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为什么要讲礼貌、讲规矩?
 

周泳杉老师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就是在路上遇到长辈,应该行这个礼。再来“迎送”,就是接待客人,还有送客人的礼节。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是接待客人、送客人的礼节,送长辈的礼节。再来“居侍”,就是一般日常生活怎么样奉事长辈的礼节。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大家看到这三条就是接遇,就是人跟人接触的时候的基本礼节。下面“约应对”,我们先把经文念完,末学再一起跟大家做讨论。应对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孩子还没有入学就要教的,这是待人处事接物,应对两条,第一个是“言语”: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是应对的时候的一个基本礼貌,声音要低,但是不能低得让人家听不到,因为如果声音太高,就是把长辈给吓到了,就不礼貌。下面“神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大家看到这五条,这五条分成两大类,都是讲什么?都是讲礼貌,都是讲规矩。那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讲礼貌?为什么要讲规矩?这个末学也是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才知道。在过去我们确实教育里面忽略了这一块,也受到了很多西方教育的一些影响,认为孩子何必让他这么死死板板的?这就是讲规矩,为什么这么死死板板的?孩子很活泼很好,对不对?活活泼泼的,不要有给他什么限制,甚至于现在发明了一个名词,这是末学最近才听到的叫“威权”,就是不要那么威权,自由一点,开放一点,不是很好吗?后来末学观察整个社会的状况感觉到还是过去的好,还是过去死板好,活泼不好,为什么?从哪里看得出来?

    我们以前,不是古代,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发禁,那个时候确实当学生的时候不满,觉得这个发禁,我们都没有办法打扮了,现在长大了,到了步入中年,我们才发现发禁好。为什么好?因为末学经常在学校里面演讲,有到小学的,也有到中学的,也有到大学的,才发现说,发禁还是比较好。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发禁,他的头发可以随便怎么留,甚至于有的学校还可以你怎么染都可以,结果学生上课心在哪里?在头发,上课的时候心不在课本上面,在头发。有的孩子抽屉一打开就是一面镜子,在上课的时候,他不是在看老师,他是把抽屉打开来在那边照自己,头发要怎么弄。他所接触到的杂志,所接触到的平面媒体,大量的讯息都是在教他怎么打扮,他的心会在书本上吗?所以还是讲规矩好。再来还有一点就是,末学就看到有一些男生,小孩子男生,半大不小那种国中的男生,那个头发留得之长,没有精神,一点年轻人那种朝气都看不到,头发这样子盖住,盖着这样子,就觉得一点朝气都看不到。那会不会影响学习?会,他的外表就影响他的学习,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分散在外表上面。末学告诉大家,定不下来,校园里面弥漫着一个浮躁的气息,很浮躁。

    而儒家的学问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所有学问的标准次第。什么是知止?这个知止有两种说法,第一个,那个止就是什么?有目标,有方向,就是立志,就是有没有志向,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读书志向是什么?以前讲读书志在圣贤,现在读书志在赚钱,都是把他往利益的方向在引导。末学告诉大家,学校过去是不讲利益的,不讲利益的,末学听得非常的多,我们长辈在讲,就是以前的老师,学生没钱注册,老师借钱都给他注册,以前的学校是不讲利益的,现在的学校很少不讲利益,我们就了解到,现在是知识商业化,知识商品化。末学就感到忧心,为什么?因为师道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我们想想看,当学校把知识商品化的时候,那学校变成什么?学校变成商店,那学生是什么?学生是顾客!过去我们在企业里面,末学在企业里面待过,企业里面大家耳熟能详,顾客是什么?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那完了,学生变上帝,学生变衣食父母,那请问老师怎么教?老师能够教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你不能得罪他,他是上帝,他是衣食父母,你怎么能得罪他?那我们就了解到,老师就无法教,没有办法教,为什么?没有规矩。所以那个知止,你看立志重要。

    再来第二个目标,我们刚刚讲立志,我们再补充一下,我们今天学儒,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学儒要学谁?学儒学孔子,这是纯粹的,学儒就是找孔子学,不是找某某儒学大师,不是的,就是学孔子,直接下手就是学孔子,所以说目标在哪里?目标在成为孔子,这才是直下承当,一定要有这样的承当,这叫知止,就是立志、方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跟让我成为孔子的目标相反的,那我一概不理会,不予理会,打闲岔,不予理会,那个目标要清楚。一清楚了,第二个意思就出来,那个知止的意思就是懂得节制,这个止就是节制,怎么节制?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过着最简单的物质生活,因为人需要的很少,一般都是什么?想要,需要不等于想要,人需要的很少,可是想要的很多,我们都是想要的。

