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启迪心灵的钥匙 
  
 

 
申 国 家 规 的 启 示
 
    北宋的吕希哲,官封荣国公,他的母亲申国夫人教训儿子样样事情都要循规蹈矩。吕希哲只有十岁的时候,无论寒来暑往,整日站在他的母亲身旁,母亲不叫他坐他是不敢坐的,每天一定要衣帽整齐才能见长辈。平常在家里,不管天气怎样热,在长辈身边,不准脱去头巾和鞋,衣服必定要整齐,更不准到茶坊酒馆里去,所以市井上不正当的说话,不正当的声音,吕希哲的耳朵里并没有听到过;不正经的书本,吕希哲的眼睛里没有看见过。因此后来吕希哲成了有德行的、与众不同的大人物。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规定所有官员必须学习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唐初又加上了《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成为九经,并将九经刻在了“国子学”的石碑上,后来又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合称十二经。五代时又增加了《孟子》一书,共计十三部,刻于石上,称为儒家经典《十三经》。历史上凡是重视经典教育的帝王,他的大臣及整个皇族思想观念都很正确,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因此国家非常强盛。
    但是从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听到经典里的教诲,觉得自己的做法与教诲相反,就下令停止学习传统经典。之后,大臣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混乱,失去正确的引导,自私自利等邪思乘虚而入,国家由此而衰弱,这就是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后果!正如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尚书甲》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又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谁都必须以修身为根本。
    所以我们今天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引导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了解学习的次第,德行的建立一定要从《弟子规》开始。先扎德行的根基,而后再学习四书五经。
    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圣贤教诲,“教儿教女先教己”,自己先学好,才能教好儿女。
    如何学习《弟子规》?要一门深入。如何深入?要解行相应,理解后一定要落实。“长时熏修”,每天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在读诵的过程中,提醒孩子要心在、眼在、口在、耳在,在念的时候,还要教导孩子手要指着经文,念到哪一个字,就指着哪一个字,这样才会专心。有的学生能背下来,他就不指不看课本,如果这样去背,假如他起了傲慢心,念到最后会是什么?有口无心,念的很快,一行一行接一行,其实并没有深入内心里,所以我们告诉孩子,念书就是滴水穿石,做学问就是如此,这只手一点一点指清楚指明白,就会提升学问,因此这只手就叫“滴水穿石手”,这样孩子就能专注着领受圣贤教诲。早晨念《弟子规》是为了提醒当天的生活、工作、学习、接人待物要符合圣贤教诲;晚上念《弟子规》是为了检查今天的行为还有哪些地方不符合圣贤教诲,因为《弟子规》是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的。因此蔡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育,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而能体现这两点的字就是“道”,“道”字的本身含义是:“首”代表首先,“之”代表力行,即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力行。正如一位小朋友在日记中写道:“蔡老师说《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
    有位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1600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早期的一些读经观念认为让经文慢慢在学生心中酝酿成熟。在积累中,我颇想早日亲见子弟成圣贤,但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与以前变化不大。直到2003年10月中旬,我参加了海口教育局和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合办的读经班,听蔡老师讲课后,恍然大悟。蔡老师建议先教《弟子规》,再背四书,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细看此书,果觉甚妙!我据《弟子规》易解,每天抽15分钟教12个字,三个月全背完,并知其义。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入生活,身体力行实践好,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交融,进步显而易见,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德育厚实而鲜活,正应了《礼记·学记》中“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这就是说,老师很安闲,而教育的效果反而却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有一位朋友四十多岁了,他听了《弟子规》的讲解后,十分感慨地说:“我十多年的社会摸索所累积的经验,居然只是《弟子规》里面的一两句话而已。”
    从这里可以看出,远离圣贤教育会使人生走很多的弯路。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像申国夫人那样,让自己的子女以《弟子规》为家训,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有用之才。
    【注释】①《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诗》、《书》、《礼》、《易》、《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页码:360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传统文化的弘扬、经典教育的传播需要您的大力支持。
如果您发现文章有错别字,请通知我们,以便纠正。
欢迎链接本文到您的网站或博客网页中!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