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14集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十四集) 蔡礼旭老师 2010/6/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1-001-014 大家好。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这句话也谈到当时候的风气,觉得奢侈靡烂好像是很光荣、很有本事。我们常常要很冷静,社会风气对还是不对,我们自己要能判断,绝不可以随波逐流,就不好了。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诸位学长,我们进去染了没有?染了多少了?我们可能都有染了,得要把它洗刷干净。透过这些经典,来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不然真的是人云亦云,都被误导了,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看现在在学校里面,也都是奢靡觉得很光荣,而不是节俭,偏掉了。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买名牌的运动鞋,什么Reebok、NIKE这一些名牌,他就买了七、八双,而且他一直在那里炫耀。然后,好像我们这些同学没买很丢脸,整个风气都变成好像要有那个,面子才挂得住,这个都是以奢靡为荣了。那个时候我也买了两双,所以我从高中就在受污染。所以为什么读圣贤书要愈早愈好,我相信假如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读《训俭示康》,老师又给我讲解清楚,我一定不买名牌的鞋子。你们好像不大相信,你们要给我肯定鼓励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先入为主,错的价值观进去了就很麻烦了。不要说孩子受影响了,我们自己大人清不清楚都还是个问号。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十七八岁,刚好看到自己乡里有一户人家,特别孝顺父母,他看了挺感动的,回来就跟他爸讲:某某人特别孝顺父母,我很感动。他爸跟他讲:孝顺有什么用,多赚一点钱才重要!他那时候受到人家榜样的影响,孝心都起来了,结果他的父亲反而把他的这个孝给否定掉了,“你就赶快多去赚钱!” 结果他就从那时候开始都是唯利是图。结果他们的兄弟姐妹都不管他爸,他父亲七十多岁了,都没人理他。所以要种好因得好果,我们把孩子的价值观引错了,最后承受后果的还是当父母的人。不过幸好还祖上有德,他后来遇到传统文化,了解到父亲这个引导不妥当,然后又赶紧去孝顺他的父亲。所以这些社会的风气,我们能够不影响,是我们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才行,正确的智慧才行。 而司马光先生,他是觉得“俭素”才是美。而且说实在的,节俭真正去做了,才知道节俭的快乐。假如我们今天看到节俭,马上就想:哎呀,那我会过得很难过。那都是想出来的难过。为什么难过?还是先考虑自己了。假如节俭,能够考虑别人,“我多节省一点去帮助最困难的人”,有这样的心境,那节俭就很欢喜了。为什么?跟自己本善的心相应,就是“学而时习之”,学了节俭,真的去做了,“不亦说乎”。 有一群孩子,在大都市里,都挺会花钱的,礼拜六礼拜天常常吵着要去吃鸡腿,炸鸡。刚好有一次,这群孩子去爬山。爬山的过程当中,遇到一群孩子,穿得非常破烂,然后都没钱读书。结果其中一个去爬山的孩子父亲,就藉由这个机会就告诉他们:这些孩子们很苦、很穷,没书念。他们一听,就很可怜这些小朋友。结果就跟他们讲:你们就省下来,不要去吃炸鸡,他们就可以读书、可以买书。这些孩子就很高兴,就捐钱了,然后把钱寄给在山上的孩子。 孩子在当下,高不高兴?那个高兴跟吃一顿不一样,是常常想到,啊,那群孩子现在在读书,能够到学校去增长知识,他们一想到这一点,内心就会很欣慰、很欢喜。结果这个父亲,想说考考,看他女儿的定力,然后就跟他女儿讲:我们去吃炸鸡吧。结果他女儿就很严肃:我们已经讲好了,省下来吃炸鸡的钱,以后都要帮助这些贫困的小朋友读书,爸爸你怎么忘记了? 所以小孩子善心愈早启发,他可以保持终生;让他欲望已经非常严重了,你要拔都拔不出来了。所以,以前的为人长者,对于孩子的爱心、孩子的孝心、孩子节俭的态度,都是从小就培养。 所以,节俭有三个益处,“其益有三”。“安分于已,无求于人”,生活简单,花费就少,“可以养廉”,所谓俭以养廉。“减我身心之奉”,我身心的消费减少一些,来周济极困难的人,“以赒极苦之人,可以广德”。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都有十亿人,都是濒临在饥饿的边缘,世间极苦之人还是很多,我们能减一些我们的花费来帮助他们,这个人的心量愈来愈大,“广德”。