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才艺的目的
现在的孩子学那么多才艺,目的何在?假如是为了好面子跟别人攀比而学,那孩子学了这些才艺之后,不但没有什么好处,还会因为学杂了不扎实,还常想着向别人炫耀,就沾染了虚华的习气。所以,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
假如孩子学艺术,家长应引导他要有志向。有了艺术才华要能造福人群,所谓社会国家者,应是互助之体也,每个人奉献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来利益团体。比如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现在还不断陶冶人的性情。孩子要学音乐,也要像李叔同先生这样,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用音乐来改善社会风气。当我们这样引导,孩子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学习一定会与他人有所不同。当孩子只是为了炫耀,那他所学的这一门才艺,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不能突破。因为当他喜欢与人相比的时候,他就会患得患失,很情绪化,就不能向前突破。但如果孩子有志向,他会不断鼓励自己向前,所以志向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朱子治家格言》提到,读书志在圣贤,我们要抓到根本。现代人读书都志在什么?赚钱。目标错误了,所以现代读书的人都读得又气又苦,因为考不好。相同的,很多学艺术的人也一样,所以功夫就不能提升。
范仲淹读书的目的何在?要找到一个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所以他的心境与只为了功名读书的人相比,效果绝对不一样。教育在「慎于始」,我们引导孩子学习才华、技能,也要有正确的观念。
德与才孰为重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中国有句成语:「德才兼备」。这句成语告诉我们,德与才孰为重?德在前,才在后,所以德比才还更重要。
近代有一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被尊为当代的草圣,日本人对他的书法非常尊重,日本书法家到中国来,都会去他的家给他行礼,非常佩服他的书法,也佩服他的为人。林散之先生曾经说过: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会嫉妒人家),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所以,假如我们要请员工,怎么挑?要挑有德有才的,最起码也要挑有德无才的员工。因为有德行的人懂得包容,就会欣赏别人的才华,知道「见人善,即思齐」,懂得珍惜人才。
但是,假如无德而只有才华,那必然会嫉妒他人;假如连才都没有,那就会毁才。在春秋战国,秦国的宰相李斯无德有才,所以他看到有才华的人就很嫉妒,他非常的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陷害韩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韩非子,还陷害读书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代很多圣贤的教诲一并都烧了,这个罪业太大了。后来李斯与他的孩子都没有好下场,都受到腰斩东市的刑法致死。这是无德有才会嫉才。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绝对要先重德行,假如不重德行,孩子的才华培养得再高,他的人生也绝对不会幸福。因为嫉妒别人,内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别人也会形成人生很多的障碍,别人也同样会嫉妒他,这是必须谨慎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叫李传军的书法家,他曾经担任书法的评审,在一次书法的评审中,发现有些学生的作品是老师代笔的。这个现象好不好?假如父母与老师做出这样的行为,事实上并非教育孩子,而是在误导小孩,让孩子觉得只要能够达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规矩,不择手段。这已在孩子的心灵种下很不好的恶因,往后就可能因为违犯规则而触犯法律,人生有可能因此而毁了。所以「德」才是人一生事业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险。就好像一棵大树,根不扎好,树干长得愈高,树荫长得愈大,愈容易被风连根拔起,这样的情况很多。所以一个人的罪业都是盛时所造,没有德行的人,愈飞黄腾达,就会做出愈多错误的事情。后来这位书法家坚持把这些老师代笔的剔除在外,让亲笔写的孩子真正能够受到肯定。
