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读书会分享(十八)

作者:网络学院  

时间:2007-10-17  

摘自  
 
说明:研讨内容,蔡礼旭老师主讲的「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八集(蔡礼旭老师2004.11讲于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听完讲课后,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于下,此书面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自己和下一代正确的幸福人生观。

研讨内容重点如下

1.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当中的互爱互敬。一个人的关怀、一个人的爱心,就在这点点滴滴当中要用出来。
2.《孝经》说「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
3.对人的恭敬跟关怀的能力,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起来?从小,「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4.交朋友第三个重点要懂得朋友跟朋友之间互相赞叹,互相肯定。不去嫉妒别人,懂得欣赏别人的心那才是学问,所以当我们嫉妒别人,不赞叹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量愈小,学问就上不去。
5.「不言家丑,不言隐私」。 要有「通财之义」。
6.「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分享文章   07.10.02
------------------------------------------------------------

朋友应尽的本分第二个是关怀,要知道主动去关怀朋友,关怀别人,不能有等着别人先对我好自己再对别人好的念头,“施比受更有福”,我们这些学圣贤教诲的人,更应该用自己主动关怀别人的心行去带动人与人当中互敬互爱的气氛;对朋友关怀的意思里面,还包含着对朋友的家人、亲友的关怀,所谓“爱屋及乌”,〈孝经〉里面说“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总之,懂得尊敬关怀朋友的家人,即是对朋友的关怀尊敬,不仅朋友欢喜,而且能给彼此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助力,所谓“易子而教”——同样的话,朋友说,可能比自己说更能让家人听进去。

交朋友第三个要懂得互相赞叹,互相肯定,互相欣赏,不能嫉妒,不只对朋友这样,对别人也应该是这样,心量拓宽,把过去看到别人有学问或者哪方面超过自己,心里就不舒服、就嫉妒的心改成赞叹、欣赏、效仿,这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我们能赞叹、欣赏,就是免自己犯嫉妒的过失,同时“见贤思齐”,带动社会的良好风气,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四“不言家丑”,这里面的意思,一个是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讲给其他的人听,一个是自己家里的隐私也最好不要跟人讲,“话说多,不如少”,要“慎言”,不言家丑,不谈隐私。

第五要有“通财之义”,朋友在经济上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去帮助,帮助的原则是“救急不救贫”,“通财之义”不只通钱财,还有我们的内财,也就是还要用我们的智慧、经验去帮助他,用我们懂得的圣贤的道理去帮助他。

至此,“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相处的学问我们学习了,“学贵力行”,蔡老师讲“鸭子跟老鹰学飞”的故事就是要我们深深记住这一点,学了做到才是真正学到了,学了做不到跟没学一样。

道德学问要透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磨练方能提升,〈论语〉里面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期望在蔡老师的教导下、在学友的提携下,自己对所学的圣贤教诲能“适道”,能“屹立不摇”,进而也能做到“通权达变”。

学生pc 00100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7.10.04
------------------------------------------------------------

各位老师!各位学友!大家好!

人际关系的根本在我们对人的恭敬,跟对人的关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所以对人恭敬和关怀的能力是从小建立起来的。而朋友相处当中有五个本分要尽。

第一 要能够劝谏朋友。当朋友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劝导他,引导他。当我们在劝朋友的时候,要观察自己的存心是不是真诚。存心是根本,而劝谏的时机、方法、态度和耐性也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够让他感受到我们的诚意,进而接纳我们的劝告。

第二 朋友之间要处处关怀、关心和慰问,这样就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义。人生要有天伦之乐,人生要有恩义,道义,过起来才会觉得很踏实。所以当我们主动关怀别人,就会带动人与人当中的互敬互爱。但是不要等别人对我们好,这样患得患失的情绪,很痛苦而且会生病。当用真诚心去关怀朋友和他的家人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我们生命中的价值。