“忍不足于目前”,现前节俭一点,“留有余于他日,可以福后”。人能节俭、不奢侈,都有后福。而且人形成这个“忍不足于目前”,他的孩子看了,都会养成节俭的习惯。我们都说人要有后福,要有老来福,不要年轻就享福、去挥霍,就不好了。 古人对这个心性的一种观察非常细腻。所以我们刚讲到的,节俭能够时时想着可以去帮助别人,甚至于是我们在用水、用电,都能想着省下来可以给世界的人用,我们的孩子从小都是这样的心境,那他的后福一定大。胸怀天下,胸怀世界,那孩子每天洗手都在积福,每天吃东西都在积福。 而且,每一个我们生活当中的用品,其实都是有感情的。为什么?这些物品背后,都含有各行各业的付出在里面。“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人一天所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是各行各业劳动、流汗生产出来的。我们的孩子懂得这个道理,第一个,不糟蹋别人的劳动成果,他用东西会很珍惜,不糟蹋、不浪费。而且他也明白,一个人在社会当中都应该尽一份力,“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我一天假如没有各行各业的帮助,我的日子都过不下去。“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而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在穿这个衣服,在用每个用具的时候,都能够想到这些工人他在做的这个情景,人就有感情了,就能饮水思源了。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被物欲给障碍住,所谓“欲令智迷”,而且这个“欲”还会让人的感恩心也被它障住。我们现在变成,想享受东西,东西都没有坏就把它丢掉了。为什么?虚荣心,“哎呀,那个退流行了!”所以这个物欲、虚荣一上来,我们都不会去珍惜别人的付出,不会去感恩人家的辛劳了,就只想着这个退流行了。 所以这个“欲”,真的会让人的心性愈来愈麻木,所以欲望不是好东西。还会觉得有钱是老大,不尊重别人的服务,“我有钱,你得帮我干什么干什么”,到餐厅里面去,指手画脚的,命令人。那个孩子才七八岁,“哎哎哎,赶紧把我可口可乐拿过来!”你说孩子年纪这么小就这么样颐指气使,他被什么污染了?就是被money给污染了,是吧?觉得有钱是老大,他感受不到人家的付出跟辛劳,他也更不会懂得去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付出。所以这个时候,富贵就是让他堕落的一个因缘。所以其实教育孩子,富贵人家的教育难度更高。 而除了每一个生活的物品是各行各业生产的以外,每一个物品也是我们的亲人买给我们的啊。我们假如都记得这个亲人这一份情,那每一件衣服愈穿愈有感情,每个帽子愈戴愈温馨。戴上去了都觉得,哎呀,这是我姐姐给我买的,还是在欧洲买的,愈戴愈舍不得,不想换,这样多好。每一个裤子、每一件衣服,都有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关怀在里面。而且很微妙,你愈爱惜这个物品,它就用得愈久,是吧?人家晏子一件衣服穿三十年,他是宰相,对整个国家有很好的影响。我曾经到台中李炳南老师纪念馆,李老师那个外套穿了一辈子,现在挂在纪念馆里面,我们看起来还是非常的庄严朴素,不觉得它旧。从这个衣服,我们就感觉出来,李老师对物品的那种爱惜。 所以司马光先生“以俭素为美”,这个德行不简单。而接着说到: 【人皆嗤吾固陋。】 身边的亲朋好友反而,“嗤”就是笑他,还有点看不起他,觉得他太简陋了,都用的、穿的这么差。 【吾不以为病。】 他自己并不觉得不妥当。所以人要不随波逐流,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定见,不被世俗错误的风气所转。现在很多风气真的不好,不只是奢侈,比方贪心、好色这种风气。现在连幼儿园说没有女朋友还会被笑,这个都是很扭曲的风气形成了。甚至于会觉得贪财叫有本事,贪色叫有本事,这种风气再下去,真的人都不像人了,我们得要力挽狂澜。 而真正在一个家庭、在一个团体里面,有依循着经典去做、去处事待人的人在的时候,这个团体渐渐的也会受他影响。为什么?人都有善心,他一看到榜样,他就不好意思了。比方一个班级里面,有一个同学很有修养,其它的同学本来在那里批评老师,一看到这个同学来了,可能他们就:哎,别说了,别说了。真的,我们要从这个当中看到,其实“人之初,性本善”,有时候只是被习性拉着走,但是只要有德的人出现了,他们的惭愧心就会起来,这个团体的正气就不至于崩溃。所以我们都要在我们的岗位当中,是一股浩然正气。OK? 我们马来西亚最好的榜样,沈慕羽老先生,是我们教育界的浩然之气,整个马来西亚文化的承传,他老人家的贡献太大太大了。我很荣幸去拜访老人家,他说到,教书是最没有钱途的行业。