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读书会分享(四十三)

作者:网络学院  

时间:2008-10-10  

摘自  
 

      说明:请点选研讨内容,即蔡礼旭老师主讲的「细讲《弟子规》」第三集,听完讲课后,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跟贴)于此贴子之下。此线上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自己和下一代正确的幸福人生观。

研讨内容重点如下

1.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对个人及社会有何益处?
2.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哪里开始培养?
3.「立志」的重要性为何?如何做到「为往圣继绝学」?
4.何谓「学贵力行」?

分享文章   08.09.19
------------------------------------------------------------

各位学长大家晚上好:
      这一集蔡老师讲了,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一个有德行有仁慈之心的人,要从孝悌开始培养,学贵立志,重在力行等方面内容,以下是我学习的心得,希望与大家分享,请各位学长指正。 
      1.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对个人及社会有何益处? 
      一个孩子能够从小接受圣贤教育,那幺他的一生就会过的很有价值,越早接受圣贤教育,他的根基就越坚实,一个从小就懂得孝道的孩子,不但奠定的自己人生的根本,还会用他的行动影响他的父母和亲人,让父母和亲人也为之感动效法,不但做到了修身也做到了齐家的功夫;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他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能会与日俱增,他会越老越值钱。走到哪里,有会有很多的晚辈亲近他,因为只要亲近他就会得到很多人生的经验和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所以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岁结束,而是到他老都会很有价值;一个有道德和学问的人,他就会为社会造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为大家做出榜样,做到治国平天下;如果人人都有仁慈之心,念念有仁慈,那幺整个国家将繁荣稳定走向大同。
 
      2.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哪里开始培养? 
       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孝道开始培养,孝经里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悖得,就是说一个不爱他父母的人,而去爱互他人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这种爱是不真实也不可能的,所以孝对一个人很重要,一个没有学到孝道的人他的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就无法建立起来,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从怀胎十月到长大成人,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都没有长养他的孝心和感恩的心,那幺他对别人的爱都会是虚假的,只是为了利害而已,当利变为害时就会起冲突起矛盾,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孝经里讲,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不从孝道入手,德行就长养不起来,论语里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一个有德行有仁慈之心的人,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 
       3.「立志」的重要性为何?如何做到「为往圣继绝学」? 
       学习之前我们首先要确立一些正确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我们学习圣贤教育,就要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我们的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我们就会更加精进,克服懒惰的思想,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吓到,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我们的一言一行就会很谨慎,以圣贤为榜样在家立志做好父亲,在单位做好领导和同事,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公民,这样我们的道德和学问就会逐渐提升,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圣贤思想和圣贤教育,时刻怀着一颗仁慈仁爱的心,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为国家着想,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思想和智能,以身作则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为大家做个好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别人教育别人,把圣贤的思想和智能发扬光大。 
       4.何谓「学贵力行」?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有了远大的学习目标,要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贵力行。学习不是知道了背会了就算学会了,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和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解行相应,学习要和行动结合起来,把学到的东西落实在行动上,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算是真正学会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落实在生活中,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刻观照自己,发现错误就要下决心改正,言行一致,解行相应,在生活中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别人树立榜样,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学生pc00649敬上。

