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10集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第九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10/1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学问都是靠滴水穿石之功。好,我们接着下一段经文。 在刚刚讲到的,老师怎么回答学生的问题,确实是要有智慧,看事情要洞彻的很深入,才能引导学生看到一些真相。不然有时候容易看事情看到表象,看不透彻。那当老师的人,他看事情就要看到根本,看透彻。 在我们课本六十一页,因为刚刚讲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真实的学问,看事情都是入木三分。我们看到,“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如何?”怎么治理一个国家?国家,“治本在得人”,因为国家最重要的要有栋梁之才。所以孔子回答,在于一个领导者,“在于尊贤而贱不肖”,他尊重贤德,起用贤能之人。而且这个“贱”就是能够远离不肖之人,不去用这些奸邪之人。 就像我们之前跟大家提到的,“出师表”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就是西汉兴盛跟东汉末年会衰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亲贤臣,远小人”。你反过来,“亲小人,远贤臣”,这个国家就完蛋了。所以这里点出了,“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马上提出来了。所以这一些学生,都很用心在学问上,不然他问不出这个问题来。他常常把这些道理,跟他所遇到的这些事情,好好去思维,去印证,这个叫解行相应。这些学问都是在生活、工作、处事当中去印证。他就觉得,夫子你说尊贤贱不肖,可是范、中行氏,这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这个中行氏,他很尊贤而贱不肖,他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刚刚夫子说,让一个国家兴盛是尊贤贱不肖,可是他做了,为什么他的国家反而灭亡? 大家有没有遇过,你给学生讲一个道理,然后他马上举一个反面的给你?你假如没把这个事物看透,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接着孔子讲,“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他是做表面工夫。所以看事物不能看得太表浅。他虽然尊贤,他不去用他,那他不是真正尊重这些贤德之人,他也不是佩服这些贤德之人,他是什么?他是好这个尊贤的名。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也是好这个尊贤的名,但是没有好好听孔子的话。跟太太出去了,太太跟他坐在车上,让孔子坐后面的车,这哪有尊贤?这个叫什么?这个叫好色胜过尊贤。那这个德行就不可能成就了。难怪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般人没有远大的志向跟坚定的决心,往往被习性所牵,最好的就是女色。有提到,“食色,习性也”。人很难伏住的是色跟食欲,这些欲望。所以儒家强调窒欲,欲望要懂得节制,欲望不懂得节制,对人的身心一定有损害。所以以前的人懂,现在人把好色当作享受、幸福。以前假如好莱坞看很多的话,铁定价值观受到它的影响,有没有?其实以前的女子都知道色要节制,所以对先生都懂得要助他的德,要善巧的,不要让先生纵欲,这些以前的人都懂,现在人没这个概念,反而觉得那个是人的追求,所以这个认知扭曲的很厉害。现在最好的夫妻是共同心灵成长,那这个就是难得的因缘,所谓“领妻成道,助夫成德”。欲望要节制,因为欲似深渊,不懂得节制,他就会愈来愈纵,愈控制不住,就不好了。 所以“尊贤而不能用也”,他好那个美名。“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表面上都是排斥这些不肖之人,可是却没有把他们赶走,偶尔可能还去找他们玩乐玩乐,但是在台面上都表演得好像很远离这一些人。所以“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贤德之人,看他样子是好贤,来到他们的国家,希望能够实行仁政,但是一接触久了知道,有名无实,都是做样子的,所以就会觉得这个国君很不应该,怎么可以是伪君子,“怨之”。“不肖者”,这些德行不好的人。“知其贱己”,他其实,这个国君也是不尊重,不会重用我们。