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监狱工作的宗旨是“改造人”。改造什么?如何改造?回答了这两大问题,也就落实了监狱工作的宗旨。近年来,我省监狱系统大胆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育改造工作,服刑人员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监狱教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走出了一条适合我省监狱工作实际的新路子。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的实践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监狱机关对服刑人员的改造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应当承认,由于各种原因,监狱机关改造人的客观价值性还没有彻底彰显,也没有现实地成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重要标准。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陈旧落后,偏重于政治说教,不适应服刑人员群体的特殊性;教育方法简单教条,偏重强制灌输,缺乏双向互动和交流;强制改造与自觉改造相统一的内在规律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服刑人员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等等。这些是新时期监狱工作发展变化后出现的现实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瓶颈性问题,直接影响着监狱工作宗旨的实现。国家倡导把监狱办成特殊学校,高墙内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他们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问题。也就是说,改造人的根本在于改造人的思想。因为思想支配人的行为。重新审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我们认为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和方法,注入新的教育内容,抓住重点,突出针对性,讲究实效,努力把“改造人”的宗旨落到实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分析服刑人员走向违法犯罪的原因,人生观的扭曲和道德沦丧是主要因素。因而,改造服刑人员思想最直接的切入点,就在于改造他们的道德思想,通过道德观念的重塑,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德治是自律之治,解决的是治本问题;法治是它律之治,解决的是治标问题。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改造人的目的。服刑人员因违法犯罪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本性,培养人的品行。服刑人员由于失去人身自由,亲情常常是牵绊和困扰他们心灵最敏感的因素。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可以直捣他们心灵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位,从而产生共鸣,有助于改善服刑人员的改造态度,激发其内在的改造动力。这与以往枯燥的政治说教是截然不同的。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新思想教育的内容,强化教育改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符合服刑人员的思想实际和改造需要,符合以德治国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精神,对于实现监狱工作宗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从2006年初起,海南省监狱系统在省司法厅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的工作。整个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6年1月—6月,先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海口监狱进行试点。在师资、教材、教育内容的安排和方法方式的选用上,为全省其它监狱提供了成功经验。第二阶段,从2006年7月—12月,按计划进行民警骨干培训,编写教材。第三阶段,从2007年1月—6月,分别组织对全系统监狱民警进行了短期集中教育。第四阶段,从2007年7月—12月,组织对全体在押服刑人员进行了集中教育。至此,全省2000多名监狱民警,13000多名服刑人员全部接受了一次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集中教育。通过四个阶段的工作,我们组建了一支比较成熟的讲师团,编写了配套教材和读物,各监狱也培养了自己的师资力量,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纳入服刑人员入监教育和常规教育中。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在我省监狱系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二、我省监狱系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是监狱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改革。为了稳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监狱工作,我们由点到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铺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监狱工作中,我们选择以民警队伍为切入点。这样做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监狱民警对传统文化比较陌生,知之甚少。如果不先学一步,体会和感悟不深刻,将无法承担教育者的重任。二是道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注重自己的身教作用,坚持以身示教。监狱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监狱民警既是国家刑罚权力的执行者,又是把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教育者。监狱民警的特殊身份、地位以及所担负的职责和任务,要求他们在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过程中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为世则”,做道德的楷模,力行的表率。为此,我们首先抓了民警全员集中教育,各监狱根据工作实际把民警分成两个班,每班面对面集中授课不少于15天。