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1集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一集) 蔡礼旭老师 2010/5/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1-001-001 大家午安。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诸位长辈、学长们,大家一起来探讨、来交流,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千古文章。这些文章都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些文章都是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学问,然后能够透过这些文章,让我们世世代代后代子孙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圣贤人都说,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些文章都是贯通古圣先贤的智慧,都是来让我们明白古圣先贤的教诲。 跟大家交流古文对我来说也是百感交集。因为我记得我在念书的时候,念高中,曾经古文课考得很差,全班第二名,倒数第二名,四十四分,把老师气得半死。所以人生该学的东西要趁早把它学好,学不好,以后还得学,不如早点把它学好;应该干的事就早点干;已经发的愿,好好的去成就,发了空愿,以后还得要做。所以面对我们这个大时代,伦理道德文化的承传,我们应有当仁不让的责任。因为假如我们再不传这些道德学问、这些文章,那后代子孙就不懂得伦理、道德、因果这些道理,那他们的生活,他们人与人的关系,很可能就像书上说的,不明伦理道德,生活就跟禽兽差不多了。绝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希望他的下一代愈来愈差的。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代的人都希望给后代恩泽、给后代好的榜样,所以我们才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绝对这五千年的文化,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假如断在我们的手上,那我们上无以见祖先,下无以对后代的子孙。 其实文化承传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体会应该是最深刻的。我们看,我们父母那一代都懂得孝顺父母,都懂得对兄弟尽道义、夫妇尽情义,好像这都是他们处世待人的标准,他们不愿意违背。可是到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的下一代,好像是唯利是图,都只想到自己,这些仁义礼智信好像离我们、离下一代愈来愈远。所以一代不传,可以从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跌到最短视的民族。我们现在华人世界呈现的短视到什么程度?可以为了一点点钱,杀害、伤害自己的父母,自己最亲的人。所以不明做人之道,就“日沦于禽兽”,就被整个欲望给控制住,就很可悲了。 以我们这一代来看,包含礼教没有承传,我们小的时候都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很自然的。吃饭都是我们去请爷爷奶奶吃饭,都是亲自盛饭给爷爷奶奶,这是我们这一代这么做。我们的下一代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是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一代人不传,就倒过来了。所以现在孝子、孝子,几千年来是孝顺父母叫孝子,那这几十年不传,孝子变成孝顺儿子,那就为孩子做牛做马,然后孩子还真把父母当牛马。就可以体会得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所以我们今天学古文,还是为了承传道统、承传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们一起来学习古文,我们还是遵循着五伦八德来挑这些文章,藉由这些文章提升我们的道德、提升我们的修养。而师长强调,我们这几年很重要的,是要扎根;扎德行的根、扎儒释道的根,这是德的根,三个根,也要扎文言文的根。因为文言文是我们能够深入经典的一个工具,好像钥匙一样,我们懂得了文言文,就能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 那怎么样懂得文言文?大家刚刚把书翻开来有没有头晕晕的感觉?首先,大家不要担心,连考四十四分的人都能学了,你们也不要担心,你们铁定没有考过我这么好的成绩,倒数第二名的成绩。所以熟能生巧,李炳南老师说的,能熟背五十篇古文,可以看得懂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古文,就可以写文言文。而每一个人都有明德,既然有明德、有智慧,一定可以把它学好;学不好,也是这个心产生恐惧造成的。所以首先学文言文要相信自己能学好,不要害怕,而且要抱着感恩的心来学,这是几千年古圣先贤积累下来的智慧,都是为了造福我们的。 我记得那个时候,师长就提到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可承传五千年,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很有智慧,发明了文言文这个工具。