第三 要懂得朋友跟朋友之间互相赞叹,互相肯定,互相鼓励。[见人善,即思齐],这种见贤思齐的风气,就会带动整个社会、家庭气氛的改变。处处为人着想,互相赞叹才华和优点,不生嫉妒之念,惟有这样圣贤学问才能恢复起来。

第四 [不言家丑 、不言隐私] 自己家里的私事不要跟人讲,只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就能解决。一件事越少的人知道,越不容易被障碍,也越容易成就。

第五 [通财之义] 因为人生的过程难免会有顺境、逆境,起起落落需要及时帮助。朋友在经济低潮的时候,要及时帮助他,但是要有一个原则,就是救急不救贫。当一个人思想贫穷,好吃懒做,你一直用经济支持他,反而会害了他。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去慢慢引导他正确,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他的生活。所以通财不一定指的是经济方面,也可以用你的经验、智慧(内财)去帮助。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意思是说学贵力行,学到了就要做到,不断的在生活中实践来提升自己。而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变节。[可與立,未可與权],学问的最高境界是通权达变的能力,要会灵活运用,这才是学问的功夫。对于正确的事情你才要守信义。

感恩老师的教诲!

pc00203敬上!

分享文章   07.10.06
------------------------------------------------------------

 尊敬的读书会老师及各学长:

 您们好!蔡老师在本集中讲到对朋友的本份有:劝谏、关怀、互相赞叹与肯定、不言家丑及通财之义。以下两点是后学体会较深刻:

 1)要主动关怀,人生才踏实──谈到关怀,蔡老师说踏实的人生是有天伦之乐及要有恩义、道义。怎样才能够得到天伦之乐、恩义与道义?就是要自己主动关怀别人,带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循环,就能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敬。不要等别人对自己好,不要问为什么谁对我不好、谁又对我不好?等别人对自己好、问别人为什么对自己不好,这样的人生就会患得患失,情绪就会被这些问题带着走,就容易出现精神状态。自己要主动关怀及帮助别人,就能体会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自己的内心就会感到充实、踏实。

 什么时候建立对人关怀(尊敬及真诚)的能力?蔡老师提醒我们:“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种能力是要由小就培养,而不是在长大后,发觉“关怀别人”能帮助事业时,去参加那些短期训练班学得来的。

 蔡老师这个观点,后学初时不太明白,也不能领略他的意思,原因是现在很多机构(私人与公营,牟利与福利或教育团体)也采用麦当劳奴化的质量管理方式,训练员工的应对表现。当我们进入这些机构时,的确享受到这些笑面迎人的员工,前呼后拥的“礼貌”待遇。为什么蔡老师说“关怀别人”不能从课程中学得来?

 学《弟子规》一段时间后,后学才渐渐体会到一些原因。蔡老师在讲座中,时常提及存心的真诚与尊敬的重要,劝勉我们要时常观看自己做事的存心──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做人做事究竟是口是心非,还是不欺暗室?究竟我们的(好)表现,与心所想的,是否相应?

 很多时我们也看到,这些机构的部份员工,上班跟下班是两个样子。这样说,上班时的良好表现,只是暂时性,不是由内心引发出来的,只是工具而已。如果一个人长期也是用两个样子生活,做一套,想一套,对德性不单没有帮助,还在损害德性,因为他只学会了自欺欺人,最后不能相信别人,也不能相信自己。

 2)学问的标准──什么是学问?如何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学问?蔡老师说学问是看一个人的心量,心量是真学问的标准,而第一等的学问是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不嫉妒别人、懂得欣赏别人、赞叹别人。嫉妒、毁谤、障碍别人(尤其对象是有德行的人),是心量狭窄的表现,这样不仅得不到学问,还损自己的阴德,折自己的福。蔡老师分别举了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的作为,及李斯的表现,告诉我们待人以仁,不能嫉妒及陷害别人。

 欣赏与赞叹别人,不仅跟个人的祸福有关,最重要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及国家的风气,影响非常深远。如果我们能够见贤思齐,就能带动家庭气氛,继而改变社会的面貌,圣贤学问就能恢复起来。