至2007年6月底,全省2000多民警全部接受了一遍正规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自己的教员队伍,省监狱局组织各监狱从监区选拔素质较高、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民警,送往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和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代培。自2006年以来,全省派往庐江学习的民警达300多人。实现了全省各监狱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民警教员队伍,监狱每个监区至少有1名民警教员的目标,为在服刑人员中全面铺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一门深入,长期薰修。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烟,经反复探询和论证,我们将《弟子规》作为入门教材。该书的中心思想主要围绕《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阐发,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概括了一个品行优良的人应当做到的一切,而且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服刑人员普遍道德缺失、文化偏低的实际。为了抓好对《弟子规》的教学,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严格确定教学标准。《弟子规》分八个章节。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我们分别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按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民警教员。对全系统选择的48名民警教员的备课和授课情况,由省局教育改造处统一组织进行优质课评比。要求每位民警教员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深刻,力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榜样作用,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技巧。由于坚持了严格的教学标准,从而确保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质量。二是重点抓了对新收服刑人员的教育。在布局调整中,我们在海口监狱建立了全省新犯训练调配基地。将全省新收服刑人员全部集中在这里进行三个月的入监教育。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一个月。这一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弟子规》,进行道德启蒙教育,为今后分流到其他监狱接受道德深化教育为主的常规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服刑人员一个不漏接受教诲。以监狱为单位,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将所有服刑人员分成若干个班,采用集中授课、系统讲述、感悟分享、身体力行等方式,系统学习《弟子规》。通过集中教育,使孝悌、仁爱、谨信、廉耻等传统美德,在我省各监狱形成良好氛围。以上举措,在服刑人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位服刑人员在感悟中写道:“自己犯罪入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是《弟子规》让我及时清醒,明白孝之厚重,我要趁双亲健在时弥补我的疏忽和过失,否则双亲离开人间时,我将悔恨终生。”
(三)明伦倡孝,开启心智。服刑人员之所以犯罪,很多时候是起心动念问题,是在如何做人的根基上出了偏差。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伦,认为“孝为德之本”。孝能启发人的恩义、情义、道义。在明伦倡孝上,我们主要坚持了三项原则:一是正面引导。要求每个老师在授课中必须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来解读经典,以触及服刑人员的内心深处,对他们产生震撼性的效果。二是树立典型。组织在学习和力行优秀传统文化中涌现出来的服刑人员典型,成立宣讲团在全省各监狱巡回演讲,这些典型的亲身感悟使其他服刑人员受到了深刻而直观的教育。三是亲情感化。各监狱都特别注重亲情的帮教力量,2006 年以来先后组织的大型亲情帮教活动,参与帮教的亲属达数千人。帮教会上,组织服刑人员面向亲属深深鞠躬,说一声“对不起”,向亲人忏悔自己的过错,表明重新做人的决心。在场的服刑人员亲属无不深受感动。一些学过《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属,还主动查找了自己在亲人走向违法犯罪过程中应负的道德责任,表示愿同监狱民警齐心协力,做好对服刑亲人的帮教工作。此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知行合一,贵在力行。在推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边学边做,学以致用的原则,力求把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着重抓了服刑人员的力行,做到“学一句,做一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狱中铺开后,各监狱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了“如何在狱中尽孝道”的大讨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海口监狱服刑人员还自编了一本小册子——《回头是岸》。该书以三字一句四句一韵的格律,结合监狱服刑人员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涉及服刑人员基本规范、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文明礼貌和发奋新生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在狱内日益凸现。昔日的顽劣无礼之徒,学会了鞠躬和致谢;忤逆不孝的涉毒罪犯提到父母时也不禁泪下;动辄挥拳头、吹胡子、瞪眼睛的“闹汉”,学会了“言语忍,愤自泯”;傲慢放势、指手划脚的职务犯变得谦虚内敛、热爱劳动;暴力犯中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也渐成气氛。监狱出现了新的气象。
(五)营造氛围,润泽心田。环境对服刑人员改造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省局从营造氛围入手,开展了系列有益的活动。一是编写教材。专门组织人员编写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感悟》和《忏悔与新生》等教材和配套读物。二是组织开展监区文化评比活动。在狱内新生报、墙报、广播站开辟专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圣贤语录、名言警句在服刑人员三大现场随处可见;以“唱、讲、听、评、议”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各监区此起彼伏。三是寓教于乐。由服刑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组织编排多场反映服刑人员忏悔罪过、狱中尽孝为主题的文艺节目,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四是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每日背诵一遍《弟子规》,每周观看一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光碟,每月组织一次集体力行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题研究,每年组织一次总结部署。健康积极的氛围使服刑人员深受感染,有力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进监狱的良性运转。
