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9集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九集) 蔡礼旭老师 2010/6/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1-001-009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古文班,古文课这几节主要都是谈到“父慈子孝”的重点。一个家庭当中,父母能够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教育好下一代,我们的国家、社会才有前途。所以《三字经》当中告诉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三字经》这个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人父母对家庭、对社会都有非常重大的责任。而孩子假如没有教好,那这个不能怪小孩。就像我们种一棵果树,这个果子很酸,它的问题出在根。它根不能很好的吸收营养,那当然果子会酸。我们在那里骂果子酸,把这些果子全部都打掉,重长,那可能它还是酸。所以在六十四卦当中,有一卦叫“家人卦”,“家人卦”里面提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是一个家庭的领导者,领导者最重要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那我们要思考到了,现在为人父母的知道怎么当父亲、怎么当母亲吗?所以这个时代对每一个人来讲,首要的问题是先学做人。五伦大道,这些人伦的角色没有透过学习,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样去尽我们的本分,扮演好这一个角色。包含我们在学校教书,那也不是去读几本理论出来我们就会教,为人师表了。所以师范学院里面应该开一门“至圣先师孔子风范”给我们学,他是我们教育界的始祖,跟他学习。结果我们现在华人社会的师范学院不学孔子,可能学的都是西方的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了。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忽略了做人,整个教育偏向于知识跟技能的传授,外国的月亮比较圆,都这么学了。殊不知教育这一块,全世界拥有五千年智慧、经验、方法还有效果的,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都出圣贤人。我们这一代丧失民族自信心,没有承传老祖宗这些伦理道德的智慧,所以学外国,外国青少年问题这么严重,离婚率这么高,结果我们现在的社会也都出现这一些问题了。 这个时代,坦白讲,人都很苦,因为不懂得怎么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怎么扮演好夫妻之间的角色,都不懂了。所以教不好,孩子有问题了,不知道怎么样“夫义妇德”了,所以冲突就很多。 从这些家庭、社会现象,我们再读老祖宗的经典,感慨万分。老祖宗都已经提醒我们了,“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上讲的;《礼记·学记》也讲到,“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义要透过经典,透过父母、老师的教导,才能成就他圆满的人格。 现在这个社会不教道义了,功利主义特别厉害,小孩子从小就受功利影响。那孔老夫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这些欲望给控制住了,教出来的都是小人,哪有家庭社会不乱的道理? 我们曾经听一个出租车司机讲到的,这个出租车司机讲这一段话,是刚好台湾的一位大企业家回到祖国,尤其去看母亲河黄河,刚好经过黄河,让车子停下来。我们整个文化就是靠这一条黄河孕育出来的了,很有感情。所以在老祖宗的教诲之下,感谢天地,感谢这些河川的养育。结果这个企业家躺在黄河堤坝上,在那里听着黄河的流水声,突然那个出租车司机就放声大哭。他也吓一跳,“你怎么了?”他说:“我是突然想到今天早上的一件事,不禁悲从中来了。”“那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这司机说到,这几天刚好他感冒,身体比较虚。因为他很爱护他的孩子,他再怎么样辛苦他都不怕,赚钱,让他的孩子每天可以吃一只鸡腿。结果他这几天生病,他的太太看了不忍心,觉得他营养不够,早上就跟他讲,把这个鸡腿,本来是给孩子每天吃的,拿到先生面前,“今天这鸡腿给你吃吧,补补身体。”结果就要拿过去,就在那个瞬间,他的儿子给了他妈妈一巴掌。这么小的小孩,才读小学而已,打他妈妈一巴掌。夫妻都愣住了,接着孩子讲,“那个鸡腿是我的!”不能感受到爸爸身体虚弱需要营养补充,他的心里面只有什么?只有鸡腿,也就是只有他的欲望。“喻于利”,只想到利,利欲就熏心,把他的良知都给障碍住了。 所以不能怪孩子,孩子本来跟父母是母子连心,怎么教成这个样子?