因为语言、谈话的言语是会随时代而改变,假如写的文章跟当时候讲的话一样,三十年就有一个小的转变,一百年可能就有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过了二百年、三百年的人,就看不懂二、三百年前的文章,更何况是五千年的文化承传。那就像现在的埃及人,看他们祖先留下来的那些文字,只能望着叹息,看不懂,也只有那些考古学家看得懂一些字而已。字都很难懂得,那就更谈不上整篇文章的义理,就更传不下来了。所以祖先了解到这一点,把文章跟语言分开,写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们读得懂文言文的规矩,那打开《尚书》、打开《论语》,就可以跟几千年的圣哲人,神交古人,你用至诚的心,就好像孔子、孟子到你面前来了。刚刚大家给孔老夫子鞠躬,孔老夫子来了没有?没来也是我们的关系,跟孔子没关,不能把责任推给孔老夫子,至诚感通。所以听到这里,本来对文言文有恐惧,马上转成对祖先的一分感激。心转,感受、境界就会转,好像再看这个古文有亲切感而没有压力了。 不只文言文的发明使整个文章可以让几千年后的子孙看得懂,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我们祖先传的学问,它是真理,禁得起时代的考验,假如它谈的不是真理,二百年、三百年就被淘汰掉了。五千年的考验,五千年的印证,它才留得下来。人这一生能明真理,那是大福气!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生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一生没有白来。所以能传五千年,代表它是千古不变的真相。大家注意去看,到书局列出来的畅销书,请问它能放多久?可能下个月就不是它了,甚至于可能过半年,人家都对他的说法质疑了。因为他不是把人生的真理写出来,只是他自己的看法。可是孔子讲,他是“述而不作”,不是他自己的看法,他是体悟了尧舜禹汤这些圣王祖先的智慧,再把它承传下来。 而我们更深入这些千古文章,就了解到,其实古圣先贤只是恢复了他的本性、他的性德。我们照着这些经典,就是照着自己本有的性德去修养自己、去提升自己,绝不是说古圣先贤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不是。这些千古文章不是某个人的意思,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我们性德里本有的。 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一起来学习,所谓学贵立志,有了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学习才能积极、才能有恒心,就像《了凡四训》上讲的,“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大志就好像这个根扎牢,根基扎牢了,才能枝繁叶茂,根基不稳,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战、风雨就连根拔起了。我们要立定志向,我相信诸位学长们,一起来参与这个课程,应该每一个人都立志了吧?你们怎么都没表情,难道你们是被逼来的吗?学习是没有办法被逼的,学习要靠自己自动自发、自立自强才行。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圣哲人是因为被逼而成为圣贤的,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立志,我们就想到孔子的一段教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目标就像《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圣成贤。当然,一看到“圣贤”两个字,我们不要觉得他很遥远。什么是圣贤人?做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孝子,是个好先生,是个好太太,是个好父亲,是个好母亲;在外是个好领导,是个好下属,是个好公民。他做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做医生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医生,他在各行各业都是慈悲为怀,给那个行业做出表率来,这是圣贤。所以圣贤不是遥不可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真心的去敦伦尽分,达到圆满就是圣人。当然学圣人以前,在儒家的标准先学君子,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提升就变圣人。就好像世间读书,你先读大学,再提升读研究所,再提升就是最高的学位,就是博士学位了。那我们最低的标准,学君子。 不知道大家对君子这两个字熟不熟悉?熟悉。我们以前小时候说要做翩翩君子,温文儒雅的君子。我记得那时候读《论语》,君子跟小人的句子特别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很多这样的句子,可能几十条都有。那些君子的句子,都是指导我们,君子是怎么立身处世的。我那个时候念了不少句,可是心态不对,经文很难受益,心态错了,愈读愈堕落。所以你看心是根本,一个人有成就那一定是他心态对,绝对不是成就以后再来改变心态,不可能。