分享文章   08.09.21
------------------------------------------------------------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好! 
       1.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对个人及社会有何益处? 
       世界、社会、家庭的安定并不是没有办法达成,关键就在每个人的那一念心念。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就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那他从小他的起心动念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福分,所以从小就知道培福、积福。因为有这分存心,他知道读书志在圣贤,要把学的道德学问好好的去奉献这个社会。所以,他一入社会就知道替社会造福,他的福分就愈来愈大,到了老年福报现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是接受圣贤教诲,以仁爱存心,以道德存心,他的人生绝对不是只有四十年的光景。有个孩子才两岁多,第一天上完课回来,说了四个字:孝顺父母。第二次上完课,看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做到这些孝行,回去马上就拿着茶杯去端开水给他的父母喝。他两岁多就时时有这样的存心,所谓「福田心耕」,他已经在培植自己的福分。相同的,他这样的行为是修身,他也会感动他的父母。连两岁多的孩子都知道端茶给父母喝,都知道处处为父母设想,相信他的父母自己也会感觉,连孩子都这样,我自己要更积极力行孝道。所以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在齐家。这个孩子的事例,蔡老师在中国大陆已经讲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于还扬名海外,把他这个故事讲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因为有这个孩子真实的修身功夫,才能够把这些事例进而去推广,让更多的人、让天下的人都能够引以为效法。 
       所以,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受圣贤教育,从小就可以弘扬圣教,他的生命可以从小就有价值,他的生命绝对不是从二十岁才开始发光。再来,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他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能会与日俱增,他会愈老愈值钱。走到哪里,很多的后生晚辈都要亲近他,因为只要亲近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所以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岁结束,而是会到他老都会很有价值。 
       释净空教授现在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堆的学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诲,他的生命不会结束,因为他的教诲是从真诚心中发出来,真诚心可以超越时空。《中庸》里面讲,「诚者,物之终始」,真诚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诚如神,至诚可以感通。用真诚心做出来的言语、行为,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他的影响力。所以孔老夫子的精神长存,垂范后代。范仲淹的教诲,八百多年来还影响着他的后代子孙。所以,当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就知道用真诚、用爱心去经营他的人生,相信他这一生的价值会永垂不朽。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可以解决这个社会跟世界的问题,我们应该责无旁贷,要勇敢走出来,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做起。《大学》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就是说,不管他是国家领导人还是贩夫走卒,他要把国治好,要把家治好,下手处在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当你有道德、学问,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哪里开始培养? 
       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敬,他不会去对其它的人孝敬,《孝经》里面说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孝对一个人很重要,当一个人没有学到孝道,他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他没有长恩义,没有长道义,会长利害。他喜欢的,他就会尽力去追求;他不喜欢的,他可能就翻脸不认人,利害是瞬息万变,靠不住。 
       现在男士追求女士,往往是有利可图。当女士嫁给他了,三年之后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没有像以前这样年轻貌美。结果这位男士他出去工作,看到一个更年轻貌美的,那女士就从利变害,从好就变恶。离婚率就攀升了。离婚率一攀升,直接影响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夫妻不和、夫妻离婚,对孩子是一辈子的伤害。 
