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3集
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三集) 蔡礼旭老师 2010/5/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2-007-007 我们这几天上的课程,是如何有效的学习,而学习首要的是立定志向。有目标、有方向,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跟这个目标是相应的,而不是背道而驰的。而这个目标,我们以孔子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师志如己志”。 要力行这个目标,从哪里开始下手呢?我们念《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念得很激动,激动完,要从哪里开始努力呢?我们看“圣与贤,可驯致”,而什么是圣贤人呢?圣贤人绝对不是头顶放光,圣贤人是演什么像什么,把每一个角色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是圣贤人。绝对不是他在事业上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孩子教不好,这个绝对不是圣贤人。 而且说坦白话,他事业好,那只是个假象。事业好,一般现在是说财富。只是看财富,这个不准。怎么说呢?比方巴林银行,好像是一九九五年,一家一百多年的连锁银行,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分公司,这么大的一个银行,宣布倒闭,被一个期货员给搞垮了。那请问大家,倒闭前一天,你觉得它成功吗?世间人说成功。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很可能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已经看出来这一家必定倒闭了。为什么?它忘了本了。本在烂了,哪怕它现在是参天大树,它是迟早倒下来,没有侥幸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所以现在在各行各业,撑着一个场面给人看,这是太普遍的现象,而当事人,事实上心里都有莫名的恐慌,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现在世间的人,他有财富,那个是他的福分;能不能守住财富,那要靠他的智慧。没有智慧,钱财来得愈快,可能是灾祸而不是福分。所以老子提醒我们“祸福相倚”。福气来了,不战战兢兢,不广施恩德给贫穷、需要的人,那积着财,就增长贪心了,积财伤道义。旁边的人都很可怜了,我们一点都不管。所以怎么保住财富,这个是学问。赚钱靠机会,很可能祖上有德,可以赚到钱,花钱要靠智慧。很多人一花钱,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把家庭都破坏掉了,那这个就是没有智慧了。 所以,我们刚刚跟大家提到,今天他对孩子都教不好,他不可能把团体带好。“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大学》里面讲得很斩钉截铁,不可能。连他最亲的人他都不能感化,他还能感化更远的人?所以今天家里的人都不听我们的,公司里的人还挺听我们的,真的假的?他是挺听money的,是吧?今天是因为你发给他薪水,他不是打从内心里佩服你,这个时候团队里面它没有真正的人和、真正的凝聚力。没有真正的凝聚力,要垮掉,是可以在一夕之间垮掉的。 所以有一句话说道:“国不务大,而务得人心”。国家、团体不务很大,最重要的是凝聚力、民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断金;可是你组织很大,大家的见解都不同,很可能都变多头马车了。所以我们发展,一定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可以操之过急,跟人家比一个场面,这个就麻烦了。无欲速,欲速则不达,整个组织的发展,最重要的,让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像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让它很成熟,而不是去硬把它摘下来的,而不是去强求来的。 再来,“佐不务多”,这个“佐”就是辅佐的贤才,你旁边的股肱大臣、左右臂膀,这个非常重要。不在你有很多这一些高级主管、这些给你意见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贤不贤德。你高薪请来很多的主管,他无德,你花的钱都白花了。而且贤俊的人,他很直率,他会对你直言,把一些你不喜欢听的会告诉你。 一个人要得很贤俊之人,首先要有度量,你才感得来这样的人。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有这个雅量,才感得来魏征,自己要是唐太宗,才能感来魏征。不然我们又说,“唐太宗运气好啦,他能遇到魏征,像我都不行”,那又把责任怎么样?