就好像一个人事业要成功,他一定要谦卑,绝对没有人说成功了以后再来学谦卑,那不可能。他只要不谦卑了,他不可能成功,他走到一半,自以为是,就出状况了。 所以相同的,我们学习经典,假如心态不对,也很难得利益,甚至会愈学愈后退。比方我那个时候学的时候,我念到“君子”,我就会想君子、君子,就想到自己;我一念“小人”,小人、小人。这种心态就绝对错误了,第一个念到君子就想到自己,这叫傲慢,这叫错估自己的境界,觉得自己挺好,其实错了;念小人就想起别人,那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了。这个师长常说的,最傻的人就是把这些垃圾都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这样傻不傻?很傻。我们要不要继续傻下去?不要。好,今天我们准备了一台垃圾车,就把我们这些错误的态度统统倒掉,不要再带回去了。这叫学贵力行,懂得道理了,当下去做;明白了,就把习气放下,当下自己就得利了。所以这个心态不对,反而读了这些句子,增加了自己的傲慢,都看人家的过失。心态转过来,念君子的时候就想到别人,对,那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做到了。念到“君子喻于义”,我们就脑子里都呈现别人的榜样,这叫“见人善,即思齐”。念到“小人喻于利”,马上对照自己,这每一句是讲我的,不是讲别人的,一看,自己确实还有私心,还有自私自利在,赶紧随着读这一句话,把这个习气调伏掉。所以一开始学习的心境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来谈如何以很好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刚刚讲到,首先第一个,学贵立志。而君子他立志,君子他知道他这一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什么样的天命。人知道他这一生有什么使命、有什么目标,他走的每一步很有方向,很踏实。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他这一生要干什么?好像每一天就把二十四小时给混过去,用玩乐把它给挥霍掉了。不能怪年轻人,他从小就没有被引导要有使命。比方说,我们几千年来每一个人他在大的家族里面成长,每个人从小就觉得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很有方向、很有目标。他要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会鞭策自己好好读书、好好提升,以后有了学问,才能做更大的事、更有意义的事。现在家庭缺乏对孩子这样的引导,反而都溺爱孩子,他就没有志气,他就没有使命感。 像我父亲那个时代的,家里比较贫穷,从小读书都不用人家催的,就期许自己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奉养父母,可以照顾兄弟姐妹,而他们也确实是做到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有志向,又很坚定有恒心,都能够达到他人生的目标。所以古代君子他知道他家族的命运跟他有关,他得要努力,他得要做好的榜样,他才对得起祖先。那这个家族再扩大就是整个社会。我们自己面对现在国家社会的命运,我们明不明白?这个国家社会以后会怎么样,大家可以预料得到吗?读了经,我们从经可以推一个人的命,也可以推整个社会国家未来的命运。今年就特别明显,各地都传来水灾、旱灾,尤其地震,次数好像六级以上差不多十次左右了,这可能在近代以来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明理了,知道这些灾难主要是因为人心不善,所以在《尚书》当中,都把这些道理给我们点得非常透彻,“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风调雨顺还是灾难频传的根本原因,是人心善与不善招感来的。这很难得,最起码我们从经典当中我们这一生不会胡里胡涂,不会只是在那里担忧受怕,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我们可以扭转乾坤,我们可以力挽狂澜。诸位学长,这些名词你们都是考试的时候才用是吧?你不觉得这些成语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再贴切不过了嘛。甚至于我们不做了,会怎么样?那地球没救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家希不希望你的孩子遇到的是更惨的灾难?你们没反应,你们还有没有良心?连对自己的孩子、孙子都提不起关心,那这大慈大悲怎么修?所以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有一分道义,要去扭转整个人心的颓废。“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了就是我们的责任啊! 我记得有一次见到一位女校长,她的学校,她是管初中。孩子在初中的年龄是最不好带的,高中算大一点,小学年龄还小,就是这个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年龄特别难带。我们在座有没有初中的老师?初中的老师真的是菩萨道,孩子都不好管教。结果她的学校一个中辍生都没有,那个年龄很多孩子都不来读书,在外面流连忘返,她跟老师们很有爱心,把那些孩子都找回来,教他们一些特别的技能,把一些做人的道理告诉他,“没关系,你不要考高中都没关系,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些道理,学一些能力。”