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2集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第二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9/1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刚刚麦克风还没放上来,是我的同仁,他可能觉得我的身体已经好到可以不用麦克风了。那我们身边亲朋好友对我们好的期望,我们就要尽力去做到,这个叫“亲所好,力为具”。 那我们进入《礼记·学记》的学习,刚刚讲了两段。刚刚是放录像,我来考试一下看刚刚大家有没有打瞌睡。我们来跑一遍刚刚这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这一段让我们感觉到,这样做事、这样处事,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佩服。反过来,一个人做事情,急躁不思虑,都不按照做人做事的原则,那人家没办法信任他。所以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当别人不信任我们,我们有没有“发虑宪”。 再来,“求善良”,用的都是善良的人,不是用会谄媚巴结的人。交的都是善友,“见人善,即思齐”,这样的人让人家感觉信任。 所以“足以謏闻”,这个“謏”字,通大小的小,小有名气,让人佩服。但是“不足以动众”,“动众”,感动众人,以至于,这个“动众”是可以带领一群人去建功立业,领大众去成就事情,这个是“动众”。一个人能够尊重贤德之人,体恤远方的人,确实可以感动大众,“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他还不能教化人民,改变他们的气质,提升他们的灵性、智慧。 比方在这一两百年,整个世界的政治走向民主制度,很多国家,有很多的人他有很多的理念、制度,号召了一群庞大的人,取得了政权,“足以动众”。可是大家冷静看,在民主制度里面的这些政治团队,腐败得快不快?你们怎么没反应?读书人要有正气,要敢讲真话,我又没有说哪一个国家的,我只是说这一两百年全世界的政治制度嘛。 大家注意看,在中国的历史,我们说满清就好了,清朝。两千六百多年,光是康熙、雍正、乾隆加起来,就有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大家现在去看看,全世界哪一个政党超过一百年还不错的?我就不指哪一个政党了。尤其这个民主政治里面很有意思,在野党都骂执政党,是吧?骂得可凶了,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好。结果等他做了,可能还做得更差。所以骂人很容易,真正自己做了,能不能做得好,还有待商榷。 但是这一些从事政治的人,他也有理想,他才能够凝聚这么多的人,但是他假如忽略了教化,最后他底下的人都贪污腐败,他也爱莫能助。所以真正一个人要利益一个国家,利益社会,他必须教化。政治人物要在他自己的政党当中,真实的去落实伦理道德的教育,不然政党的腐败更快。为什么?他有权,他有钱,他没有好的德行根基,腐败得更快。所以我们要很冷静,政治要能办得好,人的德行最重要,制度其次。 好,那现在是民主政治,大家有没有去投票?有。要投好,要负因果责任,你投错了,就害了一个国家。那怎么挑?看他有没有孝廉,孝则有德,廉则不贪污。你们投票以前,有没有去调查他们家的情况?你们不够谨慎。 传播媒体不是去报他们去骂人情况,是要去报他们家的情况,对他父母怎么样,对他太太怎么样,这样才对嘛。也没有传播大学找我去讲讲课,是吧,我奉献奉献点微薄之力。现在媒体的影响力这么大,先入为主,他假如一开始就知道“报这一些对整个国家、社会太重要了”,隐恶扬善! 所以我非常佩服大陆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这个节目,不简单,弘扬孝道。他们的员工第一天上班,要把一个勋章,上面写着“天下父母”,别在左胸前。代表什么?你今天上岗了,工作了,从今天开始,要把天下的父母幸福放在心上。太好了。我们中心应该也来做一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个胸章要别在胸前。人有时候会健忘,一看到了,不忘初心,警觉性就大了。 所以要“动众”,要真正保持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的初心,他们的理想,他们利益人的这一份抱负,还得靠教育才能保持。大家看,历代历史当中,建国的时候,大家同心同德;等取得政权,开始斗争,杀来杀去。因为没有德的基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必然要从教学开始。 所以第一段,从整个国家、团体的目标,很明确,教育要“化民成俗”。 