又推给别人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会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很多都是跟我们这个心是相应的。我们喜欢听好话,阿谀谄媚的就来了;我们很喜欢听正直的言语,很希望能找到自己问题,那正直的朋友就来了。 所以有一句话提到:“汤武以谔谔而昌”,商汤、周武王,“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周武王,这个“谔谔”就是他在朝廷之上,都是主动的纳谏,希望这些大臣从方方面面给他指出问题,生怕他们不讲,所以这些大臣都对他直言不讳,把很多客观的状况、基层的状况告诉他。桀纣,这些是暴君,他在朝廷之上,底下的人都不敢讲话,讲话很可能就要拖出去,被修理了。所以为什么会兴?能纳谏。为什么会亡?就是暴虐,听不进去意见。 所以魏文侯,有一天,刚好在哼着一首歌,他哼着哼着就说:啊,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他就这么哼着这个词,在那儿唱啊唱啊。结果他旁边刚好有一位琴师、乐师,这个乐师他是瞎子。 为什么乐师是瞎子呢?因为他从事音乐,怕自己的专注力被眼睛分散,为了要能够做出真的能教化人心的音乐,他要专注他的耳力,他就把眼睛给弄瞎了。所以古代人那种舍自己的身去成就别人的心,让我们非常的动容。 当他听到自己的国君在唱着这句话,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他的,结果这个乐师马上抱着他的琴,就往国君讲话的地方就整个冲过去,冲撞他的国君,而且是非常的勇猛,因为他瞎了嘛,他也看不准,他就听着那个声音,就冲过去了。结果魏文侯被他吓了一大跳,赶紧闪开,但是因为太紧急了,魏文侯也跌下去,把国君的帽子都摔坏了,前面那个帽带,撒在地上了。 魏文侯很惊慌,马上说到:“冲撞国君判什么罪?”马上旁边的士兵马上:“判死罪。”“好!”就把这个师旷抓住就要去行刑了。而这些读书人每一次要被行刑的时候都是很从容,都会让那个想杀的人,觉得很奇怪。就很从容的对他国君讲:“国君啊,我既然是死罪了,你可不可以让我讲两句话?”“好,你就讲吧。”师旷就讲:“我从小就听到,尧舜都是希望别人给他很多的意见,桀纣就是自以为是、自大、自尊,都不听人家的意见。所以我刚刚听到『我最高兴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我以为我是听到桀纣,所以,国君,我是要撞桀纣,我不是要撞你啊。” 所以事实上,劝人不是很复杂,就是把人的正念给提起来就对啦!而不是要跟对方比高下,我比较有德,你比较无德,不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把对方的正念提起来,他马上就能转过来了。 您看,有一次齐景公,他最喜欢的马,被部下给养死了。齐景公很生气:“来人啊,马上给我拖出去砍了!”就要杀了那个人。然后晏婴马上就说:“这个人太可恶了,不用别人动手,我来就好了。”晏婴马上就上前去要杀那个人,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告诉你,你犯了三个大罪。第一,把君王最心爱的马给养死了。第二个大罪,是让国人听到君王居然为了一匹马杀人。第三个大罪是什么,让所有的诸侯国都轻视我们的国君,居然为了马杀自己的人民。你看你罪重不重!”齐景公说:“好了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所以这个劝诫是用一切的善巧,把国君、把领导的正念提起来就对了,而不是很冲,去抵触国君,或者抵触领导者。 结果魏文侯,听到乐师师旷这么说,他马上就很惭愧,“不是他错了,是我错了。所以,把这个琴(就是冲撞他的琴,都撞坏了),放在我们的城门,让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过失。然后这个帽子也别修了,我每一天带着它就想起师旷给我的提醒。”你看这个领导者不简单,这么样严于律己。 诸葛孔明他也是很好的领导者,他就提到:“布所失于天下”,“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广纳雅言,“勤攻吾之阙”,把我的缺点一定要指出来。这些好的领导者,他最重要的希望能够利益他人、利益人民,生怕自己的问题障碍了国家、人民,所以希望大家指出来,而且自己的过失他都公开来,不隐瞒。也是能够时时广纳雅言,这样子做决策的时候才能客观,才能顾全整个方方面面、顾全大局。 这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刚刚也跟大家讲到,什么是圣贤?演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他能齐家,家齐而后才能治国。我们现在这个基础都忽略掉了,一下子就要治国平天下,这是没有根的人生,慢慢的就会出现种种状况。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很多的主义出现、很多的思想出现。尤其在清朝末年,那个时候,种种主义统统都出现了,都是很好的思想。但是我们冷静看看,人心提升了吗?家庭安定了吗?好像不是这样。并不是这些主义不好,而是我们要寻求到根在哪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花太多太多的时间,都在想着什么样的制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很多的管理都出来了,很多民主制度都出来了,可是问题是,民主制度出来了,社会愈来愈乱。