校长、老师用心,孩子可以感觉得到。其实那些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他其实只是缺乏爱而已!真正感觉到家庭、老师的爱,哪有人希望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所以这个女校长不简单,她是真正有孔子教诲的精神。我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尽心尽力,这个校长尽心尽力;恕,宽恕、体谅。这个“恕”字,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设身处地如其心去感受他的心,这叫恕道,感同身受。这个校长会想,这个孩子现在很痛苦,我们再不好好教他,他以后的人生不堪设想。这是为这个孩子的人生着想,恕道。再来,为他的父母着想。因为这个校长也是人家的母亲,她可以想到,当孩子都在外面接触不好的人事物,他的父母每天在家提心吊胆,我们都是为人父母的人,她能体恤人家父母的心情。再来,为社会着想。这些孩子不导到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上来,那现在污染这么严重,一下堕落下去,以后可能是社会的隐忧。所以这个校长很认真,所有的孩子她都用爱心把他找回来。 为什么她有这样的胸怀?因为她的心境很能承担。我记得我们那时候邀请她来参与课程,她给我们勉励,讲了两句话,我们印象很深刻,对我的震撼也很大,因为她是女中豪杰,我这个男人不能输给她。她说:“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再难也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去做。”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现在的社会国家,以至于民族的存亡,都维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知不知道我们的生命跟我们这个社会国家民族是融在一起的?我们有这一分承担,自然这一分至诚就能够感应、感动更多的人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至诚可以感通,可以感天动地,可以感动所有人的善心。 在河北有一位老人叫白芳礼老先生,他自己七十五岁左右回到家乡去,刚好看到一些孩子没有读书。那都是小学的年龄,他很吃惊,因为他自己没读书,觉得很苦,他不愿意看到孩子也跟他一样的人生。结果了解了情况,因为这些孩子没有钱读书,这个老人,他觉得自己的苦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不要再让别人去受了。而且他觉得这些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不好好读书,那对社会国家就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老人虽然不识字,但是存心都是很有道义的。结果他当天晚上回去睡不着觉,辗转反侧。隔天醒过来,把他一生积蓄的五千块钱拿出来,对他的孩子讲:“我要把这五千块钱统统捐给没钱的孩子,让他们读书。”孩子说:“爸,你疯了,那是你一生的积蓄,是老本,你捐出去了,你以后的日子怎么办?”道义之人没有为自己,绝不为自己想,念念为民族社会着想。所以他说:“你们不要管,这是我自己赚的钱。”而他要把这五千块钱去捐给学校的时候,学校不敢收,“老人家,你留着吧,拿了,以后你怎么办?”结果因为他非常坚持,最后学校实在不忍心再拒绝他。 他不只把一生所有的积蓄捐掉,从那一天开始,他又重操旧业。他是踩三轮车的,在火车站、车站载客人,结果从那一天开始,又踩了十多年的岁月。总共接济的学生,小学、中学不算,光大学生就有三百多个人。他踩的公里长度可以绕赤道十八圈,我们就知道他踩了多远的距离。一天可能只赚个三、五十块钱,他都把它积攒下来,然后去救济没有钱读书的孩子。甚至于不知道多少的岁月,他的午餐、晚餐统统是在车上吃完,一个馒头,再喝点白开水就过去了。而且他在火车站还帮人家看车子的时候,那个房子都非常的简陋,而北方的天气,冬天有时候都降到零下。我们都想,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在那样的气温,这么多年的岁月,他是怎么过来的?真的,圣贤人说的,浩然之气,无私的心,都是一心为社会的道义之心,这样严寒他都不畏惧。 有一次刚好大学里要把他们的奖学金颁给大学生,希望他们亲自来。电话打给他,要去接他。老人家说:“你不要来接我,你们就把那个汽油钱省下来,再给这些孩子们买文具,不要浪费了。”而当老人家到达现场的时候,现场的来宾、学生跟学校老师非常惊讶,因为所有的来宾都是西装笔挺,都是赚了钱然后回馈这个社会,只有他穿得非常的简陋,披着一个军大衣走进来。虽然在场的人很惊讶,但是过了两秒钟之后,就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么样贫困的人都尽心竭力的来奉献他的力量。那一次刚好他上台亲手把奖学金颁给学生,这些孩子们回忆到,握到了老人家的手,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么样粗糙的手,八十几岁的人,都还在为他们的学业在努力。所以他捐赠过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随分随力的做公益的事情。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这个老人的精神已经传承给了无数的学生。