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恶辨析”,我们先看第一条。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过,什么是恶,明白的分辨之后,我们才有下手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不是故意的犯,这叫过失;明知故犯,这叫恶。所以过跟恶我们要了解,一般人都是无心之过比较多。像我们现在是非善恶这是第一个要分辨的,我们了解、懂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很重要,要先明白这一条。而总原则是什么?凡是为自己的就是恶,为别人的就是善,这是总原则。这个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的去察觉无心非,无心非就太多了。起心动念很多的过失我们自己不清楚,甚至于没有修道的人,自己起什么念头他都不知道。而我们现在虽然学习,可是我们对念头的生灭还是很粗,认识的还是很粗糙,因为不精细,不是很精细,自己的念头生灭不精细。
而圣凡的区别,我们讲“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在一念。狂者克念作圣,圣者罔念作狂。就是一念能不能把它克己复礼,把它克制住。而克不克制得住,要先观察到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果我们对起心动念都不了解,怎么谈到克制?第一个步骤是观心为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谈得上克制,所以这个无心非,我们要透过学习去了解到我们的无心非,要了解到,了解得愈彻底,我们下手处就愈明显。这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讲的就是这个,《大学》教我们修行。怎么明明德?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依照汉儒的解释,这是雪庐老人从汉儒的解释把它摘录出来,汉儒郑康成的解释,格是来的意思,物是念头,什么是格物?念头来了,念头来了知不知道?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念头生生灭灭浑然不知,毫没有警觉。一生浑浑噩噩,不是修道人他不晓得,修道人的基本要求,格物,念头来了清清楚楚,这是修道人。
下一步致知,什么叫致知?念头来了一下子就知道,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是致知。致知他清清楚楚、他明明白白,一知道就不迷惑,念头一来,他知道不迷惑,所以他能够念念省修,这个叫德,这叫明德。他明白,他不迷惑,这个德的古字是一个“直”加一个“心”,直心为德。什么是直心?这个道是没有形相的,寂然不动的,一动就是德。动而没有离开道,顺着这个道这叫直心,心还正直,这叫德,这叫明德。明德是指他清清楚楚,那叫明德。而不清楚?叫昏德。心一动偏离了道,那个叫凶德。凶德就是我们现在平常人的作用,那就是凶德。一起心动念就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的权利、我的名誉。一起心动念就想到这些,就想要伤害别人,损人利己。事实上损人不会利己,为什么?因为这是凶德起作用。他又不懂得省修的时候怎么办?就一错到底,一迷到底,就是我们现在的状况。知道的人怎么样?他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觉得很快,转念很快,一转,偏了他就把它转回来,叫明德,这个德就明了,它的作用就正常,表现出来是什么?人能弘道。他就能弘道,他叫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什么都是道,触境皆道,他有这个能力。这是改过,他的致知就是改过。
格物,他知道物来了,他知道念头来了,致知他改过,下一刻他就改过。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过改了之后意就诚了。什么是正心?诚意保得住叫正心,他那个诚意保得住,保持住了,这就是圣人,他保得住。凡人有没有诚意的时候?有,什么时候?一剎那,片刻,就像闪电闪一下子,在黑夜当中闪一下子,他保持不了,可他确实有那个诚意,那一刻他意诚了,可是下一刻昏德又来了,又昏了,这个就是要学习了。所以改过讲到了深处,改的就是这个过失,念头,起心动念,就是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不是我们一般初学的人下手的地方。所以从哪里下手?断恶修善开始下手,就从断恶修善开始。这就很清楚了,凡是有害于别人的,凡是损人的这个念头我们以后都不要,把它转过来,利益众生,想到什么?舍己为人,想到什么?吃亏,吃亏就是占便宜,从这里开始下手。你看有下手处了,你看那个念头那么微细,我们要格物致知,讲老实话没有下手处。
民国初年一代大德印光祖师,他对格物有另外一个说法。老人家讲“革除物欲”,有没有讲错?没有讲错。跟郑玄郑夫子讲的一不一样?一样。可是郑夫子讲的不容易体会,印祖老人家讲的容易体会,容易下手。革除物欲,我们不知道物欲怎么革除,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物欲,然后开始革除。你看他从粗的那个念头开始革起,愈革愈细,那就入道了。你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可以把郑夫子讲的那么复杂的东西一句话三言两语的,就能够让大多数的人体会革除物欲,了不起!这真的叫深入浅出,我们做学问就要学这个,我们十分佩服;不是说我往深里面去钻,讲到人家都听不懂,证明自己很厉害,这个不是仁者所为,深入浅出。当然这是学问的积累才能发挥得出来,这个我们要学习。所以“结示学宗”,学问最重要的宗旨,学习最后的目标就是明明德,明明德怎么做?改过,就是改过而已,改过迁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