我们看西方,它是谈民主最多的,可是现在西方的青少年犯罪率吓死人。连他们都束手无策。下一代都完了,那还有什么前途呢?很多国外的报纸,一个青少年一不高兴,拿着枪在校园里扫射。有没有?这个不是一例、两例。几十个人倒下来,他被带到警察局,问他,“你怎么干出这样的事情来?”他怎么说?他说,“今天是星期五,我心情很不好。”就是黑色星期五,是吧。大家想一想,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死掉了,他有没有感觉到?没有。他觉得:我心情不好。在他的思想里面,都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自私自利,才会做出这些伤害人的事情。 所以,我们不能只着重在制度当中,解决不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人心,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道德,这个才是根本。我们努力在太多在枝末的事情上面,没有顾到本。 大家今天有没有读《孝经》?昨天有没有读《孝经》?前天有读是吧。我差点要问:以前有没有读《孝经》?山不转路转,反正我就一定要大家都读过的,我们才好举例嘛,是吧。大家翻开第一页。“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大家读了这一段,相不相信?对啊,这个就是根。懂了孝道之后,家庭、团体、社会就和睦了。为什么呢?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顺着人性、顺着根本来教。所以孝是根啊!今天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了,他还能有仁爱心吗?所以我们人生时时都能从根本思考,那很多问题就解开来了;不从根本思考,都在枝末打转,那问题层出不穷。 《论语》也告诉我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心的根本,就是对父母的孝心,对兄弟的悌、友爱,这个才是仁爱心的根本。我们这个时代都强调仁爱和平、大同世界,都强调这么高的目标,却不知道源头活水在哪里。耗了这么多精力,在这几十年来,多少人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兴旺流血流汗,可是这个社会愈来愈乱,他们也觉得很无奈。 所以人生能找到根本,这是最幸运、最痛快的事情。我们看,根,是在孝道;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 我们今天根不要了,就要花果,挺好看,但是看几天,花就谢掉了,所以都变成很多美好的口号,撑不了几天。它无根,就烂了,烂了以后,反而否定了这些理论不好,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在人很容易:认同一个东西,后来出状况了,就完全否定。这个是很要不得的,不是太过就是不及,都失去理智,失去客观了。枝叶花果很好,但是它要长久的生长,长久的兴旺下去,它一定要有根才能生生不息。 (板书: 仁爱和平 花果 爱众???平天下 礼义廉耻 枝干 事君???治国 悌忠信?? 本??? 敬长???齐家 孝?????? 根??? 事亲???修身) 所以这个“根”的整个成长是顺着人性。为什么?人一生下来,最亲爱的就是父母,所以是“事亲”。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就是让一个人跟父母的天性,“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教育第一个最重要的功能。第二个功能,就是让一个人对父母的这种亲爱,延伸到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再对世界人民,把这个爱整个扩展出去。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教育第二个重要的目标。 那大家想一想,一个人三四十岁了,见到父母的表情,就跟三岁的婴儿看到他妈妈然后跑过去,很欢喜的那个表情一样。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人幸不幸福?他的心里都是感受着父母那种爱。所以翟俊杰翟导演,他六十多岁了,他说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进家门还能喊一声妈,喊一声娘。这个难得,他保持了这颗赤子之心不失。而且这样的人去当官都是爱护人民,大家从《德育故事》里面看,这些孝子一当官,都把人民视如己出一样的对待。因为孝心是爱心的源头活水。 今天假如我们跟人相处产生摩擦、产生冲突,没有能提起爱心,根源在哪?根源在我们对父母这个孝还不彻底。真的,人在修身的过程当中,只要跟人有不愉快、冲突了,铁定是我们对父母也有这样的情绪在心里面,对父母不是完全的至诚。真的能对父母至诚,这个孝心完全发出来,对人的爱心也能做得到。 所以我们学习重在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任何跟人家不愉快了,马上:我这个孝心还没有完全发出来。