所以确实至诚是可以感通的,我们每一个人把真诚拿出来,就可以带动我们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 而那一次奖学金颁发典礼结束的时候,正准备离开,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可不可以让我讲几句话。”这个学生上台来,就说到,他今天看到白老先生,他本来已经取得可以在天津一带一个很好的企业工作的机会,可是他今天看到白芳礼老先生,这么为下一代教育着想,这种道义让他很震撼,他说他决定要回到自己的故乡—新疆,比较偏远的地方,他要去奉献他自己的力量,回报家乡。所以马上白老先生那个道义,就点亮了这个大学生的心灯。后来老人家九十几岁生病了,天津一带的人都非常关注,还要求报纸每天要报白老先生的情况。捐赠的金钱,各地像雪花般涌过来。所以一个人的至诚,就唤醒了一个地区的善心。所以师长也说,“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自自然然能产生善的力量,能够慢慢延伸到我的小区,我的地区、县市,以至于期许我们自己的国家,可以带动全世界正确的思想观念,恢复伦理道德。我们有这样一个自我的期许。因为社会的乱,乱在心,只要人能恢复善心、恢复爱心,这个社会就会愈来愈好。 所以汤恩比教授才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句话大家听过没有?都听过,很熟。大家听了这一句之后,有没有觉得自己这一生的命好像改变了,有没有?没有吗?大家再听一遍。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现在二十一世纪快走不下去了,科学家说,再不改善,这个地球就不能用了;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孔孟学说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大乘佛法也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我们都有接触,所以你们都学了。学了不去救这个世界,叫什么?见死不救。诸位朋友,你们没有后路可以走了。有没有感觉到?就是因为没后路了,才不会懈怠。再有后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为什么我们都不能成就?这个真正的心没有发出来!都发的是空愿。所以我们遇到这个大时代,这样的因缘让我们不能再蹉跎,不能再发空愿了,要勇往直前去承担。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就这样堕落下去。 所以孔孟学说、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仁爱、博爱、慈悲。可是仁爱的根在哪?在孝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知道爱心能解决问题,爱心的根在孝,而我们这个民族,孝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西方很多的民族文化里面没有孝道,他没有孝道就不可能真正有爱心。爱的原点是孝。所以诸位学长,我们这一生能知道道德的根在孝道,就是很大的福分,最起码这一生能找到根,没活得胡里胡涂,没有以人身去干畜生的事情。而我们看,这样的文化在我们华人承传几千年了,西方还不知道,要靠我们去弘扬。所以世界上有一句话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它的实质就是中华文化的世纪,唯有中华文化彰显,人从自私自利、从功利回归到爱心,才能化解当前的灾难。 诸位学长们,谁去向欧洲、美洲的同胞们讲解孝道、讲解五伦八德,你们觉得谁去比较好?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I don’t speak English,我的英文is very poor,我的英语不怎么好,靠我是不行。大家想一想,全世界的华人哪一个地方的英文最好?新加坡?这个时候你们就说新加坡,我感觉孟子在流眼泪了。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你看这种气概。孟子又说,“待文王而后兴者”,一定要等待有文王这样的人带头,他才说好吧,我就干吧,还得要有人带头干的,这是一般的凡人。真正的英雄、豪杰是前面都没人,他勇于承当,我先来做。孟子的精神有没有融到我们的心灵里面去了?我再问一遍。大家要了解,虽然新加坡英文很好,但是你要了解英文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哪一个地方的华人,他保留传统文化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个道统还保留下来,然后英文又很好,是吧。好,有时候讲话点到为止就好,也不要强人所难,肯接受的他就接受了。肯接受的,他今天晚上就睡不着觉了,明天就开家庭会议。 所以确实,我们在领受经典、领受师长的每一句话要用心,才能真正感觉到这些话的重要性。汤恩比教授这个见地,比我们华人还要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其实是很丢脸的。我们了解到,心是根本,其实祸福就在一念之间。家庭、社会的动乱,其实从思想来的,因为这个时代,功利时代形成人只想自己,自我为中心,就竞争。老祖宗他能洞察事物整个循序发展的轨迹,他能见微知着,他了解到心念偏了以后,他自私了,他会竞争。