第二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要透过教育,他这个本善、明德才能彰显。假如不教了,“苟不教,性乃迁”,就染上很多习气、欲望,就被欲望给控制住了。所以人没有教化,做出来的行为,可能连禽兽都不如。有好的教化,可以是万物之灵,可以是天地人三才,可以把天地无私,透过人的德行,把它实践出来,这里我们就感觉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而谈到教学,师长曾经说过:世界为什么乱?东方人忽略了古圣先贤的教育,西方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所以人心没有依归,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就沉沦了。而东方的圣贤教育,学的核心,假如用一个字,就是“孝”道。“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首重是孝道。我们之前也跟大家有分析过,孝心开了,百善皆开。 我们文言文班没有做签筒?正式学长应该有个签筒,我随时抽起来问问题。你看大家觉得这样好不好?好,就不会打瞌睡了,不敢分心了。当然,要专注,但是不要恐惧,假如一个签筒摆在这里,在那里吓了老半天,你也听不进去东西。所以《大学》说,心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一支籖就可以吓成这样,以后怎么“为往圣继绝学”,是吧?下一次做个签筒。对呀,我们常常给学生考试,我们自己也要常常考考试。 有没有哪个学长来谈一谈,为什么孝心开,百善皆开?好,我是很厚道的,你们不要太紧张,今天放你们一马。但是这个问题很严肃,为什么?假如今天有一个人说,为什么孝心开,百善皆开?然后你说,嗯,嗯,今天天气挺好的。那这个叫“倘揜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来,就错过了一个可能让他明白这个大道理的机会了。假如我们想,“今天多学一点马上可以去利益人”,每个学完的东西就把它吸收了。真正没搞清楚,一下课就问,为什么?不能打包,都等着“明天再说,明天再说”,哪有那么多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事情就一直拖,拖到最后一事无成,德行也没提高。所以,今天讲的都要全部吸收,然后真正没听懂的,记下来,待会儿下课,我在餐厅等大家,“今日事,今日毕”。 “今日事,今日毕”讲给谁听的?讲给学生听的。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在谈,我说你现在修学遇到的瓶颈,你用了什么方法去突破?他想了老半天,摇摇头,“没有。”我说:“你不是在教小孩吗?那你现在遇到问题了,你都没想方法去突破、去解决,你怎么教给孩子解决问题?你怎么教给孩子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假如我们自己不先好好的去力行,那百折不挠跟愈挫愈勇叫成语,跟人生没关系,跟教育也没关系。这一些教诲化成我们的心态、我们处世待人的风范,这种态度无形当中就影响小孩了。我们希望我们的小孩、学生能有怎么样的人格特质,我们自己要先做出来。 刚刚跟大家谈到了,孝心开,百善皆开,这个“入则孝”就可以谈清楚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个人的忠诚,一个人的尽心尽力从哪里来的?孝,“亲所好,力为具”。我们从自己父母,上一代的身上看得太清楚了。为了让父母早一点过上好日子,读书、工作,不用人操一点心,尽心尽力、尽忠。“信”,对谁诚信?一定是先对父母诚信,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礼、义、廉、耻”。“礼”,“父母呼,应勿缓”,对父母有礼,对他人就有礼。一个人对人无礼,一回到源头,他对父母一定不恭敬。真的,一个人假如在跟人相处的时候,觉得有一些习气出现了,马上想:我怎么傲慢?对妈妈也傲慢。我怎么脾气这么大?对父母脾气也大。所以《孝经》讲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道启发人的性德,孝心开,性德就开始流露了,所以爱敬是一个人本有的性德。假如爱敬没有办法提起来去对待他人,一定是孝道还有亏。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一个修身之人,怕的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甚至于是道理听了,我们还不承认、还自欺,那就提升不上去了。跟人相处有对立、有冲突、有情绪,马上提醒自己,我对父母是不是也有这些错误的心态?这从根本去掉我们的习气。“礼”。“义”,对父母有道义。以前的人可贵,父母都去世了,一想到父母就流泪,“父母对我的恩德太大了”,“丧三年,常悲咽”。“廉”,“物虽小,勿私藏”,你看,都在“入则孝”里面。