       离婚率还会带动另外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犯罪率。因为家庭不健全,孩子从小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他人生的根基就不扎实。然后到学校、到社会遇到不好的缘分,马上连根拔起,很容易就被不好的朋友给带坏了。现在社会的犯罪率愈来愈高,整个世界确确实实很少人有安全感。原因在家庭没有稳定。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什么是逆水?现在的社会是个大染缸,你不赶快教孩子好的,他一定学坏的。今天婚姻不好,根源在从小没学孝道。我们了解到这点,就要更重视孝道的教诲跟圣贤的教诲。现在从自己做起,教孝。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要同时教育他孝顺父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推广这个重要正确的观念。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开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君子务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就有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 
       3.「立志」的重要性为何?如何做到「为往圣继绝学」? 
       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我们共同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个结果,要先种每个人有仁爱的思想、观念的因,而仁爱的思想、观念要透过学习、透过教育,也就是要教导圣贤的智能。所以「开太平」是结果,「继绝学」是种因;「为往圣继绝学」才能承先启后,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学好。 
       有一位老师有这样的使命,一天除了教书以外,还安排三个小时深入圣贤经典。每天早上他是很早就到学校去,打开《弟子规》、《孝经》来读诵。感化他的学生也坐下来把经书拿起来跟着念。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由于他的用心,所以他们班成绩还有礼貌都有很大的成长。他们除了班上表现好,他的校长重视了以后,就邀请中心的老师去跟他全校的老师做两次演讲,然后又把《弟子规》都发送到他们学校去。所以一个人有立定志向要「为往圣继绝学」,他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展,他自我的要求就会非常的深,他就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位老师跟蔡老师接触了半年时间,就开始跟着蔡老师到中国大陆去演讲,把他的经验不只在学校推展开来,还把他的经验贡献给其它地区的老师跟家长。 
       所以「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有发出来!我们要立志「继绝学」,当然要从自己身旁最亲的人开始,我们去做他的榜样,所以我们的立志可以先立志当孩子的好榜样。在家庭立志当好父母,在公司立志当好的长官、好的同事,在社会当中立志当好公民。 
       在深圳许多接受圣贤文化教育的五、六岁的孩子立志要做圣人。他们六、七个同学要从外面回到他们的幼儿园去,一路上争先恐后捡垃圾。他们一看到垃圾好象看到宝一样,觉得我可以为社会付出,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这个社会,所以孩子的定位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志向就好象一个人人生的一个目标,一个终点,我们志立对了,这一生才不会白来一遭。 
       4.何谓「学贵力行」? 
       我们学习一句经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谓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在唐朝时候,诗人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怎么学佛?鸟窠禅师就对白居易说,学佛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都做不得。所以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 
       蔡老师到深圳跟幼儿园的孩子上课,这些孩子异口同声说:老师,我们都学过了,我们都会背了。学《弟子规》给了这些孩子傲慢,而不是谦卑。蔡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道德的「道」。左边一个「辵」部,右边一个首先的「首」,这个字就告诉我们,真正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实践,首先能做到、能做出来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所以我们学《弟子规》就是要做有道德的人。其中有一个孩子回去,当天写日记第一句话就说,「今天蔡老师来帮我们上课,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只有拿来背」。 
       当孩子学了《弟子规》,回去端洗脚水,当家长的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也不要有太多的不舍,父母要懂得跟老师配合,要懂得成全孩子的孝心,成全孩子的德行。因为让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学习、多体会。 
       5.分享稿 
       蔡老师在这一集里告诉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要从培养孝心开始培养我们和孩子们的仁慈之心,「学贵立志」,「学贵力行」。 
       孔老夫子在《孝经》里给我们开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君子务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做起。 