现在的竞争,不是团体与团体,甚至于是兄弟、父子之间都在争。有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很疼他儿子,怕儿子营养不够,每天交代他太太给他儿子煮一只鸡腿,每天都给他吃。结果有一天他生病了,他的太太想,他生病应该多补充一些营养,那一天煮好的鸡腿就拿到先生的面前,今天你补一补吧。结果他太太这样拿过来,都还没拿稳、还没放好,他儿子就突然给他妈妈一巴掌,然后对着他父母讲,这个鸡腿是我的。你看父母一心一意为他,可是没有长他的善心,长了他的自私自利,这么小就为了一只鸡腿打他妈妈,跟他爸爸争。所以教育的根源是长那颗善心,我们不找到根本,花了一大堆时间教育孩子,得到的结果让我们非常的遗憾。所以人得找到根本才行。 《礼记.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现在的人,最大的过失就是自私自利,所以这个发展下去就是竞争、斗争。不只是团体、国家冲突,这个世界会瓦解掉,因为原子弹的数目都不知道可以把地球炸多少次了。而这个末日,不单是地球有毁灭的危机,还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假如觉得生命一点意义都没有,那个时候是生不如死。什么时候人会有生不如死?孩子不孝、忤逆了,甚至伤害他们,那人活着就非常非常痛苦。所以现在有一个病愈来愈多,叫忧郁症,那就是人愈来愈痛苦的一个征兆出现了。所以现在“恐怖分子”,不好好教孩子,孩子以后就变恐怖分子了。是不是?恐怖分子不在外面,在你们家,把你气得半死,把你钱都花光。这里又告诉我们,一个家最重要的根本在哪?至要莫如教子,不可以把教孩子的事忽略掉,不然一生的努力其实可能都是遗憾、都是感叹,中晚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日子可以过。所以人生的智慧在轻重缓急能够掌握得好,家里面最重要的,把下一代教好。 所以现在的整个灾祸根源在自私自利的心。但是我们能够把这一念转成孝心、转成仁爱的心,他就懂得互助、懂得互爱,大家都同是一颗爱人、助人的心,这个就是大同世界。一念转过来,世界就变了。我们一念转过来,我们的家庭在变,我们的小区在变。为什么?因为善心是每个人本有的,只要给他好的榜样、好的教育,人都能启发善心。所以《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看,在这几年传统文化的传播,企业家非常的积极。而他们还没有遇到传统文化以前,也是自私自利,也是骄奢淫逸。可是虽然有这些习气,他还是有那颗善心,遇到好的缘,他整个转变过来,带动了非常非常多的社会大众学传统文化。我们看胡小林,胡总,他自己做了,他的企业做了,成千上万的企业都因为他的榜样跟着效法、学习。所以我们看,这个时代最需要就是榜样的力量。每一个角色,每一个行业,只要有榜样,人都希求美好幸福的人生,他们就会效法、就会学习了。所以别人怎么样我们不管,我们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我们所在的每个行业,我们要期许自己来做一个好的带头。这也是师父常常期勉我们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事实上我们感受一下,这是一念之差。这个互助互爱的社会,离我们遥不遥远?不远吧。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一条街道上的邻里乡党都很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你们刚刚在看哪里?考试卷来了,“方读此,勿慕彼”,方听蔡老师讲课,勿望人家擦黑板。你看我们都常说考试考试,什么时候考试卷来了?随时都有考试卷,是不是?对啊,我们都叫孩子赶快做、赶快做,我们自己要对照对照,我们有没有在一切境界按照《弟子规》做。虽然擦黑板的人长得比我帅,你们也不能伤我的心,这就是仁慈的表现。我刚刚讲到哪里?我们小时候的记忆,要出门都不用关门的。“哎呀,关什么门,我们帮你看就好了。”哪一户人家办喜事,整个街道都动起来,都不用打招呼的,赶紧去帮忙,帮忙张罗这个、张罗那个,张灯结彩。而且办婚礼还要有小朋友当花童,我曾经去当过花童,看得出来我小时候还算可爱吗?都很高兴的,婚丧喜庆都不用打招呼,都帮忙。然后邻居在那里晒稻谷,刚好他没有注意到,快下雨了,都不用讲的,很自然就去帮他收稻谷、收衣服,那个时候社会一片和谐。结果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忽略了人心的教化,一下子,三、五十年这个社会风气变得太快了,都感觉好像拉都快拉不住了。所以现在要止住,不能再沉沦下去了。 我们今天明白了人心才是改变这个社会民族命运的根本所在。而人心要改,最重要的要靠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今天立志,就以孔子为榜样。这也是师长期勉我们,“学儒就学孔子,学道就学老子,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记起来没有?记起来了,那不是写在考卷的。学就要学得像,是不?这句话听到心里面去,会产生化学反应。从今天开始,我们会想,我学谁?我学孔子。遇到事情,孔子会怎么想,孔子会怎么做,时时都以孔子为榜样来效法,那我们整个心境的转变就快了。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德比于上则知耻”,人时时以圣贤为榜样来看齐、效法,羞耻心就起来了。“知耻近乎勇”,那个对治习气的勇气就拿起来了,“圣与贤,可驯致”。所以德行效法孔老夫子,以至于人生的志向效法孔老夫子。所以孔老夫子讲到,“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丘之过也”。