三、我省监狱系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使教育改造主导地位得到有力彰显。监管改造、劳动改造、教育改造是实现监狱工作宗旨的三大基本手段。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教育改造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影响活动,它在转变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恶习、灌输知识、培养技能中起主导作用。强调教育改造体现并服务于监狱工作的宗旨,要求对这一主导作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一切犯罪行为的产生,都是由支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所决定的。而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转变,属于思想领域的问题,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去解决。也就是说教育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服刑人员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是监狱教育区别于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社会普通教育的关键。从宏观上讲,长期以来,监狱工作一直存在着重监管、重生产,轻教育的现象,教育改造的主导作用没有现实的发挥出来。从微观上,教育改造本身也存在重知识技能,轻思想改造;重法律教育,轻道德培养的现象。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最大的特点是它强调“道中有我”和“我在道中”,强调“由内而外”和“正己正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铺开后,我省监狱系统各级领导的工作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局工作谋划中能把教育改造摆上重要位置,使“两重一轻”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广大监狱民警也能立足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长远目标,落实各项教育改造措施,使管教与生产的矛盾缓和了,教育时间有了保障,教育改造的主业地位得以凸现。实践证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住了监狱工作的根本,是一项务本的决策,它建立在对监狱工作基本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理性思考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使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明显增强。多年来,我们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内容,偏重于政治教育,说教成分比较大,真正冲击、启发其心灵的内容并不多,尤其缺乏对道德的审视和重塑,缺乏真正深入服刑人员内心和道德重塑方面的内容。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仍停留在强制灌输和被动接受层面,教育活动多数是单向的,而且比较简单,缺乏双向互动和交流,无法调动服刑人员自我革新的自觉性。儒家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提倡孝。认为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敬之心,很难想象他会真心实意的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推己及人,由家至国,可见孝道在齐家、治国中的作用和威力。服刑人员由于失去人身自由,亲情常常是牵拌和困扰他们心灵最敏感的因素。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的引入,触摸到了他们心灵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位,从而使他们在灵魂深处产生了共鸣,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改造动力。通过开启孝心,扩展了他们的仁爱之心,使他们的本善心、恭敬心、感恩心、羞耻心、悔改心都不同程度地被唤醒。海口监狱服刑人员王某,以前一直埋怨母亲没有设法帮他摆脱牢狱之灾。在母亲第一次来接见时,见到母亲掉泪。他却骂母亲说:“哭什么哭,我还没有死呢,到我死后你再哭!”。结果母亲哭着走了。以前他想都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不对。但学了传统文化之后,他深感后悔。前段时间,他母亲到监狱看他,他跪了下去,请求母亲原谅他的不孝行为。母子俩人相拥而泣。三江监狱服刑人员唐某,因被判无期徒刑而感到前途无望,觉得生活了无生趣,有了轻生的念头。可是,听了几个月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荒唐了。他对教员说“有几次差一点点就自我了断了,现在再也不会有这种念头了,无论如何也要争取早一点回去,尽不了孝,也要活着为父母养老送终”。这些例子以前在服刑人员中非常罕见,但现在却比比皆是。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力行,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对所学内容要“学而时习之”。力行的结果强化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海南临高原县委书记吴光华中秋节准假回家,与母亲长谈了一个晚上。黎明时,他让母亲休息,独自一人到院子里,第一次拿起扫把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监狱组织的座谈会上,他每谈及此事便泪流满面,他说那是自己平生第一次为母亲做事。这一切足以说明,优秀传统文化使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有效增强。