“耻”,“德有伤,贻亲羞”。 “仁”,设身处地叫仁,“冬则温,夏则凊”,体贴入微,设身处地。“爱”,爱是用心去感受,“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和”,我们现在年轻人,跟人讲没几句话,火就上来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对长辈讲话还会大小声,那我们对不起孔老夫子,对不起圣贤的教诲。柔和恭敬。一人在团体里面,对领导、对长辈还非常傲慢,言语还粗暴,那真的要好好忏悔、反省,离这个明德,离恢复本善,那是愈来愈远。所以,这个“和”里面,“怡吾色,柔吾声”。“平”,一个人能达到“平”,任何境界都不能让你生气,练成这个功夫没有?《弟子规?入则孝》就可以练,“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大家看,父母不理解他、骂他,甚至打他,一句怨言都没有,人的这种任何境界都能平心静气去应对,而且不带任何的怨恨。 诸位学长,你的儿子就是这样好不好?你的女儿就是这样好不好?你的学生这样好不好?好。首先我们自己要是这样的人,是吧,上行下效。我们对这些道:孝道、五伦八德,都很清楚了,我们就能传道,“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他知道“教学为先”最重要。这个“教学”,我们刚刚讲到有宗教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就好像一台车的四个轮子,四个轮子都挺好的,才跑得远;一个轮子出状况了,就跑不稳健。那请问大家,现在四个轮子坏几个?坏了不少个。所以开起来危不危险?不能继续这样下去,赶快亡羊补牢,赶快把轮胎补上,把它破洞要补好。 一个人的德行,根在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发展,从家庭到社会去。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因为宗教教育,强调的是高尚的情操、牺牲奉献的精神,把人的人格提到顶点。 所以一个国家领导者,他重视教学,从这四个环节,要多管齐下。在国家的电视台要讲家教,每个父母都懂家教,把这个家庭治理好了,把下一代教好了,社会的细胞就安定了。还有,不只要教伦理道德,还要教因果报应的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让人不敢作恶。现在的人为什么什么都敢做?他觉得死了以后就没有了,他觉得做什么恶事,反正死了又不用负责任,他肆无忌惮的造恶。所以老祖宗几千年来都知道,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缺一不可,从小他就知道不能造恶,不敢作恶。伦理道德让他有羞耻心,耻于造恶。 现在学校教育在我们马来西亚推展得非常好,校长职工会在华小全国推展。包含中学也有,好几间中学,像锺灵独中,他们做得非常好,他们的校长,吴校长很不简单,真是以父母之心在教他的学生。连我们台湾的东森电视台都去拍了,把他们的经验介绍给社会大众。 中学,在大陆有吉林松花江中学在做。确实,这些小学中学的校长、老师,真是做出了榜样,给整个教育界的人信心。大学里面,锺茂森博士他是教授,他们带头来弘扬伦理道德教育。还有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他们两位教授都是七三年生的,都很年轻,都很有成就,然后都是尽心尽力在弘扬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学校教育。 我们那一天刚好办了几天课程,我们新华小学的廖校长,他在谈话的时候讲到,他父亲临终以前给他的叮咛:照顾好兄弟姐妹(他是长子);还要记得,为这个社会多做点事。所以大家看,真的奉献社会的人,都是孝子,“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真的。 再来,社会教育,现在各行各业都重视伦理道德的推展,很多企业家非常不容易,都带头。不只自己的企业在做,礼拜六、礼拜天还免费义务的让社会大众来学。在新疆有一个郝总,他礼拜六、礼拜天让社会大众学,他自己的高阶主管去做服务员,而且做得还很高兴,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 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他的员工里面,有百分之十五都是残障人士,这个比例相当高。而他这么爱护这些同仁,最认真的就是这些肢体上有欠缺的人。真的是“爱人者,人恒爱之”。 结果他这么义务给人家办课程,很多家庭改变了。后来很多人都跑来跟他买产品,然后他就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人家都来跟他买,他不好意思了。“我办这个课程,是希望大家受益的,不是要你们买我的。”