所以再看到这个“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非常遗憾。“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所以现在为人父母者,赶紧要学这些经典、千古文章,才晓得怎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现在的人很努力,每天的辛劳,可能这五千年来,这个时代的人是最辛苦的。花了最多时间工作,花了最多时间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可是得到的效果,孩子却是最不听话,因为你没有用“道”教他,你教错了。而且努力的结果,是幸福指数愈来愈下降,人都笑不出来了。道义人生,每天很快乐、很充实,躺下去就睡着了;利欲的人生,欲似深渊,哪有不痛苦的道理?所以根源的价值观错了,这个人生再怎么努力,完全跟幸福快乐背道而驰。所以孔子这句话,“君子喻于义”,道义人生,他当君子,乐得做君子,一生坦坦荡荡,对得起良心,真乐;“小人喻于利”,每天计较,每天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甚至铤而走险,他哪有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所以老祖宗在《三字经》当中的这些话,《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概论,字字珠玑。“人之初,性本善”,把教育的大根大本找到了,每一个人都有本善。既然有本善,一定可以恢复,一定可以成圣贤。《弟子规》最后一句话也是真话,“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而《三字经》又说到,“三才者,天地人”,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孩子德行成就,甚至成就自己的德行,因为我们是并列在三才之一,与天地同德,是万物之灵。能够把天地无私之德,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完全把它表演出来,是造福万物的。结果现在没有圣贤教诲了,人变成万物的恶魔了,每一年野生动物灭绝的数字很吓人,人类为了追求欲望,把这整个大自然都破坏了。科学家警告,再不改善,地球都不能住人了。这个五千年来从没发生的事情,就这二、三十年就快速恶化。不明做人,那是最大的浩劫,不是自身的浩劫,是全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浩劫。“天为父,地为母”,我们从小受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会破坏大自然? 从我们深入这些教诲,再来想想为什么七零年代汤恩比教授,一个英国人大声疾呼讲出这样的话来。那是大慈悲心,他是为天下着想,人家没有什么种族国家的分别心。这一句话也在唤醒华人,中华民族的儿女,你们在这一个时代是有天命的,是有责任的,要复兴文化,带这个世界走向一个幸福的康庄大道,走回伦理道德的正确道路。 这个五伦,有三伦在家庭当中,父子、夫妇、兄弟关系。在“家人卦”当中有提到的,“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而家道正”,代表这三伦我们都要把它扮演好。五伦当中父慈子孝,老祖宗通达人性,有教育的智慧,知道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而爱的原点是孝道,是孝心。而这个孝是人的天性,那一、两岁的孩子孺慕父母,那没有人教他,看到父母好像是人间最快乐的事情。这样的天性,老祖宗发现了,让这样的天性终身保持,这是教育的第一个目的。 这个话虽然听了,但体会还是要经过一些事情,从一些人的表演,我们体会更深。像翟俊杰导演,一个六十多岁的长者,您看他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说,“我觉得我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一进门还能喊一声娘。”您看他当时候那个笑容,跟那个一岁的孩子,还在学走路,摇摇晃晃看到妈妈那种喜上眉梢的神情,我们从他讲的话当中感觉到了。这真是人生的快乐,心灵的喜悦、满足。 后来我又听到高昌礼部长讲,他当时候已经是山东的高官了,出门的时候背着公文包,走到他父亲面前恭恭敬敬的给他父亲说,“爸,我要去上班了!”那都是一个大单位的最高领导,看到父亲,他那种天性还在,可贵!现在人有官位了、有钱了,对父母讲话大小声,对他来讲是最可怜的事,他的天性已经被障碍得愈来愈厉害。高部长讲,他父亲这么大年纪了,还帮他戴好帽子,“好,可以了!”这父子有亲的天性,不会因为这些外在的地位、财富而有丝毫的改变。 教育的第二个目的,是让这个天性,从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兄弟、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再对一切的人,所谓“凡是人,皆须爱”。