赶紧找到自己心上偏颇的地方。 什么是学问?能够“融得性情上偏私”,是人生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家庭里面有很多的误会、误解、隔阂,能够把它消融掉、化解掉,又恢复到和和乐乐,是人间“一大经纶”。所以我们今天修学的功夫好不好,不是看你学三年、学五年,还是学十年,这个是形式的东西。修学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你改掉了多少习气,这个才是我们的功夫。 所以性情上,贪心去不掉,不行;情绪化去不掉,不行。我们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跟人相处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别人好不好受,都“如入无人之境”,只有自己了,那这个也都是性情上的偏私了。“私”,私心嘛,把自私自利能够放得下;“偏”,在性格上不能“心正”,有好乐、有恐惧、有情绪,这个都是性情上不妥当的地方,或者常常忧患、害怕,这个都不好。 自己的性格改了多少,自己又能让家庭内很多的冲突化掉,因自己的真诚而能化解多少,这个才是学问、这个才是经纶。而且这个是人把学问、经典演出来,“人能弘道”,这个才是真实的。 因为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往往做给别人看,时间久了,都觉得自己学得不错。我之前常常在听的时候,听到一些朋友讲到,我吃素都五年了,我吃素都十年了。请问这句话,他的心态是什么?在表扬自己了嘛,“你看我多不简单,我吃素这么久了。”所以这个心已经动了、已经偏了,我们自己要知道,时时要观照自己这颗心对不对。吃素是应该的啦,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应该做的,哪有常常表扬的。哪有一个孝子常常说,“我父母生到我,真是他的大福气啊”,是不是?然后先生常常说,“我太太能嫁给我,真是她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那这个心态都有问题了。 所以我们时时在言语、行为,甚至念头都要观照到自己心有没有偏掉。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心偏掉了,马上能够把它拉回来,这个是学问。 我也曾经听到一个朋友,他一直在那里讲,也给别人讲,我在旁边听。他说,谁谁谁是我度的,谁谁谁又是我度的。泥菩萨过江,都自身难保了,还“谁谁谁是我度的”。所以人傲慢起来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圣贤人有没有说他度了谁?没有。人家圣贤人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一切人都是恭敬,向他学习他好的地方。 所以,我们刚刚讲到“根”,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跟人家有不愉快、摩擦,往往就是我们对父母,很可能在互动当中都有这些情绪产生,从根源要把问题解掉。 人“事亲”了,而在家庭里面,又有长辈、又有兄弟,他“敬长”,就在家庭里面养成了孝养父母、尊重师长的态度,孝悌的精神。经典当中告诉我们,“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可见得孝悌这两个字、孝悌这两个德行,延伸出去就是一切的美好的品德了。 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学校呢?尊重老师,因为老师叫“师父”,是吧?同学叫“师兄”、“师弟”,还是孝悌哦,还是家庭的一种心境自然的延伸出去。他到工作上去,不管他是哪一个行业,以前都是手把手教,手把手教才能教出个中的学问。现在都是到大学去,教科书,是不是?经济学、管理学,然后一本经济学里面还有好几个专家讲的,请问大家听谁的?而且告诉大家,教科书里的内容一定正确吗?不一定哦。他没有经过时间、空间的检验,怎么可以证明他是对的? 而且现在社会为什么乱?乱在思想。这些思想从哪里来?很多从教科书来的。打一个比喻,“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句话教科书有没有?有!而且好几十年,还是企业界奉为圭臬的一句话。这句话用我们老祖宗的经典一对照,那根本就是邪说!赚取利润,为自己赚取利润,私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看,都是强调利、利、利,教出谁来?教出小人来啊。所以我们看到企业界很多的人,破坏了大自然,他还是要赚钱,他哪管以后的人怎么样,他不管。这个是利的引导。所以教科书里的书,假如没有用经典对照,那人被误导多远,都不清楚。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知识爆炸,我们自己可要有判断力,不然什么错误的思想污染我们,我们自己还不清楚,还觉得很正确。 所以,整个中华文化,它的核心道德是孝悌,延伸出去,学校,也是伦理的关系,到各行各业,也是伦理的关系。每一行,也是叫师父,一起学习这一门技能的,也是师兄弟。