“而仇之”,不肖的人,爱憎很分明,他看到自己不能被重用,亲近了有权利之人,他会借机造反,所以“仇之”。 大家有没有听过“齐桓公榻前问相”?齐桓公快死了,躺在病床上,问管仲,谁可以做宰相?结果问着问着,齐桓公提出了三个人,他们三个人能不能做宰相。易牙、竖刁、开方。 易牙是个厨师,他的孩子生出来,把孩子煮给齐桓公吃。因为他问齐桓公,你有没有吃过婴儿的肉,他说没有。煮自己的孩子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说这样的人可不可以做宰相?诸位学长,可不可以?齐桓公还是没搞明白,都被表象骗了。管仲跟他讲,他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了,他会爱你?违背伦常,“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接着他又说,竖刁,他为了进宫中陪伴我,他自己自残,变成太监,他对我可忠心了吧?管仲又说,一个人最疼惜的是他的身体,他能舍掉身体,一定有更大的目的,是你不知道的,所以这个也不正常。 再来,开方,他说他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他居然来陪伴我。然后他父母死了,他都不回去奔丧,还在齐国陪伴我,那这个人够忠心了吧?管仲接着说了,他说,他连父母都不爱了,他怎么会爱你?因为他是小国的王子,可是你齐国是万乘之国,他的目标是大国的王位。 这一些故事听着听着,我们要从中学到判断的能力。女孩子找对象,可不可以从这个故事得到启发?可以,你要先看看他孝不孝顺父母。他每天陪你玩乐到三更半夜,你说“真爱我”,胡涂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你说现在的人,其实跟这个故事讲的齐桓公,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个易牙杀子奉君,孩子可以不要了,侍奉君主,为的是什么?权利、名利。大家想一想,现在的人有没有为了争名夺利,多赚点钱,连下一代都放弃了,有没有?没有杀啦,没那么严重,其实也有。现在为了自己的欲望,堕胎,生出来马上就把他扔了。你看人现在,欲望打开了,人性都受到很大的扭曲了。竖刁。当然没有去做太监了。可是你看现在的人,为了名利,身体都搞坏了,让父母担心得不得了,有没有?爸爸、妈妈在家里:“哎呀,几点了,都还没回来。”这都是在伤害身体,让整个父母、家人担心受怕。开方,不理父母了,就为了追名逐利,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社会就更多了。很多地区,老人都没人管,都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可能孩子在大都市,房子好几间。所以这一些行为都是不妥当的。 但是齐桓公为什么判断不出来?这里是一个重点。《大学》讲,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他心不正,判断不清楚。为什么?他很喜欢吃嘛,他很喜欢玩嘛,他很喜欢人家都讲好听的:“哎,我的心中只有国君你。”他喜欢听这个。所以欲令智迷,看不清楚事物。管仲给他分析完,不能用。管仲一死,受不了,想吃,想玩,把这三个人找来了,找进宫,用了他们,死无葬身之地。三个人作乱、把权,结果齐桓公死了六十七天,没人发现。尸体腐烂,尸虫流出宫外,才被发现。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领导者,用人是重点。用的是栋梁之才,国家可以发展得很好;用错了人,国家要败就很快。所以,孔子分析了,“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贤者也对他不满,不肖者要找机会先下手为强。“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他虽想不灭亡,也不可能,还是得灭亡。所以看事情就看得很深入。 好,我们接着看经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是非常有高技术的工匠,用“良”来赞叹他。良好的冶铁、冶金匠;“冶”是冶铸这些金属,来做成器皿,它可能是金、铁、铜,都有可能。他的孩子要学习他的技术,而他怎么教他的孩子?这一段其实也是讲到,一个教学者如何来教导、陪伴学生,扎好他的基础,扎基础很重要。 我们想到一句格言,格言提到,房子,要能够长久,要看它根基扎不扎得牢,地基打不打得稳。树要让它能长成参天大树,要看它树根稳不稳固。所以打基础是很关键的。而良好的工匠,冶铁匠,他先让他的孩子学习补兽皮衣。那个皮衣都很大。 为什么补兽皮衣呢?因为在补兽皮衣的时候,第一个,他要熟悉火性,他必须用火来烤。而冶铁,那就是要用高温的火来烤,因为冶铁、冶金,难度很高,技术要非常纯熟,他得要有一些基础,才能做这么难的事情。