       学生的父亲辛劳一生,在2006年正月三十去世了。父亲对我的一生影响至深,学生经常无比感念他的恩德。
父亲为人特别善良,凡事总是替对方着想。记得小时候因为家住在山坡上,经常要请大街上的板车工帮忙运东西,一般运费是五元钱,可是父亲觉得他们很辛苦,虽然我们自己生活很拮据,父亲每次都是给他们十元钱。父亲的身教培养了子女们善良的品行。 
       父亲常常教导儿女们做人要有良心,要知恩报恩。记得89年左右,我们全家历经艰辛终于盖起了房子,落下许多债。父亲在一个小本上记得非常详细,常常拿出来看还欠多少。学生有一次拿起来看,看到上面写着借了某某二十元,某某送来几根木头等等。这些债直到学生大学毕业后才还清。父亲经常告诉我们,要记得这些亲朋好友的帮助,长大了要报答他们,不要忘恩负义。学生每次回家,父亲都会让学生去家中看望这些长辈。 
       父亲从小就对学生寄予厚望,经常叮嘱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国家,光宗耀祖。93年学生考上大学,和另外一个远亲弟弟同时成为家族里的第一批大学生。父亲非常高兴,尽管当时当地医院怀疑他染上癌症,劝他尽快去南昌治疗,但他却坚持在家把学生的酒席做完,把学生送走他才去检查治疗。97年学生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父亲心中更是无比喜悦,把学生当作他的骄傲。学生每次回家,遇到的长辈都会拉着我的手,述说父亲常跟他们欢喜的提起我。 
       98年夏天父亲来到北京,学生陪着他去了天安门广场,满了他多年的愿望,还陪他游览了故宫和长城,父亲十分的高兴,四处照相留作纪念。可是回去不到一年,父亲便因中风留下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他一直坚持活动,积极治疗,希望还能再来北京,可惜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 
       现在学生学习了圣贤文化,常常和弟弟互相勉励,要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加倍努力,早日成就,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真正的光宗耀祖。
感恩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分享文章   08.09.21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晚上好! 
       这一集蔡老师讲到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孝道开始培养? 
       末学想就“孝道”这两个字来讲一下我的感言。 
       末学很惭愧,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儿媳,刚有孩子的时候,婆婆说东,我说西,而且跟婆婆说话的语气也不好,常常看老人家干什幺都不顺眼,觉的老人的习惯不好,等等就是看不上婆婆。总觉的孩子是个累赘,所以孩子1岁多就由婆婆带,婆婆帮我带一年多的孩子,我总是怕把孩子宠坏了,从来没想过一个老人带孩子是多幺的辛苦,也没有想过一个孩子生病哭闹不停,老人心烦着急的感觉,更没想过一个老人为了喂孩子吃饱饭,自己吃的都是凉饭的心情。这些都是我在自己带孩子以后的亲身体会,也是从学习细讲《弟子规》听蔡老师讲到的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我才发心无论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多幺的差,我也一定要自己带孩子,所以后来孩子被我接到北京,跟我们一起住着不到八平米的小房里,这个时候我以一种感恩的心带我的孩子,因为我的孩子让我不在像以前那幺懒惰,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也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公婆。 
       从此以后我每到市场买水果或着做什幺好吃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等我回家了,一定要给父母还有公婆,买这些我感觉能适合老人吃的水果饭菜。当孩子在我身边生病的时候,我的感触更深,当时我想到的是婆婆,因为婆婆一个人带四个孩子,而且公公还不在身边,家里还穷,婆婆跟我说过,谁也没像他家这四个孩子,小的时候那个苦,连几顿饱饭都没吃过,所以四个孩子长的都很小。想到这些我的眼泪一下流出来,不是因为我的孩子病了,是让我感到为人父母是多幺的不容易。每次我回老家我看到婆婆不舍的多花一毛钱,一条十几元钱的裤子都舍不得买,我心痛,心痛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能够放下一切。而我们为人儿女的,什幺时候能够为父母做到这些呢。 
       现在的人常说心向下长,只想到自己的孩子,确想不到自己的父母,我说应该把父母当孩子一样看待。我看到有些父母为了养孩子,放下了自己的工作,一心照顾孩子,有的几年,有的一辈子。我们应该照顾父母向照顾孩子一样,父母有病了,有时候也会耍些脾气,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把他们当孩子看。 
       我的思想经过圣贤文化和佛法的教育一点一点转变了,生活上知道节俭了,我现在是一想到孩子就马上想到父母,一次一次的回家验证了我的变化,婆婆说真变了,没白学佛。每星期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都会从心里向外的问候他们,身体怎幺样呀?家里冷暖?注意吃的东西要均衡,多运动,多喝水,只要你们身体好比什幺都重要,别怕花钱,在汇报一下我们一家的情况,让老人放心。从中我也听到了老人的心声,老人说:“只要看着你们在家里,我就能多吃饭,你们走了家里冷清了,我的饭量也减少了。”也体会到,父母最高兴的事就是与儿女在一起。 
       所以说不是有钱就能孝顺父母,没钱只要有心就能孝顺父母。只一张回家的车票,只要一声发自内心的问候,只要一句让父母放心的话,只要时刻想着父母的心,这都是孝!
阿弥陀佛!感恩各位老师,各位学长,谢谢大家!