再到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一切生命都爱惜,这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同仁有一个孩子去看阿姨家里一只猫生了几只小猫,他蹲在那里看,那小猫真的很可爱。看了好久,他阿姨说话了,“这一只你喜欢,送给你,你带回去吧!”孩子很纯真,你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的意思,他也不会骗人,他也不会心里很想要,还要装着说不要。那是大人干的事,小孩不会干,小孩心里想什么都表现在脸上。所以一个大人心里想什么都表现在脸上,这挺可贵的。结果他就摇头,他阿姨很惊讶,“你为什么不要呢?”他说:“我把这个小猫带回家,牠会很想牠妈,牠妈也会很想牠,牠们都会很痛苦。”这个孩子的话不就把真相告诉我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连小猫他都是这样的心去爱护牠们。所以我们老祖宗这些教诲那不是理论,真的都是通达人性,以至于是自己立身行道体悟出来的人生真理。 家庭和乐就出人才,家庭的和乐,得靠父母很好的当榜样去教好孩子。而我们现在,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这一篇“诫兄子严敦书”,他是当叔叔的人,劝自己的侄子,是东汉马援写的。我看到这个叔叔劝侄子,令人感动,五千年来都是这样。为什么?有一句格言讲到了,“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兄弟不和,那父母是操碎了心,都是他心上的肉。你给父母再好的生活享受都是不孝了,那些东西他怎么吃得下去。“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站在祖宗的角度,我们所有的堂兄弟、表兄弟,全部都是他的骨肉,都是同气连枝。其实堂兄弟、表兄弟在爷爷看来,都是他的宝贝。真的能体会爷爷的心,体会祖宗的心情,那决定爱护族人,族人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那可以是自己挨饿,都不忍心看自己的族人受苦。这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现在人很难了解古人的心,我们成长过程自己都摆在第一位,什么吃的东西、用的东西都是先考虑自己,真的不知道古人那种心境。 林则徐先生,这是民族的救星。他的母亲贤德,他的伯伯家里没东西吃,来找他们。结果他们家也基本上是快没了,就把剩下的给了他伯伯。然后还交代林则徐,林公,那时候他小时候,不可以讲出去,怕什么?怕伯父知道了之后心里难受。 所以古人这种兄弟情义令人动容。再由这种兄弟的情义很自然的内化,出去读书,跟同学也是这种兄弟的爱,到任何一个行业学什么技能也有师兄弟。所以“团结”这个名词,不是我们本有的名词,这是外来的名词。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种伦常关系,就是天性的延伸,同仁之间、同学之间,那不用再教育说要团结了,看到了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所以以祖宗的心,那个胸怀就照顾整个家族。 宋朝的范公,义薄云天,他不只照顾自己家族,整个邻里乡党,包含穷困的读书人,他是以天下为怀。读书人能用功考上功名,德行又好,那就是教化一方的父母官,那多少老百姓受益,都是为整个天下国家培养人才。在“义田记”当中那句话令人深刻,“殁之日”,“殁”是他去世的那一天,“身无以为敛”,买不起棺材,入不了殓,“子无以为丧”,孩子没办法帮他办丧事。因为他不留钱,薪水一来了,赶紧布施给所有家族的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所以他没留钱给子孙,留下什么?“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孙”。这个就是把对整个家族社会的道义留给子孙,太有智慧的父母、祖宗,所以他的后代千年之后还是这么样兴旺。清朝时候,他们的义田是四千亩,范公那时候只有一千亩,他的后代是发扬光大。 所以人胸怀要大,量大福大,范公如是,晏子,贤人啊,照顾自己家族,又照顾母亲那个家族,又照顾妻子那个家族。他这个做得好,他又是宰相,天下人都效法他。这以身作则,愈高位的人影响力愈大,功德无量。 而我们想想,现在这个时代,可能自己兄弟的孩子,我们都没有那一份慈爱心去教他们,“那又不是我的孩子!”那麻木到所以然。这都是自己父母延伸下来的骨肉,怎么可以不关心?而且身为人家的长辈,就是有责任,一言一行都要给他们做榜样看,为他们着想。所以留与儿孙做好样子看,这一份对家族的道义就是好榜样。 而马援先生,他是东汉光武帝的一员大将。汉光武帝是东汉开国的皇帝,因为那个时候西汉被王莽篡权了。王莽他是外戚,是汉元帝的皇后的侄子,等于是皇后那边亲戚的势力。结果势力做大了,当时候这些皇帝年龄都非常小,所以外戚就干政。 我们读到这些历史都很感叹,我想起《菜根谭》第一句话讲的,我为什么对这个印象很深?我一个好朋友他送了我一本《菜根谭》,这第一句就是“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人追求名利之后都麻木不仁,那个都是过眼烟云,有什么好去苦苦追求?到最后落个世世代代的臭名,甚至还有可能是祸延子孙。 