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5集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第五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10/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午安,下午好。 这几次课程,我们一起学习《礼记·学记》,这一篇教育哲学。谈到教育,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大事,而且教育不是容易的事。而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经验、智慧,五千年的方法,还有五千年的效果,历代都有出圣贤人。所以我们应该很珍惜老祖宗的文化智慧,要把它传下来。 上一节课,我们谈到个人在读“大学”的目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要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接着又谈到教育的七个大伦,开学这一些仪式,对一个人学习的态度,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以现在的人来看古代这些教育的方法、内容,有时候我们还不能理解他们的深意。所以学习很重要,我们才能体会到老祖宗的智慧、用心。包含下一段提到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内容包含音乐的教化,“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诗经》的教育,诗歌的教育,“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还有礼教,“不学礼,无以立”,人学了礼教,他才知道如何为人子,如何为人弟,如何为人臣,如何当学生,这些应对进退之礼,他才能明白。我们说现在人都不懂规矩,就是没有礼的教化了。 好,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来体会一下这几个教育的重要。在《德育古鉴》七十三页,这本书非常好,大家记得每次都要带来。最后一行提到,现在很多父母、爷爷奶奶不知道怎么教育小朋友,教育人。我们看这一篇,王阳明先生的“训蒙大意”。“训蒙”,“蒙”就是植物刚发芽,渐渐要茁壮,比较脆弱。怎么样呵护它,怎么样养育它。 讲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这点出来教育的重要内容,五伦大道。“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这是明朝的文章。所以只要功利了,就会把本忘了,本是做人。结果功利色彩起来了,虚荣心起来了,就只是觉得记诵,很会写文章,就是很厉害,就是成才,不是这样的。“而先王之教亡”,真正教人成圣成贤的这些方法、教导,反而忽略掉了。 “今教童子”,现在教小孩。“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专务”就是核心、重点。我们多次提到,所有社会的问题,其实都是缺德的问题,这八个字可以解决所有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问题。从德行上解决问题并不难。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诗歌来引发他的这些兴趣、情感、志向。“以发其志意”,志气、意趣,他学得很有方向,很有乐趣。“导之习礼”,又用礼教来教他规矩。“以肃其威仪”,这个人中规中矩,不会轻浮,不会随便。 大家现在注意,假如到初中、到高中校门口前,你去站十分钟,看现在这十几岁的孩子稳不稳重?光是穿衣服,就琳琅满目了,看他们的头发,更是鹤立鸡群。什么情况都有,打来打去的,很浮动、轻慢。闽南话,“无仔”,就是没有个人样子了。这就是没有教他礼仪,没有教他威仪。尤其女子,这个女教,女子要端庄。假如女子没有教她端庄,她很轻浮、随便,这个世界就乱了。 不是说对女子要求多,大家要冷静想一想,男子比较容易冲动,大家同意吧?没有反应。所以女子庄重的时候,男子他不敢造次。可是女子一随便,男子本身就容易冲动,那就兵败如山倒。现在男女问题,很多人真是已经,很多家庭都受到很大的困扰,所以女子的教育不可忽略。所以习礼的时候,人就懂得自重,又懂得尊重他人。 “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个“书”是指经典,常常读诵这些经典,不断的熏习,他就知道是非善恶。而且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慢慢的那个经义就自己浮现出来了,因为人本来就有智慧,他静了以后、定了以后就开智慧。心浮气躁,什么智慧都起不来。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他那时候的人觉得学《诗经》,学礼教这是不切实际,学一些技能最好,看得太浅。“乌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他不明白古人为什么教这些经典的深意在哪里。 “大抵童子之情”,大家现在看古文,有没有觉得容易多了,有没有?还是一片茫然?