分享文章   08.09.26
------------------------------------------------------------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大家好! 
       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哪里开始培养? 
       我们已经了解到,念念有仁慈,人人都有仁慈,社会就能够往大同世界发展。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敬,他会去对其它的人孝敬,你相信吗?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到,「不爱其亲」,不爱他的父母,「而爱他人者」,而去爱护他人,这个叫「悖德」,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要理解到,孝对一个人很重要,当一个人没有学到孝道,他有一个态度不能形成,他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 
       末学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仁慈、慈祥的母亲。末学一直以有这样一位好母亲而自豪。末学上有三位姐姐和一位哥哥,母亲非常疼爱我们,从小末学就听到母亲经常这样说:“十个手指,咬咬哪个不疼,你们都是我生的,我对哪个都疼爱。”母亲不仅爱我们,还教我们爱护、关心他人,经常对我们说:“做人要行好,行好才能得好报”。末学小的时候,母亲经常让末学把好吃的送给别人,也多次眼巴巴的见母亲收藏好吃的东西,(我们小的时候,肉、点心、花生、瓜子等都有限量,用票和居民证、户口本才能买到),所以这些算是最稀罕最好吃的了。母亲边收这些东西,边对我们说:等家里来了亲亲和串门的再拿出来一起吃。那时末学还小,贪吃,总希望家里多来串门的人,好能共同享受。末学虽没见过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可总听母亲夸他们。末学的姥姥、老爷很善良,吃苦耐劳,家里有地、有佣人,但从没欺负过佣人,代他们很好,他们也帮我们好好干活。母亲虽然干活慢,但很勤劳、善良,过年过节跟父母一起把馒头等送给穷人。末学的奶奶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厉害婆”,人很利落,头发总是梳得整齐而发亮,说话、做事很快很脆,奶奶虽然很厉害,但很讲理(母亲给末学举出好多例子)。母亲还曾拿出奶奶的照片让我看,说:你看,你的长相特别象你的奶奶(怪不得父亲情不自禁的偏爱我),但你没你奶奶厉害、利落、能干。我点着头,很为有这样的好奶奶而自豪,也为自己不如奶奶而羞愧。末学渐渐长大了,转眼有了工作,母亲对我说:“我有钱,你挣的钱我不要,你自己收着,不要乱花,要有计划的花”。末学经常给父母买他们爱吃的东西等。每次花钱买后,母亲总是要‘还我钱’,这是末学最心痛的时刻:父母为我们无怨无悔养育操劳,渐渐老了,我们给他们买些吃穿还要他们的钱吗?我若是要了他们的钱,岂不太没人性了。每当末学给母亲买或多、或少的东西时,母亲总是很满足,很高兴。记得一次末学随单位去远方旅游,末学在丝绸的故乡给母亲买了一条大丝巾,回来送给母亲,母亲看到后非常高兴,问我多少钱买的,是不是花了好多钱,这幺好看,这幺柔软。经常看到母亲小心爱惜地迭着那丝巾,样子就象抚摩着我的头一样。搀着母亲出去散步,别人夸母亲戴的丝巾漂亮,母亲高兴、自豪地指着我说:“看,是我这个小女儿买的,很好看吧?”我心理别提多高兴了。还有,在听母亲说话中透露,她爱吃栗子,我就买来栗子给她。当时有事,送给她后就走了。不久,末学回家,发现母亲的手指包扎着,问母亲是怎幺回事,母亲说:“我吃栗子时,咬不开皮,就用刀扎,结果把手指扎破了”。末学听后心很痛,不断的怪罪自己太大意:只知给母亲买,不想母亲年岁已高,咬不动,怎就没想到帮母亲拨开,唉,真是罪过罪过。母亲见我在很伤心,就来劝我:“没事的,扎的不厉害,过几天就好了,你买的栗子很好吃啊”。天啊,我的心好痛好痛……(眼泪已经禁不住掉下来了:可怜天下父母心)。1992年10月5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慈母那天永远离开了我们,留下我们对母亲无限的思念和怀念。母亲,您一路走好!我们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一片希望的。 
       母亲一生的示范,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母亲那仁慈、善良的心肠,鼓舞激励着末学在这复杂的世界里得以无所求的生存和成长。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生活中的一切顺逆缘,感恩大家,感恩一切。
末学00087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8.09.26
------------------------------------------------------------