是这个(钱)啦!赚不到什么大钱,没有“钱”途的行业。但是很重要,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我们老师不传下去,下一代就没有这些智慧了。老人家这个话,在我们这一代体会就深刻了,就这么一两代人不教做人,你看现在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现在很多有钱的人,想用钱把孩子的心买回来,买得到吗?很难啊!要再把这个正确的伦理道德复兴起来,都不容易。还没失去以前,不知道文化的价值,才断了几十年,才知道人没有承传祖宗的文化,都很可能从一个最悠久的民族,掉到变成最短视的民族,因为他没有根基了、他内心空虚了。 现在巴黎凯旋门有一条街,哦,买那个东西贵死了,我曾经去过,一个皮包可以买一栋房子,因为它是名牌的,因为我一直在那里看,把那个欧元转成台币是多少。我说那个买得下去,我实在是服了you,我也很佩服他,那个买得下去。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因为你进了那个店里面,每一个服务员都把你当皇帝一样伺候,让你觉得挺舒服的;然后那个音乐有催眠作用,让你听了就是赶快买、赶快买。我在想,可能很多人买完,一走出去那个门就后悔了。它营造一个气氛,让你好像觉得有钱很被尊重。 但是,那个都是虚幻的。人家怎么打从内心尊重你?你真正是尊贵的,真正做出有价值的事情,真正做出利益人的事情,人家对你那种尊重才是发自内心的啦。因为你有钱而尊重,你买完东西了,他还尊不尊重你?那人不都是要这种虚幻的东西嘛,虚荣造成的。所以光是这个赶流行,都不知道让多少人花了大把大把的钞票了。 有人就说:那个衣服还穿?都退流行了,穿了笑死人了。这个就是“人皆嗤吾固陋”。哎呀,什么时代了,还穿那种衣服,笑死人了!我们听了难不难过?难过什么?笑死是他死又不是我们死,干嘛难过?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的状况,我们必须很冷静来思考、来应对。甚至于现在孩子都有信用卡,还没赚钱就花钱了,这个都是不妥当的。而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花钱花习惯了,再改就不容易了。 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了这些圣贤人,很可贵的一点,他们立身处世,都以圣人的教诲来作标准,不随波逐流。所以司马光先生: 【应之曰。】 他对这些朋友讲到。他也很可贵,这个“应之曰”就是《弟子规》说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举到了: 【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 这个“不逊”,他前面是讲到了“奢则不孙”,奢侈了,花费这么靡烂,这个已经算是不守礼,已经是过分了,这“不逊”。太过节俭,看起来就比较寒酸、比较固陋。但是孔子讲,“与其不逊”,就是花钱很没分寸,不如寒酸一点、固陋一点好。所以孔子还是强调,节俭一定比奢侈好太多了。 当然,节俭也并不是变成吝啬,还是要懂得人情事理。而且事实上,很多读书人很节俭对自己,但是很有道义,亲戚朋友需要的时候,哪怕自己过得苦一点,都不愿意看到亲戚朋友受苦,这个是他们的可贵处。 【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就是以节俭不浪费,而这个“失之”可以包含就是他的家庭人生很糟糕的,是很少的。这个“约”除了是不浪费之外,还可以延伸到一个人他的谨言慎行,话不多,很谨慎,这样就减少过失了。 接着,又举孔子讲的: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读书人,志于仁爱、志于大道,却觉得穿比较差的衣服、吃比较粗糙的食物,是很丢脸、很羞耻的,他假如有这种心态,其实这个就是虚荣。那这样的人,他不可能有太高的修养,你也不用去跟他谈经论道了,他已经被欲望、虚荣心给控制住了。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这个“诟”就是骂,用言语去批评。“病”就是觉得节俭好像是不好的,是短处。所以,接着说到: 【嘻。】 “嘻”就是感叹,哎呀。 【异哉。】 就是真是太奇怪了,怎么这个社会风气偏到这个方向来了。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规》的“信”里面有这一句,“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怎么会在“信”里面呢?我们讲到“信”里面有包含“信用”,包含“信实”,实在的“实”。一个人很实在,值得人信任,他的行为赢得别人的认同。所以这个“信”不只是守信而已,我们怎么成为一个让人放心、信任的人?