那我要回去面壁思过三天。大抵上,童子、小孩,他的一个状态,还是比较容易想玩。“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就是害怕,小朋友就很害怕你给他管得死死的,拘束,然后很严格,那小朋友都憋不过气来了,所以要顺着孩子他的一个性情。 所以这里讲,“草木之始萌芽”,比喻草木刚开始发芽的时候。你要“舒畅之”,顺势而为,你不要压他。“舒畅之,则条达”,这个枝条慢慢慢慢长得很好。“摧难之,则衰萎”。不要压制他。 所以“今教童子”,教这些孩子们学习。“必使其趋向鼓舞”,他是愈学愈欢喜,愈鼓舞,想学。“中心喜悦”,学得很高兴。“则其进自不能已矣”,他自己不断的前进,谁都不能让他停下来。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才是对的。诸位学长,你们现在学古文有没有觉得“进自不能已矣”,欲罢不能,有没有?又没反应了,那我要面壁一个礼拜。真的他有所收获、欢喜的时候,就很主动学习了。 “故凡诱之歌诗者”,用诗歌,《诗经》来引导孩子。“非但发其志意而已”,因为《诗经》里面很多文章,都可以唱,然后都可以把一个人的志向、他的情感,把他抒发出来。不只达到这个效果,“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因为小朋友他唱个歌,他唱啊唱啊,好动就宣泄掉了。他本来就好动,然后你把他每天都管得像牢犯一样,最后他就是什么?妈妈在的时候就好乖,妈妈不在的时候,哇,今天是happy day,快乐的日子。那就会教成阳奉阴违了。所以,“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不要让他一直憋一直憋,气血都不通,他有抒发情感,然后把他的好动都宣泄掉。 所以老祖宗是很懂人性的,绝对不是我们看电影里面,那个带着一个眼镜,拿着一支棍子,就是很古板的,不是这样的,这个都是误解了。 “导之习礼者”,这个“习礼”包含得很广,包含整个习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都是他为人子的本分。“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不只是让他行住坐卧有威仪。“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习礼还可以让他经脉通畅,然后身体强壮。 大家注意,古代的人,男子都很强壮,是吧。你看,夫子是很有气质,可是他拉起弓箭来,可以射穿七重铁甲,那是文武双全,在习礼当中练身体。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像我这样的都是弱书生,这个都从小没有习礼,缺乏这些锻炼。你看每天给父母礼拜,给老师礼拜,很多看到父母长辈有什么需要,赶紧去服务,这都是锻炼他的身体,应对进退很敏锐,手脚很敏捷。 “讽之读书者”,他读诵这些经典。“非但开其知觉而已”,知觉他可以分辨邪正善恶了。不只是这样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他读的这些经句,慢慢慢慢沉淀,突然有一天就悟到了。“抑扬讽诵”,读诵的诵,讽诵。“以宣其志也”,透过这些经典的教诲,慢慢的他的志向愈来愈明确,愈来愈远大。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这一段就告诉我们,都是顺着人性,循序渐进的来教导他,不是压抑的,也不是很死板的。“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都是在无形当中,潜移默化当中,把他一些坏的习性,把他给化掉,教化了。所以“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他懂得知礼知义了,他学得很欢喜很融入,不觉得很困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也”,他的性情很适中,很和气,但他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一个处世态度,潜移默化。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近代这些教小孩的老师们,父母。变成什么样?“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这一段就可以跟我们《礼记·学记》上次讲的这一段相呼应一下了。“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你们没有反应?你们的意思是第一节下课之后再临时抱佛脚吗?“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都只是督促他记这一些句子,“仿”,写书法,就逼他这一些作业。 “责其检束”,拿一些规矩,每天就盯着他,像警察一样要求他。“而不知导之以礼”,把这些礼教融合在每天生活的细节里面,让他自自然然的学会。“求其聪明”,都希望把他教得很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现在孩子头脑反应很快,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善恶。 而且,他假如做得不好了,或者提升得太慢,他就“鞭挞绳缚”,打他、绑他、然后推他。“若待拘囚”,就好像对待一个犯人一样。