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启迪心灵的钥匙 
八德篇 . 忠篇(24忠) 【第一个故事】   
 

 
但 愿 主 公 常 清 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谨以此文,献给年复一年,缅怀先祖的清明时分。)
    

        在那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时节,有一个中国人共同追念的日子,那就是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的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二日是中国传统的寒食节。寒食节禁绝烟火,只吃冷食,这个传统渊源于晋文公与介之推等人唇齿相依的感人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继承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含冤自尽。申生的弟弟重耳,是一位礼贤下士的贤者。他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带着五位大臣、数位随从出逃列国,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当重耳等人走到五鹿之时,饥渴交加,只好在乡间野路中乞讨。然而路上的一位乡民,送给他们的却是一把无法食用的、厚厚的黄土,重耳看到之后愤怒不已。风餐露宿的流亡生活,有家难归的苦难遭遇,使他内心百感交集。
        然而此时赵衰站了出来,他说:“这把黄土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土。护佑这块土地上的子民,是上天赋予主上的重责。这把土,我们要跪在地上接受它,这是皇天后土恩泽主公的祝福。”
        重耳沉痛地凝视着茫茫大地,手握着这把国土,跪倒在苍渺的皇天之下……
        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礼遇有加,不但把宗族的女子许配给他,而且还送他很多财物。漂泊在外的人,能过上这样安定的生活,实在是弥足珍贵。然而好景不长,数年后桓公逝世,齐国又发生了动乱。重耳依恋他的妻子,不忍心离去。赵衰和咎犯商议,再不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恐怕是凶多吉少。重耳的妻子得知后,就劝他赶紧离开,重耳却难舍难分,他说:“人的一生,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还有其他什么好希求的呢?就算有生命危险,我也不会离开这里,我注定要和此地共存共亡。”
        深明大义的妻子,此时表情凝重地对他说:“您是一国的公子,面临国与家的深重灾难,困顿逃亡而来到齐国。多少的人都期待着你,重振家国的基业。而今,你却为了我这么一个孤弱的女子,忘却了身负的重责,忘却了多少贤臣良相为你出生入死那深重的恩德。连我都为您感到羞愧啊。”于是妻子和赵衰等人密谋,把重耳灌醉了之后,日夜兼程地赶着车子,把他送离齐国。妻子含着泪,目送丈夫一行消失在辽远的天际之中。
        身为晋国的公子,重耳以他的贤德昭名于诸侯间。追随他的几位忠心耿耿的贤臣,也被时人称为德才足以辅国的“国相”与“国器”。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得到秦君的帮助,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之后,勤政清明,励精图治,德政泽及百姓,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子民都感戴他的恩惠。文公知恩图报,对曾追随他飘泊在外,同甘共苦的功臣们,给予丰厚的封赏。他赏罚分明,以“导以仁义,防以德惠”为上赏,以辅佐国政、出外征战为次赏。然而还没有封赏完,晋国遭遇到了新的内忧与外患,晋文公无暇顾及封赏之事,归隐在家的介之推就这样被遗忘了。
介之推,又名介子推,“子”是古代对贤者的一种尊称。当年介之推离家别母,追随重耳在外流浪了一十九年。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眼看食物都吃光了,重耳饥饿到了极处,连路都走不动。介之推感到非常沉痛,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主人,就此饿死在奔亡的路途中。所以就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把肉烧给主人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侍君”的感人故事。
        流亡生活结束后,咎犯对个人的功劳念念在心。介之推感到很不以为然,他说:“公子得以复国,这是民心所向、天心所归,而您却认为是个人的功劳,真是令人感到羞耻啊。我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同处一朝。”于是介之推功成身退,归隐而去。他告别了十九年来患难与共的君上,独自驾船离去,隐居于山水之中。
