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助演变成慈善尴尬,折射出感恩教育的缺失。北京市政协委员呼吁——
前不久,北大某受助研究生中途退学,用善款开办公司,被捐助人告上法庭;湖北五名大学生也因被指缺乏感恩意识,被排除受助人名单。
原本美好温馨的慈善捐助却演变为令人尴尬的慈善风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慈善活动缺乏法律保障,”许多北京市政协委员指出,感恩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原因。
“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受助是理所应当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更谈不上有回报之举。”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特邀委员、中科院系统研究所教授苏玉田说:“除个人原因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教育、社会氛围过于功利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个人,因为他们毕竟还年轻,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引导。”
“感恩,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责任。学会感恩,才能学会做人。”市政协副主席叶文虎建议:“当前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用‘感恩文化’净化熏陶他们的心灵世界,增强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感恩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吴文彦呼吁:“教育部门在德育课程中应增加慈善的内容,培养学生从小参加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朱尔澄也主张:“将古今中外的典型慈善事迹编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组织编写有关慈善的故事、志愿者的事迹等课外读物。”
市政协委员、大公报(香港)有限公司主笔罗晓路认为:“除了教育部门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宣传部门也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感恩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市政协委员、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工委调研员于艳华呼吁:“媒体既要树立乐于捐赠的典型,也应大力宣传积极回报的典型,让施恩和报恩的理念深植人心。”
“加强感恩教育,不仅能推动慈善事业的良性运转,也有助于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构建。”市政协副主席黄承祥希望:“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使首都慈善事业走出‘中国特色’和‘北京特点’。”
“感恩”链接
在韩国,每个小学生胸前挂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像,背面有孝敬父母的种种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的杀害。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惠,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之中。
相关背景
慈善在美国
按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和慈善捐赠的规模来看,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国度”。在美国,13岁以上人口中的50%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法制、体制与机制的三位一体,是美国慈善事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制度环境保障。美国的遗产税、赠予税以高额累进著称,当遗产在300万美元以上时,税率高达55%,而且遗产受益人还必须先缴纳遗产税,后继承遗产。而另一方面,建立基金会或捐助善款则可以获得税收减免,捐出多少钱就在所得税中相应扣除多少。进行慈善捐助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而且有助于树立公众形象和产生模范效应。另外,国家还对基金会的运作有大量的免税减税优惠,使得慈善基金会可以获得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回报。
慈善在香港
慈善在香港的普及程度非常高,人流量很大的地铁里,几乎常年张贴着与慈善事业有关的海报。香港公益事业的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市民的参与意识。在香港,每周都有各种慈善义演、慈善晚宴、慈善拍卖、慈善首映、慈善比赛等活动,数目众多、形式丰富。这其中多数活动都是普通民众能够参与的。香港公益金1971年推出的“百万行”至今已举行了超过150次步行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280万人次,对提高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关注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香港,还存在着一个由各阶层组成的庞大义工队伍。香港社会福利署自一九九八年起推出一项全港性的“义工运动”,目的是鼓励不同界别的团体及人士积极参与义务工作。来自社会福利署的数字显示,至今已有1600个不同性质的团体参与其中,总共超过60万人登记成为义工。平均每十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参加过义工活动,他们仅在2005年就为香港社会提供了超过1440万小时的无偿服务。
慈善在北京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财政部从2003年至今陆续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向中华慈善总会等21家慈善机构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今年刚刚通过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北京市慈善协会2004年至2005年开展了50多次活动,共募集慈善款物7153万元,发放款物5062万余元。北京市民政局接受捐赠事务管理中心自1996年成立以来,在全市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22亿元。截至2006年6月底,本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通过北京光彩事业办公室已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491个,到位资金50.3亿元,培训各类人员4.8万人次,吸纳就业18.3万人,为老少边穷地区7.4万人脱贫致富和城镇5万余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做出了贡献,并捐助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8.1亿元。(吴菁)
相关新闻:
用感恩领跑道德教育
最近的一篇报道被国内许多媒体广泛转载。这篇报道说,襄樊的5名受助大学生,在受助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据介绍,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作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过去了,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的话都没有。
不只是受助者要学会感恩 德育教育同样重要
随着感恩话题探讨的深入进行,教育部发言人22日发表谈话,称民间助学可引入激励机制,但发言人主要讲的是民间资助者可以对受助者提出一些诸如汇报学业情况等方面的要求,达到要求才给予资助,这实际上是对受助者的一种激励与约束。其实,激励机制还应包括对民间资助者的激励,现在献爱心的企业或企业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8年中,该会共筹集善款近13亿元,其中内地捐款只占30%。一项统计表明,年捐赠超过100万元的上市公司,不到上市公司总数的5%,甚至有数百家上市公司公益捐款为零。
在整个社会的慈善氛围还不浓厚的背景下,民间助学显然需要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
从政府层面来讲,有关人士建议可通过出台《捐赠法》等相关法规,对企业捐赠、雇用残疾人等慈善行为可减免一定的税收,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家献爱心,不过也要防止有人钻政策的空子偷税漏税。各级党委、政府还可通过评选“中华慈善之星”、“爱心人物”等活动,让那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物家喻户晓,形成一种人人乐做善事的浓厚氛围。如去年襄樊市就评选了首届十大爱心人物,社会效果非常好。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岂能一罚了之?
2006年8月,河北省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进行资助。但是,“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针对这种“零感恩”现象,2007年8月中旬,襄樊市“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放心上。”(华罗庚语)———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同样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许正因为如此,上述消息一经报道,立马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而且观点泾渭分明:“大学生不会感恩可耻!”“施恩图报的慈善是假慈善!”“强制性的处罚措施给阳光事业抹黑!”……
一场教育均衡的民间实验 最后一课唱起感恩的心
“我们头上一切的荣誉都是社会给的,现在尽我们所能回报一点给社会,是应该的;你们不要感谢我们,应该感谢社会感谢父母把你们送到这里来,将来你们也会和我们一样,尽自己所能回馈给社会。”
湖北开展未成年人体验感恩教育活动
7月16日,湖北省在黄石召开未成年人体验教育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要求在全省推广黄石市未成年人体验教育工作经验,从十个方面做出努力,开展好五项体验教育,组织实施好五项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感恩教育体验。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当家长的艰辛,使"知恩图报"成为广大未成年人的自觉行为习惯。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体验。将社会实践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组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