大家想一想,一个很节俭的人跟一个很奢侈的人,你信任哪一个人?是啊,当然是节俭的人。 所以《青年十二守则》里面有一句话提到,“勤俭为服务之本”。我们想一想,一个人不勤劳怎么服务别人?一个人不节俭,你把工作给他做了,你把钱交给他了,你放心吗?“俭以养廉”,他就花钱大把大把花了,那你把工作交给他,他心里想,反正这是公家的钱,他会省吗?一个人不勤俭,你不要把工作给他,他做不好的。 所以《弟子规》这个“信”里面这些句子,很有深意。“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的人,他才实在,他不会爱慕虚荣,他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包含《弟子规》里面讲,“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这跟“信”也有关系。一个人听到赞叹,诚惶诚恐;听到别人指正自己过失,很欢喜接受,感谢他。这样的人值不值得信任?值得。但是假如一个人“闻过怒”,批评不得;“闻誉乐”,人家称赞他几句,他就快飘起来了,这样的人值不值得信任?靠不住啊。这都是“信”。“过能改,归于无”,这样才值得人家信任。 所以,接着又说到了……其实司马光先生举这些情况,都是让自己的孩子,在当前的状况能够冷静去判断。 【近岁。】 “近岁”就是最近的社会风气。 【风俗尤为侈靡。】 奢侈靡烂。 【走卒类士服。】 这个“走卒”就是一般不管是在家族里,还是在单位里,供人差遣、奔走的仆人,都穿着士大夫的衣服,这个就是没钱摆阔。 【农夫蹑丝履。】 农夫,这个“蹑”就是穿着丝制的鞋子。就连走卒、农夫,这些身份的人,都受到这些奢靡的风气影响,好像要这样子,人家才看得起他。 【吾记天圣中。】 这个“天圣”是宋仁宗的年号。、 【先公为群牧判官。】 这个“先公”是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池塘的“池”。“群牧”,这个“群牧”就是指太守底下的幕僚,太守的下属,做“判官”这个职位。 【客至未尝不置酒。】 只要朋友来了,非常热情招待,都会请朋友饮酒。 【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我们说,虽然不是用多丰盛(闽南语)的食物,但是,都是非常诚心去招待朋友。所以这个“行”是指主人向客人敬酒。这个就是说,主人敬所有的宾客三次、五次,最多不过七次。 这个酒,它是来助兴的,让大家聊得很欢喜。就好像没有这个酒来助兴,表达不出那种对朋友的热情跟恭敬。可现在人会不会喝酒?现在人叫灌酒,就不喝到在那里吐满地,好像不痛快。其实这种情况,那都是过得不得了了。你说一个人喝得在那里吐,我们设身处地,他的父母、他的家里人看了,什么感受?这样叫招待朋友?这样叫糟蹋朋友,还招待。 所以,以前都拿酒是来尽兴,来展现这种热忱。那现在都不懂这一些心境,反而都是很错误的,一定要灌醉了才叫够意思,这不知道是谁讲的话。所以,我们看到以前这个礼是很有节度的,不会过的,最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 (酤)这个字念gū(ㄍㄨ)。酒都是从市场里面买来的,以前市场买的酒比较便宜,从官家做出来的酒比较贵,官制的酒比较贵,味道比较浓。这个也表示他们很节俭,到市场去买酒。 【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水果,主要是买这几样水果,这应该都不是太贵的水果。 菜肴: 【肴止于脯。醢。菜羹。】 这都是一些比较不昂贵的食物。(脯、醢)这两个字念fǔ、hǎi(ㄈㄨˇ、ㄏㄞˇ)。 【器用瓷。漆。】 盛这些食物的器皿,都是用瓷器、漆器,都是比较俭朴便宜的,不是很昂贵的。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我们看,这一段是叙述到他父亲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应该离他们也不过三十年、五十年,不会太久。可是,现在变成这么奢华,我们就可以感觉得到,一个不好的风气形成,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可是要把它导正,就很不容易了。古代人为什么都很强调“防微杜渐”?风气一起来就很麻烦。所以那时候大家俭朴。 【人不相非也。】 觉得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反而那个时候奢侈了,人家会非议,会瞧不起。 【会数而礼勤。】 这个“会”就是聚会,常常聚会。“礼勤”就是彼此都非常好礼、好客。 【物薄而情厚。】 用的这些物品都不是很昂贵,但是非常人情温厚,可以感觉到那种盛情。但是: 【近日士大夫家。】 “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家。 【酒非内法。】 “内法”就是官制的酒。一定要买昂贵的酒,用现在的话就是都要买XO的。 【果肴非远方珍异。】 水果、菜肴一定要买很远的,都要买进口的,奇珍异味的食物。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 就是食物没有很多种类,然后整个桌子不能排得满满的,就: 【不敢会宾友。】 好像觉得,哎呀很丢脸,没有摆满。其实这个风气一下来,每个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但是说实在话,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曾经去被招待的时候是器皿满桌、满案,真好吃吗?我感觉到朋友家吃饭,最舒服的就是清粥小菜,五样菜吃得很舒服、很欢喜。一桌排三四十样菜,看了眼花缭乱。我真的有一次去吃饭,差不多五十道菜,我看就饱了!而且更难过的是什么?吃了不到十分之一,其它东西去哪?光想到,喀,倒掉,想了就很不忍心,觉得太浪费了。 我们待会儿来举,太浪费了,折了福,会短命,人会有天灾,历史当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我们待会儿再来举真实的例子,跟大家来交流。 所以,形成了这个风气了。 【常数月营聚。】 这个“数月营聚”,“营聚”就是筹备。要邀请朋友来家里,要筹备好几个月。其实就是说,那个场面一定要很大才行。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要请个好朋友吃饭,都要筹备数月,他累不累?那根本就是给人看的嘛!就跟好朋友聚会那种很自然、很真诚的友谊互动,就渐行渐远了。甚至于彼此交往都很有压力,筹备这么久,都得要硬撑个场面出来,那人与人活着不是愈来愈累了? 【然后敢发书。】 发这个请柬,请朋友来。 【苟或不然。】 假如不是这么做,场面又不够大。 【人争非之。】 就会在那,“哎呀,办得也不够丰盛,也不够体面。”“人皆非之”,这个在非议的人,就吃饱撑着,没事干,尽在非议这一些事情,破坏社会良善风气。 【以为鄙吝。】 就是批评他太简陋了、太吝啬了。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不随这个奢侈风气的人就不多了。“鲜矣”就是少了,很少了。 【嗟乎。】 司马光先生感叹,哎呀! 【风俗颓敝如是。】 才几十年风俗变成这个样子。 【居位者虽不能禁。】 处在当官的位子,不能禁止这个情况。 【忍助之乎。】 自己还忍心助长奢侈吗? 下一段又提到,宋朝当代几位很有德行的官员。我们看以前父母教孩子,他们有学问,都会举历史、举当前的这些榜样,给孩子来效法。我们看上一次,马援写给侄子的,也都是举这些好的榜样。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 李文靖公是李沆(hàngㄏㄤˋ)。我汉语拼音写错,麻烦大家提醒一下,我这么大把年纪才开始学。 这个李沆是贤相,我们看一下他德行,不只是节俭的德行,我们看一下《德育古鉴》两百一十四页。 “李文靖公沆为相,有狂生叩马献书”,有一个后生读书人很猖狂,然后就写了一篇批评他的信,然后就拦住他,拉着他的马,把书拿给他。“历诋其短”,拿给他书还不够,当场就在那里骂他、批评他。 “公逊谢曰”。他是宰相,这么谦卑,太难了。当场很谦逊的,而且还感谢,谢谢你给我批评指正。“俟归详览”,我回去了一定好好的拜读你的批评。 “生怒”,这个读书人也是够没风度了,李沆已经这么谦虚跟他讲了,他还发怒了。“遽詈之曰”,非常凶的骂,这个“詈”就是骂他。“居大位而不能康济天下”,你坐在这么高的位子,还不能好好的利益天下人民。“又不引退以让人”,又不赶紧辞掉你的宰相,让给其它人。“久妨贤路”,你都挡在这里,让人家贤人进不来。“能无愧乎?”你还不觉得惭愧吗?骂得挺凶的。 “公于马上踧踖再三”,这个“踧踖”就是很恭敬,内心诚惶诚恐。一个宰相面对一个这么无理的书生,都还这么恭谦。然后“曰”,哎呀,真抱歉。“某屡求退”,我也是跟皇帝好几次说,我德行不够,我应该退下来了。“奈上未允”,皇帝没答应。“不敢去也”,我不敢不听皇帝的。“终无忤意”,自始至终,这个“忤”就是没有一点情绪不高兴。这个真的是做到“受辱不怨”,人家侮辱他了,他一点怨言都没有。 我们可以感觉到,留名青史的古圣先贤,他的德行确实是很全面的。这里是指他非常的谦退,我们《训俭示康》里面,是指他非常的节俭。我们看,这个李文靖公: 【治居第。】 “治居第”就是买他的房子。 【于封丘门内。】 这个“封丘门”就是指当时候的首都汴京,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汴京。结果: 【厅事前仅容旋马。】 这个“厅事”本来是指办公的地方,这里是指他私宅的中庭。只可以,那个空间,容许一匹马旋转过来,所以很小。 【或言其太隘。】 他的亲戚朋友就说了,你这房子太小了吧、太狭隘了吧、太寒酸了吧。 