    所以什么是入道的大障碍?想要的愈多,障碍就愈多,用直截了当的说法,欲望就是入道的障碍,只要欲望愈高涨,我们就无法体会学问的乐处,欲望增长一分,学问的乐处就被蒙蔽一分。那现在不得了,现在是欲望大开,现在的理由就是刺激消费,消费才能刺激生产,所以大家不断的在扩充欲望,换句话说,没有办法知止,他止不住。没有办法知止,下面那一个阶段就入不进去了,我们叫知止而后能定,定不了,他就定不了。你看一个孩子天天在这里照镜子,看自己的头发有没有更时髦一点,头发的颜色有没有染得均匀一点,跟这个明星要怎么比,跟那个明星要怎么去追求,现在又在流行什么。他如何定?定不下来,所以他是浮躁的,很显然,因为他定不下来,他就浮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大家看看,定了之后,就像那个水,你看一盆水,你若把它摇晃,它怎么样?它是动的,而如果它止下来,平静的水面它能照,它能够照得清清楚楚。所以人为什么静不下来?最根源的还是没有知止,他静不下来。所以要能够定,要能够静。

    再来,静而后能安,安是什么?心平气和,这也是我们中国学问的一个目标跟方向,老祖先教导我们什么是学问?学问不是学历,学问跟学历不一样,学历是学习的经历,可是学什么?不知道,学什么要打一个大问号,可能学的是什么?技能。如果一个人只是学技能,或者一个学校只是教技能,那这个学校充其量不能称为学校,充其量只是叫做“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它不是学校,它是技能的传习所。换句话说,一个人他不管学得多少的技能,参与了多少技能传习所的培训,那个跟他的学问无关,那个没有关系。那学问从哪里看出来?“学问深时意气平”。所以从他心能不能平和的对待一切的人、事、物、生活,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学问,从这里看。再来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叫做“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人的心要是平的,他不会喜欢讲话,他不会喜欢东家长、西家短,表示这个人他有修养,他有功夫。一个人都不喜欢跟人家讲话,他怎么会喜欢跟人家争辩?所以大家就了解到这一个中国的学问脉络,这样一下来,我们自己对照自己学问,就清清楚楚我们在哪一个阶段。

    再来,安而后能虑,讲到智慧,讲到一个人考虑事情,为什么他可以方方面面,他能虑,为什么?就像我们讲诸葛亮,那么样的英明,从哪里来的?诸葛亮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大家要了解到,现在人觉得一个人要有智慧,要有聪明,多半都是什么?要吸收信息,可是末学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错误的路子,信息吸收得愈多,心里愈乱,他走的不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路子,不是,他走的是乱的路子。信息愈多,让头脑的明智愈来愈闭塞,路子走错了。我们要记住,诸葛亮给他的孩子《诫子书》里面讲到什么?惟淡泊方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淡泊明志,那个淡泊就是知止,过的物质生活最低的,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你看淡泊。然后,那个淡泊是因,明志是果,他那个智慧就明出来了。所以智慧不是外来的,智慧是本有的,这个儒家讲的“明明德”从这里来的,明德。再来,宁静,你看宁静是因,致远是果,致远就是什么?眼光远大,看得很远。所以我们现在人说,我要摄取讯息,我一定要看报纸,一定要看新闻,天天要看股票的涨跌,我才能掌握讯息的脉络。错了,完全走到相反的方向去了。你看诸葛亮那个时候有没有看股票?有没有看新闻报导?有没有看报纸?没有,人家是在南阳耕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隐居,那是跟外界隔绝的,完全隔绝的。结果刘备去拜访他的时候,他跟刘备在那个茅庐里面,就已经把三分天下的局势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后一、二十年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都没有超出诸葛亮的预言。他怎么知道?我怎么不知道?我们天天看电视,可是我们不知道,他没看,他知道,我们就晓得我们方向有问题,他那个方向是对的,他那个路子走对了,我们走错了,这都是真的。

    所以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格物,得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果德,这是他最终显示出来的利益,就得这个。问题来了,大家要看到这一点,我们要能够体会到什么?知止的程度就决定了我们最后得的程度,知止一分,定一分,定一分帮助我们静一分,静一分又帮助我们安一分,安一分又帮助我们虑一分,虑一分帮助我们得一分,得一分回过头来帮助我们知止两分,它是这个样子上去的,所以知止的程度愈高,最后程度就愈高。那你说,有没有人一下子就百分之百知止的?很少,这叫天才班的人,我们一般这个程度的都是一分一分的去放,一分一分的放。你说有没有?有,颜回就是的,孔老夫子问他,“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什么他没有问题?因为人家一听就放下了,他一听就百分之百知止了,他一下子就做到了,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学谁?学曾子,曾子你看,“参也鲁”,曾子怎么?很鲁钝。可是怎么样?曾子成功了。曾子怎么做的?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做一次成功,我做十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可以成功,我做一千次,一样成功。他的成功在什么?不在他的聪明才智、敏捷的这种反应,不是的,在哪里?在他有恒心,在他不屈不挠,在他锲而不舍。

    所以我们反过头来讲这一章书,为什么要讲礼貌?礼貌就是知止,礼就是知止,就是那一套一套的规矩,让我们把心怎么样?止住了。『路遇长,疾趋揖』,把什么东西止住了?把傲慢心止住了,『长无言,退恭立』,你看止住了。『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把急躁心止住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都是把那一分不恭敬的心给止住了。知止而后有定,这是智慧的根源,除非我们说我不要智慧,事实上有没有这种人?没有,因为不要智慧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有没有人说我不要幸福快乐,我要折磨我自己、自虐?那就没有办法。所以真要得智慧、真要开智慧、真要让你的子弟学习到真实学问,从哪里做起?从礼开始做起。

