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有声电子书
 
 

德育故事:司马温公 友爱兄弟
司马温公 友爱兄弟 恪守尽忠 古今美谈

 

 
  

 

  德育故事 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 久习生效
  最真实的人物
  最中国的故事
  最该学的榜样
  影响您和孩子一生的声音


   孟子曾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意思是说,孩子在孩提时代懂得敬爱父母,稍微长大之后懂得友爱兄弟,这些都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因为它是源自于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谚语又说:“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兄弟间的真情弥足珍贵。


  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兄长间的手足情怀,一直是古今的美谈。而他的孝顺、友爱、忠诚都源于天性,是我们后人的表率。

  
  司马温公 友爱兄弟 恪守尽忠 古今美谈
  

  宋朝的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人称司马温公,是一位贤臣良相。他从小就对父母很孝顺,对哥哥友爱,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好。


  司马光虽然高官显贵,但照料兄长从不让仆人代劳,都亲自操持。


  哥哥伯康八十岁时,司马温公也已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依然如同侍奉父母一样尽心尽力。哥哥上了年岁,体质羸弱,消化不佳,需要少食多餐。每次吃完饭不久,他总会亲切的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可以说是时时刻刻的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无微不至。


  当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的时候,温公生怕哥哥着凉,经常嘘寒问暖。


  温公对兄长的友爱可谓“真诚至极”,而他对于国事也是“忠诚至极”。


  皇佑三年,司马温公时任谏官。不久,宋仁宗的宠臣——太师中书令夏竦去世,仁宗念及旧情,赐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宋朝最高等级谥号。温公认为赐谥号国家有严格规定:应当先由太常礼院根据他生前的功过拟定谥号,然后由群臣议定,再报请皇帝批准。而仁宗不经过群臣详议,私赐谥号,极为不妥。再者,夏竦生前奢侈无度,聚敛无厌,内不能以道德仁义管家,外不能以忠君爱国立功,怎么能获“文正”的谥号呢?温公先后两次上书,直谏仁宗皇帝取消所赐谥号。


  温公的逆耳忠言,仁宗虽然不爱听,但认为他说得确实有道理,于是交由太常礼院审定后,将谥号由“文正”改为“文庄”。


  温公在洛阳为官时,每年都要往返于洛阳夏县两地看望故乡亲人,他常常深入百姓,了解他们的疾苦。他曾在一首〈道傍田家〉中写道:“田家翁妪俱垂白,败屋萧条无壮息。翁携镰索妪携箕,自向薄田收黍稷。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精疲力竭不入腹,未议官府租税大。”


  往返几次后,沿途州县皆得知温公回乡之事。出于对他的敬重,都想招待一番。温公则不想打扰官府,总是千方百计绕过官衙,即便遇到官员强留也都婉言谢绝。


  元丰初年的一天,陕州知府刘仲通打听到温公从故乡返回时要路过州府,因政见相同,很想与他聊聊,便早早派人在路口等候。不久,差人跑来报知,温公绕城而过,已经快到茅津渡口了。刘仲通急忙派人带着几坛好酒骑马追至渡口。温公语重心长的告诉差人:“我不是要拒绝刘大人的一番好意,但见沿途许多百姓连饭也吃不饱,很多人用野菜甚至树皮充饥,我无心享受这美酒佳肴……”一席话,说得差人惭愧而返。沿途官员得知此事,深感温公清正廉洁。此后,再也没有官衙为温公设宴送礼了。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召温公进京为相,主持朝政。此时年迈的温公,虽疾病缠身,但还是不分昼夜的辛勤操劳。家人朋友劝他爱惜身体。他却道“死生由命”,操劳如故。元佑二年,享年六十八岁的司马光溘然长逝。


  去世时,他的子孙按其生前嘱托,殓入早已备好的薄棺,遗体以一块旧布覆盖,随葬的只有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前来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温公家中除了满屋书籍外,家徒四壁,床上铺的只有一张旧竹席,慨叹不已。司马光以他的勤劳和忘我精神赢得了天下人的尊重,朝廷给予了温公最高规格的评价,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之号,赐碑额为“忠清粹德”。京城的百姓,惊闻噩耗,络绎不绝的前往吊唁。画工们也纷纷画其遗像面市,京师居民争相购买,将其遗像悬挂堂中,摆食祭献。送葬那天,四方来京者多达数万人,“哭公甚哀”,如送亲人。


  在温公近五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历仕四朝,做过地方行政长官、州、府幕僚、学官、言官、侍从官,一直做到了位居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首辅宰相。


  司马温公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人民,忠于国家。而这一切,都出自他本有的至诚性德。温公晚年时自称:“我无过人之处,但平生所为,未曾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南宋大儒朱熹赞司马温公“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听故事 长善根 立大志 做好人
  
  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次再会!

 

德育故事:司马温公 友爱兄弟 恪守尽忠 古今美谈></font></p>
												</p>
												<p>
												<font style=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v180925.asp,欢迎转载,感恩!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 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