这位书法家曾经跟我说过,他曾经找过非常多的书法老师,也花了很多钱向他们求教,结果都没有学到真本事,他绕了一大圈,穷困潦倒都没什么钱了。因为他有这一分要传承中国艺术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遇到了他的书法恩师。他的书法老师不仅没有收取他的学费,还让他住在家里跟着他学习。所以,要让孩子学到真本事,绝对不是花大把大把的钞票,假如这些艺术家都要收这么多的钱,其实已经透露出来他是德多还是只有才华?当一个人无德有才,他的才华、艺术境界绝对会遇到瓶颈而无法提升,因为艺术也是人心性的一种展现。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能够感人至深,都与他的心境、仁慈的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当他的书法老师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给他之后,就对他说:假如你没有真正的德行,我把这些才能教给你,我是害了你一辈子。因为这些才华很可能让你在短时间之内名利双收,而此时将是你人生出现危险情况的时候。如果这时你不知谦卑,就会招来很多的嫉妒;不知节约、勤俭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养成挥霍的习惯。所以很多艺术界的人,也都是曾红极一时,结果很多晚年却非常潦倒,那都是养成了奢华的习性。所以他非常深刻的领受他老师讲的这段话,谨遵老师的教诲处处谦卑。他才三十三岁,已经得到好几次的大奖,而且常常义务教学。我曾经也请他到海口帮我们指导写书法,去了整整一个礼拜,他是分毫不取,还带来很多毛笔送给我们海口的老师。所以德重要,德行是万福的根基,有这个根基,福才能立得安稳。
有一个官员问老子:「我有两个儿子,不知道以后应依靠哪一个?」老子就拿了一把钱放在桌上。然后先对这个官员的大儿子说:「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大儿子比较憨,低下头说:「不行,怎么可以打父亲。」他宁死不从。接着老子又对这个官员的小儿子说:「你只要轻轻打一下你爸爸,这些钱都是你的。」这个小儿子聪明伶俐,脑筋转得特别快,马上过去打一下,赶快把钱收到口袋里。老子就对这个官员说:现在你知道晚年应该靠谁了。
后来这位官员在晚年,确实是他的大儿子照顾他,小儿子到其它地方做生意。最后这位官员去世了,死讯传到了小儿子的耳里,小儿子说:「我来回要一段时间,不知又要少赚多少钱。」结果他连父亲的丧礼都没有参加。所以老子很有智慧,可以从行为推出存心,因为「重利者必轻义」,只要与他的利益有冲突的人事,他一定不关心,一定把利摆在第一位。所以一般人对小孩,可能都特别欣赏那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较老实的孩子在照顾。
曾有一位母亲生了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大学毕业,老三高中毕业。结果是哪个儿子照顾她?反而书读愈多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我们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国外去念书,念到最后也没有回来照顾父母终老,往往一去不回了。有的在国外娶了太太,父母还要打老远去探望,甚至于住了一段时间准备离开了,媳妇还会拿出账单来,那真是让父母心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如不生好了。所以孩子不长德行,真正会气死父母,真正会贻害家庭、贻害社会。因此,我们教育孩子要高瞻远瞩,要以德为本。
专而不杂
现代人求学问都犯一个很大的忌讳:贪多,觉得多就一定好。那不见得,因为多就会乱。《礼记.学记》里有一句教诲「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一次让孩子学一大堆东西,也没有顾虑到孩子有没有囫囵吞枣,到最后一定会学不好,甚至会让孩子觉得不想再学了。你看现在很多孩子同时学三、四个才艺,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厌学。所以学东西、求学问甚至于求世间的技能都要专而不杂。