 蔡老师问欣赏别人要不要学?要,因为妒嫉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我们很容易、很自然就会流露出来,蔡老师举了一位年青有才华的大学副教授的例子,说明我们现在挑别人缺点的能力高,但是赞叹及欣赏别人的能力却有障碍。所以,我们要慢慢、点点滴滴的开始培养欣赏别人、赞叹别人的能力。

 蔡老师举的例子,后学有很深的体会。这几年开始学《弟子规》,渐渐看到自己生活上(尤其在工作上)一些看上去很自然,却很根深蒂固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第二个是“批评、否定、比较"的习惯。后学在几年前看到一本由容若先生写的书,其中部份是讲述白话文运动过程,看过之后,后学的感触很深,脑海有很多问题:为什么当时推广白话文运动的人,他们都是一腔热血的为民族命运做事,但最后适得其反?究竟我们现在很努力做的事,有几多会像白话文运动的结果一样,是“好心做坏事"?究竟现在在学校教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对还是错?当时后学还未学《弟子规》,不知道答案,只是很困惑,为什么明明看上去是“好事”,结果却变成“坏事”?

 到跟蔡老师学《弟子规》,才知道假如我们的德行功夫扎根不稳,那么,读书越多,地位越高,做错事的机会越大,而影响范围也越大,受害的人也越多。后学才体会到古人为什么做事、说话那么谨慎,这是读书人的责任,是他们对后代的关怀。

 由于工作关系,后学有机会将一些文章刋印,当时还感到沾沾自喜。看了白话文运动的结果,学了《弟子规》,知道自己没有德行的功夫,也知道自己所学的,未必是“正道”,所看所想的只是思辩之学,担心话说错了,遗害无穷,那时心里真的开始发毛。而其中有一件事,后学真的很遗憾,几年前,后学有机会替学校写一个网络课程,最近得知这个课程将在国内推出,如果是过去,后学一定会对这个发展感到开心,但是现在却很担心,因为后学现在才有能力看到,课程其中一个单元的一些潜在影响。本来,后学想说服学校把这个部份删去,但是“德不足,感未至”,学校不接受建议。每想到这部份的潜在危机,后学真的感受到为什么要“慎言”,什么是“福祸相倚”,也体会到一些近代有责任的学者,例如方东美先生,为什么他们都是不轻易出版著作。也深切感受到李炳南老先生告诫弟子的话:每落一笔,也要考虑到它对后世的影响。原来有时候错了,未必有机会给你改正过来。

 至于第二个问题:“批评、否定、比较"的习惯,则是一个更难处理的问题,后学现在还在学习应该怎样处理,希望继续努力学习《弟子规》后,再将这部份的进展向老师报告。敬祝各位老师及学长

 秋安!

                         学生 pc00024 敬上

分享文章   07.10.09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好!

1.朋友有信义,朋友相处当中有五个本分要尽。

第一个就是要能够劝谏朋友,当朋友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劝导他,要引导他。在劝朋友的时候,要能够观察自己的存心是不是真诚,存心是根本。还要有耐性。

第二个本分就是要关怀朋友,要处处关心,处处慰问,就能够感受到朋友彼此之间的这分爱护,这分情义。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当中的互爱互敬。一个人的关怀、一个人的爱心,就在这点点滴滴当中要用出來。

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关怀,而且交朋友不只要关怀他,还要关怀他的家人,他的亲友。不只要想到朋友,还要想到他的家人的感受,所谓爱屋及乌。我们不管学的多与少,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态度,就是要有真诚的心,人际关系的根本在我们对人的恭敬,跟对人的关怀。学生曾经痴迷于西方成功学,经常不惜重金去参加很多市面上的所谓快速提升人际关系能力的课,结果存心在于获得名利,没有从内心生起对别人的关怀、恭敬。最后不只是钱白花了,自己的心性、学问反而不断往下降,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最近,学生流泪恭读了台湾自出生就身患“中度地中海贫血症”的陈女士自叙62年求生经验而成的《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一书,其至孝至爱惊天地、泣鬼神,学生相形惭秽之余,更庆幸寻得当世大孝大爱之榜样,“作者能,为什么我不能”,决心学习陈女士,在打击之下继续前进,在苦痛之时勉力尽责,做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别人。