我们想到汉朝末年董卓乱政,死的时候老百姓恨,吃他的肉。结果他肚子里的油太多了,烧了好几天才烧完。把他入葬了,老百姓恨他恨得牙痒痒,连上天都不饶过他,入葬之后,被雷给劈开来。所以俗话讲死无葬身之地,造孽造到那种程度真的有这个果报。他的母亲九十几岁了,还要被拉到刑场处斩,祸延子孙之外,他没有后代了,几代统统都诛杀了,祸国殃民,连母亲九十几岁了都得要承担他的罪过。所以弄权有什么意义呢? 人要明理,有一个机会服务大众,要珍惜大众的信任,珍惜国家、珍惜领导的信任,公门好修行,造福于人,这才对,怎么可以弄权? 王莽把女儿嫁给当时候的皇帝汉平帝,汉平帝那时候好像是十二岁左右,他的女儿十五岁,嫁给汉平帝。后来王莽还把汉平帝给害死了,那不把自己的女婿给害死吗?他的孩子王宇看不下去了,想劝父亲回头。王宇从师于吴章,当时候的名儒、大儒,吴章。王宇跟吴章共谋,在自己家的门口涂血,让自己的父亲会想是鬼神给他的警告,让他收敛一点。这个孩子也不简单,用尽一切的心血,看能不能劝父亲回头。这也是“谏不入,悦复谏”的落实。结果王莽没有警觉,反而去调查,最后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把当时候的大儒吴章腰斩。 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有一篇“云敞葬师”,吴章是一代大儒,学生上千人。结果王莽那时候专政,说了,这个是恶人党,谁是吴章的学生谁就终身不能考功名,很多学生马上就不承认是吴章的学生。只有云敞凛然大义去帮老师安葬,公告天下我就是吴夫子的学生。所以当时候也是令人震动、感佩他这一份对他老师的道义。 我们看这个历史,王莽杀了自己的儿子,杀了自己的女婿,要那个权到底要干嘛,所以这个权力使人腐化了。后来他这么干,当然福报很快就花完了,当时候刘家的后代起来恢复汉室,当时候汉光武帝最有威德,他当了皇帝。当然那时候也有很多大臣辅助,其中马援就是他的大臣。 马援字文渊,他是东汉扶风茂陵人,这个地方在陕西兴平县东北方的位置。他消灭了隗嚣,这是东汉初年,天下刚统一,还有一些叛军,隗嚣,他把他平乱了。而且他还出征先零羌,这是边疆的地方,肃清了陇右,陇右在甘肃。边疆安定了,国家才能够治理,不然你常常边疆有战事,那要调多少的人马、兵、军粮,那国家就很难安定了。还平定交趾,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汉朝那时候的疆域非常广,威震南疆,整个南方疆域一大半都是他平定的,他很有威望。拜伏波将军,他的功劳很大,皇上授官给他,尊他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侯爵,加官进爵,很大的官爵。 当然官做得愈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尤其他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他整个家族,要谨慎、要内敛,受到皇上这么好的爱戴,家世这么显赫,假如这个时候又不收敛,行为又不符合道德,那多少人的嫉妒甚至于陷害都有可能会来。 其实人处在高位,当贵族其实也不轻松,是吧?我们以前都想,当皇帝的权力这么大,一定很作威作福。大家有机会去看看清朝的皇帝,每天的日子,三点就起床了,五点要早朝。太子一年放五天假,农历新年放一天,端午节放一天,中秋节放一天,皇上过生日放一天,自己生日放一天,其它的统统读书,下午的时候皇上还要来考,太子跟这些世子哪有那么轻松?大家注意看,清朝皇帝自始至终没有一个是昏君,都是饱读诗书的人。所以清朝的教育很成功,重视教育,而且还编《四库全书》,编《大藏经》。人家是女真族,值得我们感佩。 马援也是国家的栋梁,封新息侯。而他老年讲了一句话,“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句话大家都很熟了。他老人家一生驰骋沙场,这个话很有味道。“穷当益坚”,他人生也有很多挑战,愈困顿的时候,自己的志气要愈坚定,百折不挠。“老当益壮”,虽然上了年纪了,还是时时想着天下,想着国家。而且他说,他应该死在沙场之上,这么有豪情、壮志,然后拿“马革裹尸”,他战死沙场,棺材也不用了,就拿皮革把身体包起来就好了。他说我一生驰骋沙场的人,不能死的时候是在那里奄奄一息,躺在子女的身边就这样断气了,他觉得这样没有豪情。 当然他那个为国为民的心我们要学,他是将军打仗的,我们现在有没有仗可以打?我们现在的仗比他更重要,我们现在这一场仗是民族文化承传复兴的胜仗,这一场仗不打赢,对不起祖先,对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孙,也对不起世界。因为这是全世界的瑰宝,是把这个世界带向一个安定幸福的方向、目标。 这个是对作者马援的介绍。我们接着看,他提到这个因缘。 【援兄子严、敦。】 他说到他的哥哥的两个孩子,马严跟马敦。 【并喜讥议。】 “并”就是都,就是都很喜欢讽刺、讥刺,“议”就是议论别人,讽刺别人、议论别人,都有这个习惯。兄弟之间没有互相提醒,很可能朋友之间也没有互相提醒,所以“人不学,不知义”。这个五伦是很可贵的因缘,假如不懂道理,好像在爱对方,事实上在害对方,都把他引到错误的人生态度去了。这一对兄弟都喜欢讽刺议论人,就偏颇掉了,所以他这个当叔叔的了解到,就非常担忧这个事情。 【而通轻侠客。】 受朋友影响,“通”就是结交。