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得到,只要孝悌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心就定了,社会就安了。现在是无孝无悌,人心没有这样的一种心境,走到哪里,哪有不冲突的道理。所以,“事亲”、“敬长”。 再来,出社会了,到不同的团体去,在古代是侍奉自己的君王,这个是“事君”。现在当下属的,动不动就跟领导吵架,为什么?他在家都跟他爸吵架,没有根。假如他在家里就是“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那他就懂得“事君”了。 再上去,才是“爱众”,把自己的团体都治理好,然后回馈社会,从事公益事业,去爱社会当中的大众,甚至于是鳏寡孤独、最可怜的人。我们看到,这个是很自然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的发展,顺着人性教的。 我们看,其实孝悌忠信,就是“修身齐家”;礼义廉耻,是“治国”最重要的德行;仁爱和平,“平天下”,不同种族、不同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 我们看,现在很多的学说都强调民族团结,但是大家想一想,连父母都不孝、兄弟都不爱了,民族团结是什么?口号。而现在都强调要成为民主国家,很注重民权,但是大家想想,人没有礼义廉耻,这个制度能好吗?大家看,很多民主国家的国会,在打架。有没有礼?我没有说台湾。怎么愈描愈黑。大家看,国会在打架,下面打不打?上梁不正下梁歪嘛! 但是大家要注意,民主政治是要把好的人才选出来,谁会选好的人才?一般人会选吗?一般的人就是只看眼前利嘛,他哪看得了远?所有的工程里面,教育最重要,可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选上的人他才四年当政,那教育是“百年树人”,他管不管?那教育都不管了,会怎么样?那就完啦!所以以前选人不是用投票的。而且你说投票看得准人吗?那个候选人上去,骂人骂得很凶,底下一直鼓掌,痛快啊!痛快啊!那他都选那些很尖酸刻薄的人。老百姓他没有想那么深远。 以前选人才叫“举孝廉”,现在是这个人很会讲话、很会骂人,选他当立法委员,这不对啊。所以大家都没读《论语》,要投票也很困难。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人都把精神花在言语的刻薄上了,他还有仁慈之心啊?“刚、毅、木、讷,近仁”,反而是会默默去付出的人,这个人比较厚道,很有原则、很有毅力,不会去做骂人的动作,不会给社会带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人才“近仁”。 所以古代这个“举孝廉”是正确的,“孝”则有德之本;“廉”则不贪污,有做事的品德。这两个字重要。我每一次回台湾,只要遇到要投票了,我就请大家说,你们好好去看看这个候选人孝不孝顺父母、廉不廉洁,你再投那个票。不然你那个票投下去,你要负因果责任,这个政治会毁了,就是你投了这个票。这个要负因果责任。所以享受投票的权利,还要负那个因果责任。还没看清楚以前,不能乱投。 所以他是恭敬的人,他才不会给整个人民不好的影响;再来,他有道义,才会时时以人民的福祉为念。他假如只是想着自己了,那他就想着:我四年要捞回成本,再加利息。那不就完了吗?所以现在贪污的现象有没有因为民主政治而改善?没有。我甚至于觉得好像变成一个正常现象。无廉无耻,政治怎么会搞得好? 现在大陆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一个从政者的品德。“常修为政之德”,胡主席强调的,“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贪了老百姓的钱,你就完了,甚至于殃及子孙。最近也发表很多一些政治人物发表的文章,观察到,贪污的官员,后代子孙都很惨;很廉洁的,后代子孙都很好。现在也在观察统计这些真理,呈现给我们的真相。要有礼义廉耻,才能民权,才能真正有好的政治。 仁爱和平,有了仁爱和平的存心,才能去利益每个人的生命、生活。 我们看到了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里:伦理道德。一个的素质、一个人的德性,才是根本。再加上制度,就能发挥得好。有了制度,没有德,反而制度、法律变成这些聪明的人谋私利的工具了。 那我们要想,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有了这个孝心,其它的德性就能够生长出来。我们明白了孝能长一切的德,那再读“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那愈读愈有信心。也知道,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现在有机会跟大众交流,最重要的,要从根本教起,就是孝道。我们感受一下,一个小孩,对他的兄弟姐妹产生一种关怀、照顾的心,源头在这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不忍心让他父母担忧。 再来,忠:一个人对父母忠,才能对其他的人忠。忠是尽心尽力。“亲所好,力为具”,你看他对父母的忠诚、对人的忠诚,就整个油然而生起来了。 信:父母交代的事,绝对不敢马虎,如期完成。“父母命,行勿懒”。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交代的事常常忘,客户交代的事,一件都不敢忘。