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分享
 
 

【原创】《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分享(5)

网站义工杨学长 2020/10/13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分享

 

   《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解读”为学习分享。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事是事情,虽是设语词,小是细小,擅是自专,为是去作。苟是设若词,道是道理,亏是缺欠。物是物品,私是独的意思,藏是隐藏,伤是伤害。

  :凡事情重大的,当然是禀知父母再作,就是细小的事,亦不可自专作去,倘是自专作了,于儿子的道理上,就有欠缺。凡物品之贵重的,当然禀告父母才能处分,就是微小的物品,亦可(注1)可背着父母藏起来,倘是私自隐藏起来,父母知道了,就伤害了父母的心啦。

  注1:“亦可”应为“不可”


  解读:“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是讲要谨慎行事,童蒙时期孩子对许多是非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所以需要父母给予引导。《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一定要担当起教育的责任,除为孩子做出榜样之外,还需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如外出游泳,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哪里游泳,与谁一起去,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让父母给予把关,切莫为了贪玩或顾及同学面子而私自外出,或者编造理由欺骗父母,万一发生意外,可能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毕竟父母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去的,哪些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去的。让孩子养成谨慎的态度,是在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要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随时引导孩子。比如到公园,看到漂亮的花朵,就要告诉孩子,不要私自摘下。看到公共场所挂的“严禁进入”的牌子,就不要逾越,不要去冒险。如有些灯光喷水前面有提示牌“严禁触碰”,这是为了防止触碰漏电而产生危险,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能去碰那些设备,不要贪玩去碰水,因为孩子并不清楚其中的危险性,这些是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法,先给孩子打下“预防针”,让孩子懂得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是从小养成孩子廉洁的品质, 《学记》讲“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在没有发生之前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态度,在还没有养成、还没有染上的时候就要制止,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物虽小,勿私藏”就是一剂预防针。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针在大人眼中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所以容易误解,以为孩子私藏不贵重的物品没有什么,孩子爱玩就给玩,在孩子的世界一根针也好,一块橡皮擦也好,偷拿、私藏并不一定看中价值,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从而将别人的东西占为私有,这种习惯没有及时制止,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会增强,为了更大的私欲可能就铤而走险,进而触犯法纪而后悔一辈子,可见童蒙阶段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

  孩子们都喜欢看课外书,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年龄较小的孩子,阅读的课外书最好要经过父母、老师同意,有些课外书可能带有这个阶段孩子不能阅读的内容,为人父母最好是先审阅,不要让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染污,影响到身心健康。孩子所阅读的课外书,也养成摆放有定位的习惯,这样也是辅助养成“勿私藏”的习惯。

  “陶母封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是一辈子都要践行的,陶公(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年轻时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有一次托人带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回信责教陶公,拿公家的东西来送给我吃,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担忧。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公的母亲相当有智慧,提醒孩子要清廉,不做有损大众的事情。可见践行“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是在保护孩子,是为了孩子一生着想,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名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yssfxdzgbhjs05.asp,欢迎转载,感恩!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付款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 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