杨老师学一个书法学了四十一年,杨老师教书法光是「永字八法」的第一个点就一定要让孩子点几千点,才可以再学下一个笔划。现在的书法是不是这样教?很多书法界的说:「你只要来学三个月,保证你能得奖。」我们要不要去?要冷静!他是用什么心境学艺术?急功好利。书法是拿来修身养性的心法。如果一开始孩子学的都是功利,一定与艺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在书法艺术当中,能够把这一个点点好,孩子的耐心、毅力就在这个过程磨出来。孩子的基本功都能扎得扎实,一个人基础好了再求发展才不会败丧下来;假如基础没扎好,发展的愈快愈危险。
所以杨老师在学书法的过程,懂得了每一个字的结构,看起来就非常工整。由这样的态度,当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提起这种观照能力,事情要怎么安排,才不会乱。在写书法当中,她的定力成就了。而当定力成就了,她对人对事的处理就能有条不紊。所以学艺术终究的目的还是在提升道德修养。孔夫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游于艺也不离修道德,也不离养一个好的心性。所以,当杨老师再去学其它的艺术,比如学国画、篆刻,因为她已在书法里对于艺术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学其它的艺术速度都比别人快很多,甚至于学计算机也很快,因为她已养成锲而不舍的定力和耐力。我们年轻人跟在她旁边都觉得相对失色。
《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件事,有教、有学,「学之道,贵以专」。因为学杂了以后,心就散乱。世间任何的智慧和才艺,所强调的是悟性。你所积累的知识、常识达到某种程度以后,要看人的悟性。譬如学中医,如果没有悟性的话,你只是会考试而已,真正病人给你看,你发抖,怕开错药。而悟性来自于专注,来自于对人的仁慈,感同身受。只有提升这些内在、心境界上的功夫,你才提得上去。
所以学艺术,不要同时学一大堆。才华的成就,好比挖井一样,一口井探到底,水源就冒出来。而这一口井的水又通任何地区的水源,所以学通了一种艺能,你再学其它的艺能,就会显得比较简单。所以要想让孩子把才艺学好,首先把德行的根扎好,假如一个人很有才华而没有德行,他这一生可能被自己的才华害死了。
学得多 孩子抱怨多
听说现在有的父母带孩子学习,每天都在学英文、学计算机、学跳舞、学下棋,每天排得满满的,孩子喘不过气来。所以我们教书发现有一个现象:学生怕放假。为什么怕放假?因为放假比在学校上课更累,排得更满;在学校,老师还和蔼可亲,学生还能喘喘气。曾经有个女孩学钢琴得名,记者问她:「妳得了这么大的奖,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事?」结果那个女孩说:「我最想把我的钢琴给砸了。」所以欲令智迷,父母只看到这个孩子得名了,看不看到她的内心是什么状态,父母被虚荣心这个欲望给障住了,完全感受不到孩子心灵的走向。所以这样的孩子生活被逼的喘不过气来,对父母都有怨恨。
当孩子对父母有怨恨,纵使他拥有再多的才艺、再高的学历,他能幸福吗?不可能。很多家长还是说:「但是学历、才艺还是要有。」其实一个人孝心有了,要学这些东西不难。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真正归功于我父亲那一辈的人,他们也很有才华,学什么都很认真、很踏实。他们都是因为有孝心,做人很厚道,才有这么多的成就。现在,我们这一辈的学了一大堆才艺,能创什么出来?所以还是得看孩子的心地才对。要让孩子建立起很多重要的心态:孝心、爱心,还有负责任的心。现在的孩子责任心够不够?在家,如果孩子对家里所有事情都视若无睹,我们还能期望孩子以后会有成就吗?那真的是痴人说梦。哪个成功的人不具备责任心?所以责任心一定要训练。
有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见一个所谓的高材生,他功课很好,数学很好,钢琴又弹得很好。这个妈妈看到他这么多能力,自己刚好又跟他的母亲熟悉,所以带着孩子去跟他学习。结果到了他们家,一坐下来,这个孩子开口就说:「我的数学老师很笨,他在算数学,我都算出来了,他还没算出来。」然后:「我的钢琴老师很没能力,每次上课还叫我上去弹,他都不会弹,他都不弹。」这位妈妈听了这个高材生讲了这几句话,心惊胆颤,赶快告辞把自己的孩子带回去。
这个孩子才艺很高,但是他的心性往哪里走了?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说实在的,在我们整个成长过程,我的父亲也没有当面称赞过我们的才能,而是用德行来感化我们,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父母的德行自然让孩子感动,孩子起而效法。人的善良不是褒出来的,人的善良是透过父母、透过长辈的表演而受感动的。所以教育没有侥幸,一定是上行下效。我们从「行止不端」这句要省思的是:孩子有没有具备一生家业、事业成败应有的人生正确态度。