第三个,朋友跟朋友之间要互相赞叹,互相肯定。不能「文人相轻」,不能嫉妒。当我们嫉妒别人而没有赞叹别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道德、学问在往下堕了,学问是看一个人的心量,那才叫真学问,所以第一等的学问叫做处处为人着想,这个叫第一等学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范仲淹和范纯仁父子纯是一颗仁慈之心,子子孙孙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值得学生效仿。

当我们心量拓宽,常常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赞叹别人的优点,那这种赞叹、欣赏的风气,见贤思贤的风气,就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改变,带动家庭气氛的改变。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懂得「见人善,即思齐」,只有读书人跟读书人互相赞叹德行,这样正法、圣贤学问才能慢慢恢复起来。

学生忏悔,以前对72学长犯「文人相轻」严重过失,只看到学长刚开始的报告中个别错字的不足,不能体会学长学习落实圣贤教育之真干。这半年多来,学长的勤奋,进步,有目共睹,学生远远不及。在此深切忏悔,并发愿以学长为榜样,精进修学。

第四点,朋友相交要「不言家丑,不言隐私」,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讲给其他的人听,所以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交浅不言深」。自己家里的事最好不要跟人家讲,一件事愈少人知道,愈不容易被障碍,也愈容易成就。

第五点,要有「通财之义」,因为人生的过程难免会有顺境、逆境,会有起起落落。朋友在经济上突然很低潮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不能吝啬,要赶快帮助他。在帮助朋友财富当中有一个原则要记住,就是要救急不救贫。当一个人思想贫穷的时候,不能一直用经济去支援他,有可能是害了他。要从思想观念去去慢慢把他引导正确,当他思想观念正确了,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他的生活。所以这个时候可能拿一本《弟子规》送给他更好,让他先学做人,先学做事,从这里开始做。也可以引导他去学习一个谋生的技能,当他的能力,谋生的技能一起来,他就可以自力更生。通财之义不只通钱财,还可以用内财,我们的内财是指经验、智慧,也可以用内财去协助他,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

二姐和弟弟两家人都没有稳定工作,十几年来一直是大家庭资助。学生以前也只是盲目从经济上帮助,学习圣贤教育后开始醒悟,几年来不断给他们各种传统文化经书和光碟等,从改变他们思想观念着手。今年学生5月份去了汤池后,开始发心资助弟弟6月份去汤池上课,7月份二姐和弟弟两家人老少6口人去汤池上课,8月二姐又劝说儿子加入,共7口人入住汤池租下的房子,两个月来,他们听中心讲课和自学相结合,身心安稳,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现在弟弟立志早日成为种子老师,并也加入了读书会,从第一课开始每课复讲三十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生万分感恩中心!感恩中心的各位老师!

2、学贵力行

我们学习了圣贤给我们教诲的五伦关系,要马上用。一定要体会到学贵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一个人的道德学问是有层次的,必须透过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可与共学」,「共学」就是一起学习。学了之后,「适道」,这个「道」就是道理,学完五伦的道理之后,要开始做。「立」叫做屹立不摇,在人与人现在关系这麽不好的情况,要能够屹立不摇去遵守圣贤教诲。唐朝张巡、许远的正气令叛贼安禄山震慑,他们的学问是能够屹立不摇。「权」叫通权达变,要有通权达变的能力,不然有时候会死守了一些原则。一个人有真学问的时候是处处能成就每个人,那是懂得通权达变,懂得去灵活运用,所以这个就是学问的功夫。孔夫子跟子路说:「一个人在被要胁之下的信,可以不用遵守。而信要跟义配在一起,信义信义,对于正义的事情才要守信,所以要灵活运用」。所以为了不让魏国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灾难,孔夫子甘愿一个人受灾难,一个人背信,决然去魏国揭发其下属谋反之事。