然后这些孩子,“彼视学舍若牢狱而不肯入”,你这么逼逼到最后,他觉得教室就像监牢一样,不敢进去了。“视师长如寇雠而不欲见”,老师变仇人,见都不想见。“窥避”,这是个“窥”,上面一个“穴”,下面一个规矩的“规”,就偷偷的逃避掩饰,找机会可以玩,“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就变成,找很多借口,很多谎言,就为了能够让自己不要读书了,可以出去玩,可以出去放纵。 “偷薄庸劣”,这个“偷”是偷偷的,“薄”是渐渐,变成“庸劣”。这个“薄”为什么叫渐渐的呢?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边了,这个“薄”有渐渐的意思,靠近。“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这样的逼迫的方式,是慢慢的让他趋向于邪恶了,而还想让他愈学愈善良,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凡歌诗”,就是教以诗歌的,“须要整容定气,清明其声音”,在教他诗歌的时候,很讲究,这些声音也要适中,跟人家配合要得当。“均审其节调”,跟人配合,唱的时候要不疾不徐,音要抓得准。“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天都唱着这些善歌,陶冶性情,精神也会非常好。这一段里面,勿躁、勿急,唱歌的时候也是在调伏他的急躁,然后那种放肆、放荡的性情,慢慢把它化掉。这诗歌很能鼓舞人,他就不会那种很萎靡,没有什么精神,没有什么人生方向的感觉。 “凡习礼”,习礼还有什么好处?“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他在习礼的时候心要很定。你比方他在鞠躬、在祭祀,他心都是非常专注的。然后常常关照自己的一举一动,“审其仪节,度其容止”,很知道分寸。“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有了礼教,他的德行就有根基了。 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习礼之人,他精神面貌很好。他不会很随便,很懒惰,“毋忽而惰”,不会看起来很沮丧、很没精神,这些情况就不会有。而且他是很从容,不是拖拖拉拉的;他是很谨慎,而不是让人家觉得很拘谨,不是这样的。应对进退都非常得当。 再来,讲到读经,“凡授书不在徒多”,不是要他背得很多很多。“但贵精熟”,他能非常的专精、熟悉这些教诲。“量其资禀”,衡量他的资质状况。“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他每一天可以背两百个字的,你就让他背一百就好了。“使其精神力量有余”,他觉得学得不难,而且他能力会慢慢提升。“则无厌苦之患”。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反而他就愈学愈苦。所以他“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他觉得学得有所心得,很从容。 “讽诵之际”,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务令专心一志”,很专注去读。“口诵心惟”,读诵的时候很自然提起一种关照自己。“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舒其心意”。大家看以前的人,在读经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摇头晃脑,读得很有味道。读诵久了,“久则义理浃洽”,这两个字念“浃洽”,他对这些义理,慢慢的就能融汇、能体悟。这个“浃洽”就是很周全,了解的更多,而且很适当,悟的很适当。“聪明日开矣!” 这一段也让我们感觉到,古人他教诗歌、教礼对于孩子的长远影响,还有顺着他的性情来教,都是分析得很细微的。所以事实上,我们要把这五千年的文化教育,重新把它恢复,得要下很大的功夫。没关系,我们一起来,顺着这些经典好好来试看看,来做。 好,那我们看回来《礼记·学记》。刚刚这一段,尤其提到教学不妥当的方法,跟《礼记·学记》差不多是那个意思,把老师都看作仇人,然后一毕业了什么都忘了,好像解脱了一样。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四十岁上下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么过来的吧?有没有人读书读得都忘了吃饭的有没有?我记得我念初中高中,一天考好几科,那读得真的是有时候都想拿头去撞墙,看能不能解脱一下。所以我那个时候就觉得,怎么这么教,怎么这么读书,太苦了。结果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不能再这么教了。但是问题来了,不能这么教,要怎么教? 有一个父亲,他自己在小时候,他爸爸就是太严格,让他很痛苦,然后他就告诉自己,当爸爸不能这么凶,常常动气了就打人,也没把道理讲清楚。所以他自己要当爸爸了,就一直提醒自己,我一定不像我爸爸这样。结果后来他孩子出生了,他当爸爸了,过了几年以后,他非常痛苦。他说,我教我儿子的状况,跟我爸差不多,我很痛苦,我不想这样,结果他还这样。这很有意思,潜移默化。 所以有一个父亲,他儿子还不大会讲话,他就很急,把他儿子抓起来:叫爸爸,叫爸爸。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儿子会说话了。