《诗》、《书》这些经典没有人宣讲,礼乐没有人去落实、去推展,都是我的错误,都是我没做好。孔子是圣人,以天下兴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我们今天效法孔子,社会上种种的乱象、不足,我们都检讨,是我自己还没尽到力,是我自己还没好好的去落实、去推展,他们才不懂得《弟子规》,他们才不懂得这些经典。我们有这样的心境,看到社会种种不妥的事情,反而是不断的鞭策自己提起一个使命感,更不可能去指责任何的人。这是孔子的心境。我们用这样的心境,心就平了,不怪任何人,怪自己不够认真。 我们效法孔子的存心,也以孔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以师志为己志。对我们自己来讲,以至于对我们后代子孙来讲,一个好的环境非常的重要,没有好的环境,人就容易沉沦、堕落。孔子讲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人能受好的环境影响,道德提升;环境不好,可能就受到很多的染污。孔子了解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就有讲到,在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政治社会非常的好,孔子非常向往那样的社会状况。 在“礼运大同篇”里面,一开始就有讲到,孔子参加了在鲁国十二月(腊月)的蜡祭活动,他是担任陪祭的贵宾。这个蜡礼结束之后,孔子刚好到了宫门上的这个观,观是指张贴国家典章法律的地方,在那里算是去参观的时候,就很感叹。这个感叹应该是感觉到,鲁国那个时候礼崩乐坏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夫子叹气了。那叹了气,刚好他的学生子游在旁边,就问到:夫子,你为什么要叹气?这个子游他很会问,因为夫子叹气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因为一定感叹这个社会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就像我们跟着师长在学习,也要了解到师长他是为天下而担忧,有时候我们在身边,也会看到师长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我们体会到夫子,体会到像师长这样的智者、长者,他们都是为天下而忧。那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天下能安定,而天下要安定,最重要的,人心要能接受伦理道德因果,这些圣贤的教化。所以师志为己志,我们要以孔子、以师长,他们为天下安危这样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好好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来落实、来推展中华文化。 所以我们听到圣人的感叹,也要神交古人,跟他们的心境相契合。这样,他们的教诲,我们就很容易去领受。而孔子感叹之后,就有讲到,在三皇五帝时候是“大道之行”,那个时候的领导者“天下为公”,念念都为天下人着想。以至于到了夏商周,我们禹王、汤王、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这些都是三代时候的圣人,他们治理天下,也是让天下很安定。所以三皇五帝是大同之治,到夏商周他们还能保持小康的社会。所以孔子看到当前鲁国的状况,他的心里就浮现了大同、小康那个时候安定的社会。所以子游这么一问,夫子就把他体悟的、记得的,大同小康那个时候的情况,给学生子游说出来。这个内容,就是我们“礼运大同篇”的内容。在《古文读本》的三十六页,我们翻到“礼运大同篇”,我们一起来深入这一篇经文。开头就讲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这就是指先王之道,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先王,他们时时都是为了天下的子民着想,所以是完全没有私心。这样的“大道”去行出来的时候,『之行』,就是他们真正依照这个大道去做,所呈现出来社会的情况、盛况。而这大道再具体来讲,就像夫子在《易经》里面讲到的,这大道其实就是圣人他所契入的境界,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我们看“与天地合其德”。《三字经》当中告诉我们,“三才者,天地人”,所以人是非常可贵的,他只要能去掉人欲,去掉私心,他可以展现跟天地一样无私的德行。就像在《论语》当中,夫子赞叹尧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讲到,尧帝他是圣德,他效法了上天的无私,所以他的功业,几千年之后,人民还在赞叹,还在歌颂。我们看到天地化育万物,我们人去效法,那也是跟天地同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我们看日月,它都以光明来照万物,让万物得以生长,它们也是没有私心。当然,古圣先贤与日月合其明,这个“明”也有表示光明、智慧,也就是说,这些古圣先王他们能用智慧、德行、德风,去光照老百姓,教化老百姓。所以尧舜那个时候都很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 孟子就有说到,那个时候老百姓吃饱了,穿暖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生活很安逸,但是没有好的教化,很可能行为就会慢慢“近于禽兽”。