【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 我住的地方是要传给子孙的。现在这个住的地方: 【此为宰相厅事诚隘。】 宰相住的地方,这个“诚”字就是实在是有点小。 【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这个“太祝、奉礼”是掌宗庙祭祀的官。就是他的子孙假如是做这样的官,就已经够大了。他能做宰相,不代表他的子孙能做宰相。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古圣先贤,他们考虑事情都是很深远的。现在,人一有钱了,就赶紧花。很多企业家很有钱,结果他的孩子,从小就养成花钱非常不节制,问题是他的孩子以后能赚那么多钱吗?假如不行,现在让他养成的习惯,不就变成他一生的障碍了嘛。那我们父母爱孩子,爱得不正确,反而形成孩子一生的障碍,因为他奢侈了。 所以这一些例子,很值得我们深思,确确实实为子孙深谋远虑。下一个例子讲到: 【参政鲁公为谏官。】 这个“参政”都是属于副宰相这样的位子。这个“鲁公”是指鲁中道先生,都是宋朝的名臣。一般都称他“鲁直”,因为他非常直率,而且是谏官,直接给皇帝进这些谏言,就是说都讲那些老实话,绝对不是报喜不报忧的。 【真宗遣使急召之。】 当时候的宋真宗,有事要找他商量,赶紧去召唤他。结果在酒家找到他了。 【得于酒家。既入。】 找到他以后,他就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宫廷里。“既入”就是进去见皇上。 【问其所来。】 皇帝问他,你从哪里赶过来? 【以实对。】 他告诉皇帝,我刚请朋友喝酒,从那里来的。 【上曰。】 皇帝跟他讲。 【卿为清望官。】 您是享有好名声的官。 【奈何饮于酒肆。】 你怎么只在酒馆里面饮酒招待朋友?皇帝可能觉得,你官位也不小了,怎么只在酒馆里面招待朋友。 【对曰。臣家贫。】 我家里穷。 【客至无器皿。肴。果。】 家里没有这些器皿、肴、果,可以招待客人。 【故就酒家觞之。】 所以就到酒馆里,这个“觞之”就是敬朋友,劝饮,就是敬朋友喝酒。 【上以无隐。】 皇帝觉得他很坦率,没有任何隐瞒。 【益重之。】 更加看重鲁直这个大臣。这个看重,一来是觉得他非常正直、坦率、不掩饰;二来也是佩服他的清廉节俭。 下一个例子: 【张文节为相。】 张文节先生是宋仁宗时候的宰相。 【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就是他已经当了宰相,可是他的生活、花费,都还是像当时候当一个地方的官一样的节俭。这个“河阳”是在河南的孟县。“掌书记”就是节度判官,那个时候节度使的判官。 【所亲或规之曰。】 这个“亲”就是亲戚,规劝他。 【公今受俸不少。】 你是宰相,受的俸禄不少了。但是却: 【而自奉若此。】 就是你的这个生活、花费,却节俭到这个份上。 【公虽自信清约。】 你虽然觉得自己非常清廉、简约、节俭。但是外面的人: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这举了一个历史典故。“公孙”是指汉武帝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公孙弘。公孙弘是朝廷的大官,可是他非常的节俭,但是那个时候,人家批评,他是做样子给人看的,就是要博得美名。所以这里就是提到,外面的人,可能都觉得你就像那个公孙弘一样,刻意过得很穷困,盖的被子都很差的、很简陋的。 【公宜少从众。】 批评的这么多了,你是不是考虑一下,也不要这么简陋了,过得稍微好一点,人家也不会批评你是沽名钓誉。 【公叹曰。】 张文节公,就感叹的说了。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 全家都吃香的喝辣的,都穿得很华美,这没有问题。 【何患不能。】 不担心做不到。 【顾人之常情。】 这个“顾”字,就是然而、但是。但是“人之常情”,人常常有的一个状况。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 我当宰相又不是一直当着。 【身岂能常存。】 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一旦异于今日。】 哪一天没有办法当宰相了,或者哪一天,我离开这个世间了。 【家人习奢已久。】 家里的人都已经奢侈习惯了。 【不能顿俭。】 这个“顿”就是不能立刻、马上调整成节俭。 【必致失所。】 那他们可能就会变成流离失所。因为奢侈,到最后就破家亡身了。后面还有举实际的例子。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所以,这个读书人,他考虑得很深远。他所形成的家道,是不管他是不是宰相、或不管他有没有活着,他的家人都能有勤俭的家风,继续承传。 所以为人父母、长辈,真正爱孩子,是形成这个家风,你不在了,他们都能过得很好。