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解读”为学习分享。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注:有心是故意,错事过错,掩饰是遮掩,增是加增,辜就是罪。
解:凡人作事说话,偶有不对,若不是故意的,这叫过错,倘是故意的,那就叫罪恶。若是自己知道这过错,能过改悔,那错就算没有了。倘遮掩着不肯改,这就是多加一层罪恶。
解读:“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揜(掩)饰,增一辜”是面对过错
的态度。人难免会有过错,面对错误要勇于面对,正面直视自己的问题,
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极力去辩解、掩饰。
“无心非,名为错”是无心之过,不是故意的过失称为错。比如不小心踩到同学的鞋带,
虽然非有意而为,但也可能造成对方摔倒,特别是在人流量大的场合,容易
发生踩踏事件,所以还是要小心避免发生,日后要引以为戒。“有心非,名为恶”是有心之过,明知是错误的还
要继续错下去。如考试严禁作弊,但还是夹带小抄,这故意的行为就是恶行。还有
各种借口“闯红灯”的行为,都是明知故犯,属于恶行。
“过能改,归于无”是有过就改,要敢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出错是难免的,关键是能否看到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倘掩饰,增一辜”假若还故意去掩饰,那是错上加错,容易形成逃避、说谎的习惯,这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
自己不小心摔坏水杯,为免受到责骂,反而找各种借口欺骗父母,这也是“掩饰”。
可见从小正确引导孩子洒扫应对、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将利益孩子的一生。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yssfxdzgbhjs43.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