中秋和国庆佳节来临前,学生由于工作关系收到一些月饼、水果之类的礼物,以前不懂得“事虽小,勿擅为”,往往就拿回家孝敬长辈等家人。现在明白道理了,于是能推辞的尽量不收,实在推不掉的就供养办公大楼内打扫卫生的贫困长者,等等。没有拿一份东西回家,也没有和家人说。家人感觉与往年过节反差太大,表现出不能完全理解。学生也因此些许体会到「可与立,未可与权」,提醒自己元旦春节前除了要继续拒绝别人东西外,还要自己拿钱买一些礼物供养家人,以善巧方便确保家庭和谐。

学生真诚礼敬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分享文章   07.10.11
------------------------------------------------------------

处事之道

通过学习这集讲座,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圣贤人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因为我以前自认为自己是个很成功的成年人,可是通过学习圣贤教育,学习弟子规,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以前认为的成功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同时发现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少,现在已经是中年人,但是智力还不如过去几岁孩童。之所以有这个感觉,是因为以前这些教育从来就没人告诉过我,自己认为的成功应该说都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而做事,如果改正以前做事的方法,和古人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扎孩子老实做人的根基,然后才学技术养家糊口,处处为朋友为亲人着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非常的淳朴。

一.少儿若天性,惯成自然。

而现在经济生活确实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现在人们自私心越来越重,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的名和利,如果对自己没有好处,再好的事情都会袖手旁观,甚至有人做好事帮别人时还遭会来别人的误会认为我们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想法,或辱骂我们说这样人太傻。而我通过在生活中尝试学着落实弟子规,后来发现,原来为别人想不但不是傻子,反而是真正的快乐,因为由于自己的屈尊,认错,谦虚,不但别人不瞧不起你,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尊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家庭中落实,以前处处看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而现在学着尝试包容,忍让,认错,不但没有失去自己在家中被尊重的地位,反而由于自己的让步,家庭和孩子关系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

通过我自己本身的事例让我感觉到了从小扎孩子做人的根基,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给孩子种对了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获得幸福人生,真正的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要自己学会付出,学会忍让,学会包容,学会尊敬,学会谦虚,学会欣赏别人这些如果都做到了,那我们的教育也就会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孩子真正的能在顺境当中不贪恋,逆境当中不怨恨别人,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欢。

二.处处为他人着想。

蔡老师讲,他在和朋友相处,如果和朋友关系密切的时候,第一想到就是要去拜访对方的父母,这样好能安对方父母的心,好让对方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相处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品行。蔡老师的这个举动确实是让我很感动,因为在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在言谈中都谈到只要朋友对我好就可以了,根本不会考虑对方父母的感受,甚至现在的孩子把说与父母相处有代沟,现在年轻夫妻都和西方学习,刚结婚就喜欢过二人世界,父母自己生活。而有小孩后,父母则成了家庭保姆,现在年轻人在一起谈话的时候都时常提到自己的婆婆如何的对自己好,这个好是父母到家把饭都做好,早晨父母做饭等饭熟后,在喊小夫妻起床。而他们在家已经结婚有孩子的人,居然在家里仍然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的生活。而且他们不但觉得这样做不对,反而拿单位里来和朋友们炫耀,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结婚也已经是好几年了,儿子现在已经上了二年级,她的爱人是农村家。所以每年回家过年他爱人都要和他献殷勤,并对她说回家过年一定不要生气,她到家后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她不生气就可以,她在今年过完年上班和我说这件事情,而且还说她不但不做事情,她爱人想帮她婆婆做家务,她只要眼睛瞪他爱人,他爱人马上就会放下手里的活。她说到这后,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我说是从网上看的,说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回家带上礼物去看望老人,当这小三口到家后,媳妇和孩子磕瓜子,儿子看报纸,婆婆公公忙着买菜做饭,等把饭做好后,小三口吃完饭对父母说我们要回去了,当父母把儿子和媳妇送走时老夫妻已经精疲力尽,邻居看见了,就对老两口说,您的儿子真孝顺,居然回家来看看您,而老夫妻说“唉,不如不来累死我了”。当我说完这个故事,我就对我的朋友说,人人都有老,我们也有老的时候,而且您希望您的儿子和媳妇将来如何对你呢,我这个朋友回答更让我吃惊,她说现在孩子根本指不上,现在该享受时就享受,等以后身体跨了或儿子对我不好就安乐死。