他还把它推了。然后对方说:我一定要买你的。为什么?办伦理道德教育是利益他的一生,利益他的家庭,利益他的团体,人家把这一份恩德可能会记在心上,都不会忘。当然,不是为了要去做生意才去做,这个心态要对,是无私的,反而他的事业愈来愈兴旺。 再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马来西亚在这一点也是非常用心,国家的首相在致力于这方面。包含民间,我们八月三号也才去参加宗教和平论坛,不同宗教三百多人坐在一起,那感觉非常的和谐,所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 这个“兑命”,是《尚书》里的一篇文章。“兑命”是殷高宗的宰相,以前这些当宰相的都是圣人,很有智慧,在经典当中都有留下他们的教诲。“兑命”里面讲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意思就是,“念终始”就是自始至终,常常念着教学,这个“典”就是常常不忘,持续的重视教学。因为明白教学的重要,他了解到学习要趁早,从胎教就要开始了。假如一个人懂得从胎教就要教育了,那他“念终始”,从胎里就开始教了,教到什么时候?俗话又讲,“活到老,学到老”。 而且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说我今天学习,明天放我一天假,好不好?学习不能放假的,三日不读书,面目都可憎。这一句话是宋朝讲的。我们要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下,请问现在撑得了三天吗?现在多久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所以更要了解“念终始典于学”,不可以懈怠。求学就像钻木取火,哪有说钻三分钟,休息一分钟,“手好酸,待会再来”,那钻到哪一年才钻得出火,钻得出智慧来呢? 还有一点,学习为什么不能间断?因为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天就够了。人要学好,要好几年,慢慢慢慢改变气质。学坏呢?今天带他去“斗闹场”,明天就面目全非了。所以“斗闹场,绝勿近”,绝对不能近,用“绝”、用“勿”,是不可以犯的,一犯就兵败如山倒。 从学的角度,不能懈怠;从教的角度,也不能停下来。教学者要不断提升才有智慧利益学生。教学者一懈怠,一言一行马上给孩子带坏了。所以什么时候是教育、是教学?Anytime,anywhere,是吧?“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对教学有更深的体会,就能了解到“兑命”这一句话的深意了。 很多人就讲了:那学习不是很累吗?请问大家,你要累一阵子,还是要累一辈子?要累一阵子,咬紧牙关,三年就把德行成就,你就累一阵子而已。可是假如不肯真正用功,那累一辈子,身心都变成欲望、习气的奴隶,累一辈子。能吃苦,吃一阵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辈子苦。不只自己没得利益,后代也学不到真实学问。 我们再看下一段。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又是一个比喻。这个文章里面,也在提醒从事教育的人,要善于譬喻,善于说故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几代缺乏教育,所以他的悟性不高。假如你不用这个譬喻,不用讲故事,因为他悟性、感受能力不高,你只要讲道理,差不多讲三分钟,他就开始有点恍惚了,他就集中不了了,或者就快打瞌睡了。这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小孩,大人都这样。你说,“讲个故事”,精神来了,喜欢听故事,从故事当中再很自然的把道理给带出来。现在当老师不容易,就是因为他不容易,才显出当老师的精神嘛,这是“诲人不倦”。 所以这里比喻到,“嘉”,非常美好的食物,这个“肴”就是菜肴,你不吃它,你不知道它的美味,这个“旨”就是美味在哪里。虽有五千年的经典智慧,“虽有至道”,不去学,就不知道它对我们人生有多大的善处、益处了。 我们曾经遇到朋友,他来听《弟子规》,听了两个小时,他已经是四十几岁了,还是当老板的人,他就在那里跺脚,“哎呀,我四十几年的人生经验,总结起来,不就是《弟子规》那一两句话嘛。”他花了多少年去摸索?四十几年。所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学了,“那太好了”,手不释卷,真的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读书读到忘了吃饭。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还没是吧?快了快了,大家继续再读这些千古文章,味道很浓。