“轻侠客”这个“轻”就是比较轻薄的侠客,轻薄就不稳重,就不厚道。人稳重,讲什么话都很谨慎。我们看孔子有感叹到,朋友之间不可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你议论别人,哪是对人有益的事情,哪是谈这些做人的道义呢?“好行小慧”,批评人批评得很厉害,脑子也是动得很快,很聪明,“难矣哉!”“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学问没有办法成就,事业也没有办法成就,这样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得罪多少人,他怎么去经营好他的事业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人和才能把事业办好,那你首先言语要有修养。所以看他们的这个习惯,又结交了这些不稳重的朋友,所以他担心。 孔子教导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们读到这一段,“好啊,我要多结交一些这些朋友!”其实人生的因缘它是靠感召的,你要感召正直的朋友,首先你要能接受正直朋友的劝谏,正直的人又不是每天在那边讲好听话给你听。所以“闻誉恐,闻过欣”,有这个态度才能结交到正直的朋友,“直谅士,渐相亲”。 “闻过欣”是因,“渐相亲”是果,《弟子规》都是谈因果。这个因因果果相续不断。今天这个人能“闻过欣”是结果,因是什么?因是他父母有家教,教导他这个态度。他父母为什么懂?又是果,上面又有因了,他这个家族承传很好的家道。所以马援写这篇文章,以后他马家的人传不传下去?传啊!诸葛亮“诫子书”,到现在诸葛亮的后代读不读?读啊!所以要向这些圣哲人学,您现在的风范、文章可以传这么久远。所以善学的话,是从这些榜样当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朋友正直才“以友辅仁”,正直的朋友时时提醒我们的不足。我们有念头不对了,自私自利了,他马上提醒,才能辅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仁慈心,成就我们的道业。 “友谅”,“谅”有诚实不欺,也有宽恕的意思。一个人宽宏大量,身边的人都会被他感动,被他这个德行所感染。我们很熟悉的“刘宽多恕”,汉朝一位名臣,他取名字取得好,他的家教好,他爸爸取的。他这个宽恕那不得不佩服。他当官,用牛车代步,刚好老百姓来了,气冲冲的,“你这头牛是我的”,都诬告他,他不生气,马上,“好好,你牵走吧,对不起对不起!”被人家诬告了还给人家说对不起,这是修养处。所以人修养要在这些地方练,今天有一个人撞到你,你要马上跟他说对不起,养成习惯,那个火气就在这个一点一滴当中把它降下去。你说,“他撞我还给他说对不起?”你不站在那里他怎么撞得到?再来,他不撞别人为什么偏撞你?你这样去思考,那也不会无缘无故撞上你。 刘宽有修养,“你牵走吧。”这个农民回到家,他的牛找到了,很不好意思,赶紧牵着牛去谢罪。可能后来还搞清楚了,这个是大人,真的是吓得不行了,赶快请罪,“请降罪给我。”刘宽讲,“物类长得很像的很多,这牛跟牛长得很像也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你哪有什么罪?而且你还帮我牵回来,谢谢你,谢谢你。”不责怪人家还谢谢人家,大家想一想,这个老百姓一辈子都佩服这个大人的德行,回去见人就讲刘大人的圣德,那哪有这个地方不受到他教化的道理?而且他不是用讲的而已,他是真正做出来。 而且当时候的人肯定他的德行,“温仁多恕”,温和、仁慈、宽恕。这是孔子的好学生,温、良、恭、俭、让。而且他确实是让,有功劳了都说是下面人的;这个地方有灾祸的迹象,他马上就自己自责,马上向天地谢罪,“这是我德行不好才让这个地方有灾难。”看到老百姓,就跟他们多聊耕农的事情,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看到年轻人,看到小孩,就赶紧用孝悌的道理来教育他们。确实是随缘随分、尽心尽力的做好他父母官的角色。 他的太太,这么多年来没看过他生气,想了个方法,叫自己的婢女端一碗羹汤,趁着他还没上早朝,穿着朝服的时候端过去,摔倒,把这个羹汤倒在他的身上,看他生不生气。结果当刘大人看到这个婢女跌下去了,羹汤溢出来了,汤是热的,他第一个念头,赶紧扶起这个婢女,“有没有烫到妳的手?”所以圣贤好弟子,念念都是仁慈心。《论语》里讲“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任何情境,你看这样泼他一身的状况之下,仁慈心随时保持。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他们这些圣哲人都是完全落实出来的,才能够让这一方都能效法、学习他的德行。 “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个“多闻”就是见识非常广博。其实人见识多了之后,看事情成熟,度量也会大。因为听了太多的这些好的榜样,人他有羞耻心,他愿意效法。就像我们刚刚一起听了刘宽的故事,有没有宽多了?会学的人边听,圣贤人的精神就领纳在心上了。所以以前这些圣哲人讲经的时候,会听的人听到一半就开悟了,因为他是用真心在听,用真诚清净的心在听。 我们可不能边听边说,“真的吗?这是不是以前的人杜撰的呢?”那就完了。