有一天走出门,看到他儿子把鸡抓起来:叫爸爸、叫爸爸。 所以对的也在学,错的也学。你说我不要脾气很大,可是父母脾气大,无形当中就已经传给孩子了。所以这个恶性循环,要从我们这一代不能再下去了。当父母当老师也好,错误的方式不能再传下去了。这一代人一定要以经典为师,停止这个错误继续下去。 上一次我们谈到的就是正确的教育的理论、方法。“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法。“当其可之谓时”,机会教育点要抓好。“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之谓摩”。 其实我们看这每一句,每一个人在家庭、在生活、在学校,随时都可以用。我们看“相观而善”,哪个同学表现得好,老师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又是机会点,又是相观而善。“你看某某同学非常孝顺,他做了什么;某某同学非常热心帮助同学。”大家一听,就效法他的善行。 我们也提到,其实《弟子规》,每一句都跟这些经句是相应的。每一句都是在防止不好的心态。比方,“父母呼,应勿缓”,防止他不恭敬父母,这叫“禁于未发”。今天他跟妈妈讲话的态度不对了,拖拖拉拉了,爸爸看到了,马上把孩子叫到旁边去,“当其可之谓时”,小朋友怎么可以对妈妈这么无礼,“当其可”。“不陵节而施”,你要用他能理解的言语去教他,几岁的孩子就用几岁的话,让他好明白。所以这一些教学精神,其实我们为人父母老师,随时都在用的。 上次也跟大家提到了,能“禁于未发”,他是能看得很远,要防微杜渐的智慧,他才能教出“禁于未发”。“当其可”,也要他对于教育很敏感,知道这个时候不提醒,他就偏颇了,他的态度就不对了。或者是当孩子学生有错误发生的时候,我们能不动情绪,才能抓住这个机会点教他。所以又要有智慧判断,又要有修养。不然那个孩子一犯错,我们火气马上来了,“啪”一巴掌过去了,不要说教育了,那都是反教育了。 真的,我有一次学校运动会,我妈妈刚好在我们学校教书。运动会我刚好在操场里面,我妈妈就站在操场外面,然后我一看到妈妈就很高兴,我就如入无人之境,人家还在比赛,我就冲过去要去找我妈妈。结果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男老师站在我前面,然后就“啪”一下,一巴掌就下来了。我那个时候真的东西南北都搞不清楚,一下看到妈妈那个欢喜,就被一巴掌打得晕头转向。 当下你可以先问问这个孩子嘛,他或许那个动机是好的,可是从我们现在的角度觉得,他怎么在这个时候还超越操场,不对。先问一下他,才不容易错怪他。纵使他真的错了,他可能是无意的,赶紧提醒他,引导他,让他记取这一次教训。我看我那一次这样下来,什么也没记得,只记得晕头转向。幸好脾气不大,不然以后看到这个老师,一定是瞪着他看,“你给我记住,等我拳头比你大”,这个心智就愈来愈不健康了。所以教孩子还是要有耐心,引导,不能这样情绪,或者就这样处罚一下子就下来了。 “相观而善之谓摩”,而时时要引导孩子“相观而善”,看别人的优点,首先父母老师要时时能看到他人的优点,他就很自然的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孩子效法学习。而且假如父母老师常常看历史,都跟这些五千年的圣贤人学习,那这个学生他的阅历就丰富了。他可以古今中外一些好的榜样,他都可以学得到。而人一有好的榜样,他就肯努力上进。 之前一直在跟大家强调,教学的内容要以德行为主,尤其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因果教育让人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子人他就不敢作恶,这个就是“禁于未发”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现在的人为什么什么都敢干,天不怕,地不怕,他觉得做坏事没有恶报,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肆无忌惮的在放纵欲望。古人,五千年来都懂得恶有恶报,他才会有畏惧心,现在人真的是什么都不怕。 所以在《五经》里面都有教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比较忽略了。比方《诗经》当中,有告诉我们,“上帝临汝,日监在兹”。老天爷时时都看着你,每天都在鉴察我们所作所为,都做记录的。道家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诗经》教诲的。《书经》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其实现在个人的命运,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能不能改变,都在能不能明善恶果报之理。现在天灾人祸很多,根源在心不善,“作不善”就“降之百殃”。现在人做的不只殃及自己,还殃及子孙的缺德事都做出来了。大家看,现在人类的不孕症是不是愈来愈厉害了?是不是?不孕症就是绝后。所以人偏离伦理道德,社会当中怪现象就愈来愈多了。 而不只要了解因果报应,还要了解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教育重要的教人与人的和谐,伦常;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我们几千年来敬天敬地,爱护自然,绝不糟蹋自然,而且感恩大自然的养育、照顾。