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当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的学生们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有一个女同学举手说:“老师,你会不会打人?”从这句话听得出来,孩子对老师很有戒心。我观察到这个现象,就要转化过来,才能让学生信任我。我发现他们差不多在上午十点多肚子就饿了,他们正值发育期,所以我在抽屉里会放着饼干,而且这个饼干都是天然烘烤的胚芽饼干。学生只要到十点多,一定会走到我的讲桌旁边,然后对我说:“老师!”我就听懂了,马上把饼干拿出来说:“只可以吃两片,吃多了,中午就吃不下了。”就这样学生一点点地跟我接近了,这叫收买人心,只要我们的动机是为对方好就对了。
我还想为学生们多付出一点,于是我去买了一个电锅放在学校,每个星期五就煮些点心给孩子们吃。记得第一次我做的是芝麻红豆汤圆,煮好之后,我打开电锅盖,真是香气逼人,这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很多的孩子很有气节,不被这些香气诱惑而坚持不吃,但有些孩子一闻到香气就受不了,跑过来就吃,结果大约只有一半的学生吃到汤圆。有些同学吃了一碗之后,还要求吃第二碗、第三碗,这些学生吃了以后,我再去找他谈心,问他什么他就讲什么。我把这些讯息收集起来,对于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学习状况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因材施教。
我煮了三个星期,于是起了个念头,我跟学生说:“老师这几个星期示范一个人生重要的态度,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要懂得服务别人,老师现在要把这个很好的机会让给你们。”学生一听就很热心的举手回应,我赶快找一个学生,把次序排出来。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我把这个工作做出来,正好是让孩子磨练做事能力的好机会。第一个学生就过来找我,因为他要跟我请款,这时候我马上跟他讲:“你去买的任何一个东西一定要留下记录,这样老师才知道你花了多少钱,这件事就让你全权处理,需要哪些人帮忙,你都自己负责,你需要老师帮什么忙,你也要交代我。”
我们教导孩子做事的方法,一定要启发孩子从几个角度去思考,并告诉他们要注意五个W和两个H。这是西方管理学,我们也要博览众长,西方好的部分也要虚心学习。这五个W是指:人(who),地点(where),时间(when),为什么(why),什么事(what);两个H是:如何做(how
to do),要多少钱(how much),从小训练孩子们的做事规划和财务规划,如何评估预算。
我告诉学生:你要做这件事需要哪些人帮忙,这个点心需要哪些材料,都要列出来,你就很清楚要怎么做。当然做任何事以前,动机很重要,为什么要做?今天为什么要煮点心?要让同学吃得欢喜,所以一定要煮同学喜欢吃的,而不是自己喜欢吃的。就像我们在推展读经教育,也要了解为什么要推展读经?目的一定要清楚,假如不搞清楚,可能走在半路上,走到另外的歧路都不知道。
很多人推展到一半,会以为学生可以背那么多经典,真的不简单。背得多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能依照经典去落实,学会做人做事,所以增长做人的德行才是推展读经的真正目的。一个人对目的清晰,就不会走偏。同理,我们经营家庭、经营事业、经营财富的目的何在?为了让父母、妻儿有好的生活品质,但是往往走到一半就变成在追逐金钱游戏。所以,这个“为什么why”也是特别重要的。
你在什么地点煮这个东西?或者在什么地点去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地点是不能忽略的。还有是什么时间去买,在什么时间去做,也是不能忽视的。学生第一次做点心的时候打电话到我家,是我父亲接的,学生说:“麻烦爷爷通知我的老师,请老师带一个瓦斯炉来。”因为我已经交给学生全权处理,所以学生要求我做什么,我也要做到,于是我带了一个瓦斯炉到学校。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所有的人都来参与,不会做的人也都过来学习。
有一次做蛋饼,学生拿过来请我吃,这是个很好的机会点,我马上跟学生讲,除了想到老师以外,还应该想到谁?学生若有所思地跑出去了,其实我也不知道他跑去何处。结果我的学生就在全校跑来跑去,拿着自己做的蛋饼送给了很多老师吃,我们虽然没有打广告,但全校都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有个女老师就走过来说:“这个蛋饼是谁做的?做得这么好吃!”有个胖胖的小男生抬头挺胸走过来:“老师,我做的!”他在做事当中,自信心就提起了。
我们让孩子做这件事,不但训练了做事能力,也训练了做人态度。本来我们班的学生对老师比较冷漠,但这个活动办下去以后,学生远远的看到老师,手就举起来:“老师好!”让他们对老师、对长者都变得有礼貌,懂得恭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做好榜样。有一次我们开运动会,有一位家长带了好多饮料上楼,他来的时间刚好是我们去操场排队,这个家长本来打算放下饮料就赶快走的。这时,我主动向他问好,他就跟我说:“老师,我的儿子比较听你的话,他不太听上一个老师的话,我儿子讲,上一个老师跟他们一起吃饭时,只讲一句大家一起吃饭,结果学生每次还在盛饭,老师就已经先吃了。”所以,当老师的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要特别谨慎,这样也是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接着他又说:“老师,你也是说大家一起吃,但是你都比学生晚吃。”为什么我比学生晚吃?学生盛好饭的时候,我都习惯跟他们讲一句俚语,因为俚语都是那一个族群里面的老祖宗留下来的精辟智慧,像“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恩”,当我们手上抱着孩子,感觉到抚养孩子的辛劳,才会想到父母的恩德非常大。所以,我每次在吃饭时先教他们一句俚语,教完以后再走下讲台巡视。“对饮食,勿拣择”,“你这个菜夹这么少?要不要老师帮你服务一下?”学生马上说“不要”,自己就乖乖再去勉强多夹一点菜,这样巡视下来,当然比学生们晚吃了。确实,孩子的眼睛很利,耳朵也很利,而且不止是一双眼睛、一双耳朵,而是几十双同时在看老师的言行举止。我们在修学过程,感受到教书可以提升境界,因为这些孩子随时都盯着你,你有没有做到?警觉性不提升也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