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题报告

郑州市二七区政府 www.erqi.gov.cn

2010年3月29日


    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在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河南省首届传统文化论坛上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题报告。

    今天我和大家谈的话题,叫“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我讲三点:第一个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第二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三我们特别重点讲一下中华文化对于我们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

    首先我们看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我们现在都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究竟怎么样才能达到?在《论语》中,孔子到卫国去考查,冉有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还应该做些什么?孔老夫子就说要“富之”,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既然人们已经很富裕了,还应该做些什么?孔老夫子又回答了两个字:“教之。”在孔老夫子看来,只要富之、教之,就可以把这个社会引向和谐的局面。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很多的理念,都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论语》中,孔老夫子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人们富贵之后,如果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孟子》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就是说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这个时候人们就和禽兽差得不远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就是要让大家有个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古人有—句话,“富不过三代”。就是到了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条件,没有体会到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克勤克俭、励精图治。所以久而久之,不仅忘记了祖宗的家风,而且还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把祖辈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败光了。

    历史上也有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两代、三代,而且承传了百代,甚至千代,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这些人恰恰是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他们教导子孙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我们读李商隐的《咏史》,就看到他在诗篇中这样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就是说他通过自己学习历史,得到一段经验总结:这个国、家族成功就成功在他勤俭持家,而他为什么由盛转衰?就是因为他过分的奢华乃至于入不敷出,这是个转折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这样提道:“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在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我们的温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也这样提道:“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是我们国家领导人,近几年在国外的演讲中多次强调的。

    (二)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包括了五个方面:第一就是身心和谐,第二就是人际和谐,第三就是天人和谐,第四就是政令和谐,第五就是协和万邦。

    首先我们看身心和谐,在《论语》上说“君子坦荡荡”。中国古人的和谐思想,除了身心和谐,还有人际和谐,那也是我们经常讲的五伦大道。那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天人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主要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政令和谐”,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国家的法治规章、政治政策,一定要与天道、与人道、与历史文化的传统相符合。“协和万邦”,这个体现在我们《礼记·礼运篇》讲的大同世界上。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而这个仁爱必须有个根才能够长养出来,而这个根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之心。我们才能够推己及人,想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不容易。所以孝悌之心向上提升才是互爱,那就是我们在《论语》上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我们不仅对别人要有爱的情感,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切实地付诸行动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孟子》里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互爱、互助之心向上提升,就是我们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上所讲的大同世界。这个大同世界是什么样的?它讲的是“天下为公”,就是天下不是一家人的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贤与能”,我们把那些贤德的人、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政务;“讲信修睦”,人与人讲求信用,睦邻友好,这样就可以做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一个大同世界,仍然是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目标。

    (三)中华文化对于我们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现在国家也很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加强文化建设。早在《礼记·学记》上,我们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无论是建立一个国家,还是建立一个企业,都应该把教育作为根本。什么是教?同样,《礼记·学记》上告诉我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使人们善良的方面得以增长,另一个就是使人们的过失得以挽救,这是教育的两大核心和主轴。要注意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

    《大学》上有句话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先后次序给搞颠倒了,这个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三字经》上,它就给我们非常简练地概括出来,说“首孝弟,次见闻”,就说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孝悌之心,然后才去教他知识和技能。

    要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共同构成的复杂体系。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家里要有父母来教导,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就是孝敬父母:所以我们中国古人把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尊师?因为老师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一个真正的孝子,就是完美的人。所以中国古人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日本很多企业仍然沿用,当这个人要从—般的员工,升为一个中级主管的时候,那就要到他家里看一看,他的父母对他满不满意?因为他是个孝子才会对这个公司来尽忠。

    社会教育实际上也是道德教育的拓展,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无论是诗词、歌舞、戏剧、小说,实际上都是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个理念,那就叫“思无邪”,也就是要使人们的这些思想,没有邪思不正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诗词、歌舞、戏剧,都是以弘扬道德、宣讲正气、净化人心为主要内容。

    要重视并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教育恰恰是要通过各种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维护的。我们刚才讲到了孝很重要,从汉代开始,我们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因为这个孩子孝就能对国家忠,一个人廉洁就能不贪。

    最后一点,那就是要用《弟子规》培养每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所有的这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就在《弟子规》之中。我们如果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广泛推行《弟子规》,相信我们这个社会和谐确实并不遥远:就像庐江文化中心一位老师所讲的:“其实和谐并不遥远,只要人人都能落实《弟子规》。”
 

本网注:感恩刘教授精彩的报告!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