尊敬的诸位老师:您们好! 
       感恩您们在百忙之中审阅末学的心得!末学先向您们九十度三鞠躬!下面是末学学习蔡老师讲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第三集的心得,有不当的地方请诸位老师指教! 
       蔡老师在这一集给我们了四个重要的观念,一是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他的生命从小就有价值;二是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孝开始培养,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他才有恩义、道义,德行才能长养起来;三是学重立志,有了志向,就有了目标;四是学贵力行,力行是道德学问不断提升的的枢纽。 
       一、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长大了就能造福社会 
       我们的世界、社会、家庭的各种冲突都有办法化解,关键在我们每个人的那一念心,假如由自私心转变成念念为人着想,家庭、社会就会圆满安康,一个孩子假如从小接受圣贤的教育,他就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那他从小就在感化周围的人,就知道用真诚、用爱心去经营他的人生,就在培植自己的福分,因为他不断地吸取古圣先贤等老祖宗的的知识,所以智能会与日俱增,他长大了就会造福社会。 
       二、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孝开始培养 
       (一)培养仁慈之心。一个对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他不会对其它的人孝敬。孔老夫子在《孝经》里面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所以教育首重孝道,根本找到了,路就不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他才有恩义、道义,德行才能长养起来,他才有仁慈之心。 
       今年仲秋节前的一个周末,末学乘上回家的客车,来到母亲的身边。一家人吃过饭,母亲打开了念佛机,放在耳朵上听,末学看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走过去,依偎在母亲的身旁,习惯地拉过母亲的手,看着她长长的手指甲,末学拿过指甲剪为母亲剪指甲,母亲的指甲又厚又脆非常不好剪,末学要去倒热水为母亲泡泡,母亲不让,末学就小心翼翼地捏住母亲的手指来剪,看着母亲变形的手指,心里一阵酸痛。 
       在末学的记忆里,父亲在外面总是很忙,家里的事就由母亲来操持,母亲一生勤俭持家,每天起早贪黑纺麻绳,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赚取加工费,为了挣到我们兄妹五人的学费,母亲也为了节省钱,一针一线为我们衲千层底,做鞋子,每当换季或者快到春节的时候,做起的鞋子排在哪里都一排,母亲说她做的鞋子穿上不出脚汗,不臭脚。母亲因长期纺麻绳和纳鞋底,造成指关节凸起。 
       末学抚摸着母亲因操劳过度隆起来的背,念佛机里传出的声音已经很大了,母亲还需要放在耳朵旁听,再看看母亲颤巍巍的脚步,为了这个家她老人家默默付出,给我们儿女一个温暖、祥和的家,成就了父亲,也成就了我们做儿女的,虽然母亲的身体非常硬朗,但在逐渐变老,做儿女多幺希望父母不老,让我们儿女能永远依偎在她的身旁,尽我们做儿女的一点孝心。 
       二姐说过的一句话,让末学时时记在心中,她说:“老人是个宝,走到谁家谁家好。”我们兄妹五人都是争着叫母亲到自己的家里来住,末学有工作了之后,就给父母些钱,经常给父母买衣服、买礼物,给父母买好吃的,认为自己就非常有孝心了,在学习圣贤教诲以后才知道,母亲的恩德不是钱和礼物能报答得了的,而且生生世世都报答不完,所以我们儿女要有一颗体恤父母的孝心,一颗真诚的感恩心,念念为父母着想,也只有我们的孝心开了,仁慈之心才能长养起来,进而成圣成贤才能真正报父母的恩。现在我们兄妹已有四人认识并学习圣贤的教诲,也感恩父母的培育,所以她老人家晚年有福享。 
       (二) 家庭冲突的根源在于没有落实孝道。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哪他的心里只有利害和好恶,夫妻间没有道义和恩义,婚姻不好,在相处过程当中,夫妻的冲突,这种不好的气氛都深深的烙印在小孩的心里,对孩子是一辈子的伤害,也直接影响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导致离婚率攀升,离婚率又会带动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犯罪率,最终导致社会治安不好这个结果。找到了根源,我们与其抱怨社会治安不好,不如现在从自己做起,就要更重视孝道的教诲跟圣贤的教诲,自己做到孝,然后教孩子孝,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要同时教育他孝顺父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推广这个重要正确的观念。 
       三、学贵立志 
       《弟子规》就是要求我们从「孝悌」扎根。学习并落实《弟子规》先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就会很好,俗语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我们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个结果,要先种每个人有仁爱的思想、观念的因,而仁爱的思想、观念要透过学习、透过教育,也就是要教导圣贤的智能。所以“开太平”是结果,“继绝学”是种因;“为往圣继绝学”才能承先启后,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学好。 
       “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有发出来!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我们从自己身旁最亲的人开始,去做他的榜样,当孩子的好榜样,在家庭立志当好父母,在公司立志当好的员工,在社会当中立志当好公民。当我们有这分志向要去改善社会风气,相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谨慎,都会克制自己,我们的道德、学问也因为立志而不断的提升。 
       四、学贵力行 
       学千句、万句不如落实一句,有道德学问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落实并力行的人,落实是学问转动的枢纽,落实也是开一个人悟性的关键点,我们愈努力去做,就会体悟的愈广愈深,才不会增长傲慢之心,这就是所谓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 
       唐朝的诗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学,他请教鸟窠禅师怎幺学佛?鸟窠禅师说,学佛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完之后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他,八十老翁都没做到,所以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我们念了多少,而在我们做到多少。 
       教育要「慎于始」,当我们一开始学习就重视力行,功夫就会得力,一定跟其它的人不一样。当然我们家长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也不要有太多的不舍,因为让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学习、多体会。