(三)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使教育改造规律和原则得到有效遵循。强制改造和自觉改造相统一是教育改造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把民警对服刑人员的强制教育与启发引导,和调动服刑人员自觉接受改造结合起来。因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只有启发和调动了服刑人员自觉接受改造的积极性,服刑人员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改造中。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了民警的强制教育,却忽视了服刑人员的自我改造。从近年来,对教育改造工作的考核来看,强调更多的只是教育的课时、参加人数、及格率等,并没有涉及对服刑人员力行教育内容的检验。因而,常常是及格率达到了,教育的内容却如同过眼烟云。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无论是孝悌忠信,还是礼仪廉耻,兼为人之根本。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使全体服刑人员出现了“三个明显变化”:一是对待服刑改造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因判刑入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得到了有效缓解和释放。二是对待家人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体恤亲人的多了,索钱要物的少了。许多服刑人员自觉将服从管教、积极改造、重新做人当作恪尽孝道的表现,激发了自我改造的自觉性。三是服刑人员之间的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监管场所的改造风气得到根本改变,服刑人员中,祥和之气多了,暴戾之气少了;反躬自省的多了,怨天尤人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污言秽语的少了;看书学习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口监狱试点时,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服刑人员写的忏悔书就有1120篇、家信1320封,学习体会210篇,分别向父母、妻子、朋友、领导或被害人忏悔。洋浦社保局原局长黎某,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去年清明节监狱给他批假一天回家扫墓。在祖先墓前,他长跪不起,痛陈自己因贪婪给家族带来耻辱、家庭带来痛苦。他发自内心的忏悔让陪同扫墓的几十位家族成员抱头痛哭,百感交集。海南省委党校原教育长方某说,自己以前在学校也研究过传统文化,但那时纯粹是学术研究,为的是评职称,给学生讲课;而今在监狱重新学习传统文化,观念完全改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做人。去年9月20日,省委、省政府领导视察美兰监狱,陈成副省长看到服刑人员在学习《弟子规》,随口问一名服刑人员有何感受。这名服刑人员回答:“如果我早学《弟子规》,今天就不会走到监狱里来了”。陈成副省长等省领导对监狱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法备加赞赏。服刑人员灵魂的觉醒,激发了他们自我改造的自觉。自觉改造与强制改造的统一,促进了教育改造目的的实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是教育改造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言教与身教在促使服刑人员思想转变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监狱的又一成效,在于它进一步提高了监狱民警的基本素质,使民警队伍的思想作风发生悄然变化,执法理念有了根本转变,充分认识到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是一项严肃的执法活动,服刑人员在人格上应和监狱民警处于平等地位,能自觉维护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注意克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法,注重启发引导和言传身教,使服刑人员接受改造的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民警言语教育与榜样作用的有效结合,对服刑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服刑人员思想的根本转变。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引进监狱,使监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从法律意义上讲,监狱通过惩罚与改造罪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从更深意义上讲,监狱对每名罪犯的成功改造,不但为社会减少了一个不稳定因素,也为社会提供了一本警示教育的活教材。我省监狱系统始终坚持监狱教育应该是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广泛集结社会教育资源,并十分注意监狱工作对社会的警示教育作用。已挂牌的预防职务犯罪、预防妇女违法犯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三个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来自全省不同行业接受警示教育的人员达4.2万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海南省纪委还将海口监狱确立为全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省司法厅高墙之声艺术团组建两年多以来,以“法制文艺宣传”为题材,由服刑人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创作和排演了几十个不同类型的文艺节目,在预防职务犯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女性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出独特的警示教育作用,为构建和谐海南、法治海南、平安海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一个向社会展示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监狱精神风貌和罪犯改造成果的窗口,沟通监狱和社会的绿色通道。社会力量对教育改造的关注,使监狱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监狱工作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中共中央党校“弘扬中华文化”课题调研组将我省监狱系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监狱工作写入了中央党校研究报告;中央电视台专程到我省采访录制了专题报道——迟到的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央电视台、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特区时报、南国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监狱,以及警示教育基地、高墙之声艺术团所取得的社会成效,也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专题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