你说让一个孩子一开始就学这么危险、难度高的技术,不容易。先第一个,学做兽皮衣,他熟悉那个火性,这样子,他这个能力就可以迁移到以后冶铁。而且,那个兽皮要补起来,慢慢慢慢,一片一片把它补好,那要很细致。而冶铁,也要有这样的能力,才能把器具做好,所以等于补兽皮衣所具备的这些能力,都可以转移到他之后冶铁。 这个也是很用心去观察,整个要达到这么高的能力,他首先要循序渐进,把他培养起来。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很好做弓箭的工匠,他的孩子要学习他的能力,首先先学做簸箕。那个簸箕是用竹片去做,它比较软,弓箭是用木头,那个难度就高多了。所以首先他学做簸箕,对力学他就愈来愈敏感。有了这个基本能力,紧接着再学更高难度的做弓箭。 接着,这一匹马第一次驾车。 【始驾马者反之。】 “反之”就是把牠绑在马车后面,跟着马车走。那牠跟在后面,整个速度,牠就慢慢熟悉了。 【车在马前。】 牠先熟悉这些老马是怎么在拖车的。那这只新马,牠就可以在这个车后面,多观摩前面的老马是怎么拉车的。牠慢慢的看熟悉了,让牠再去拉,牠就不会那么困难。这都是让牠的能力是循序的培养起来。因为我们刚刚才讲到,不可以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个“孙”就是循序渐进,把他的能力培养起来。 【君子察于此三者。】 君子能观察,举的这三个例子。 【可以有志于学矣。】 一来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懂得先扎根,扎基础。其实有志于修身、有志于追求智慧的人很多,但是在求学的过程当中,真正能提升的人不多。因为学习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奇怪了,很认真学,也学了不少年,感觉到烦恼没减少,法喜没增加,学不上去。这个学不上去的状况,不只是求智慧会有这个情况,以至于所有,包含学艺术,学书法、学古琴,学这一些可以陶冶性情的艺术,都会感觉好像有一个瓶颈上不去了,那都可能是因为根基没有稳,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就硬要往上。这个就好像根基不牢,树就拼命一直要长,可能风一吹,连根都会拔起来。所以这个扎根重要。 所以师长讲到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花果,《弟子规》是根本。道家的《道藏》是枝叶花果,《太上感应篇》,这个因果的根在这里。佛门,三藏十二部,这些大经大论是枝叶花果,《十善业道经》是根本。但是我们冷静看看,几个人老老实实的在根本上用功夫?我们都知道,花瓶里的花好不好看?好看。喜不喜欢看?喜欢看。能看多久?有时候我们就为了那几天好看,打肿脸都怎么样?充胖子。但是终究它是没有根,它没有办法不断增长。所以修行不要装好看,修行一定要打破自欺,不要欺骗自己。自己的根基牢不牢,老老实实面对,老老实实去下功夫。大家看那个挖地基挖很久,挖老半天,怎么都没有看到建房子?可是等它地基打稳了,那房子建得就快了。所以不能求快,得求稳,得基础打好。 我们看很多学艺术的人,也是会出现这些情况。他已经有表演了,人家给他掌声了,他很高兴,可是没办法突破。建议他,你还要再回到基础继续下功夫。像唱歌的,你还要回去“啊、啊、啊、啊、啊”。你说他啊不啊?真的,人只要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他就不肯再屈下来。能屈才能再突破,再伸。 所以真正点出我们根基哪里有问题,那是真的爱护我们,不只给我们讲好听话。所以荀子讲,“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媚我者,吾贼也”。“非”就是指出我们的不足、习性,指得非常准确,这个“当”就是适当、准确,这个是我的好老师。“是我而当者”,这个“是”就是肯定我非常恰当。当然人也需要鼓励,所以肯定、鼓励我很恰当,这是我好的同参道友。我没有那么好,都讲得很好,尽讲好听的给我灌迷汤,“吾贼也”,就贼害我了,让我认不清自己,认不清就没办法改正、进步,还觉得自己挺不错的。这叫“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吾贼也”。“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就“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而这个扎根,不是说我们读经读了几遍,听经听了多少小时,就是扎根扎好了。读经、听经是手段,不是目标,是透过这个手段扎好德行的根基。那怎么看根基牢了?就是能把习气去掉,这个才是扎根的实质,能把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去除掉,这是真扎了根。 