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过恶辨析之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周泳杉老师

 

    “过能改,归于无”,你看这个话讲得多好,过改了就没有了,担心的是什么?过而不改,是为过矣。担心的就是不改,所以他能改就没有了。譬如千年暗室,这一个房间里一千年没有灯光照了很暗,一灯才照,遍室光明,黑暗怎么样?俱除,就是这个道理,“过能改,归于无”就是这个道理。

    “倘揜饰,增一辜”就是告诉我们,明知故犯又加重一条的罪过,这一条罪过是什么罪过?不真诚的罪过。我们这一生所吃的亏就在哪里?就在不真诚。这个亏吃太大了,就是虚伪,就是虚荣,吃亏,亏吃得很大。有一次宋神宗曾经问曾巩,曾巩,大家知道唐宋八大家,他跟王安石的交情很好,两个人私交很好。神宗就问曾巩:子固,安石为人如何?曾巩就对曰,安石的为人,安石的文学行义不减杨雄。跟汉朝那个杨雄差不多,不相上下,他的文学,还有他的做人处事的这个义行跟杨雄不相上下。但是因为他很吝啬,所以不及杨雄。宋神宗就奇怪说:安石轻富贵,为什么你说他吝啬?曾巩就讲,臣所谓吝者不是说他对财物很吝啬,而是说什么?安石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大家就晓得,这个评语把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点出来了。你看王安石的学问,他各方面的才能都很高,可是为什么后来历史对他评价居然是负面的,为什么?吝于改过。知道自己有过失,可是怎么样?面子,顾着面子,我是宰相,我变法虽然有错,可是我改了那我不是很没面子?不可以这个样子,还有意气之争,他们都很有风骨,可是那个风骨用错地方,用来跟人家争,党争党祸。你看把整个宋朝的世风,世风那么样鼎盛的一个朝代,最后消磨在什么?意气之争上面。我们就了解到真是可惜,如果那个时候有一个人能够愿意说“对不起,我错了”,局势就不一样。

    就像廉颇跟蔺相如,有没有?你看这两个大人物,廉颇将军对蔺相如的批评,但是蔺相如没放在心上,还怎么样?狭路相逢还绕道通行,自己吃亏,不愿意伤害廉将军。结果廉颇知道了之后,你看他有没有面子问题?没有面子问题,他怎么样?肉袒负荆请罪。为什么?相忍为国。当时的这个秦国,强秦在旁边虎视眈眈,什么样让赵国可以稳定?就是这两位,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将军,一文一武,坐镇赵国,秦国才不敢,这个强秦才不敢侵略,所以两个人怎么样?把自己的面子放下,全部都放下,结果国家就得到安定。我们看这些历史就了解到,确实我们不能为自己一己的一些很小的利益在那里争执,要为大局着想,相忍为国。

    当然这是指改过的部分,可是就修道来讲,这个人的道业就上去,他把面子拿掉,道业就上去了。一个人好名,好表面的名声,他一定不会往实质的实学去下功夫,换句话说,所学的是什么?记问之学,不是实学,没有实学的功夫很难受益。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实学的功夫怎么受到障碍?名利障碍,希望人家表扬,希望人家称赞,这个心给障碍住了。所以这里“去障明德”,我们特别提出来改什么过失?改好名闻利养的过失。改什么过失?改自私自利的过失。改什么过失?改好贪瞋痴慢的过失,改好是非人我的过失,改这个它就很明确。最后结论的地方,把我们学习的宗旨目标点出来。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唯有改过而已。所以我们平常修学重要的功夫在哪里?改习气,改自己的毛病就在这里。学怎么样证明有功夫?习气一天比一天淡了,我们知道它不是一下子拔除,但是它淡了,这就是我们学对了,这就学对了。习气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且还愈来愈重,那学错了。即使我们这个儒学学得很好,可是那叫记问之学,没有办法受益,这是我们古人给我们,你看李夫子他懂这个东西。所以在信篇的后半段,末学觉得这一段非常的要紧,很要紧。而有了这一半段在做基础,这个人讲出来的话一定是信的,为什么?因为是性德的流露,它是自性的流露。我们没有流露之前,我们拿圣人的言教来遵循。虽然不是我自己证得的,可是是圣人的言教,也是自性的流露。我们学要求怎么样?要学得像,没有十分像我们也学个七、八分,那也受益、也非常的受益。

    这个信篇我们就讲到这里,这个脉络给大家参考。因为讲老实话,末学一开始学《弟子规》的时候有疑惑,什么疑惑?信篇不是讲言语的,怎么后来讲到“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想到人家已经深一层的把我们自性的这一个明明德给提出来了,这才是根源。所以末学就知道,我们讲老实话,中国的文字愈深入我们才发现什么?原来我们过去很多的经典翻译成英文翻错了,你这个信如果只是翻成Credit,差很远,要Trust,差很远。不是只有这个,它包含的意思很深,后来才了解到什么?翻译经典容不容易?非常不容易,而翻译经典的难,难在不是英文能力难,是中文能力有障碍。后来发现根源就是你找一个英文能力很强的人来翻,他翻不出来,为什么?瓶颈不在英文在中文。中文的瓶颈,我们前面跟大家说过了不在中文,在什么?在实修、在实证上面。没有实证他看到的是什么?文字的表皮,那就不受益了。这一点我们从这里看到,所以不能依文解义。

 
恭摘自周泳杉老师弟子规讲座(编号55-026-0011) 2010/5/31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