历史怎么可能杜撰呢?在战国时候,史官,齐国的历史,崔杼杀了国君,史官都把它写下来,崔杼连杀了史官家族好几个人,就是照写,杀到那个崔杼手都软了。这是当史官的精神,我们还怀疑历史,这个是罪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不应该的。 这是“多闻”,人交了见识广博的人,他可能会积累非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跟做人做事的好的智慧。所以很多人他假如喜欢听老人讲故事,听长者讲故事,这样的人会比同年龄的这些亲戚朋友成熟,他就是在吸收这些宝贵的经验。所以读历史的人都比较懂事,做事比较有章法,因为他可以从这些历史当中学到。读经明理,读史的人长见识,又积累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经验。 而孔子也说损者有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其实这三个情况刚好跟益者三友都反过来了。“友直”,正直的人,正直的人不会“便辟”。“便辟”就是装饰外表,内心不真诚,那就不正直了,这就变成伪君子。这样的人,左丘明先生也是春秋时候的圣贤人,他很看不惯这样的人,夫子也觉得这样的人很不好。所以左丘明觉得人“巧言、令色、足恭”,这不好,夫子也觉得这样的人不好。其实“巧言、令色、足恭”跟“便辟、善柔、便佞”都是差不多那种人生的错误态度。“便辟”就是“足恭”,就表面很恭敬,内心不真诚、不恭敬。而这样子我们跟他一相处,无形当中就会应付人,就会表里不一。 大家要了解,“学好终年不足”,我们要学个孝道,一年、两年这个心还不能时时能够提起来,但“学坏一日有余”,跟有不好习性的朋友一两天相处,可能那些习性就感染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慎重。所以葛洪的《抱朴子》里面有一句话,“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交朋友就像找老师一样的慎重。为什么?朋友对我们影响大。有一句话讲到的,“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成就我们道德学问,尤其出社会之后,朋友的影响很大。成就学问、成就事业,都受朋友影响。“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亲近有德行的朋友,就好像在雾中、在露水多的路上行走,虽然,“虽不湿衣”,衣服好像没有湿,“时时有润”,那个水气还是在滋润着。所以孔子这些提醒,对人生德行、事业、家业的成败都是关键。我们会交朋友,你的下一代就知道怎么择友,他时时在跟你学。 “友善柔”,“善柔”就是虚情假意,善于逢迎、巴结、讨人喜欢。这就是“令色”,装着去讨好别人,其实这个就是名利心很重,会谄富骄贫,攀这一些有钱的人或者有地位的人,其实这样的行为最让人家感觉到羞耻。可是这种攀求名利也很容易污染人,所以也不能交这种朋友。 大家现在看整个功利社会,好像不知不觉见人这种谄媚的言语就有可能会出现。不要说别人,从我们自身冷静看看自己,有没有看到这个同仁学问比较好,古文可以背好几篇,跟他讲话就很恭敬;其它一个同仁学问没有他好我们跟他讲话就傲慢,其实我们这个习气就现前。真的每一句的提醒,要从心地当中去掉这些内心深处的习染。不然你学传统文化、学圣贤学问都学到表面,看起来很恭敬对人都笑,其实内心里面有不耐烦、有看人不顺眼、有见人过。看起来每天在改过,过还在心里生,为什么?就像拔杂草,看起来拔掉了,拔表面看得到的地方,那个根还在,不只骗了人,还骗谁?骗自己。“你看我都拔掉了,我没有缺点!”其实深处,“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才行。要有这样的心才能打破自欺,才能打破习气使然、浑然不知的瓶颈。 接着“友便佞”,“佞”就是死的可以讲成活的,就是很会巧言好辩,但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学问,那是不是跟“友多闻”刚好是相反?“友谅”,友谅的人他很真诚,他不会去谄媚巴结。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真的不是假的。这些瑰宝好好珍惜,好好深入,能治天下,那治家就更没有问题了。 接着文章说到的: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 马援当时候,先前在交趾,他是在要平定乱事的前线,都还不忘自己的侄子,很可贵。就像曾国藩先生家书,他在平定乱事的时候还是常常给家里写信,真的是齐家治国。写信回来“诫之曰”,告诫他两个侄子,应该也是刚好出现一些情况,抓住这个机会点提醒侄子,让他终身不要忘记。他在信上说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而口不可得言也。】 我希望,“汝”是你,“曹”是辈,汝辈,你们这一辈的兄弟们,这个“汝曹”其实就是你们大家,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好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这个就是做一个比喻,你听到了人家讲你父母的名字,你是听到了,可是你不可能去讲你父母的名字。