    而学礼还有一个好处,这是我们老教授,释净空老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跟我们提到,他在年轻的时候,跟雪庐老人学习的时候,曾经启请老人家讲《礼记》,老人家一直都没有答应。他说为什么?因为用不到了,因为《礼记》用不到了。这个事实上是告诉我们,现在确实没有礼了,没有礼了。过去政权,建立政权,前三年一定是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完了之后,颁布天下,天下太平,天下就太平,太平的时间多半都能延续一、二百年,大概都能延续到一、二百年。所以中国乱世少,治世多,是在这个道理,礼跟乐是教学的内容,我们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就是礼乐。

    而整部《弟子规》讲什么?讲礼乐,就讲这个。你看“入则孝”是什么?礼行于父子之间。“出则弟”?礼行于兄弟之间,行于长幼之间,就是出则悌,那都很清楚的。“泛爱众”、“谨而信”,礼行于一切人之间,一切人都要谨,都要信,都是礼,所以这是教学内容就是礼。所以这几条我们就了解到,老人家就讲,现在用不到,为什么?没有制礼作乐。那么后来老人家很为难的答应了,因为我们的师长启请了很多次,老人家就答应了。第一次讲的时候就讲到,他说这个礼,我们订一个最低的标准,我们学礼的最低标准是什么?学了礼,不让人讨厌,最低的标准,再高我们也达不到,标准不要订太高,最低的标准就是学了礼不让人讨厌,为什么?他知道话怎么说,他知道怎么样跟人家,这里讲的待人处事接物,怎么样应对进退,他知道。所以我们要了解到礼是什么?怎么样才能不让人讨厌?总原则就是恭敬,而恭敬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摆在低的地方,把别人摆在高的地方。我们看看,“出则弟”这几条,是不是都是如此?都是,都是自卑而尊人。而在这个时代,不是只有对长辈这个样子,对平辈,对晚辈,我们都要做到的话,至少礼多人不怪。“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你看,对平辈,对于晚辈,都能这样做的话,这个人了不起,他有修养。

    所以学礼有三个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自卑而尊人就是什么?就是让!把别人抬上去,把自己放下来,就是让。而让开始做的时候不容易做,忍让,要忍,做不到怎么样?要求自己做到,你在那边“过犹待,百步余”,在那边怎么样?这个人怎么走这么慢?还是得站在那边,站久了之后,那种恭敬心出来了,就不觉得时间很长。甚至于你看,那一种关怀,那一种照顾,在那个过程当中被怎么样?那种心,那种柔软心被提起来。所以礼是提起我们恭敬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所以自卑而尊人,第一个学忍让,要忍。忍到最后,礼让就出来了,礼让就出来了,他不是压,忍是压,可是礼让就是什么?就不是压,他是明白道理,我应该要这么做。做到最后,谦让,连对平辈、对晚辈都能一片的谦和,那他就成功了。而他的德行虽然很高,可是他能够下人,我们所谓的“虑以下人”,这是孔老夫子讲君子的条件,其中的一个条件,虑以下人。就是君子只要起心动念,君子起心动念就是什么?就是摆在低的地方,不愿意高过别人,不愿意把别人压下去,他不愿意这样做,他没有那种心态。

    虑以下人,那个虑就是有几种解释,我们先不讲那么复杂的,我们就讲思虑,其实可以不做这种讲法,但是这个讲法好懂,就是他的起心动念都是什么?都是在人之下,不愿意在人之上。你看现在跟我们的教育完全相反,我们现在教育教什么?真的,这在“宪问篇”,大家如果去看《论语》的话,“宪问篇”就第一章而已,原宪问孔老夫子,问什么?“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那个克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攻克的克,伐就是征伐的伐,怨,抱怨的怨,欲,欲望的欲,他说这四条如果能够不行,不行的意思就是伏得住,还没有断,伏住而不行,可为仁矣,这样算仁了吗?孔老夫子说,可为难矣。这个很难,但是还没有到仁的地步。

    末学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很感慨,为什么?古人要把这四条断掉了都很难,尽他一生的力气去伏,我们说伏,还不是断,去伏这四条都很难,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天天在长这四条。什么是克?克就是好胜心,把别人压下去就叫克。伐是什么?伐是表扬自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推销自己,用台语来讲就是膨风,自己二、三分,可以吹牛吹到十分,可以吹到十分。你说你不这样做,写这履历你不膨风,那你有机会吗?很多人就说那你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要教什么?教吹牛,伐,第二条你看。怨,抱怨,天天批判社会,批判政策,抱怨,怨。欲是欲望,整天在引导我们增加我们的欲望,这四条在现在教育很流行。克就是教人怎么把别人压下去,好胜心。我们就了解到,不妙,往智慧的反方向在操作,那确实都跟礼背道而驰。大家就了解到学礼重不重要?重要,太重要太重要,所以这几条我们都要做。

 
恭摘自周泳杉老师讲座(编号55-026-0007) 2010/5/28 
感恩老师!  
 
摘要:周泳杉老师主讲弟子规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