守不守信?值得思考。那不是为道义守信,还是为money守信,是吧?看到这个客户跑掉了,我就没钱赚了,妈家里的事,改天再说没关系。我们现在处世,都是先利后义。这种信,不是真实的。 很多人都会说,人家西方人很重视诚信,一个人的诚信都要有记录。你那个信用卡一刷,对不起,你的信用破产了,不让你借钱,是吧?但是大家要了解,很多大公司轰然倒下,是因为他的这些高级主管贪污。请问这个高级主管贪这个污以前,他的信用有没有任何污点?很多时候没有。可是为什么他能干出这样的事来?他假如真诚信会这样吗?大家细细去感受,他为什么守信?“我要在我的社会当中有形象。”是不是?他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良心。等到他觉得:假如这次我贪了,我后半辈子就无忧了,那他可以把诚信卖出去哦。所以诚信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境上,是良心的标准,而不是自己利益的考虑,要对得起良心。所以这个信,也是从对父母的守信开始的。 再来,礼:对父母的恭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这个都是很恭敬,“长者先,幼者后”。这个礼。 义:对父母有道义。我们看到,这个道义到什么程度?父母离开了,这个情义都没有丝毫的改变。“事死者,如事生”,吃饭的时候还是摆着碗筷给父母。很多人对父母孝的,对夫妻也很有情义。我们见到一个长者,他太太走了之后,每一次吃饭,他还是给他太太摆一副碗筷。你看这个“事死者,如事生”这种义。 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大家不要小看《入则孝》,每一句都是人的德,往外涌出来。 耻:一个人的羞耻心的源头也是孝。“德有伤,贻亲羞”。我小时候,最怕一句话。小时候还是比较顽皮,曾经爱玩,跌倒把牙齿都跌断了;然后喜欢爬树,从树上摔下来,把手都割破了。这个都是战利品,现在还留着。虽然很顽皮,但是只要邻居讲一句话,我们就很害怕了。“真没家教。”一下子就觉得太丢脸,赶紧回家了。这个是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仁是时时(“仁”字:两个人)设身处地为父母想,进而为一切人着想。“冬则温,夏则凊”,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出来了。而且每一个行业都是服务大众,这一个员工假如能“冬则温,夏则凊”,保证他有仁心,这样的人才一定要用。 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她就讲到她在家里,都是她给她奶奶剪脚指甲的,手指甲、脚趾甲都是她剪。后来她长大了,去读大学,她奶奶还要等她回来才剪,其它人,她奶奶还不给。她拿到“专利”了。结果她说后来,每一次回来,不止给她奶奶剪指甲,还给奶奶掏耳朵,大一点了,技术比较好了,可以掏耳朵了。有时候掏得太舒服,她奶奶就在床上睡着了,然后她就蹑手蹑脚,一步一步都很缓慢,生怕把她奶奶给惊醒。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她的奶奶,她就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她的客户,无微不至,那哪有事业做不好的道理?所以找员工要先看他“冬则温,夏则凊”做得怎么样。这是仁。 爱:我们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就是体恤、用心去感受父母的心。这是爱。 和:“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非常的柔和、体贴。这是和。 平:“号泣随,挞无怨”,你看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没有任何怨言,这个人心平不平?平啊!所以这个孝心真正入心了,这些德行就能增长出来。 所以我们讲到,志在圣贤,圣贤在家里一定是一个孝子的,一定是敦伦尽分,扮演好家中的每一个角色,进而在单位是一个好领导、好部属,在每一个团体里面他都能够尽心尽力做榜样,这个就是做圣、做贤。所以我们这个做圣贤的目标,都离不开我们当前的力行、当前的家庭跟工作的。 接着,我们立了志,学习的次序,那天跟大家交流到:信、解、行、证。而《中庸》也提到我们学习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是学习的次序。其实,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解”,笃行就是“行”。我们没有笃行,这个叫做研究学问,“行”了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前面“解”了叫“儒学”,你可以用这个学问拿到硕士、拿到博士,可是家庭不一定美满,人生不一定快乐。可是你笃行了,这样才叫“学儒”。我们不是来搞学术研究的“儒学”,我们是“学儒”。所以这个力行就很重要,学一句,做一句。今天学了不做,那叫玩弄学问!连圣贤人我们都玩弄,这个心太狠了。所以要解行并进,《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个“博学”,我们感受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假如很杂,好不好?