因为“称尊长,勿呼名”,我们对父母恭敬、对兄姐恭敬,都是称父母,称爹娘,称兄长、大姐。这个称呼在称的过程,恭敬心不知不觉就提起来了。人家问我们父亲、兄长的名字,我们讲出来,全身不自在,好像觉得不恭敬。所以这个比喻让我们去体会到,听到别人的过失可以听,绝对不能讲,就像听父母的名,可以听不能讲。因为讲出来,“口为祸福之门”,这个一讲出来可能是招福招祸,就会有天攘之别了。 所以马援讲到的,他最厌恶的是什么呢? 【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这个话已经讲到这么严重了。我们假如是当子女的,当晚辈的,真的父母讲话讲到这里,你赶紧跪下去认错。因为这个话讲出来的时候,父母长辈已经都操心了,那我们报恩孝敬都来不及了,还让父母每天提心吊胆的,那还得了?所以死都不愿意子孙后辈有这样的行为出来,因为不只这些子孙人生会遭殃,有可能连自己的家族都要遭殃。“德有伤,贻亲羞”,而且你“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你讲一个气愤的话,可能招来的大祸,父母家族都要遭殃。 所以这个“好论议人长短”,我们想想一个人好议论别人,“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看自己的问题就看不清楚。而且你一议论人,可能无形当中人就愈来愈刻薄,不会看到人家的好,专看人家的坏,所以每一天一言一行可能都在影响自己的心性。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的心偏掉了,傲慢了、刻薄了,要赶紧把它拉回来。 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子贡的口才最好。有一天子贡“方人”,“方人”就是批评人,孔子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点,真的夫子爱护他的这些弟子,说“赐也,贤乎哉?”赐,你很贤德了吗?对啊,你够贤德你才能批评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夫子接着说,“夫我则不暇”,我没有时间去论断人家的长短。夫子这个话很有深意。我们从《论语》这一句话去体会,夫子说他“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夫子每一天真的是在自己的心性道德学问上,下大功夫。今天道德没有进步,虚度时光。就像了凡先生《了凡四训》讲的,“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所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所学来的学问,有没有能真正更深入,深度、广度,再把体悟的东西去落实,解行相应,解得愈深,行得愈深,这个“讲”是讲究。 真的,有时候我们都觉得,好像都做到了。你真正静下来去思考,不容易。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你有好的德行、好的优点,你自己有了再去要求别人,你再去要求你的孩子,再去要求你的下属;“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没有了这些缺点,你才能够去劝导别人不要有这个缺点。你自己脾气很大,然后劝别人“你脾气好一点”,人家说,“你也没好到我哪里去。”你根本就没办法劝导人。 那我们拿一张纸出来,就来落实这一句。我现在觉得,比方孩子脾气大、下属脾气大,那“无诸己”,我脾气大还是小?那我们就不能先去要求他们,就先对治脾气了。我们觉得以身作则是德行,那我们以身作则;我们觉得宽恕是德行,那我们有没有能时时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我们做到了才能“求诸人”。 所以就像我们当父母、当领导、当老师,很重要的精神,“君亲师”要做好。那我们今天要去要求别人,我们首先我们自己,君,以身作则;亲,爱护,比方说当领导的,爱护底下的人像亲人一样;师,循循善诱,抓住每个机会点,提升他的道德,提升他做事的能力。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到这些德行,每天都看到下属的缺点,那这一句话我们也做不到了。所以再从这样,每一句你觉得很好的教诲,你都这样深刻的去分析自己落实到什么程度。 包含“见人善,即思齐”,先把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亲人、同仁,你列出来,你从他身上学到几个优点?今天回去,“我列出很多”,还没完,列出来就是“即思齐”了?你列了十条,效法几条?你列出来那叫你的聪明,那是你脑筋转得快可以看得出来,但是不老实,为什么?看得出来还不干。所以这个聪明误人,一问什么都可以对答如流,事实上没有做到。 所以夫子提醒子贡不可以“方人”,夫子自己本身反思的、每天担心的,是一天空过。所以德要修,学要讲,闻义马上要去力行。闻到这些道义、这些对的道德风范,马上就做,闻教便行,不善马上改。我们今天父母也好,身边人也好,现在提醒我们一个问题,确实有这个问题,你敢不敢跟他说,“好,我改给你看!”