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解读”为学习分享。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注:存就是在,扬是声音发扬的意思。
解:凡往别人家里去,将入门口的时候,必得先问谁在家里,凡往别人屋里去,将上堂的时候,说话声音,必得高些。别人要问你是谁呢,必将自己的名字说出来,以对答问我的人,倘是以吾与我两个字应答,实在分辨不明白。
解读:“将入门,问孰存”这是讲不可随便进入人家的大门,将要进门的时候,要询问谁在里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先敲门,这是进门礼节,即使大门没紧闭,也不能随便进入,以避免发生尴尬的事情及误解。比如要进入老师办公室,要先敲门请示,经过同意之后方可进入。到同学家也是一样,要先敲门征得同意之后才能进入。“将上堂,声必扬”是进入房间要提升音量,让里面的人知道,以免突然出现,惊吓到人家。如从厨房端出汤菜时,也要先提醒,“汤来了”,既是提醒自己要小心,也是提醒他人,不要撞到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人家询问自己是谁,要报上自己的姓名,切莫用“吾”或“我”来回答,那无法让人家清楚究竟是谁。如去拜访他人,敲门后主人询问是谁,回答要报上全名,让人家清楚。又如与别人打电话时,对方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一定要清楚告诉对方,而不是让对方猜。践行“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不止不让人家猜测,更应主动介绍自己,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体现出对人的恭敬之心。无论是上门拜访还是打电话,自报家门是与人方便的行为,更是素养的体现。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yssfxdzgbhjs35.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