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解读”为学习分享。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注:或是未定之词。长是尊长。幼是幼小。
解:或是吃的,或是喝的,或是坐着,或是走着,都应该让长者在前面,幼小的后边。
解读:“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教无论是饮食还是坐走,要长辈优先,晚辈在后。这是教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长幼有序”的礼节,用在待人接物之中,养成对人恭敬的态度。先贤教我们“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要将尊长放在心中第一位,而不是将孩子、将自己放在首位。如用餐时,要先去禀告长辈来用餐,并请长辈就坐,然后晚辈才坐下,等长辈起筷之后自己才开始进餐。再来,第一口菜是先夹给长辈,而不是夹给孩子,这个次序不要颠倒了,孩子就是在生活中通过家人的言传身教,学会了礼节。假若是先夹给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自己在家中是最大的,埋下了孩子自私无礼的种子,可见“长幼有序”的次序是不可颠倒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日常生活行走中,要请长辈行在前面,晚辈跟在后面,这体现的是对长辈的尊重。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时候,也是依序步入会场的,这些传统处处体现的是对尊长的恭敬心,是感恩之心,感恩尊长对社会的贡献。践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要懂得灵活变通,在接待长者时,晚辈要在前面探路、带路。而对于幼童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要践行“长者先,幼者后”而让孩童走在后面,应当让孩子走在前面,或者并排走,拉着孩子的手等等,要确保孩子的安全。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群,灵活应变,《弟子规》才能学得活活泼泼。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yssfxdzgbhjs14.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