当我们读着读着,可以很多经典触类旁通,那你会读到跳起来在那里拍手,这个就是知道它的益处,法喜充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我们很欢喜,“教学相长”这四个字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礼记·学记》来的。而孔子在《中庸》里面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这三个道理,三达德,“则知所以修身”,懂得用这三个道理来修养自己。“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自己身修好了,才能帮得了人,才能利益得了人。 好学才会有智慧,人有了智慧,他才能够把正确的思想告诉别人。当父母、当老师,我们假如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我们也利益不了孩子的。首先一个教学者要先好学。这一段不只是讲给学生听,老师自己要好学。 学了以后“知不足”,知道自己还差得远,人一觉得不足,他那种谦卑、惭愧心,“哎呀,比古人差多了。”你说一个人傲慢,他突然想到孔子“温良恭俭让”,圣人都不傲慢了,我还傲慢,太惭愧了。常常这么想,这些习气就转成惭愧心了。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第一节课,我们有一起信誓旦旦,你们都忘了吗?我们那时候有没有山盟海誓?我们说学儒要学孔子,所以处世待人都要以孔子为标准,就“知不足”了。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自我反省。一反省了,赶紧改过,赶紧继续学,所以能“学而不厌”。而且为什么不厌?知不足,而能自反,人一自我反省、自我改正,放下习气,就乐了。大家有没有曾经战胜自己一个坏习惯的经验?一个都没有?有没有?有。高不高兴?有没有“耶!”这样高兴老半天?有没有比吃大餐快乐?有没有?有啦。而且还持久。吃大餐快乐多久?快乐一个小时,之后就胃痛,因为吃得太撑了。 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真正的乐,真的东西不会变,它才是真的。比方说,我今天读经典很快乐,明天读快乐,让你学习加两倍、加三倍,更快乐,这才是真乐,是不是?你们好像没乐起来。真的,每天可以让我十个小时都读这些书,真是乐不思蜀。 可是你注意,吃一碗饭,哇,高兴;吃两碗,勉强;吃三碗,跑厕所了。所以吃饭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啦。那个叫什么?痛苦暂时解除。因为饿了,吃下去不饿了,叫痛苦暂时解除。不是说吃饭让你快乐,让你得到真乐。吃饭能得真乐,愈吃愈多才乐,是不是?所以只要是会让你一时快乐,那个都不是真乐,那叫刺激你,暂时忘了痛苦而已。比方有人说,跳舞真happy,他跳半个小时happy,你叫他连续跳两个小时,他还happy不happy?那个都是麻醉。 所以现在的人很可怜,都觉得是去刺激,去暂时忘掉痛苦叫乐,那个终究解决不了真正的痛苦,也尝不到真正内心的自在快乐。所以真正的自在快乐只有学习,“学而时习之”,只有真正依经典去尽仁义、情义、道义,他才知道什么叫孝顺父母的快乐、助人的快乐,他也才知道,真正放下坏习惯、习气,一身轻安自在的感觉。我讲得挺高兴的,你们也不配合一下。我看你们都没什么反应。所以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就是不学不做,“不知其善也”。 “教然后知困”。真正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痛苦,根源在哪?你今天安慰安慰他,痛苦不能根本解决。你说他缺钱了,我给他钱,解决了,他假如是贪心,你要给到什么时候?所以人痛苦的根源,在迷惑、不明事理,他思想错误是他痛苦的根源。“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就不痛苦了,贪心的人给他再多的东西,他还是痛苦。所以唯有透过教育,让他转迷惑为觉悟了,他才能根本解决痛苦。所以真正仁慈的人从事教学工作,或者以自己的身教,让身边的人觉悟。“诲人不倦”,这就是仁慈。“智、仁”,一个人有智慧、有仁慈,能恢复他的明德。 而在提升智慧、仁慈的过程当中,还要有勇气,“知耻近乎勇”。因为学,会有瓶颈,要不屈不挠,要突破。要面对自己的习性,要勇猛,要赶尽杀绝,要像这个毒蛇咬到你的手了,咬到你的指头了,你下一秒钟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呼,好痛!”会不会这样?不会啦。马上刀子拿起来,就切掉了,还管什么痛不痛,不然命就没了。再放纵习气,我们法身慧命就完了,智慧的生命就完了。 所以告诉大家,学习苦不苦?不苦是骗人的。刚刚说的,放下习气的乐,学习真乐。但学习也苦,什么时候苦?在那里挣扎放不下的时候苦。在那里对治最严重的坏习性,比方说好面子,“倘揜饰”,那个对治起来,跟把一层皮撕下来差不多,很难过。