而要去除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一个很关键的学习状态:解行相应。把理解的道理在哪里行?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落实。一落实了,马上对照跟道理之间的差距,然后把它改正过来。所以这个行在哪里行,在跟一切人,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哪些习气,然后勇敢的去对治它,这根才扎得下去。而且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不可以手软;对别人要厚道三分。 所以在处众当中,发觉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种学习心态才扎得了根。“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好,所以这里提到,君子能够观察、洞察到这三者,就是教育孩子循序渐进,扎好他的根基。能洞察出这一些关键点,那就可以从自身,怎么去好好学习,进而去辅助学生,也能学得好。立定志向,能自己学好,也能把教学教好。 有一句俗话叫,“强将手下无弱兵”。马来西亚没这一句吗?你们这里太久没打仗是吧,这句话不流行,这是好事。好像还有一句话叫,“狮带群羊羊亦狮;羊带群狮狮亦羊”,绕口令。一只狮子带着群羊,训练牠们,羊也变狮;羊带着群狮,这个羊训练群狮,狮也变成羊。所以从这里看,人跟随的领导者很不一样,这个领导者假如是非常有格局的,都是一心为社会的,我们的子弟跟着这样的领导者,那他的格局、见识就不一样。假如他跟着这一个领导人是小鼻子小眼睛、守财奴,那可能我们的子弟跟着这样的领导人学,可能一些不好的习气就学到了。所以真正,父母,还会协助孩子找工作,了解他的工作状况,看他跟的领导人好不好。 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大家会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认同传统文化的企业家,我们在大陆遇到很多,那你们就有因缘,以后孩子有这个缘分可以到这些企业去工作,这也是造一个好的缘,是吧?现在,因为有人的因缘,都是自己的心去感召来的,我们一心为文化而付出,就会认识很多同样有这样使命的人。到时候甚至是这些企业家,看你的孩子都在学习传统文化,他主动来跟你要人,那你就做得更成功了,是吧?好像你们都不着急,这个皇帝不急,好像我比你们还着急。你现在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扎这个德行的根基,那你以后的孩子,他的德行、他的整个风范,一定跟他同年龄的有非常大的不同。真正有见识的领导者,他一看就知道了。你的孩子就有无穷的机会去发挥了。好,我们看下一段。 【古之学者。】 古时候的学者。 【比物丑类。】 他会比较事物,它的相同或者差异的地方,他去做比较。然后藉由这个比较体会到的,再去触类旁通一些道理。所以比较事物,这个“丑”,在这里意思也是比较的意思,就是比较这些物类。接着具体说出来。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这个鼓,这个乐器,它不属于五声。音乐里面的五声是宫、商、角、征、羽,你们没听过吗?你们初中音乐课有没有在打瞌睡?宫、商、角、征、羽,就是Do、Re、Mi、Sol、La这五音。“鼓”不属于这五音,可是这五音没有得到鼓的配合,感觉就不是很,音乐那种和谐,好像还缺点什么。有了鼓的配合,更能够彰显整个音乐的和谐。用这些譬喻,慢慢把主题给引导出来。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这个水不属于“五色”。色彩里面,“五色”是青、黄、赤、黑、白,叫五色。青是属于蓝色,青黄赤黑白,五色。水不属于这五种颜色,可是在画画的时候,这五种颜色没有得到水的调和。这个“不章”,就是画出来不鲜明,颜色没有那么好看,这个“章”是鲜明。所以我们看国画一定都要配着水来画。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这个学习、教学,它不属于“五官”。“五官”是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个很重要的官员。司徒是礼部;司马是管,应该是管兵部、军队的;司空是管工程的;司寇是管司法的;司士是管监察的,就是后世称的御史大夫。这五个职位,学习,不属于这五个职位,但是假如没有透过学习,这些官员的德行也出不来。 最后讲到: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老师这个身份,他不属于“五服”。“五服”我们之前,“陈情表”有讲到,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依据亲疏不同。