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现在对大自然都没有这种恭敬感恩之心了。还有人与天地鬼神。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都有一句叫“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个心都有心神,我们在那里用手乱指,阿嬷马上:不能乱指。都懂,都有敬畏之心,这都是经典记的。 所以《礼记》,有一篇叫做“祭法”,对整个祭祀的道理,阐述得很清楚。天子公布的祭祀,天子为天下人,为群姓立“七祀”,七种重要的祭祀。一、司命之神,二、中溜,三、国门,四、国行,五、泰厉,六是户神,七是灶神。我们上次去马六甲,看到那个古建筑里面都还有供灶神。灶神爷两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你们家小时候没有供灶神吗?我念这一句话,你们好像第一次听。你们是不是很久没有好好祭祀一下灶王爷了?这个是天子。 诸侯,他管一个国家的,他是立五种祭祀,就是前面这四种。 这个“司命”主管人的命运、寿命。“中溜”是管房舍的,堂宇,房子。“国门”,管国家的大门。“国行”,是路神,门神、路神。“泰厉”,是已经去世的天子,没有后代祭祀他。这很厚道,没有后代的天子,他虽然死了,还帮他祭祀。每一家有“户神”,再来是“灶神”。 而诸侯一国的,天子是天下,诸侯国,他前面四种一样,第五种是诸侯去世了没有孩子的,叫做“宫厉”,祭祀这五种。 而一个国家的重要臣子,大夫,他们祭祀是三种。“族厉”,就是大夫去世了,没有后代,还帮忙祭祀他们,因为这个对国家贡献都很大的人。还有门神跟路神这三种。 一般的老百姓,祭祀一种,是户神或者是灶神,都可以,一般立一祀,大夫三祀,三种重要的祭祀。 我感觉我们这一个时代,因果报应跟敬天地鬼神的教育,特别的缺乏,而这个教育是最急迫的,比伦理道德还急迫。为什么?伦理道德他要长期这样熏,一两年,两三年,慢慢有羞耻心了。可是问题是他懂伦理道德,有时候真正面对诱惑,他守不住啊!你说多少读书人一失足成千古恨,还是逃不过女色的问题。他读的书多不多?挺多啊,这种敬畏心不够,往往在那些境界还是会做错,还是会忍不住。比方贪财,一百万放着,动不动心?不动是吧?一千万呢?考虑考虑。但是懂得因果的,他就绝不贪,绝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因为会殃及自己祸延后代子孙。 所以我们教导因果教育,其实就是“禁于未发”,而且要愈早教愈好,孩子从小就有这些观念。我们来看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很精彩,在《德育古鉴》两百七十九页。《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讲因果报应,而且是真正得到灶神爷的点化,他才改造他的命运。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这个因果教育一定要教。至于讲到什么程度,大家看学校的状况,看着办。能讲都不会有什么问题,那就多讲,多提醒。假如他说宗教不能进学校,那你就要考虑一下,怎么讲,他没意见。这个时代做好事挺辛苦的,但是,我们觉得是应该做的,就尽力去做。其实这个哪是宗教,这在五千年的教育当中统统都列在经典里面,现在人搞不清楚了。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 “江西俞公,讳都”,因为俞公后来德行非常好,我们非常尊崇他,所以这个“讳”是很尊敬他。他名“都”。“字良臣,嘉靖时人也”,这个“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世界的世,明世宗。“多才博学”,他从小读书,多才多艺,又很有学问。“十八岁为诸生”,他十八岁就考上秀才了。“每试必高等”,他考试都名列前茅。 “年及壮”,可是他到了壮年,中年,家里比较贫穷,而且开私塾教学生。“与同庠生十余人”,这“庠生”我们就知道了,“家有孰,党有庠”,这个都是他在他当地的县办的学校里面一起读书的同学,十余人。“结文昌社”。其实我们读这些文章,都是要了解历史,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真的是几千年来都是受三教的教育。他读的是儒书,可是他结文昌社,文昌帝君,读书人都尊崇,都接受他的经教的教诲。而文昌帝君的教诲当中,特别重视爱惜字纸,因为字是记载圣贤的教诲,要尊重。“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这些非常容易犯的罪孽,要好好的去禁止。 “行之有年”,他做了好多年。可是“前后应乡试七科”,就是前前后后参加举人的考试,乡试是指整个省的考试,都没有考上。 “生五子”,他有五个儿子。“四子病夭”,生了五个,死了四个。“其第三子甚聪秀”,特别聪明。“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爱之”,夫妻很疼爱这个儿子。结果“六岁戏于里中,失去,不知所之”,走丢了,“不知所之”,这个“之”就是不知道往哪里去了。“生四女,仅存其一”,只剩一个女儿了。“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太太哭到眼睛都瞎了,那这户人家是很凄惨的。 “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非常穷困潦倒,情况非常的困窘,很可怜。