教育的根本在孝
有一个孩子七岁,学了一个多月的《弟子规》,老师组织了一次活动,让大家分享学后心得。很多家长也都来了,这个七岁小男孩的母亲也兴高采烈坐在底下。这个小男孩上台第一句话就说:「我学了《弟子规》以后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这句话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责备他人常说:「都这么大了,连这点道理都不懂!」确实不懂,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不仅不能责备,更应该包容、宽恕,应该用爱心去引导,成就这一生难得的缘分。这个孩子讲完第一句,接着又说:「我还没学《弟子规》以前,每天都想着如何谋害父母。」七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听到这句当场很错愕,接着泪流满面,她很难想象这是从她孩子口里讲出来的话。
父母为什么这么惊讶?因为脑子里只盯着孩子的成绩,眼睛只看着孩子所学的很多才艺,有没有学的可以出去参加比赛。很多父母引以为荣的孩子,他们内心对父母可能有颇多的怨言。因为父母逼着他生活得非常的紧凑,有时都快喘不过气来,父母忽略了家庭和乐的气氛。当父母不断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他学得很杂,内心会很烦躁。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是孩子的内心需要安慰、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却都不在身旁,「父子有亲」的「亲」就会慢慢的疏离,变怨。
教育孩子要从根本抓起,当我们从孝、从德行抓起,孩子一生的学业,以至于他往后经营家庭的家业、事业,才能成就。确实,我们冷静来思考,人生学业、家业、事业要能真正有所发展,根源在德行。没有好的德行,不懂得尊重老师,不可能有真实的学问;没有德行,不能给下一代好的模范,家庭往后就会经营得乱七八糟。难道我们宁可沈浸在孩子是个博士学位的喜悦之中,而把他推向往后离婚,以至于家庭破碎的道路吗?
现在离婚率很高,而离婚率最高的是什么学历的人?这些数字都很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现在忧郁症的人很多,自杀率也很高,这些都透露出很多人只追求外在的虚荣,没有真实内在心灵的健康,没有真实的德行,我们绝对不愿意看到孩子往后的人生有这些情境。当孩子有德行,他才懂得看人,懂得选择好的伴侣。假如没有德行,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想把她娶回来,但我们也不能怪他,因为我们没教。
从小我们就觉得学很多东西就会有本事。其实,只要你注意观察忧郁症患者,就会发现:他们很多都是读一大堆书,然后把自己的思想都搞乱了。在这个时代,明白人太少了。现在的孩子都被送去学跳舞、学唱歌,学一堆东西。《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教育孩子的先后在哪?在这个时代,你不冷静的话,你所走的路一定是本末倒置。
现在本末倒置的情况比比皆是,我记得小时候,都是我妈妈说「去叫爷爷吃饭」。我跑出我们家的门,开始想今天是星期几,爷爷最可能出现在哪里。然后赶快跑去,叫「爷爷吃饭了」!我这一句「爷爷吃饭了」,不只一个人笑,所有听到的人都微笑。为什么?孙子叫爷爷吃饭,那是天伦之乐,是一种德行。德行一流露出来的时候,人人看了都会欢喜,因为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现在是爷爷、奶奶追出去叫孙子吃饭,颠不颠倒?颠倒了! 所以孝心不扎,纵使他有再高的学历、再强的才艺,也不可能让父母欢喜,更不可能经营出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教育孩子要看得很深远。
我们今天希望孩子有健康的思想人生态度,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先有正确的思想,教儿教女先教自己。这个孝字,我们不要单只看到是父子关系当中的孝,孝的含义非常的深远,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我们现在的每个念头都影响子子孙孙,当我们有了这种态度,那我们对自己的念头会很谨慎,不敢再放纵自己错误的想法,要有这样的警觉性。
做人更重要