那就不专注了。所以这个“博”不是学一大堆东西,那都变成记知识了。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伦理道德,先把做人的根基要扎稳,有了德,你学任何的技能,你才能很好的去服务人群。有才而无德,那就麻烦了,那可能就会危害人了。 所以在《论语》里面提到,颜回说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其实就是“博学于文”,所以这个“博”字,我们还要跟“博学于文”来看;“约之以礼”。这个“博”,是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把它融会贯通。但是在哪下功夫?在“文”。而这个“文”,是指经典,文以载道的经典,不是去看一大堆的书,看得头都乱了。 而这个学习的次序,其实《三字经》就讲得很好了。“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所以事实上,这个“文”是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的基础在《小学》这本书。《小学》是宋朝编的,它的整个纲领,其实就是《弟子规》的纲领。而《弟子规》是清朝的,离我们很近,我们一看就能明了。去看朱熹编的《小学》,很多是那个时代的一些情境,有的看不懂。你们就别看了,我帮你们都看过了。学《弟子规》就是《三字经》讲的“小学终”,接下来这个是四书五经。 而且大家感受感受,其实很多道理,不是我们今天说,我要来说服大家,今天很多道理,是我们自己去感受就能明白。假如今天让大家礼拜一读《论语》,礼拜二读《孟子》,礼拜三读《诗经》,礼拜四读《尚书》,礼拜五读《礼记》,礼拜六读《春秋》,请问大家,滋味怎么样?所以,这个“博学”当中,它又跟一门深入不违背。你在专精,比方说我们今天学《弟子规》,你就要专在《弟子规》的教诲。什么时候是领会《弟子规》?随时随地。比方说今天这个人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事勿忙,忙多错”非常相应,我们赶紧把这个故事记在“事勿忙,忙多错”,我们对这句经文的体会就愈深刻。所以茶余饭后都是跟人学习的好机会。 曾国藩先生每一天固定有几件事情。第一,就是每天晚上把今天所见所闻都记下来。所以大家每一天晚上,静下来提笔,今天遇到的人、事、物,哪一些跟《弟子规》很相应的,我来领会领会。那每一天对这部经典就深入了。不止跟现代的人事物学习,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十页历史。鉴往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知兴替,整个家庭、团体的兴衰、存亡,在历史当中,每一个朝代都可以印证。跟现在人学习,又跟古代人学习。 好,这段话讲完了,大家怎么学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德育故事》看两则。我讲了有点心虚,我也没做到,好,从今开始,我们每天看两则,坚持下去。当然可以重复看,再咀嚼、再体会。大家想一想,一年过后看几则?这一套书就看完了,那就不得了了,你的见识广博。好,从今天开始,来,Give me five(击掌约定)。对啊,不然我们听完曾国藩这么好的习惯,然后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还讲给别人听,两则、两则,自己都没做。真正每天看两则,你再去给人家分享那个益处,人家一听都感觉你很大的受益。这个是每一天体会的,都可以去加深对你当前学习这一部经的深度跟广度。 再来,不管师长讲哪一部经,都会把各部经的精髓融到这一部经来讲,大家有没有发现?对啊。所以我们学一部经,其实也在学其它的精髓,而因为从其它的精髓,以经来解经,就会让我们对这一句经文有更深的体会。可是你不能今天学这本,明天学那本。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他都会在讲一部经的时候,让其它部经的精髓统统融在里面,让你很好的去体会。 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北京的天安门有故宫,故宫有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所以我们的文化里面非常强调“和”,“和为贵”,《论语》里面有出现这一句。而我们在强调这个“和”的时候,我们讲解很可能会引到《易经》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讲的时候,人他就去感受,“哦,两个人完全心连心的时候,那个力量是很大的”,这个是《易经》里面的话。再来,《尚书》里面有讲到的,“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他整个家族团结起来,“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他的家族很团结了,然后再去领导百官,还有其它的姓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又把其它的邦国都团结起来,这个是指尧帝的德行。