而且“益甚”是什么意思呢?愈来愈差,“益”就是更加的意思。 诸位学长念到这里,你有比他惨的举手。都没有,恭喜大家!他这么惨最后整个命运都可以改,我们只要懂得立命的道理,那我们自己跟我们的后代都有福气了。 这个是他的情况,但是他有一个心理反应,下一句是重点。“自反无大过”,他自己想一想,我又没做错什么事情,怎么老天爷对我这么不公平,这么处罚我?“惨膺天罚”,“惨”就是老天爷处罚他太过了,他很悲惨。 其实从这一句里面看得到,他遇到这样的命运,心里服不服?他觉得我做那么多好事怎么结果是这样。好,这一个心,怨天尤人,罪加一等。就好像“倘掩饰,增一辜”,同样的道理。而且他还要再加两点,为什么?因为他是读书人,叫做知理还犯错,知法又犯法。所以告诉大家,我犯错也要加这两条,你们也跑不掉。所以读了圣贤书,告诉大家,没有后路可以走了,破釜沉舟,成圣成贤。 “年四十外”,“外”就是四十岁以后。“每岁腊月终”,“岁”就是每一年,“腊月”是十二月,“终”就是十二月最后一天,除夕。“写疏”,写疏文,一般用黄色的纸。“祷于灶神”,在灶王爷面前祈祷,把这些要写给上帝的报告,烧了,希望灶王爷去给他禀报这些他做的好事。“求其上达。如是数年”,做了好多年。“亦无报应”,都没有好报现前。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瞽”是指眼睛瞎了,“一女夜坐”,三个人坐在那里很可怜。“举室萧然,凄凉相吊”。大家可以去想象,那个除夕的时候都没得吃,然后窗户又破好几个洞,风又吹进来,然后互相看,也不知道要讲什么好。实在是苦得连话都讲不出来了。 “忽闻叩门声”,有人敲他们家的门。“公秉烛”,“秉”就是拿着蜡烛,“视之”,赶紧去开门。“见一角巾皂服之士”,绑着一个角巾,“皂服”是黑色的衣服。“须发半苍”,头发胡须,黑白相间,也有一点年纪了。“长揖就座”,这一位长者很恭敬跟他行礼,然后互相坐下来,他自我介绍。“自云姓张,自远路归”,我从远方赶路,刚好经过你们家。“闻君举家愁叹”,听到你们家叹气的声音很大。“特来相慰”,来给你们安慰安慰。 “公心异其人”,俞都先生觉得这个人怪怪的,不是一般人。“执礼甚恭”,对他就特别恭敬。说到这里,应该是对每一个人都要“执礼甚恭”,不是看他不一般才恭敬他。所以《礼记》开篇就说,“曲礼曰:毋不敬”。这个都是德行的表现。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好不容易找个人可以说话了,赶紧把苦水倒一倒,我都做了多少好事了。“至今功名不遂”,这个“遂”就是不成,“遂”是成的意思,“不遂”就是统统不成。“妻子不全”,孩子都死光了。“衣食不继”,有一顿没一顿的。“且以历焚灶疏”,每一年都写疏文,召告上天,请灶神帮我传,而且还把那疏文念给这个张先生听。 结果念着念着,这个张先生说话了:好了你别说了,我知道你们的家事很久了。“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结果直接点出来他的问题了。 “君意恶太重”,你看起来行为都挺善良的,放生,戒口过,然后惜纸,都把纸捡去烧。看起来很善,但意念邪恶,“意恶太重”。然后所有做的善事就是为了给人看的,就是为了赢得虚名,叫“专务虚名”。所以行善要从心地上去做,不能做表面。而且“满纸怨尤”,都是抱怨,写的疏文,看都看不下去了,“满纸怨尤”。“渎陈上帝”,这个“渎”是三点水,渎就是冒犯,不恭敬。“恐受罚不止此也”,你可能要遭的灾祸还不只这样而已。 “公大惊”,俞都先生很惊讶,“曰”,我听说。你看,当下张先生指出他的问题,他有没有马上承认?没有。他说,我听说“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一点点善都能记录下来。“予与同社诸生”,我跟我这些同学,发誓行善,“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我遵守文昌帝君的教诲很久了,做好几年啊。“岂尽属虚名乎?”做了那么多怎么会都是虚名呢? 当下他还不承认。所以一个人承认错误容不容易?不容易。“张曰”,好吧,那你既然这么说了,就从你说的,你奉行文昌帝君的这些教诲很久了,那我举例给你听吧。 “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这一个项目。“君之生徒”,“生徒”是指他的学生。“与知交辈”,好朋友。“多用书文旧册”,一些旧的书你们把它撕掉,就涂在窗户上。“甚至以之拭桌”,还拿来擦桌子。“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其实都擦完了,有人来了就装着,赶紧拿去烧掉。事实上都是不恭敬了,还装得好像很珍惜字一样。 而且,“君日日亲见”,你每天都看到。“略不戒谕一语”,这个“略”就是稍加,稍微,“略不戒谕”就是不略戒谕的意思,就是你没有稍微的提醒他们,劝解他们。“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那为什么不劝那些朋友呢?明明这些朋友就做不对。这个就是没有正直,不想得罪人,该劝没有劝,这样就是姑息身边的人,那彼此德行都愈来愈堕落。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彼此要有正气,互相规劝。 “但遇途间一二字纸”,假如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纸,赶紧“拾归付火”,因为路上都有邻居看到,马上人家说:哇,俞先生好有德行。就在等那一句话了,假如今天那句话没人讲,就做得心不甘情不愿。 “社中每月放生”,刚刚是讲你爱惜字纸根本就是阳奉阴违。