        晋文公赏赐功臣,没有顾及隐居在外的介之推,介之推也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功劳。他感叹地说:“上天绝不会眼看着晋国灭绝,而舍之不顾。在晋国的王室中,主上承受了多少心志的磨练,成为众望所归的贤明之君。他注定会成为晋国的国主,那是子民殷殷的期望,也是上天赋予的大任。然而随从的大臣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是多么虚无不实的想法!窃取他人的财物尚且称之为盗,何况是贪求皇天的功业,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呢!这样的人怎么能与之共处?”
        介之推的母亲劝他说:“与其如此穷苦不堪,还不如向君王求取一些封赏,日子兴许过得宽裕一些。而今你就是死了,也不知向谁申诉,这又何苦呢?”介之推说:“指责这样的行为,却又效法于它,这个罪过不是更大吗?既然有言在先,我是绝不会接受晋国的俸禄的。”
        母亲说:“你的功劳这么大,又不求任何的回报,把这样的志节告知晋国的人,又有何妨?”介之推说:“言语是处事立身的文采与华章。我既然一心想要归隐,哪里还需再为自己表白什么?如果去邀功请赏,这不是念念还希求显达吗?”他的母亲感叹地说:“有你这样有志节的儿子,是为人母亲最大的幸福。既然你要坚守美善的德行,我就和你一起隐居吧。”
        时人曾经赞美介之推,说他就像是辅助龙主升天的祥龙。当龙主得以纵横万里的时候,其他的四条龙,也都随之飞黄腾达了。但却只有介之推不求利禄,归隐而去。
        晋文公感念介之推的恩德,想尽办法要召请他入朝为官,但都被拒绝了。介之推坚持自己与人无争的志节,与“不如归去”的追求,一再地避开晋文公的追访。最后文公终于打听到,介之推隐居在绵山之中。于是他决定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通路,希望介之推背着他的母亲,从这条路上逃下来。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没有见到母子二人的身影。等到火光绝灭之后,人们发现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已经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之下。
        晋文公缓步走在绵山之中,遥想那些患难与共的日子,内心无限感慨。“就把这座山封为介山,记下我的罪过,旌表忠孝清烈的善人吧。”
        晋文公把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柳树之下,并为介之推建立了祠堂。他率领文武大臣来拜祭他,内心沉痛异常。晋文公用那棵烧焦的柳树,做成了一双木鞋,每天伤心地流着眼泪,哭喊着:“悲哉足下”,痛惜追念股肱之臣那真挚不渝的忠诚与清烈。想不到第二年,就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上,一条条嫩绿的枝芽,又开始迎风招展了。晋文公折下了一束枝条,戴在了自己的头冠上。他晓谕全国,把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禁绝烟火,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表达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的怀念。
在寒食节那天,人们用面粉和枣泥制成“子推饼”,并捏成燕子的形状,称之为“之推燕”。百姓们用柳条把燕子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着他的回来。人们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追念。介之推以他的忠义与清烈,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间。
        “清明无客不思家”,伴随着家庭、宗族那深厚的凝聚力,千百年来,寒食节与清明节以其特有的“慎终追远”的蕴涵,表现和传承了中国人万代久远相袭而继的敦厚良善的民风。在每个感念祖德的共享时分,它就像绵绵无尽的细雨一般,润泽在这片广袤而又深厚的土地上,静静地流淌在属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

        编后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说过:“晋文公是古人所谓的明君,流亡在外十九年,举步维艰,历经磨难。然而即位后追赏大臣,尚且遗忘了介之推,那么那些无心治国的骄主们,又会是怎样的呢!所以说在上位的领导者,要统御万邦、安抚百官,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到了东汉时代,三万名太学生的首领、“介休三贤”之一的郭泰,在绵山为介之推修建了一座孝廉牌坊,以表达对先贤的追念与崇敬。

 


尽忠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
只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

 

 
 
  页码:88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传统文化的弘扬、经典教育的传播需要您的大力支持。
如果您发现文章有错别字,请通知我们,以便纠正。
欢迎链接本文到您的网站或博客网页中!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