像父母是斩衰,是三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七个月;缌麻好像是五个月是吧?就是比较没有那么亲的,这是五服。 老师虽然不属于这个五服,但是五服假如没有得到老师的教导,他们也不懂得这些伦常之理,就不亲了。我们现在去留心,现在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很多兄弟不亲,甚至像仇人。父母病重了,他不闻不问,这个都是缺乏教育,才会产生这些情况。 而虽然老师不属于这五服,但实质上是属于斩衰里面,父母之丧是三年,服丧,古代,对于老师是心丧三年,还是服丧三年。 这个在夫子去世的时候,他的这些弟子,在他的墓旁守丧三年。有一个学生子贡,因为夫子去世的时候他不在,他在外地做事,赶不回来,他非常遗憾。所以回来以后,他守了六年。子贡很伤心,所以他赶回来奔丧,他手上的那一支树枝,他就插在地上,然后他很伤心一直流眼泪,结果后来那一棵树,那一棵树枝就长起来了。大家去孔庙的时候,会看到子贡当年奔丧的时候,插下去的那一枝树枝,后来是长出来了。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好,所以这一段里面也是彰显老师他教育人民,懂得这些伦常道德的重要性,才能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才不会发生五服、伦常都不亲的现象。好,接着我们看下一段。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君子说道,一个人有很高尚的德行,他能做很多事。一个人德行很好,他谦退,他尽忠,他很有悟性。所以其实他要学什么很快,学得就很好,他很多潜力慢慢都能发挥出来。所以这个“不官”,他慢慢的触类旁通,他的能力不局限在某一个职位上。甚至于你不给他职位,他一样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我们看孔子就是很好的榜样。孔子叫“素王”,他没有官职,称孔子是素王。而且,司马迁先生作《史记》,就把孔子列在世家。孔子没有职位,列在世家。世家其实就是诸侯、国君那一个地位的,其实就是对夫子他的德行、跟他的影响的一个肯定。而且孔子不只是对当时候人的影响,他还对世世代代,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 所以有一句诗说到:“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在整个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会发生一些一般当时候觉得惊天动地的事情。有一些战争,死伤几十万人,这些奇特的事情,几行、几页就记完了。所谓的千古英雄,驰骋沙场的、位极一时的,其实现在都化成黄土了。这么多几百个君王,那个时候都是整个天下他是最大的,没有人不认识他。但是,请问大家,皇帝你认识几个?现在,统统埋到黄土去了。甚至于人有权力之后,可能都会放纵、会造孽,“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有权力而没有智慧没有德行,那造的都是万劫不复的罪业。 “千古英雄一窖尘”,你看那个时候楚汉相争,刘邦、项羽。项羽厉不厉害?百胜将军,驰骋沙场,他没有福报,打赢这么多场,最后一场输了。刘邦,是常常打败仗,结果最后一场赢了。人家有福报,他当皇帝。项羽怎么样?自杀了,在垓下自杀。他自杀的时候,还造了一个孽,什么孽呢?怪老天爷。这个在《史记》里面记下这一句话,我觉得很有味道。司马迁不是普通人,点出来的都是重点。我们一讲到项羽只记得那一句话叫“无颜见江东父老”,这句话不是重点,这一句话是面子放不下。修道之人,面子是障碍。反而是司马迁这一句是重点,指出来,项羽自杀以前说道,“是老天爷要灭我,不是我不会打仗。”有没有道理?他造了这么多的孽,最后还说“不是我的错,我很会打仗,是老天爷不配合我,要亡我。” 我们看《德育故事》看出来,项羽太傲慢了,而且残忍。仁慈的人才能得天下,他违背仁慈,烧了很多东西,杀了很多的人。尤其对忠臣,他脾气太大了,杀忠臣。有一个刘邦的臣子为了救刘邦,穿着刘邦的衣服,然后从东门冲出去,把楚军的注意都引过去了,然后刘邦再赶紧从西门逃走。这样不怕死的忠臣,项羽抓到了,把他活活烧死。你说假如项羽那时候说,这样的忠臣太不得了了,奉为上宾,可能楚汉的历史都要改写。 这个还不是一件,在《德育故事》又看到另外一则:有一个臣子辅助刘邦,结果项羽把他的母亲抓来了,要逼那个臣子过来归顺我。结果他的母亲,帮他儿子传话的人来到之后,跟那个人讲了话,“绝对不能让我的儿子违背他的主子。”说完自己自杀。我们看到说,以前的女子,那个贞烈令人动容!不愿意她的儿子违背道义,自己自杀,你说我们光听了都已经是肃然起敬了,项羽居然把她的肉煮来吃,你说那每一个行为都是失人心!