而文昌社里面每个月都放生,“君随班奔逐”。我们看到这个“君”字,古代人很有修养,他做得再怎么不好,还是很尊重他,还称他“君”。所以以后人家称呼我们都是君,就提醒我们要像个君子。你每个月都放生,你是随波奔逐,人家有办了,你就跟着去。“因人成事”,都是别人去促成的,不是你自己主动的。“倘诸人不举”,假如这一个月没有人说要放生,“君亦浮沉而已”,你从来没有一次主动说要放生的。“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这个“中”就是心,从来没真正把慈悲爱心发出来。 “且君家”,且你们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这个“庖”是指厨房。孟子讲“君子远庖厨”,就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看牠活蹦乱跳的,不忍心看牠被杀;听到牠的声音,不忍心吃牠的肉;这是人很自然的慈悲心。我小时候还养鸽子,最后还是被杀掉了,我连看都不忍心看。所以,虽然你说在护生在放生,可是你们家厨房还常常有这些螃蟹、虾子,在杀。“彼独非生命耶?”这句话很有味道,这是用问号,让人反省,难道牠们不是生命吗?跟说“他们也是生命啊”,一不一样?不一样。从这些话当中,点到为止,言语的修养。点得太露骨了,他跟你翻脸。 “若口过一节”,不要造口业这一个部分。“君言语敏妙”,你说话太厉害了,敏捷又很巧妙。“谈者”,跟你交谈的人,听你讲话,“常倾倒于君”,对你崇拜得不得了。上一次我们还谈到口才好不好,现在的人都很羡慕那个有口才的人。很多人的福分就是被口才给折掉的。大家注意去看口才特别好的人,很多都长得瘦瘦的。你们笑什么?因为他刻薄,刻薄他福就慢慢消掉了。你们不要看我啦,我会慢慢加油的。而说实在的,你说戒杀生,戒淫欲,这个人都敏感,说戒这个口过,不经意就造了,都没有警觉到。 “君彼时出口”,“彼”就是那个时候,你这些言语出去了。“心亦自知伤厚”,还是伤了自己的厚道,也伤了别人的心。明知道不妥了,“但于朋谈惯熟中”,这里是讲圆熟,就是跟这些老朋友谈的时候,都很熟悉了,讲话就比较没有遮拦,没有顾及,有时候就很随便,放肆。“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怒触鬼神”。所以人往往福报都是从嘴巴漏掉的,所以叫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所以“阴恶之注”,因为造口业,所积累下来的,“阴恶”就是造的罪业。“不知凡几”,多得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乃犹以简厚自居”,你还自己以厚道,自己在那里自我欣赏。“吾谁欺”,你到底要骗谁啊?“欺天乎?”骗得了上天吗? “邪淫虽无实迹”,你虽然没有犯邪淫的实际的行为。“君见人家美子女”,看到很漂亮的女子。“必熟视之”。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叫熟视之?就是看得都目不转睛了,人家哎哎哎哎,还拉不出来,这叫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把持不了自己的心。“但无邪缘相凑耳”,是刚好没有碰到不好的缘,假如碰上了,铁定完蛋了。“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那你自己想一想,你假如遇到美色当前,你能够像鲁国的柳下惠一样吗? 诸位学长,柳下惠的故事有没有跟大家讲过?“坐怀不乱”。因为有一次他要进城门,已经关起来了,但是天气很冷。后来又来了一个女子,那没办法进城了。当天这么寒冷,可能这女子会冻死,所以柳下惠就抱在怀里取暖,让她不要冻死,叫“坐怀不乱”。这个是功夫。 那是春秋时代,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古代很有意思,好事传得很快,为什么?古代人他崇尚道德。现代人是,好事不出门,八卦传千里,是吧?坏事传千里。那时候的人都知道,柳下惠很有德行。结果过没多久,有一天晚上,狂风暴雨,有一个女子独居,房子给吹坏了,她很害怕,就跑到隔壁,刚好也是一个男子独居。敲他的门,“哎呀雨太大了,你赶紧让我进去躲吧。”结果那个读书人,“不行,我不能开门。”那个女子说,“你们读书人不就要学习柳下惠嘛,有什么好紧张的,赶紧帮我开门,让我进去躲一夜。”然后那个读书人说,“不行,我知道我受不了。”这个叫自知之明,就把这个女子挡了一夜在外面。 结果这一个事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这一个人是学柳下惠学得最像的!孔子都是抓“当其可之谓时”,给天下的人机会教育。不然,听了柳下惠的故事,每个人都要学他的样子。好,坐怀不乱,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从小长辈都提醒我们,自己有几两重,要称一称,叫量力而为。所以孔子为什么说他学得最像?他存心学得最像,柳下惠是念念为这个女子着想。这个男子把她关在门外,也是为她着想。不然到时候出状况了,这个女子的一生就毁了,然后他自己也毁了。 所以就问俞都先生,你能像柳下惠这样吗?而且,“遂谓终身无邪色”,你还自己认为对女色都不动心了,没有任何邪色。“可对天地鬼神”,可能他写的疏文里面有写这一句。然后接着张先生说,“真妄也!”你这一条又造了口业,妄语。