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我的心路历程

作者:良乡文化学校  

时间:2008-4-9  

摘自  
 

良乡文化艺术学校专职教师张秀君


      我是文化艺术学校的一名老师,能够来到这里工作,是我将近四十年的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走进文化艺术学校是很偶然的,我的女儿特别喜欢舞蹈,正在我从众多的学校中选择时,我的一位亲戚告诉我:“把孩子送到艺术学校吧,在那里不但可以学到舞蹈,还能学到许多的人生哲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我和先生到实地“考察”。
      这一天,我们来到艺术学校,正好赶上焦校长的一场家教知识讲座,抱着听听也没有什么损失的心理,走进了这个课堂。会议一开始,焦校长就深深给所有的家长鞠了一躬,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现在的人还有这样的动作,通常见的也就是在学校学生给老师鞠躬,但也没有能达到90度的。嗯,给孩子送到这里应该不会错的,我心想。在讲课中,焦老师的每一句话都透出那样的真诚。“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怎样教出一个好孩子?”焦校长每句都很中肯,“如果能跟这位校长工作学习,将来也能为家长讲课,能给孩子讲课,让每个家庭都能够幸福,那该多好!”我在妄想了。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就在我给孩子来交费的那天,就有这样一个机缘,焦校长把我引进了圣贤文化的殿堂。
      走上这条路,我心里踏实了许多。我以前认为,每月能给父母生活费,能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就是很孝顺的。而现在我知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连动物都能有养,不用恭敬心去孝敬父母与饲养犬马还有什么区别吗?怎样养父母的心?就是沿着圣贤文化这条路走下去,永不退转。我每次回到父母家,都主动做事情,闲下来时还陪父母一起聊天,让他们开心。父母都说我现在的脸色比以前好了。
      老师说:“夫妻之间要互相包容,”“只看对方优点,不看对方缺点。”“当先生犯错误时,要把他当作儿子看待。”当时听完以后,我就哈哈大笑,不以为然。但现实生活中做起来非常实用。原来我们都是互不相让,即使是我忍,也不是心理痛快的。我学习圣贤文化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这一年来,看到我和女儿的变化都很大,他没有再发过脾气,脸上总是笑意,他更支持我的工作了,用他的话说:“你现在的脾气怎么不见了,看来这《弟子规》我都应该学。”
      女儿来到艺术学校,不仅在这里学习奥数、剑桥英语和舞蹈等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圣贤经典《弟子规》,心灵上有很大的震动。有一次下了课,她走到我的面前,靠在我的身边,一句话也没有,表情很凝重。老师们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只是摇摇头,什么也不说。我问她:“怎么了?不舒服?还是上课时哪里没听懂?”她仍是摇头,我也没有再问。等到老师们都上课去了,屋里只剩下我和女儿时,她扑通一声跪在了我面前,我还真吃了一惊,她说:“妈妈,对不起,以前是我不懂事,经常惹您和爸爸生气,您和爸爸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把我养这么大,那么辛苦,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孝敬您和爸爸的。”孩子这么大,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我拉起孩子,让她坐到我的腿上,摸着她的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看着她哭。后来,我找到焦薇老师,问她的德育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她说是父母的十大恩德。我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下跪了,从这次以后,孩子变得勤快了,作业不用操心,并且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她在班里能关心每一个同学。有一次,一个同学因为交学费没有钱,她把自己的十五元钱给了那位同学,她说:“兄道友,弟道恭。”“与宜多,取宜少。”最近,她参加学校体育队的训练,写作业有些潦草,我对她说:“字不敬,心先病”,她立刻重新写得端端正正了。
      我的家庭非常和乐,因为我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我们自己而做,为自己积功累德,因此,我现在做事,不再有怨言,做每一件事,心里都特别高兴。
      有一次在奥数班讲“礼 ”,因为自己心里没有底,从来没有讲过两个小时的课,怕讲不好。当真正站在学生面前,看到学生那期待的目光,我的信心十足,两个小时的课,讲得很顺畅,自己感到非常痛快。
      我现在悄悄告诉您,每天中午都有三十多个学生听我讲解《弟子规》,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受教。有一次,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端汤时洒了一地,我就提醒道:“步从容,立端正。”“执虚器,如执盈。”“同学们,这是在说谁呀?”所有的同学都说:“说我哪!”您看这个镜头,在其他的学校能有吗?尤其是赵昊夫和王子尧两位同学,他们回答的声音最大,因为他俩有爱跑的坏习惯,从这次以后,这个毛病都改掉了,并且还提醒其他的同学。班里的所有同学都有很大的变化,就不再一一例举了。
      没有圣贤文化,就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庆幸自己走上了承传中国圣贤文化这条路,中国圣贤文化五千年的这棵大树屹立不倒,古代圣贤人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不允许我们退转。所以在教学生的同时,我会加强修身,开启孩子们的本性的心灵。

 
本文编号:20080409093859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