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合辙押韵,易于背诵,一讲就懂,便于践行,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者”
《弟子规》影响由古及今,遍及华夏与东南亚诸国,但作者李毓秀却因生平记载简略,致使一些史书对其多有误传。近年来,有研究人员考证清楚了李毓秀的出生地和生卒时间,而《弟子规》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日渐被加以关注。
少年游学为师看重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于清顺治四年(1647)农历十一月十七出生在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其幼时即淳朴谨慎,孝亲友弟,做事循规蹈矩。王奂曾《旭华堂文集》记载:“视异母弟,温温抚爱,若惟恐有伤,弟固乐其有兄,而闺内亦忻然若有动也。”
李毓秀读书悟性很高,“少从党先生成学”,“闻党冰壑先生得洛闽之正,北面事之”,其拜党成先生为师的时间当在十岁以后。
党成,新绛县北窑头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党冰壑全书十三书十三卷。
光绪《直隶绛州志》记载:“李毓秀,字子潜,国学注选县丞,从党冰壑游几十年,守师说不敢变。”有学者认为此“几”当“近”用,而赵璞文集《李子潜先生》中认为“几”为“余”,李毓秀跟随党成游学是20多年。其“於义理茧丝牛毛,殚精竭思,辩晰务确。”“服膺罔急,能得其所传之奥,而扩大之。”党冰壑曾言,其学生中深沉宁静、刻苦功读者无人超过李毓秀,将来出类拔萃无愧师门并能发扬光大者,仅此一人而已。
辞官就教成为名师
李毓秀20岁时即被州学推荐到国子监学习,成为监贡(秀才),之所以没有取得更高学历,有学者认为他是不适应科举而屡试不第。其实,李毓秀对此曾有明言,“初亦有意制举业,顾所为皆求以发明圣谛,而于时下场屋中物多格不相入。”故而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道路不通,他便由国学注选县丞。但人在官府,心在学问,久而不适,绝然辞职。“即久,而觉其承教,请业,皆志在荣世,无足与于斯道者,翻然决去,即去而返,复淳淳诫以不可旷业,意犹不能释然也。先生性情醇厚,其于师友伦纪之间,尤为人矜式如此。”
李毓秀在太平县西曹路村王奂曾举办的学馆授课十年后,因虑及到绛州城内比之于太平一隅风俗奢靡,人心浮躁放逸,且乏人宏扬理学,为此举家返回绛州城。
绛州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水旱码头的位置使其既为晋南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李毓秀返回绛州城后,是就教于其师讲课的严正斋,还是文式书院待考。但从有关李毓秀资料中均称学馆,并康熙二十七年“重修庙学碑”看,应是在文庙内设的学馆内就教。
经历了太平学馆的十年历练,李毓秀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儒学的理解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他对小学、四书、诸经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步步按照程朱理学的原本解释,对不见经传的学者说法一律予以纠正。
李毓秀所著 《四书字类释义》明言,“略取四书中实字,分类而释其义,编成授诸小子;且进而告之曰,学庸论孟者,汝等所当终身焉者也。”
他的志向就是“发明圣谛”,故其讲义容其研究成果于一身,且教学与研究互相促进,深入浅出又好学易记。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58岁时,《弟子规》与《四书字类释义》已经刻版印刷,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已经两次刻版印刷。
《训蒙文》修订成《弟子规》
康熙五十年,李毓秀65岁。乾隆和光绪《直隶绛州志》对其记载均为:“晚而讲易敦复斋,听者屡满户外。”
彼时,李毓秀经过三十年授课历练,其学术思想成熟,教学声望极高,方能悟出“西铭太极相为表理,西铭然其当然;太极言其所以然;西铭犹大学,太极尤中庸也”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晚年讲太极图说、西铭、易学等书,辞旨畅快,略无影响疑似,弥说弥精神。或有问难,辙穷其底里以开晓之。其冲养纯粹,浙渍浃洽,心与理融,可识矣”。随着李毓秀多部著作的出版,回家乡故里周庄创办敦复斋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王奂曾小李毓秀四岁,他78岁给李毓秀写信时仍称其身体“特健”,可见李毓秀晚年身体依然健康,应该是患急病于雍正七年(1729)农历八月廿四辞世,享寿八十有三。他一生娶过三房夫人,都是在妻子亡故之后分别继娶的。
李毓秀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任,以兴学宣教程朱为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扬金石之专长,孜孜于改革社会风俗习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乾隆十四年,被祀入州乡贤祠。他生前著有《训蒙文》《四书字类释义》《四书正伪》《读大学偶记》《学庸发明》《宋儒大文约》《水仙百咏》,门人辑录有
《学庸说略》《四子疑问》等编,《四书字类释义》被誉为“四书之精华,四书字义明,即诸经可不治而明”而跨越时空,其中影响深远的尤以《弟子规》(由训蒙文修订而成)为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李毓秀撰文,后经浮山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
贾存仁(1724-1784),字木斋,号余田,山西省浮山县张庄乡佐村人,享年61岁,著有《等韵精要》及《弟子规正字略》。
贾存仁与李毓秀相差77岁,绝非有些学者所说的“好友”或“同时代人”。《训蒙文》绛州刻印本至迟在康熙四十三(1704年)问世,继而流传三晋大地。非此,贾存仁见不到《训蒙文》,也谈不上修订了。半个世纪以后,贾存仁作为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对《训蒙文》逐字逐句地修改54处(字),并把《训蒙文》修订为外延更加宽泛的《弟子规》,对其书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多年来各种版本的《弟子规》都标明贾存仁为《弟子规》的修订者,而不是作者。由于《弟子规》合辙押韵,易于背诵,一讲就懂,便于践行,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者”,成为乾隆以后至民国初年150多年间,广泛流布全国城乡的训蒙书。它流布之广、影响之大超过了《三字经》。《三字经》在于传授知识,而《弟子规》重于修身正心。《弟子规》之所以在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中引人注目,成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正在于其易于落到实处的作用和重于社会和谐的功能。
李毓秀传经授道四十余年,幼时一父两母的经历,个人婚姻因妻子先后病故而造成孩子三个妈的现实,客观历练了他处家理事的能力,也为他写出《训蒙文》奠定了基础,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著作流传百世。
感恩! 山西日报
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150318/174528.shtml
2015年3月18日C4版
山西新闻网
http://www.sxrb.com/sxrb/cban/c4/513764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