大家撕过没有?苦是苦在,跟习气打仗的那时候苦。可是人只要勇往直前,这一些习气最后就统统归顺你了,就变成你的军队了。 而且,你突破这些习气以后,你有宝贵的经验可以告诉人家,怎么不贪心,怎么克服坏习性,怎么不傲慢,谦虚,这都是你的真实功夫,是不是?你才能利益人。我们假如今天在跟人家:要不贪、不瞋、不痴哦,首先第一个不可以贪吃。结果讲得心里毛毛的,讲不下去了,昨天才贪吃。而且自己做不到讲出来,人家听多了、看多了,“会讲不会做”,就不听我们的了。 所以“教然后知困”,这个“困”,有时候是觉得自己理通了,结果跟人家讲,讲到一半卡住了,就像那个DVD卡在那里,跑不过去了。“对不起,明天再跟你讲,我一定把它搞通。”丢不丢脸?不丢脸。今天我们告诉学生、告诉对方,“明天我来跟你讲”,这是负责任的态度。而且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会逞强,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好像搞不清楚,还稀里胡涂讲了一通,这样不好。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个“困”,大家有没有经验,我们在求学的时候,同学来问你,比方一题数学,你会做,然后你跟他讲,讲,讲到一半,讲不下去了。所以自己会做,不代表你会教。“教然后知困”,你就更提升,把那个道理贯通,提升到能够指导别人。所以也是学生在提升、成就我们,我们才知道我们有哪些不足,哪些没有贯通的地方。 这个“困”,另外一点,也是教着教着,我也很努力教学生,怎么他的行为愈来愈不好?真的,在教育界太多老师真的是鞠躬尽瘁,可是他们看到这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他们也很忧心,这就是他们困惑的地方。 而真正再去“知困,而后能自强”,这个“自强”,就是自我提升,从经典当中找到原因,他就不迷惑了,他就不困惑了。困惑在哪?因为没有找到根本,先后本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现在是知识、才艺为先,德行被摆后面,本末倒置,才会产生这些状况。 所以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不要怕面对困惑,好事啊,我们把它想通了,就能让更多人明白。大家别担心想不通,有什么疑问,欢迎大家拿到中心来一起探讨。那我们也不紧张,你们问我们,我们不会了,反正有师父可以问。所以不担心,Don't worry,be happy 。所以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感觉到,确实教学者他自身得最大的利益,他扩宽了心量,他增长了智能,他的智能、心灵都在不断提升当中。 【兑命曰。学学半。】 这第一个“学”字,它的古字是这么写的,这个“学”就是指教。教跟学,这个“半”就是相长的意思,就是互相促进,学了帮助你教,愈学才愈有智慧可以教人。教了,又让我们明白不足,自力自强,自我反省,自我提升。 所以我们看,古人念念都跟经典相应,前面是诠释道理,后面都要汇归到经典。孔子讲“述而不作”,世间这些真理,圣贤人说尽了,没有说我们自己什么创造发明,他们都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总结都用经典。 【其此之谓乎。】 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了。 接着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主要讲到古代教学的设施,还有学习者的目标。刚刚讲的是,一个国家要重视教育,要化民成俗的目标,现在这一段里面还提到的是,每一个人学习的目标。我们看经文。 【古之教者。】 古代的教育设施。 【家有塾。】 这个“家有塾”,就是指二十五个家有一个私塾,而且二十五家他们称为“闾”,这个“闾”是二声。这二十五家,一般私塾就在巷口第一间,一般巷口第一间都是比较有钱的人,大户人家,他们请私塾老师,让这些亲戚、邻里乡党一起来学习,“家有塾”。一般可能六、七岁,五、六岁就开始学习私塾了。 【党有庠。】 这个“党”是指五百家为一个“党”,而他这个学校的名称就叫“庠”。 【术有序。】 这个字“术”念碎,它是一万两千五百家的单位设一个“序”,这样的学校。其实以现在来理解,一个人在乡村里面读书,读得不错,送到哪里?送到县里去读。县里读得不错,送哪去?省里去读,州里去读,省重点学校。那愈上去,都送上去一些精英。省读完了送哪去?国立大学,一国的精英。所以下一句说: 【国有学。】 这个就是指国家办的大学,一般他可能已经经过了私塾,“庠、序”这些学校,年龄也差不多十五、六岁左右,快成年了,半大不小了。而且以前念国学的,考过秀才,考过一些测试的,他才有资格去念国家办的学校。国学一般是指天子、皇帝或者诸侯办的学校,都是这些贵族,加上民间很优秀的人去读的。 