敢不敢?因为你这句话说出来,又要再力行另外一句叫“凡出言,信为先”。你要有决心,你要有勇猛心,不然这个习气要去,哪有那么容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那不是记的背的东西而已,“绝知此事要躬行”,那每一句你要实实在在去把它落实才行,才能格物。物格才能知致,不然后面那些都是虚的,不可能做得到,要诚意正心都不可能了。光是一个自私自利放不下了,怎么可能真诚对人,常常都在那计较,都盯着自己的利益不放。所以夫子提醒子贡不可以议人长短。 “妄是非正法”,这个“正法”,“正”跟政治的“政”相通,所以就是在论断当时候的这些政治、政策。这样子去批评,有时候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人民对政府的信心,甚至对国家领导人的信心。所以在经典里面提醒,“不谤国主”,国家领导人他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定,老百姓对他没有信心,人心都会动摇。 你说,“可是他们这些政治人物确实有做得不对的。”他有做得不对的,那你批评就对事情有帮助了?他不对,那你对了吗?这都要理智,你要隐恶扬善,你要用另外他能接受的方法,把这些提醒、把这些劝告送给他们,是吧?他有一些人脉关系,或者可以劝谏上书这些方式。你只是批评,到时候大家都是意气用事,没有帮助了。所以好批评人,首先我们自己本身当下那个是不是理智的态度。自己都不理智,哪有资格去批评别人,自己都错了。所以这些都要很慎重。而且,“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不在那其中,不知道那其中人事的复杂跟困难度。所以尽力的能够去提醒去提醒,然后内心里面默默祝福对方,默默祝福自己的国家,这样就对了。现在科学家发现人念力的力量很大,你那个祝福很可能能扭转当事人的心境。 “此吾所大恶也”,这个是他觉得最厌恶的行为,这个影响的面太不好了。而且这种议论当中,我们对人、甚至对政府会失去信心。其实信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也好,或者整个社会能不能安定的基础。你夫妻不信任,每天就疑神疑鬼了,这还有好日子过吗?我们不隐恶扬善,净讲那些不好的,那个信心统统被我们这好论人、好谈论批评都给搞乱掉了。所以在团体当中也不能都是在批评哪个领导做得不好,为人下属你要用理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孝经》第十七章“事君章”就是侍奉领导的态度,“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好的理念赶紧尽力的扶持,带头做好;领导有不足的,用善巧方便,“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去提醒。 而人与人这个信心其实是很容易受影响的。曾子是孝子,他的妈妈咬一下手指,他马上可以母子连心,赶紧赶回来。妈妈怕朋友等,很厚道,他赶紧回来就可以招待朋友。这样的母子关系,《新序》里面有一个故事提到的,有一个人告诉他妈,“妳儿子杀人了!”她说不可能。接着又第二个人说,“妳儿子真的杀人了!”她说不可能。心里面已经稍微有点小波浪了。第三个又有人说,“妳儿子真的杀人了!”他母亲就紧张了,就赶紧匆忙的走开了。所以不能常常去论断、批评人,这影响太不好。 孔子也有四恶,“恶称人之恶”,称别人的恶;“恶居下流而讪上”,处在臣子的位置去批评领导者。这些都是圣人,这些贤者,他们对人生很高的见地。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其实你们都知道我非常厌恶这样的态度、行为,就是这些“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你们其实都清楚,可是我为什么还要“复言”,就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再提醒呢?这里又做了一个比喻。所以当老师的人、当长辈的人、当领导的人,要很会比喻,很会讲故事。真的,为什么?现在的人理解力比较弱,从小到大灌太多知识了,理解力、领悟能力都被填鸭填坏了,所以用故事他比较能去感受。所以这里举了一个父母嫁女儿,“施衿”,“衿”是佩带;“结褵”,“褵”是佩巾,这个都是嫁妆。然后边在给女儿戴上去的时候,边在那里:“妳过去当媳妇了,当太太了,哪一些事情妳可要记住,一定要尽好自己的本分。”这个女儿坐在那里,妈妈帮她打扮,“妈,您已经讲第五次了。”“您已经讲第十次了。”就是这种心情啊。 “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这个“申”就有不断提醒的意思在里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就是一定让你们这一生都不能再忘记了。所以我们读到这里,不能糟蹋圣贤经典当中的叮咛,不能糟蹋了父母、长辈,所有这些师长们给我们的提醒。 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付款码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