所以再大的武功,再大的福报,统统被他给折完了。所以司马迁厉害,天子是“本纪”。《史记》分为几个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个世家就是指王公大臣,本纪是指天子。孔子不是诸侯,把他列在世家里面,素王,这都给后世做表率,点出来真正有影响的是孔子,他比任何一个诸侯影响力都大。虽然他没有那个名分,把他列在世家。项羽没当到天子,但是把项羽列在本纪,给后人觉悟,这个人是绝对有福报跟能力做天子,他为什么没做。 所以这个“大德不官”,一个人真有德行,他对家、对社会民族,不管他的因缘如何,他都能够利益社会,不是说执着在一定有一个官职。 而他的能力,也能做很多事情。我们看孔子,他管了不少事。孔子以前好像管过牛,管过一个大夫家里的物品,又管司法,又当过县长,做什么都做得非常好。而且做任何事情,是“德才兼备”做得好,但德一定在才的前面。 现在很多领导者用人,“用这个人是挺老实的,但能力比较差;这个人能力很好,很有才华,用了马上我的工作比较顺畅,可是他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诸位学长,要用谁?“才德论”我们研究过没有?这个在讲君臣关系的时候,我们再好好来研究这一篇文章。“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大家注意去看很多世界的大公司,都不是被傻傻的人搞倒的,都是被那一些在知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搞倒的,大家注意去研究看看。为什么?这些人太聪明,太有才华,领导人一看,爱不释手,就用了。用了之后,都不知道他背后搞什么,最后就完蛋。 所以要用稳当的人,虽然傻一点,早晚会开窍。为什么?因为他有德的基础,你得用心去培养。人生不要常做没把握的事情,做没把握的事,提心吊肝,不是胆,连肝都吊起来,睡不好觉,肝脏受损。 好,其实我们看,很多父母,他假如生了几个孩子,往往最喜欢哪一个人?聪明的。那个比较憨的,“笨!”结果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那个聪明的都不回来了,出国留学,拜拜,享受他的去了。他才华高,自我中心很重;往往是那个傻傻的,还在旁边陪着你。这个父母还说“真烦!”但他就是不走,为什么?他知道,这是做人应该尽的本分。台湾的电视剧,都有拍过这样的片子。母亲养了三个孩子,那个最聪明的,统统不回来;学历最低的,高中都没毕业的,最后留在她身边。 所以这个“大德不官”也提醒我们,有志于学,要以德为本。甚至于学问都要以德行为本,点出来重要。一个人有学问,讲话辩才无碍,口若悬河,而没有德,他会过河拆桥!我们看民国初年,那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人,统统是从小读古书的,所以他的文章才能写得这么好,他的学识才能受肯定。可是这一些人却要毁掉文言文,你说他有没有学问?你跟他辩论还辩不过他,可是他德的根基不牢。所以有才华,有学问,有学历,而没有德行,他可能是一个家的败子,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祸害。德摆在这里,太重要了。 接着,“大道不器”。大的道理,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地方它才可以用,那就不叫大道理。我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而人要通达大道,他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他得要悟性不断提升才行。所以这个“大道不器”,也是强调学问要能触类旁通,他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那我们看,一个人有道德,又有学问,又触类旁通的学问,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那这个老师就功德无量了。大家想一想,能培养出一个范仲淹,这个老师功德大不大?那这个范仲淹他就可以影响、教化一方,可能可以振兴整个国家社会的风气。 接着我们看,“大信不约”。一个真正诚信的人,不一定需要契约。其实说实在的,当拿出契约的时候,也就代表人不诚信了。我们都觉得,新的东西很好,请问大家契约出来了,是什么意思?是人违背信用的多了,必须有契约。 当“儿童保护法”出来的时候,代表什么?不是好事,那叫乱打孩子的人太多了,才会出这种法律出来。乱打孩子那是发泄情绪,那不行。可是往往法律出来的时候,法律它只能照顾到一个角度,可能对另外一个角度会造成很大的流弊,它不一定能看到。 防微杜渐很重要。今天小朋友很聪明,知道“儿童保护法”,他可以跟他爸说,“你敢碰我,我告你!”那请问大家,假如发展成这样了,父母能教孩子吗?