接着这一段是接续国家办的学校谈的。 【比年入学。】 “比年”是指是每一年都有招生入学。 【中年考校。】 “考校”就是考试,考试的制度是隔一年,这个“中年”是隔一年才考,入学第二年才考试。为什么?先积累,“厚积薄发”。你说都没有积累,都没有涵泳,都没有领纳,一年考了好多试,说实在的,那都是纸上文章而已,都是知识而已,没有内化。 【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个就是入到国学里面的目标了,学一年能够“离经”,这个指的是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能够用句读把它标好。当然这也是表示他的理解力很好,他能标得出来,对这些教诲他能判断,句读应该在哪,这个意思才妥当、完整。 “辨志”。大家看,我们已经学到第三段了,其实每一段都在谈教、在谈学。第一段,当我们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教学者,他就有使命感了,根本的教育使命发出来。第二段里面又提到“念终始”,这代表学习不可中断,教学也不可中断。第三段代表学习当中,要不断的自我反省,教学者要不断的自我提升,这个都在谈教、在谈学。 每一段,我们从经义当中,都可以抓到教学的关键、心态跟方法。这一句,我们看到,教育的内容一定要经典为先。你不能先教他一大堆文学,他连是非善恶都不会判断。我们看近代的这些写文章的人,徐志摩会不会写文章?那你说,他利益了社会吗?他的行为让人家觉得很可耻,抛弃他的原配,还说自己要做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你说一个读书人讲这种话,没有先从经典教就乱了,都是过河拆桥,他今天能写出好的文章,基础在哪?他没有以前读那些古书,他有那个功力啊?现在的人狂妄,都是过河拆桥。古代这些教育方法不得了,师长常说,民国初年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博士生都写不出来,没那个功夫。我听说现在大学联考,改考卷的老师一个头两个大,错字连篇。所以这个时代要反思,人家小学可以写出那样文章,我们现在连博士毕业都写不出来。文章不行,涵养,那差得更远。 这个徐志摩先生,他叫他太太去堕胎,他太太说这样会有生命危险。他说:坐火车都可能会出意外,谁不危险?你说连自己的另一半都不能感同身受,这算什么学问?去找林徽因。林徽因,我讲得太激动了,发音都不标准了。人家还不要他。林徽因有家教,她判断得出来,这样的男人不行,会甜言蜜语的靠不住,只会写文章,言行不一致。后来他还去找陆小曼,真是要不得,那陆小曼是他好朋友的妻子,胡来,这无情无义,我们还把他当大文豪,现代的人也颠倒,是吧?千古文章不读。 结果,恶有恶报,三十五岁就坐飞机,为了去看林徽因的表演,就走了,飞机失事了。他是一个公众人物,要给天下人做好样子,公众人物都做错的,那惑乱社会,造的孽就大了。 他原配活到八十九岁。所以好人还是有好报,为什么?他原配离完婚还照顾徐志摩的父母,那一份情义都还在,难怪人家活那么长命。所以厚道好,才会长命。多活长点,多干点事,人生总不能白来一次。所以经典,“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辨志”,代表教学也好,学习也好,首重立志。因为志向立定了,这是他源源不绝的动力。范仲淹先生为什么学问这么好?他立定志向,哪一年一定要把他母亲接出来,他要光宗耀祖,他要考上功名。结果他在他定的日期之前就达到了,不简单。“饘粥餬口”,每天就吃那个粥,把它煮烂,凝固以后,切成四块,就这样一餐吃一点,那一般的人受不了,因为他有坚定的志向。 那当老师的人要判断,这个学生,“辨志”,他的志向对不对?他假如不对,那要引导他,不能立错志向。以至于,要让学生自己能分辨,什么样的志向是有意义的,这个“辨”,最好能够传授到他自己能够判断。 一个人的志向与仁义相符合,这个叫大志;与情义相符合,这个叫高志,崇高的志向;与道义相符合,叫壮志;与欲望相结合,“哎呀,我赶快赚到钱,吃得饱饱的,然后可以好好玩一玩”,这叫卑志,这个人没什么大志,很卑微,人生以享受欲望为目的,叫卑志。再来,还有人的动力,“我考上什么,我以后能怎么样,就要去给谁好看”,这个志跟“恨”相合,叫危志,很危险。这个是讲到“辨志”。 诸位学长们,你们都在第一线教学,以后你们带出来的学生,人家一问,你的志向是什么?我相信他们连想都不会想,就会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你们这个“辨志”就教得好了。 【三年。】 他学习了三年,能达到什么状况?看他: 【敬业乐群。】 我们又看到一个重点,学问一定从诚敬、恭敬当中求得。“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尊敬老师,尊敬老祖宗、圣贤人所留下来的这些道业,这些学问,所以他“敬业”。一个人很诚敬了,他学起来就专心致志,他不会懈怠,不会心猿意马。 再来,“乐群”,这里主要提到,跟人家相处得很融洽。