假如我们不在了,他们就没办法自理了,他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那这个不是爱孩子,这个是惯孩子,这个是害孩子。 所以接着,司马光感叹: 【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怎么是一般,这“庸人”就是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 接着下一段讲到: 【御孙曰。】 “御孙”是春秋的一个大夫,名叫“庆”,庆祝的“庆”,他就讲到。因为这一句话是从《左传》出来的。所以古时候读书人,对这些经典都很熟悉,他可以引经据典。 【俭。德之共也。】 节俭,是所有有道德的人,共同的美德。这个“共”字,有共同,甚至还有根本,是德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本。 【侈。恶之大也。】 奢侈,是很大的罪恶。其实我们看很多人去贪赃枉法、作奸犯科,很多都跟奢侈有关,他满足不了欲望,铤而走险。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当中,培养他的美德。而孟子也讲,孟子在《尽心篇》里面讲到。在《尽心篇》,《尽心篇》有上下,《孟子.尽心篇》。修养德行,“莫善于寡欲”。人的欲望愈重,就变成奴隶了,不可能德行高尚。 其实,我们想一想,有德行的人很节俭,他苦不苦?我们从旁一看,哎哟,他一定很痛苦,那种日子怎么过得下去?但事实上他们是很快乐。为什么?他们身心很轻松,生活很简单,没有负担。欲望很多,过起来特别累。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家是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法喜、快乐。所以事实上,人假如尝到这个学问的法喜,世间那些欲望,他也不想去追求了。所以人只要德行提高了,欲望自自然然,慢慢就淡了。 所以接下来分析: 【夫俭则寡欲。】 节俭则欲望就少,“寡欲精神爽”,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愈来愈好。 【君子寡欲。】 这个“君子”就是指有地位的人,他假如寡欲了。 【则不役于物。】 不会被这些物欲给控制住。 【可以直道而行。】 他可以照着真理正道去行事,所谓“无欲则刚”。他当官,他没有这些欲望,他可以凭着这些正道、真理去做事情。 【小人寡欲。】 一般的平民,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 【则能谨身节用。】 谨慎做人,节俭过日子,“谨身节用”。 【远罪丰家。】 因为他谨身节用了,就不会放纵欲望,“远罪”。然后很节俭,慢慢的,家里的日子就会愈来愈好了。 【故曰。俭。德之共也。】 这个分析里面就包含,有地位的、平常的人,只要他寡欲了,他的德行跟他的家庭都愈来愈好。这个分析都非常的有道理。 【侈则多欲。】 但是假如奢侈了,欲望就很多了。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就是在位的人很多欲望,贪财、贪色了,他就会爱慕虚荣富贵。然后一爱慕虚荣了,他就会: 【枉道速祸。】 “枉道”就是不合道义、不合道理去做事情,就犯法了;犯法了,“速祸”,当然就招来灾祸了。 【小人多欲。】 一般的平民,假如欲望很多。 【则多求妄用。】 他的欲望不能停止,吃也要好的、穿也要好的,“多求妄用”。最后就弄得: 【败家丧身。】 所以: 【是以。】 一般的平民,奢侈了,败家丧身以后,他会: 【居乡必盗。】 因为他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就去偷了,小偷、强盗就出来了。这里提到: 【居官必贿。】 就是他假如当官了,他又欲望很多,人家一定会来贿赂他,他会接受,因为他要花钱。所以“居官必贿”,“居乡”就“必盗”。 【故曰。侈。恶之大也。】 奢侈,是最大的一个罪恶。 下一段提到: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 这个正考父是孔子的祖上,他饘粥餬口。就是,这个“饘粥”,他是吃着稀粥,生活非常节俭;“餬口”,这个“餬”是过日子。 【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孟僖子是春秋鲁国人,他看到了正考父的德行,就觉得他这一个人家,以后一定会出圣贤人,果然后面出了孔子。 而且,孔子的外公,他要以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也是这么去判断的。他们都有这个明白,因为《易经》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接着,又举了另外一个例子。 【季文子相三君。】 