我们其实用现在的社会来冷静观察一下,现在物质比较丰富,不缺这些享用,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化,人不孝父母,人做出来的行为可能会让人家非常的汗颜、非常的感叹,以人身,可能做出来的都是畜生事。圣人能看到教化的重要,所以那个时候请契为司徒,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来推行五伦的教化。那个时候就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教化。与日月合其明,不只是无私去照顾老百姓,还要以智能、德行来教化老百姓。 “与四时合其序”,我们的古圣先贤,他们很懂得取法天地万物,来成为自己修身处世的这些道理智慧。看到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体会到人生立身处世也都应该有秩序。五伦也就是秩序:怎么为人父,怎么为人子,怎么为人夫,怎么为人妇,这些都要有规矩、有秩序,才不会乱。现在的社会忽略了这些做人的规矩、秩序,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就出现了。所以那个时候,都是天子、都是这些先王他们带头来落实这些大道、精神,所以上行就下效了。 “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实这就像《左传》当中告诉我们的,“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善心感善报,恶心就感恶报,所以圣人他契入了这些宇宙人生的道理,他知道应该要怎么样去立身处世,才能感来善报吉祥。但是假如是行恶,那就很难不感恶报。老子也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这些道理,圣人都能明白,进而去教化老百姓。这个时候人的行为就跟大道相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那个时候的天下,在大同世界里面,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某一个人,他就变家天下了,我家的天下,那个时候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且所有的天子,他们都是代上天来照顾所有的百姓。而且这个工作不好做,那得要忧国忧民。他既然称为天子,他没有代替老天好好照顾子民,他会觉得自己很失职。 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尧帝有一天出外,看到有百姓犯罪被抓起来了,他就非常的伤心,然后赶紧去问清楚,为什么有百姓犯罪。结果了解之后,是因为干旱不雨,那农作物收成很困难,这两个百姓家里又没有钱,最后不得已起了贪念,想要拿一些东西回来给家里的人吃,就犯法了。尧帝听完,对着这些官员讲到,这些士卒讲到:不是他们错,你把他们放了,是因为我无德,所以上天才没有降雨,才感来干旱,也是因为我没有教育好百姓,他们才会犯罪,所以是我的过失,不是他们的错。 这一分,确确实实就像《论语》当中讲到的,这些圣人的心境,都是“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的过失,绝不推卸责任给任何的臣子或者百姓,但是所有百姓们、臣子们的过失,他都觉得自己也有责任。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没有好好带领他们,我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常受天下的指责,没有一丝毫责备他人的心。从这里我们就看到,这些圣人的胸怀:一个人饥饿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一个人寒冷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是我让他们饥寒的;一个人犯罪了,他会觉得是他没有教化好。由于这一分使命、这一分仁慈之心,所以那个时代的百姓都效法尧舜的德行,效法他们的心境,就没有私心,所以“天下为公”。那不只是天子为公,老百姓也有这样的胸怀。后来,到了夏商周的时候,大禹就曾经感叹到,尧舜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以不能像尧舜的德行而感到羞耻。但他反思、自责,到他那个时候百姓就没有这样的胸怀了,都比较顺着自己的想法、私欲在做事情。 而尧舜这样的圣王,他们不只一生为天下操劳,尧帝二十岁就即天子位。从在位七十年,到九十岁的时候,还为了天下找一个圣德之人来接天子位,希望百姓能长久安乐的生活,得找一个好人。而把女儿嫁给大舜,把九个儿子派到大舜的身边,这样从家庭以内到家庭外,怎么去工作处事,去观察舜是不是真正有圣德。观察了二十年,才真正把帝位传给他。之后还有八年的时间,也在继续教导、辅佐大舜做好天子的工作。所以二十八年,都为了天下有下一个好的天子,呕心沥血在付出,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八岁。 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先谈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看古圣先王怎么具体来治理国家、社会。那下一堂课我们再把这个经文讲完,谢谢大家。
付款码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