学问很重要的,要懂得爱人、敬人,“爱敬存心”,君子跟一般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爱敬存心”。假如跟同学们相处几年,都发生冲突,那他的学问有问题了。 《礼记·学记》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是高远的志向,从哪里落实?“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么一直找找找,高远的目标从哪里开始落实?“格物”。一个人不把傲慢去掉,不把贪心去掉,不把坏脾气去掉,怎么可以跟人相处得好?连相处都相处不好还能利益人?那这是空的了。 所以一个人前三年学习,首要的扎根,扎他的德行,扎他的恭敬心。怎么看他根基好不好?就看他跟人相处,一看,马上可以判断,他还有哪些习气很重。这个时候当老师的就要跟他讲,你看,你的贪心、虚荣、傲慢、不尊重人,他才能够再下功夫。我们看,在国学里面学习,都不是从知识的角度去看,都是从道德学问。我们自己勘验自己学得如何,就看自己跟家人、跟同事相处得怎么样。假如还会对立,还会冲突,那我们还得从自己的习气下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五年视博习亲师。】 他五年的时候,“博习”,这个“博”就是广博,随时随地都在学,这个人非常好学。而且是“博习”,“习”是什么?学到的东西要落实、要实践、要练习,这个就是“解行相应”。他五年的时候,学的东西马上去落实,解行相应。 而且,这个“博”除了处处都在学习以外,一般《论语》里面讲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般人没有把道理搞通,他不肯依照经典去做,只有两种人会很老实去做:一种就是搞通的人;一种就是没懂,他也想不明白,不过他说,“你怎么说,我怎么做”,老实人。往往他对一些经典很多的了解,他知道这些道理,他想通了。 而事实上,一个人广博学习以后,他最后会明白,智慧要成就,还得“学之道,贵以专”。我们看,范仲淹很有学问,但是他深入《易经》,他最通的是《易经》。这样子深入以后,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因为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后面还会讲到。今天学假如一次学好几部经典,那变学知识,不是学智能,叫“杂施而不孙”。 所以这个“博习”,强调“解行相应”,而且务求贯通,通达明白。道理通了以后,还得要好好去做。理有顿悟,事要渐渐去修。古代有这个例子,汉朝马融学问很好,还可以著书,可是他的学生郑玄学得比他好,他嫉妒他的学生,还要杀他的学生。嫉妒心起来真恐怖。你说他有没有学问?有,他还注经。他有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要为基础,再求学问,不然也没有办法利益人。马融在教书的时候,有时候还请女子在后面跳舞,他还有很多习气。 这个“亲师”,亲近老师,而且这个“亲”字,还有“以师志为己志”,以老师的志向为志向,以圣贤的志向为志向,心同圣贤,愿同圣贤。看到古书、看到圣人教诲,都觉得很亲切,就好像圣贤人亲自到他面前来教他一样。而一个人真正恭敬、亲近他的老师的时候,最重要的,他要依教奉行,他那个亲爱才是真的。一个人五年能真正亲近老师,依教奉行,那也不简单。 【七年视论学取友。】 他可以跟人家谈论学问,代表他这些理贯通了,能跟人探讨,然后去引导别人,了解、深入这些经典。“取友”,他有能力判断亲近的好友、善友。老子说,“知人者智”,要看得懂人,那才是有智慧。“自知者明”,自己知道自己的,那是明白人;能够知道别人的是有智慧的人。而我们看到这里,能达到“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 在学问上已经是小有成就,他有判断力跟智慧了。 我们看一个成年人在社会当中,受谁的影响最大?朋友。所以“取友”对他的整个道德的提升,就非常重要。孔子在《论语》当中有提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之前跟大家谈过没有?大家摇头很正常,因为我们只讲过一遍,要讲到二十一遍的时候,才会“嗯,讲过了”。 “友直”,正直无私的朋友。但是告诉大家,正直的人,你怕不怕?他都把真话告诉你,你心脏要准备好。正直的朋友,“友直”,无私的人。“友谅”,这个“谅”,宽恕、度量大,而且真诚。“友多闻”,他很有人生的见识,增广我们的见闻。 那“损者三友”要会判断,哪些人一接近会损害我们的德行?这个我们下次再谈。那我们下一次背,就背到今天讲的这里。(麦克风突然无声)这个麦克风这么准,时间到了,它就没声音了。我刚刚是说你们会不会觉得:哎呀,这么一点点,so easy(太容易了)这样。那代表你们的功夫已经提升了。好,恭喜大家,谢谢大家!
付款码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