其实我说的上面小夫妻的现象,在现在年轻夫妻当中非常的普遍,就如以前孩子多父母根本操不过来心,甚至是孩子多,有时候哪个孩子不吃饭父母都不知道,我爱人家姐妹多,婆婆生8个孩子,最后活6个,婆婆说过去有吃的孩子们真的是很知足,能吃饱就很满足了。孩子长大成家都是自力更生,而儿女都很孝顺。而现在的孩子会拿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结果最后妥协的还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家长不赶紧改变现在教育观点,那一代不如一代真的是会越来越严重。而现在的年轻夫妻结婚父母什么都买好,家具房产要花去老人的一生积蓄,即使这样现在的儿女还不知足,会和自己生活条件更好的去攀比。从这点上也体现了父母付出给孩子越多孩子反而不珍惜。所以现在父母要赶快的醒悟,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做人的根基,不要在追求孩子的成绩,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太多的财产,要教育孩子学会自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本分,只要健康老实本分,能自立这教育就是成功的。

三.通权达变。

知识是活的,学知识不能学死,这让我受益非浅。因为做人老实本分是应该的,对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但是这些都要和义联系在一起,如果符合性德有道义的事情我们要遵守自己的承诺,要做到诚实守信的人。一个人在生命受到要挟的时候的信和义可以不必遵守。蔡老师讲到猎人打猎追赶兔子,兔子明明是往前方跑了,可是看见兔子的人却告诉猎人说兔子跑的方向正好和相反,这样虽然说说了谎话,但是这是善意的谎言,这个谎言对兔子猎人和自己都有好处,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方便妄语,而不是说实话。这就证明了学问是活的,只要是为对方好,不为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不为自己的名利心,是为利益大家,利益社会,利益周围的人那这个谎言是应该说的。只要把这个心究竟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还是为了无私,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无我处处为他人着想,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这只有问自己的内心,不要看表面现象,只要真正的是为别人即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这把为人处事与知识的活学活用又更进一层,让我知道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

四.敬人则是敬己。

孝经里提到“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为要道也”。这段话说明了我们尊重别人就会给他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虽然只有我们自己付出,但是却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而过去把这当成是最重要最本分的事情,并真正体现了尊重别人的人自然就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这个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当大家听后也都非常欢喜,人们之所以欢喜因为他道理是符合善良的本性,只要符合性德的事,人人都会生欢喜心,其实只要真做的人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就会知道圣贤人的教育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要想别人对自己好,那自己一定要学会首先付出,任何事情没有不付出就会得到好的果实,真是种善因就会得善果,要想希望别人对自己关心,那我们就要先种对别人好和心别人的善因,那我们自然就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芳香果实。

总之,通过这集学习让我知道了圣贤教育不愧是中国之宝,所以虽然已经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但是仍然的光芒不减当年,要想得到精髓只要肯改正自己的人,人人可以得到,人人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人生。愿所有的人都能拥有美满幸福快乐的人生。那就请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委托别人或是让别人做。处处为别人想,自然别人也会为你想。真正快乐的因是“为人民服务”。

pc00072 敬上

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分享!

 
本文编号:2007100622093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