像台湾,不能打学生。打学生,依照报纸,碰一下好像都要几十万。那你说这样的规定好不好?其实到那个地步了,都不用讨论好不好了,讨论不清楚。他都已经偏离伦常的轨迹太远了,才用法律在解决问题。人就拿着法律去放纵自己,去要求别人,那就麻烦了。 我有一次刚好到乡下去,我们见到一位长者,家里很多古书,线装书。我们算还有点识货,看到线装书,那都是很难得看到的宝典,翻得很欢喜。“老人家,能不能借我们回去看一下?”老人很高兴,为什么?遇到知己,没有碰到人看到线装书这么高兴的。“好,那借给你们看,不过要小心,这个是我们传家之宝,你不能给它弄丢。”老人也是叮咛了几句。我们又怕他担心,“不然这样好了,我们写一个借条。”我们想这样是安他的心,写个借条。刚说完,老人家眼睛瞪得很大,“你刚刚说什么,你说的是人话吗?” 大家看,这个“信”字是会意字,一个人讲话,叫信;一个人讲话了不守信,他讲的不叫人话,他已经没有做人的基础。所以这个信字,老祖宗发明这个字很有味道。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对这个信,讲到很多重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没有信用了,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没人相信你,人民也不可能效忠你。 现在问题大了,给小朋友心理测验,问他很多问题,结果小朋友反映出来,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爸爸、妈妈讲话不守信用。哇,一个孩子从小就觉得父母不能信任,你说他这一辈子要信任谁?他还会相信人跟人能诚信吗?我们为人长辈,忽略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其实每一个细节都是德行的表现。 曾子杀彘,杀猪,这个故事大家听过没有?是啊,他的太太随便一句,“你别吵了,你不吵,回来给你杀猪,吃猪肉。”就哄他的孩子,孩子就不吵了。结果去买了菜回来,看曾子在那里准备杀猪了。“哎,我跟孩子开开玩笑的,哄哄他的,你还真的?”曾子讲,那怎么可以欺骗孩子,父母都不演出诚信出来,那孩子怎么学? 而古人的那个诚信,甚至是不落在契约,连话都没讲出来,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守住这个诚信。 有一个大陆的男士,他跟一个女子谈感情,结果这个女子刚好发生意外,瘫痪。他们都二十出头而已,瘫痪以后,他们都还没有谈婚论嫁,他就照顾这个女子。 而且在大陆,跟马来西亚不一样,大陆有春夏秋冬。其实马来西亚也有春夏秋冬,而且马来西亚是一天就有春夏秋冬。所以大家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你可不要掉以轻心。“反正这里又没冬天,怕什么。”不对,七点以后,晚上七点以后风很凉。你假如十一、二点在外面,风吹啊吹啊,保证你受寒。早上七点前,晚上七点后,寒气都是比较重。你要出来散步,最好是太阳公公出来以后,比较不容易受寒。 大家看,夏天,那个女子已经瘫痪了,躺着多痛苦,得要给她载冰块,那个冰块都几百公斤,骑脚踏车,一个小时载回来。冬天很冷,零下,载煤炭。就这样载了多久?三十多年。结果他自己也要适婚年龄到了,二十几岁,后来父母催他结婚,他没有去结婚。最后谁下令叫他结婚?那个女子叫他结婚,“你再不结婚,我不理你了”,他才结婚。结果结了婚之后,那个太太很不简单,陪着他照顾那个女子,这是助夫成德啊!他的丈夫这种信义的美德,她欣赏,不嫉妒。她太太说,“他能对这个女子这么好,对我也不会差。”这叫判断力。后来,连她的女儿都当这个女子的义女,她认她做干妈。两代人守这个信义,真不简单,“大信不约”。 而一个读书的人,什么是读书人?胸怀天下安危叫读书人,叫不愧对读圣贤书。我们读四书,《大学》出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们老祖宗很可爱,不讲国,讲什么?天下,胸怀很大。甚至提醒我们,“覆巢之下无完卵”,天下出问题了,我们还能好吗?所以胸襟气度都很大,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大信。这个信是对天下、对人民的一种承诺,一种使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以前的人对家族多有道义,尽心尽力帮助整个家族。他一个人的俸禄,几百口人在用。范仲淹、晏子,这些圣贤都做到。有没有契约?没有。完全是这种诚信,这种道义。 所以在四千五百年的纲领里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后是笃行。那个笃行一开始就是“言忠信”,成就德行,诚信很重要。诚信,尽忠,守信的人,一定尽心尽力完成他的承诺,“大信不约”。这个人有使命感,有责任感,叫慈悲为本。 