有一群二十岁上下的孩子,他们有的考上相当好的大学,但是他们放下了,他们觉得念大学那是知识,做人更重要。他们先学做人,后学知识才艺,他们的志向也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父母也很支持,就来我们这里来学习。因为他们都是主动学习,这些教他们的老师也觉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老师也教得很欢喜。他们有五十八个同学,那一天集体去医院做身体检查。到了医院,他们排得很整齐,而且每个人都穿唐装,然后就有条不紊就接着上楼去了。因为脚步很轻盈,又没有讲话,所以沿路大家看到这群年轻人是这种模样,就觉得好像在看一道风景一样的好奇。
当这些孩子上楼坐好的时候,旁边就有人走过来对着老师讲:「你们这些孩子是不是聋哑学校的?」他看现在的年轻人到公共场合,不是大吼大叫的,就是在开玩笑的,怎么会有这么整齐的年轻人?结果他这么一问,全部的学生都笑了。这个时代很颠倒,不正常的都变成正常,正常都变不正常。年轻人应该守礼,不可以吵闹是正常,现在反而觉得都不吵的年轻人是否有点问题。
正己化人
有个学校的教务主任,他也来参加我们为期五天的课程,那五天抄的笔记比他大学四年写的还多。他回去之后,找了三个对教育很有使命的老师。这三个老师又去上海参加五天的课,结果上完课后,有位老师上台分享学习心得,他说:「我体会到了要把学生教好,最重要的,要从我自己开始做起。」他有这样的领会,我们都感受到他的学生有福了。所以这三个老师回去之后,都在他们自己的班级开始讲《弟子规》。他从自己做起,所以三个班级长期与家长做教育的沟通,上《弟子规》的课。这三个班级的学生特别懂事,特别有礼。
校长看到这样教学生很好,认同了,所以下了一道指令:全校都要学《弟子规》。这个校长很有魄力,他们本来连小学一年级都要学英文。学英文重要还是学德行重要?从小就学一堆才艺的孩子以后就一定有成就了吗?往往学杂了,脑子一片混乱。而且当一个人对自己文字背后的文化都不能深入了解,那他用什么标准去了解别人的文化?所以我们下一代的危险就在这里,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对做人的仁义礼智的分寸都没有概念,一下子学了很多英文,唱那英文歌,所有西方的做法他照单全收,根本分不出好坏。那些杀盗淫妄,让人不能入目的动作风气,他们就会全盘都吸进来,因为他们没有自己文化的基础分辨不出是非善恶好坏。我们让孩子早一点学英文看起来是好事,事实上,我们是早让不好的文化污染了自己孩子的心灵,我们不自知。真的,不能一窝蜂的像飞蛾扑火一样冲,一定是先学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才能再学好别人的语言与文化,快不一定能达到效果。
这个校长说:英文课拿掉,全部先从《弟子规》学。一个领导有这样的决心,那是整个学校学生的福分。这个校长的先生有一天看报纸,看到有教授发表说:《弟子规》不能读,《弟子规》有糟粕、有愚孝。 她的先生看了这篇文章,就跟女校长讲:「妳要注意,妳看人家在批评,你继续这样教《弟子规》,你可能路线会走错,到时候妳的乌纱帽都掉了。」结果这女校长说:「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责任,我要为学生的一辈子负责,我不是为他的六年或者几年负责而已。」接着她跟她先生讲:「旁边就是初中,每年寒暑假放完,多少的学生去堕胎,我都看在眼里,我能不好好教他们德行吗?我能让我的学生继续走那条路吗?这些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我们还不教孩子德行,我们到底在推他们向什么路?统统是知识的灌输,他们的生活非常烦躁,内心没有温暖、没有爱,他误以为那个欲望叫爱,一下子就跌下去了,一下子离家出走的很多。」
这位女校长讲完这番话,她的先生对她肃然起敬,然后对她说:「我觉得妳很适合当国家的领导人。」那一年香港教育界组团到大陆访问,希望吸收一些好的学校的经验。整个广东省就推荐这所学校给他们参观,因为他们学校的教育就是以孝为核心推出来的,所以颇见成效。这个教务主任,这个校长从自己做起,从班级做起,从自己学校做起;现在透过学校的成果,还可以让整个省,甚至香港其它地区来跟他交流。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可以当下从自己做到的。
后来他们去参加校外教学,带学生出去。结束之后,游览车上都很干净,没有搞得很乱。结果,回来之后,那个旅行社发表了一篇文章:「做旅行社这么长的时间,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学校的学生这么有礼貌,而且还会沿路捡纸屑,维护整个环境的干净。」
所以正己一定能够感化人。我们真正要利益这个社会,不要着急,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我这个小区做起,然后从我县做起;再来,从我省做起,放眼世界。人要有这种胸襟气度,立了大志,人生才没有白来,才会无怨无悔。
(节录自蔡礼旭老师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