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通过祭祀来缅怀祖德,表达后人的孝敬心,在感念祖先功德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
俗话讲“饮水思源”,就是老人常教我们的做人要“不忘本”,祖宗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的源头,古人讲知恩报恩。《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只要常常想到就是因为有祖宗,今天才有我们,时时能够饮水思源,时时生起感恩的心,人心就会很厚道。通过祭祀,感受“孝”字的真谛,是一代传一代,与祖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弟子规》“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是礼,“祭尽诚”是祭祀的时候,要用至诚的恭敬心表达哀思之情,强调的是“诚”。《礼记·祭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表达了后人追远继孝之意。
《左传》曰“事死如事生,礼也”与《弟子规》的“事死者,如事生”相应,讲对先人要有如同还在世一样的态度,这是礼节,是对先人孝敬心的自然流露,感觉他们就在眼前一样,确实是至诚感通。《礼记·祭统》“祭者,教之本也已”讲祭祀具有教育意义,通过祭祀来缅怀祖宗恩德,激发后代孝思。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yssfx250401.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