“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刚刚举的都是文昌社里面最重要的条规,你都做得乱七八糟了,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何况其余”。 “君连岁所焚之疏”,你每一年所烧掉的疏文。“悉陈于天”,上天都收到了。“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这个也是调兵遣将,派了一大堆天神来考察你了。“数年无一实善”,真实的善,“可记”,就是一条都没有。 可是一条都没记到善,反而看到了什么呢?“但于私居独处中”,你自己在家里面独处的时候,这些鬼神看到的是什么呢?“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这个字念“褊”,就是心胸狭小,又非常急躁,叫“褊急”。“高己卑人念”,就是傲慢。“忆往期来念”,就是常常忧虑牵挂未来,我以后能不能好命,这个都是烦恼。人常常想以后能怎样能怎样,不实在,要怎么收获,就怎么去耕耘就对了。“恩仇报复念”,脾气特别大,都想着要报一些私仇。“憧憧于胸”,这个“憧憧”就是心神不定。“不可纪极”,这个“纪极”就是不可终极,就是那一些不好的念头停不下来,根本没有一个结束。 其实这些恶念一直起,每起一个恶念就是造一个业。这个事实在《了凡四训》当中讲得非常清楚。举到的卫仲达先生,他才四十来岁,结果把他造恶的记录端出来,几乎把整个房间都占满了。他很惊讶,我才四十来岁,哪有造这么多恶?结果阴间的官员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造恶了,“不待犯也”。还没有化成言行就已经是造恶了,假如还变成言行,那这个恶就更大了。所以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修养自己要从根上修,从起心动念纯善纯净的方向去努力。 所以“此诸种种恶意,固结于中”,你这些意念,完全好像凝固在你的胸中,完全把你给控制住了。“神注已多”,神明记下来的太多太多了。“天罚日甚”,上天的惩罚愈来愈重了。“君逃祸不暇”,你去逃命、逃祸都来不及了。“何由祈福哉?”你还敢祈求福报。 讲到这里,等于是把他所有问题都讲得都很透彻了。“公惊愕惶悚”,非常惊讶非常害怕。“伏地流涕曰”,跪下来痛哭流涕,请求,这一位张先生。“君既通幽事”,这些冥冥当中的事您都这么清楚,“定系尊神”,您是尊贵的神明,“愿垂救度”,希望你能帮助我,救度我。 以前读书人有个好处,毕竟懂道理,一有这个缘出现,他懂得回头。现在的人懂这些理的少,人家跟他开解这些道理,可能他就回一句话:要你管,死是我的事,我就喜欢死,你管我?那就没办法。所以为什么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他不明理,遇到再好的缘,对他也没帮助。有懂得这些道理的基础,很可能贵人就可以出现。 接着这个张先生跟他讲,也是鼓励他,“君读书明理,亦知慕善为乐”,你也是懂道理,也是觉得行善是快乐的,也是会仰慕这些善行。“当其闻一善言时”,听到一个很好的教诲。“不胜激劝”,也很激动,也很想去落实,去效法。“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看到人家做善事的,也非常受到鼓舞,要去实践。“但旋过旋忘”。这个是把他最严重的问题指出来了。虽然你有善心,但是很短暂,就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子就不见了。 所以“信根原自不深”,虽有善心,但这个善的根不深,不牢,一下子善就不见了,就随着这些恶念恶行。“恒性是以不固”,没有办法很长远的去行善,这个恒心不坚固,五分钟热度,做一下又不做了。所谓的“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这个就是“恒性是以不固”。人常常立志,立到最后连对自己都没信心。 “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做表面,没有办法坚持。所以坚持才能够德行、福报才能现前。“何尝有一事着实?”没有恒心,做的事都不实在。 “且满腔意恶”,这些不好的念头,满腔就整个胸中都是充满恶念。“起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你都是变成这个样子,还想要老天爷给你美报。就好像是什么呢?“如种遍地荆棘”,都种荆棘,然后在那里等,要收什么?“痴痴然望收嘉禾”,我要收好的米,好的粮食。“岂不谬哉?”那不是根本就是荒谬不可能吗? 接下来,他给他具体的建议了。我们以后劝朋友的时候,问题要把它指出来,指出来以后要指给他一条明路要怎么做。你不要骂人骂得很痛快,然后也不给人家一些具体怎么去改造命运的方法。现在都是批评很厉害,“那我该怎么做呢?”“我也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所以人要劝,要提出不同的意见、批评的时候,一定同时要把好的意见准备好。不然批评到人家说“那该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这个都是做事不够周详,不够负责任。可能假如没有能给予好的意见,那所提供的那些人家不对的地方,往往还发牢骚比较多。你真为他好,会替他想,会给他具体的建议。 好,那怎么建议,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来深入这一部这么好的文章。好,谢谢大家!
付款码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