我们从这一句当中知道这个“和”,很自然的从家庭慢慢延伸到社会团体去。包含《论语》里面又讲,“君子和而不同”。《礼记》里面讲的,“敬业乐群”,要合群。然后《孟子》又讲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今天你都把老百姓的乐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忧都放在心上,都为他们着想,那老百姓就会为你着想,这个就团结、和睦在一起了。《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我们在谈这个“和”的时候,能够从四书五经里面,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和”这个字,我们把它汇集下来,我们对“和”的体会,那个广度、深度就上来了。当然了,这个是演讲的人、讲课的人他要有这个功夫,他就可以在一部经当中,讲解,让大家都能够通达每一句经文,怎么用在生活当中。 所以这个是“博学于文”,因为“文”,经典,都能把这些道理彰显得非常好。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博学”跟“一门深入”是不冲突的。 学了之后有疑问,要懂得去请教。《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学了之后要去正思维,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那我们看,整个学习的次序,还要有很正确的心态,方法跟心态,事实上是分不开的。《中庸》里面告诉我们:“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意思就是说,不学则已,学到不能会,他绝对不会停止。这是一个人决心的展现。“有弗问,问之弗知”,不问则已,问了而不能知道,“弗措也”,我绝不停下来。这个恒心毅力。“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他常去辨别事非、善恶、邪正,“辨之弗明,弗措也”,你要把事情给搞明白、想通达,解得彻底了,你才能行得正确。“有弗行”,你去做了,可是也要做得非常的笃实、不自欺,“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我们要遵循学习的次序,但是要把决心、毅力、恒心拿起来。这个是《中庸》给我们的教诲。 而且后面有一句非常精彩:“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会了,没关系,我素质差,不怕,我做一百次总可以了吧;人家十次会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嘛。一个人有这样的态度了,百折不挠了,能够坚定意志了,“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样的心境去做,“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然愚昧,也会变得聪明,“虽柔必强”,本来软弱,也会变得刚强。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路上,人家学得比我们好,难不难过?气不气馁?会不会没信心?不会。因为大家都装着这句话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会把气馁、没信心的时间统统省起来,就好好老老实实的去做就对了。这个是学习的次序。 另外,再用康熙皇帝他学习的方法,给大家讲一下,其实跟这个学习次第完全一样。康熙皇帝讲到说,“讲论得之最速”。“讲论”,你从别人的演讲当中,可以很快的得到他学习的一些宝贵经验跟体会,“讲论得之最速”。所以去听人家已经积累得很好的这些心得报告,那真的是很有福气的,“讲论得之最速”。慎思明辨,就是“思虑得之最深”。你把听到的这些经验、道理,再把它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去思维怎么去用出来,“思虑得之最深”,你对这些理的体会就会愈来愈深刻了。最后,“力行得之最实”。最实在的,最后还是得要力行才对。 那其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叫“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你没做了,怎么感同身受?最后,“知耻近乎勇”。所以知耻对自己来讲,学习绝对不能自欺,不能欺骗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态对不对,才有办法改得了。当然对外,“见义不为,无勇也”,我们也要提起这一份道义、悲心,这样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上得去。所以这些经典也好,或者历史当中的圣贤人,他们的见解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呼应的。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付款码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