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解读”为学习分享。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注:父是爹,母是娘,呼是呼唤,应是答应,勿是禁止辞,缓是迟缓,命是命令,就是指使的意思,行是作为,懒是懒怠,教是教训,敬是恭敬,听是耳听,责是责打,顺是顺从,承是承受。
解:凡为儿子的听得父母呼唤,必得急忙答应,决不可迟缓,父母如指使作事,赶紧去作,更不可懒怠,父母如有教训的话,必须恭敬着用心细听,为儿子的倘有错处,父母发了怒,要责打的时候,必须顺从着承受,但是父母要拿大棍来打,要赶紧躲避,免受重伤,给父母留下后悔。
解读:“入则孝”篇一开始,就是告诉孩子为人子女应当如何与父母相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讲面对父母的叫唤、指示、教导、责备,为人子女该有的态度。《弟子规》作为童蒙阶段的德育教材,考虑到童蒙阶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这个阶段重要的是教导孩子如何做,让孩子照做就是,而不是长篇道理的说教。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唤自己的时候,切莫拖拖拉拉,要第一时间回答父母,这是对父母恭敬心的体现。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不听话”感到很无奈,对家长欠缺恭敬心是原因之一,当孩子从小养成“父母呼,应勿缓”的习惯,就能很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父母在“呼”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带着生活、工作的烦恼来“呼”,带着怒气、怨气对孩子任意呼叫、指使,这种态度是不妥的,成人不要将自己所受的委屈在孩子身上发泄,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要给孩子做出正面的榜样才是。“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指使自己去做事的时候,要马上行动起来,不可偷懒拖延,执行力的养成是从小培养的。当然父母在让孩子去做事的时候,要注意事情的合理性,假若自己贪着玩手机,而指使孩子去做事,比如倒垃圾,反复这样对孩子“命”,孩子会起怨气的,为何父母在玩手机,而却要我去倒垃圾?孩子的内心会不满,对父母的恭敬心与信任度会降低。
“父母教,须敬听”面对父母的教导,要恭敬用心来聆听,这是培养谦卑心。无论是父母的教导,还是与其他人交谈时,心怀谦卑之心,认真倾听对方的言语,而不是急于表现自己,更不能随意打断人家,即使对方言语有些偏颇,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来陈述也不迟,这是对人家起码的尊重。“父母责,须顺承”教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要虚心接受,这是同理心的体现,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父母并非故意要责怪、批评我们,而是自己犯错了,父母是要让我们记住并改正,毕竟童蒙阶段对是非黑白的判断力还不够,需要父母不断的引导。年龄大些的孩子,面对父母有些偏颇的责怪,首先是先顺承下来,不要惹父母生气,那会令父母伤到身体,等父母情绪稳定些再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这是为人子女该有的态度。落实“父母责,须顺承”要懂得权变,如果父母非常生气,这时更不应与父母作对,而应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棍子可以受,大杖则赶紧躲避,因为父母处于怒气之中,可能无法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做出伤害到孩子的事情,这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顺”的是父母那颗爱护自己的心,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而不是任由父母的作为。
古人重视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之中,以父母的言传身教为重,《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告诉我们要教育好孩子,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可谓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即使自己的年纪多大,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弟子规》作为传统家规、家训的集大成,能够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在教孩子落实《弟子规》的同时,更应时时提醒自己,要为孩子做出正面的榜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不止是要求孩子做,为人父母更应身体力行,这样就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yssfxdzgbhjs02.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