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白话解说》为民国时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弟子规》,作为德育课的辅助,王先生采用浅显的文字来注解,学生易读易做,从小扎下德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文中“注”与“解”摘录于原书
。“解读”为学习分享。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注:流是潮流,希是希少。
解:凡人同是天生的,但是品类不能一样,随着潮流世俗的凡夫很多,那仁德有良心人是希少的。
以上恭摘自原书。以下解读为学习分享。
解读:“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每个人的道德水准不相同,
大多是平庸俗气,真正仁德博爱的人稀少。提醒我们要努力提升品行,成为仁德之人。
《三字经》讲“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所受教育不同,习性也就有所不同,看到同学品行的品行有高有低,有优点有缺点,
所以是“类不齐”。但是只要真正努力学习圣贤教诲,“仁”的境界也是能到达的。“仁”不是空谈,而是在生活中能践行的。“亲仁”是时时能做的,如读诵经典,阅读圣贤人的故事,能从中得到启迪。而且要远离那些容易染污身心的书籍。父母让自己不要看那些打打杀杀,对身心无益的
图书,自己顶嘴说,“为什么其他同学能看,我就不能看?”学生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善恶对错还是需要父母、老师的引导,父母相对来说,较能识别
哪些书是这个年龄段能看的,所以当听父母的劝说,不要有盲目随众的心理。
“仁者,亲也。”“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在图书馆中,电子设备要静音,以免影响他人,谁都不愿用心学习
时突然被人所影响。不给同学起绰号,特别是带有侮辱性的,已经属于校园霸凌行为,会严重伤害人家的自尊。“仁”是学生阶段就能践行的,要争当
做“仁、义、礼、智、信”之人。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yssfxdzgbhjs58.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