这个季文子也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他事奉了三个国君,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而且是“相”,代表当宰相这么高的位置。所以他等于是富贵到极点了。但是: 【妾不衣帛。】 他的妻子,不穿很昂贵的绸缎。 【马不食粟。】 他的马,也不会吃那个很昂贵的马料。 【君子以为忠。】 这些社会上有德行的人,都觉得他非常的忠诚。而且他是一个大官,这么节俭,其实对整个社会是很好的风气。 接着举负面的例子。 【管仲镂簋朱纮。山楶藻梲。】 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这个“镂簋”,就是在器皿当中,都有雕花、雕一些植物,就是很华丽的这些器皿。“朱纮”是大红帽带,就是指他那个帽子,也都是很昂贵的东西。“山楶藻梲”就是指他的建筑物都雕龙画栋,雕刻得很精致,所以等于是他过得很奢侈。 【孔子鄙其小器。】 孔子觉得他太奢侈了,器量太狭小了。因为,等于奢侈了,就已经是不知礼了,没有分寸了。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 公叔文子是卫灵公的一个臣子。“享”就是宴请他的国君卫灵公。而且,宴请的时候,可能也是非常豪奢。 【史鳅知其及祸。】 史鳅从看到这个公叔文子请卫灵公吃饭,就可以断定,他的家以后要有祸患。所以: 【及戍。】 就是等到这个公叔文子的子孙“戍”。 【果以富得罪出亡。】 果然因为太有钱、太嚣张了,国君看不下去了,最后他自己逃亡到国外去了。因富贵奢侈,才惹来这个祸患。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何曾这个人物,他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一个人。他魏国的时候当司徒,晋国的时候当太卫,都是大官。而且一天吃的饭,花多少钱?一万钱。而且一天吃一万钱,在吃饭的时候,还觉得说,夹不到喜欢吃的菜。所以,等到他“至孙”,就非常骄傲、非常嚣张,最后家就败掉了。 另外还有一个: 【石崇以奢靡夸人。】 都是很奢侈的人。 【卒以此死东市。】 太有钱,又很嚣张,最后人家陷害他,就腰斩东市了。而且是他的母亲、兄、妻子等,十五个人同时处死,所以这个真的是招大祸了。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那个时候有一个大官叫寇准,他也是比较奢侈,可是因为他的功业比较大: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人家不好说他,因为他对整个国家贡献算大。但是他: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他很多子孙现在可能都已经败到乞讨,都已经没办法过日子了。 最后讲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还有很多因为节俭而成就他好名声、好德行,因为奢侈而败家亡身的,太多太多了。 【不可遍数。】 没有办法一一说尽。 【聊举数人以训汝。】 就举了这些例子来教诲你、劝勉你。 【汝非徒身当服行。】 “非徒”就是你不但,自己要身体力行。 【当以训汝子孙。】 而且还要把这个勤俭的德行,再传给你的子孙。 【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让他知道,这个“前辈”就指他自己的这些祖先,或者是整个朝代前人的这些风俗。然后,进而效法这个好的风范来处世做人。 这个是我们一起把司马光写给他孩子的《训俭示康》的文章,一起来学习了一遍。最后,我们来考试一下,我们一起把《礼运大同篇》念一遍吧。你们会不会唱《礼运大同篇》的歌?不会。那我们一起朗诵一遍好了。好,我看谁的嘴巴没有动,呵呵。预备,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好,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我看好多人,好几天没吃好饭了。其实这个文言文多读,愈读愈有味道,愈读愈受益。我们下一次考《陈情表》,一篇就好了,一篇就好了。 另外,我们下一次预习的文章,一百一十七页(《古文读本第一集(修正版)》一百二十五页),《左忠毅公逸事》。 我们以前古人讲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父子关系谈完了,我们再来谈一篇古代的师生关系。一百一十七页这一篇文章,加上八十页(《古文读本第一集(修正版)》八十四页)的《师说》,韩愈的《师说》,谈的是为人师之道。这两篇文章我们预习一下。 好,那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付款码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