再来,“大时不齐”,他有这个使命了,他要去利益大众,他可以效法天地、天时,它有春夏秋冬,这个“不齐”就是天地滋养万物,它会因万物的不同需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实这个用在教育里面,也就是能因材施教。 所以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天,大自然,利益万物,平等利益万物。圣人之道,他有这个使命感,为天下兴亡努力,但是绝不争任何名利。而且,洞察这个时代的需要,洞察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去协助他,这叫方便为门,观机,“大时不齐”。尤其从事教育的,因材施教是重点。 所以能洞察这四点,可以有志于自己的学习,以至于从事教学工作。就能知道,学习跟教学的重点,要以道德为基础,再增长学问。要成就孩子的志向、使命,而且要让他能体恤他人的差异,体恤因缘的不同,可以善巧方便的去利益大众。所以假如学的人是这样,教出来的人才都是这样,那这个对家族、对社会的利益就很大了。 后面讲的: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 夏商周这些先王,他们祭祀河川,都是先祭祀河,最后再祭祀海,为什么?因为河是海的源,因为河水汇集才成为大海。就像一个学生有成就了,他前提是他的老师培养他。有状元学生,不一定有状元老师,但是没有这个老师用心去教,那就不会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 【或委也。】 是指河川汇集之后,水流聚集之处,其实就是指大海。从这一段叙述就可以感觉得到,我们的先人特别重视根本。所以最后讲: 【此之谓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其实世间,我们所接触一切人事物的道理,都一定有根本。我们祭祀祖宗,因为祖宗是我们的源头,是我们的根。而这个“务本”,我们最后用在这一篇文章的总结,什么是学习的本?什么是成为一个人师的本?那大家回顾一下整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什么是本?尤其后面提到的都是教学,师者应该具备哪一些德行、能力,这个都是我们要从事教育,要找到这些本。 我们看,这整篇文章,提到立志很多。学习者要立志,教学者一定要先立学生的志。有志了,这个学习的方向、目标才清楚,才正确,所以“离经辨志”。 再来,学习一定要恭敬,“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一个学习者,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大家回去再找一下,强调这个敬字好多。“博习亲师”,那亲师就是恭敬。“敬业要群”,那是尊重学业。后面还用天子呼应,“师严而后道尊”,皇帝都尊师,这个敬就是学习的重点。 而一个好的老师,他要能启发学生,他要有智慧去启发学生的悟性。再来,他也要很懂得譬喻、善喻。其实这个都是因为了解学者现在的程度,你不用譬喻,他很难去感受,这个都是慈悲的存心,自然而然方便为门,去用学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教导他。慈悲跟方便,不是两件事,有真慈悲心的人,一定会揣摩,一定会用最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当前的这些学子。 包含,这篇文章里面强调的,老师的身教很重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个善教最重要的是他的德行、他的身教。 而一个老师,他也要正确认知到,教育是所有世间最重要的事情,他这个使命才能持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有这个认知,他也有这个使命,他也有这个信心,去做好他的教育工作。 其实每一段,都能从中得到“务本”。包含“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就抓到教育的本。我们刚刚讲的,“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这个就是提醒我们,教育一定要扎根,这个是本。我们每一段,都用这个,这里怎么诠释一个本,教学者应该有的这些能力、这些根本,那就能把整篇文章更深的去体会。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进入,之前都是讲父子关系,现在进入长辈、兄弟关系。我们“首孝悌”这个孝讲完了,接着讲悌。谢谢大家!
付款码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