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陈松鹤:不当的饮食有损身体健康
大连新闻网 |
|
近日,全国知名的中医女博士、河北大学中医系中医临床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陈松鹤,应邀来连参加首届主题道德公益讲坛,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松鹤为市民开出了一剂关于饮食的养生良方。
良方1每餐八分饱 晚饭要吃少
古人提出每餐以八分饱为适,反对暴饮暴食,饮食过量会造成正气的损伤,暴饮暴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可导致肠胃受损,筋脉受伤,气血逆乱。如易导致痢疾、痔疮、厌食等疾病,还能引起疾病复发,称为“食复”。
陈松鹤说,中医理论认为,人刚出生能够生存的原因是父母赋予的先天之本,称为先天之肾精,而先天的精气又靠后天之本的脾胃来运化水谷,进行饮食的消化吸收,变化成营养的物质和精气来充养全身。也就是说,人首先消耗自身的能量才能来消化食物,然后食物才能又转化为能量补充体能。如果饮食过多超出了脾胃的负担,不但要大量消耗自身的能量,而且食物不能完全消化而壅滞在脾胃,化生内热,反而损害脾胃。
现在的上班族,早晨不吃,中午凑合,晚上大吃一顿,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无益的。陈松鹤建议,一日之中,白天活动量大,早餐要保证吃好,午餐要保证吃饱,夜暮待寝,晚饭要吃少,不宜饱食,否则易导致肥胖以及其他疾病。
良方2要使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
中医在预防小儿疾病上有句俗语:要使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陈松鹤指出,现在很多小孩喜欢吃辛香食物,如炸鸡、烧烤、薯片等,极易导致胃肠湿热和食积郁热,出现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面黄肌瘦或腹大如鼓等营养不良症状,由于郁热在里,常表现为手足心热、心烦易哭,体内的郁热致使常常出汗,稍遇风寒就着凉,很多母亲常常为孩子三天两头感冒而烦恼,却不知道生病的原因正是饮食不当造成的。
陈松鹤说,《弟子规》中教育小孩:对饮食,勿拣择,适时可,勿过则。饮食习惯要从小培养,因为小孩缺乏克制力,不知道饥饱,而且小孩脾胃本来就很虚弱,容易受损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病,所以父母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不可顺着孩子的喜好,要正确选择饮食,限制食量,保护孩子的脾胃,可以教导大一些的孩子,吃东西时要问问自己的胃想不想吃,而不是问嘴巴。
良方3少吃肉食 多吃绿色食物
“现在临床的中医大夫都有一个体会就是湿热病很多,如糖尿病、高血压、中风以及皮肤病,都可见到湿热蕴积的情况,饮食不当是首要原因。”陈松鹤说。
中医素来提倡清淡饮食,药王孙思邈提倡素食,反对过多肥甘厚味的饮食,因为油腻厚味的食物往往不好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损伤脾胃,导致食积郁热。中医理论认为肉食是导致脾胃湿热的重要因素,食肉多的人身上往往有臭味,是胃中湿热散发的味道,如果细细观察他的舌苔肯定是厚腻的,所以他舌头的味觉不灵敏,总是要吃些厚味之物才能满足食欲,这样就导致了恶性循环。尤其现代肉食中含有生物激素,使体内的内分泌系统紊乱,表现在女性方面很明显,如女孩的月经初潮提前,女性的更年期提前。
陈松鹤建议,中医主张少食肉,多食大自然所赋予的绿色食物,如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因为有自然冲和的滋味,故有补阴的功效。且提倡“时令菜”,即本土本季节的食物最好。
良方4养病期间多喝粥
现在人们生病,家人往往炖鸡汤、排骨汤、甲鱼汤来给病人补身体,陈松鹤指出,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反而欲速则不达。
陈松鹤说,《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些疾病患者和孕妇不应吃肉食,《伤寒杂病论》中指出服药时忌生冷(包括未熟的熟菜、水果、冰镇食品等)、粘腻(所有烧烤、油炸、油腻的食物)、肉、面(难以消化的面食)、五辛(包括蒜、韭菜等)、酒、臭物等。
那么中国人在养病时吃什么?陈松鹤说,俗话说:喝粥养人,大病初愈,身体处于虚弱状态,胃肠功能很弱,滋补身体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这就如同我们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一样,要慢慢磨去。一般来说,春天气候温暖,万物生长蓬勃,应多吃菜粥;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湿重,应多吃绿豆汁、荷叶粥;秋天气候转凉干燥,应吃藕粥和地瓜粥以润养;冬天天寒,万物封藏,应食八宝粥、桂圆枣子粥等以温补身体精气。 |
|
感恩
大连新闻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