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浅谈孩子德行教育

作者:慈净  

时间:2008-3-10  

摘自  
 

      越来越多的人群重视小孩子的德行教育。我在庐江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现更名为: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经常接到来自我们学院以及社会各界咨询送小孩子到庐江来学习的电话。现就此大家关心的话题作一个简单的分享,以供同学们参考。

      1、德行教育刻不容缓

      《礼记.学记》云: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世界观逐渐形成。而当今的学校教育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德育教育事实上已退出课堂。学生的德行教育只有靠家庭来补课了。要使等到成年了,再来补上这一课,肯定是勤苦而难成,事倍功半。另外,当今社会不和谐,世风日下,都是因为缺乏伦理道德教育。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过剩,可用人单位找不到可用的人才。不是高分低能,就是有能无德,不能与同事合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德行教育刻不容缓。
 
      2、德教的根在家庭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来到人世间,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婴儿时看似不懂得学习,实际上他的眼睛是摄影机,他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他们的阿赖耶识里。这些种子就是他们以后言行亲因缘。父母亲的德行对孩子的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我们的祖先特别重视家庭教育。闺阃乃圣贤所生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这句话可以为之佐证。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德教老师。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德教老师首要的事是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我们为人父母的言行成了孩子德教的素材。故教儿教女先教己。我们只有认真落实《弟子规》,用自己的身教来感化孩子。古德说,身教从,言教讼。我们没有规范的言行榜样作用,而只是要求子女做好,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长辈有德行修养,教育出来的后代就明显不同。我们学院有几个同学反馈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首先只是要求孩子按《弟子规》做,结果不但没有效果,相反引起子女与父母亲对抗。当父母亲不要求孩子,只是自己力行《弟子规》一段时间后,孩子在这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弟子规》,并且也能落实《弟子规》。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庐江文化中心问题就解决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在这里短期的强化学习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可是离开以后,如果家庭没有这样一个父母亲创造的良好德教氛围。强化的效果很快又会退失的。故德教的根在家庭,在父母亲的德行榜样。

      3、重视胎教,更重视学龄前的德教

      胎教产生于古老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胎教是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怀孕时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这样科学而严谨的胎教,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培养成为圣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说明从小进行德教的重要性。古贤先贤告诉我们,二条重要的德教原则,一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二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村俗也有: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4、“问题孩子”是父母修行逆增上缘

      孩子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做人的道德教育。只要我们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孩子的缺点都是我们为人父母的“缺点集合”。孩子清清白白地来到这个世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因此父母的不良言行成为了他们的污染源。因此我们为人父母的人,没有任何的理由去责怪孩子。相反要知耻而后勇,力行《弟子规》。同样道理,我们可以用身教把他们挽回来。这样,孩子的问题就成了我们当事者反省的一面回光反照的镜子。真是迷悟在一念之间,如此观照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成为我们修学上障碍,相反成了修学的增上缘。

      5、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缺少爱的孩子

      各个宗教的核心是爱。所以有人说,宇宙的原点就是爱。可见爱是真理,爱是可以改变一切的。我们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子弟小学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说实话,我刚接受这种方式教学时还不是很认可。总觉得这样是溺爱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爱的教学,确实收到可喜的成果。学生与老师之间,很好沟通,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很快乐。这是因为老师时时处处用真诚的爱心陪伴学生成长。这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也有不少是所谓“问题孩子”。可是在爱心的感召下,都能很快恢复正常。蔡老师曾对子弟小学的老师说:“有一棵真诚的爱心,自然有好的教育方法”。

      本人善根浅薄,业障深重。虽然有一棵利众的心,可是能力有限。为了抛砖引玉,绞尽脑汁才揍合成此篇章,恳请大家斧正!

本网注:感谢老师的心得分享!

 
本文编号:2008031020123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