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问答
 
 

学了《弟子规》之后却和周围人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什么?

茂森博士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话,但是把我们一个人一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都概括得淋漓尽致。但是很多人学了《弟子规》之后,不仅没有使自己的生活有了提升,和自己的周围人更加和谐,反而变得和周围人格格不入了。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学《弟子规》之前,不知道有那么多的道理,学了《弟子规》之后,都拿著《弟子规》的要求去衡量别人,很多人学了《弟子规》之后,都变成警察了。所以没学《弟子规》之前,还和大众能和睦相处,学了《弟子规》之后,反而和大众格格不入了,原因在哪里?原因是我们没有坚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

  为什么古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归纳了一下,不过是三个原因,那就是古人认识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如果大家都是互相指责、互相挑剔、互相抱怨的话,这个世界就是天翻地覆;如果大家遇到问题,都是反省自己的不足,结果就是天清地宁。所以在《易经》上有两个卦,一个卦叫泰卦,一个卦叫否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个泰卦的卦象,是坤上干下,在正常的情况下,干是在上的,它代表了天,坤是在下的,代表了地。但是在泰卦之中,它们两个的位置却调换了,是坤上干下,什么意思?就是说干能够站在坤的位置上来反省自己做得不好,坤也能站在干的位置上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否卦,就是干在干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它们各自居在自己的本位来要求对方,这个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所以这个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什么启发?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和人的对立、冲突和误解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原因,都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别人所导致的。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著想,想想他的处境,所以矛盾、冲突、误解由此就产生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wd_120816.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钟博士演讲录(29-072-0001)!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