人的孩子有两个进士,这在古代都是不多见的。所以劝谏尽了孝,这个也是很大的功德。
我们都了解,人一生也都会面对很多诱惑,父母也会,也会一时糊涂,或者一时意气用事、感情用事,这个时候子女适当的提醒就是太重要了!有一个人他的父亲都七、八十岁了,结果就要娶那个二十来岁的当太太,他的儿子也是态度很好,很委婉,一直提醒他父亲。父亲不欢喜,打他,打儿子,儿子也没有埋怨,还是继续再劝,后来有劝住了。等这个父亲心比较静下来,冷静下来,后来父亲就去感谢自己的儿子,幸好你那时候这么坚持劝我,我才没有一时感情用事去了。这里提到的是为人子的的本分。
还有为人臣的本分。为人臣,在《群书治要36O》当中,我们收集的句子分四个部分,首先第一个是立节。你要立定树立节义、节气,你在朝廷当中是同僚、同事的榜样,这个对整个国家的朝廷贡献就很大,这是立节。举个例子,汉朝立了五经博士,五经博士学问都很好,当时候皇上就赠送每一个五经博士一只羊,结果就放了一群羊在那里。这些饱读诗书的博士就站在旁边,然后就开始说,这一只好像比较胖、那一只好像比较瘦,我看应该杀了之后拿秤来秤,这样比较公平,大家在那里争吵。突然有一个人叫甄宇,他什么话都没有讲,走进去抓住了那一只最瘦的,抓了就走了。其他的博士,毕竟读过书的人,看到人家做这个动作,惭愧心起来,不好意思了,然后就不争了。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就封了甄宇叫“瘦羊博士”,因为他牵了那只最瘦的羊,所以他称为瘦羊博士。我感觉这个皇帝也是挺有智慧的,他就树立臣子的榜样。还有另外一个,汉光武帝底下有一个臣子叫冯异,他也是功劳非常非常大,因为辅佐汉光武帝复兴汉室。因为汉室被王莽给篡了,后来汉光武帝起义。群臣就在那里讨论,我功劳大,你不如我,就在那里争功劳。结果这个冯异他功劳非常非常大,一句话都没讲,他就走出去了,走到一棵很大的树底下。他这么一走出去,所有的人不吵了。为什么?很多人功劳都不如他,人家一句话也没讲,就出去了,在大树下。后来汉光武帝知道这件事,就封他叫“大树将军”,坐在树下的大树将军。你看这个树起来了,其实都给朝廷的群臣一个榜样。这个叫立节。
再来是尽忠,我们一想到尽忠的榜样,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来第三个,臣子的本分就是劝谏。第四个是举贤。所以为人臣当中,在古代业绩排第一(就是他的考绩排第一)的是他举了多少人才,举了多少孝廉。这个很正确!现在假如没有把举人才摆第一位,把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资排第一位,这个可能就有待商榷了,这样的话都是盯着经济跑,他的业绩要挂着你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资,那官员就会把举人才忽略掉,只是在那里忙着经济方面;引申出来,可能会有腐败的问题,这个都是值得商榷。古人所强调的这些重点都是几千年没有变,我们后世的人得要深思熟虑,不能轻易变,一变可能就有一些偏颇的情况会产生。
我们谈到的第三个本分,劝谏。在《群书治要36O》第一册第六十五句,就有讲到臣子尽忠劝谏有三种策略:“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就是错误尚未发生,而能设法预防这是防,这是第一个最高的策略。第二是救,刚刚发生错误,能及时进行劝阻,称为救。“发而进谏,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这个行就是已经造成既定的事实,这个时候才能直言指正错误,称之为戒,引以为戒而已,因为事情已经造成了。所以预防是上策,补救是次等,告诫是下策,所以这个劝要防范于未然。我们当臣子的,对于事物发展的敏锐度就要非常高,才能及时劝。古代的人真的很厉害,见微知着。你看箕子,他看到纣王用一个象牙筷子,他说商朝要灭亡了,他有洞察机先的能力。商朝当时候灭亡,他身边有好几个圣人,最重要的是纣王不听。所以诸位同学,我们要护自己的同参道友、同学,要护好领导,要培养这种洞察机先的能力。《了凡四训》有说“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其实这样的能力,最重要是我们心要清净,心要无私,要利益对方的心要真切,这种敏锐度慢慢就会提升起来。当然这样的能力,首先要能洞察自己的心念。“自知者明”,自己看自己都看不清楚,说看别人很清楚,不大可能;“知人者智”,可是智慧一定是在自知之明的一个基础上。刚刚提到箕子,他看到一个象牙筷子,他就可以沙盘推演,用的盘子可能都是黄金做的,盛的菜也都是山珍海味,穿的衣服是绫罗绸缎,再来住的是什么?绫罗绸缎会不会住小木屋?不可能,那雕龙画栋,这些钱从哪里来?老百姓的血汗,那还得了!
《群书治要36O》第一册六十六句,还有一个提醒,你看这个劝谏也要观察时机。《论语》里面这样的句子不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你要抓好时机点再说。另外《论语》的句子,孔子就说你随侍在君子,这个君子应该是指领导者,你侍奉的时候容易犯三种过失,这个都要避免。“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讲话的时机还没到就急着讲,这就心里有急躁了,心浮气躁了。“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可以讲话的时机到了而不说,这个就有隐瞒错误的过失。其实这些都要锻炼的,我自己好像也有很多次,该讲了,可是很奇怪讲不出来,好像勇气不够,胆识不够,这个都还是要多锻炼。“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观察到领导者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的分寸,你看他脸色很难看,在这个时间因缘去提那一件事情,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又没有判断出来。“谓之瞽”,瞽就是看不清楚,比喻就是说好像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比方说一个下属常常犯急躁,就是话还没该说的时候就说了。有时候讲一句话,都要下面铺垫好了再讲,力道就出来了;你什么都没铺垫,就啪就出来了,那个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也包含未见颜色而言,没有察言观色,一讲,领导很不能接受,很可能你后面劝的机会就没有了。
所以往往能够犯言直谏到领导者很容易接受,都是这个领导者大部分对于这个臣子的修养是非常佩服。你假如常常要么犯躁、要么犯瞽,这个君王很难对你生起一种尊重、恭敬,你要劝,那个效果真的会不尽理想。在忠篇里面举了很多,比方说大家都很熟悉狄仁杰,还拍成电影了,他那种应对进退就是拿捏得非常好。你看武则天当皇帝了,狄仁杰劝,武则天都能接受。而且狄仁杰真的很厉害,他看到那个形势一时间没有办法扭转,他忍住,顺势。武则天当了女皇帝,但慢慢看到时机成熟了,赶快劝武则天把这个皇位还给李家。所以这些大臣都要看时节因缘,假如时节因缘不对,可能他就牺牲掉了,后面可能更没有机会了。他最后也让武则天把唐朝又还给了李氏。而且他见武则天,要给武则天拜,武则天说你别拜了,你每一次拜我,我都很难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臣子的德行让皇帝佩服,让这样的臣子给她跪拜,她会觉得好像心跳比较快,压力比较大,所以狄仁杰要拜她,你别拜了别拜了。所以魏征奏折写了两百多封,唐太宗能接受,那也是魏征的德行,让唐太宗觉得我比不上他。所以《论语》这一句提醒我们,要事奉领导者,你不能犯这些错误,这样你要劝谏,领导者才容易接受。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23100701.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