末学pc00417敬上 合十

分享文章   08.09.26
------------------------------------------------------------

顶礼老师! 顶礼学长! 
       通过学习,了解到个人或者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根源就是人有自私的思想,如果人人都有仁爱、仁慈之心,社会就能往大同世界发展。 
       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孝顺父母开始培养。《孝经》里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父母而爱他人,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 
       孔老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学问是长养不起来的。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也是孔老夫子的话。所以仁慈之心的培养就是在孝道。 
       如果不学圣贤教诲,我早就忘了孝顺父母是自己的本分,如果不学《弟子规》,即便就是在心里知道做人应该孝顺父母,但是说到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就又不知道了。 
       在母亲眼里,小时候的我,可能是个知道想着父母的孩子,因为还听到母亲用夸奖的口气讲我小时候一些事,在我现在听来心里是很不是滋味的,我在母亲面前曾经忏悔:我上了师范,到后来工作、到后来结婚,思想就变了,就变得不知道孝顺父母,现在学圣贤教诲,才重新知道,重新学着去做,但是还是做的不好,要请母亲原谅我的过去,请母亲原谅我现在做、还做得不好的地方。母亲当时回应我说:已经够好了,已经够好了——即便有时我说话冲了她,母亲还是念我的好。 
       大概有三年的时间,一边是失去老伴的公公搬来跟我们同住,一边是离自己住得很近的父母能天天见到,两边,我都可以很方便地去照顾。对父母,甘心情愿、没有怨言,我这也是在学了圣贤教育才有的这个心态(我提到自己上了师范,尤其结婚以后就不懂孝顺父母了)。 
       对于公公,表面上对他好,实际上没有做到无怨无悔。我也明白,如果有一天我能做到对公公就像对父母那样自然而然,就进了一大步。我宽容了自己,给了自己时间,允许自己一点一点进步,我也迁就了自己错了再改、改不几天又犯、又改又犯的习气。我知道自己最终目标还是要做到,要叫自己做好,做不到,做不好,自己所学的就统统白学了,做不好,连孝顺自己的父母都是假话。 
       后来父母搬回老家,我心里对天天能见到公公而失去对父母的照顾,确实开始有些不平衡,但是知道“不平衡”这个心是不对的,《弟子规》里说“德有伤,贻亲羞”, 《弟子规》里说“事诸父,如事父”,这样用《弟子规》里的教诲、用老师的教导劝导自己,去说服自己、提醒自己。 
       可是自己对自己这种劝导、这种提醒是有时有会儿的,忘了的时候就有对老人不敬的举动、不敬的心里,自己也能觉察到,经历一番思想斗争,经历一番反省,最终把念头导归到正确,但是像我刚才说的,总是有反复的。 
       其实在孝顺公公这方面,跟我同龄的妯娌已经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妯娌给公公剪指甲,跟公公说话聊天,就像在面前的是自己的父亲一样,可我还有一些界限、还有一些拘束。 
       女儿在家的时候,能帮我弥补我做不好的地方,女儿上学一走,剩下我跟丈夫和公公在一起,应该就是在给我创造机会,让我好好补上孝顺公公、敬爱丈夫这一课吧。 
       我愿意做个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

00100的学习心得,报告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老师、学长慈悲指正。感恩

分享文章   08.09.28
------------------------------------------------------------

尊敬的诸位读书会老师、学长们:
您们好!  后学向您们九十度三鞠躬! 
       下面是后学提交的心得报告,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蔡老师在本集讲世界、社会、家庭的安定关键在每个人的那一念心念,念念有仁慈,人人有仁慈,社会就能够往大同世界发展,一个人的仁慈之心关键要从孝道入手。学《弟子规》要先确立一些正确的学习态度,学贵立志,学贵力行。 
       一、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他的生命有无限的价值。 
       (一)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后福无穷。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有一颗仁爱之心,凡事就能够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起心动念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福分,所谓[福田心耕],从小就培福、积福。等到走向社会,因为有德行、有智能,就会把所学奉献社会、造福人民,他的福分就愈来愈大,到了老年福报现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二)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他的生命从小就有价值,而且不会结束。蔡老师在讲课中,讲到两岁多的孩子,第一节课,就学到要孝顺父母;第二节课,他听到有的同学帮父母端洗脚水,有的削水果给父母吃,他会互相观摩,这个孩子第二节课回去,就端开水给父母喝。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修身,他会感动他的父母,连孩子都这样,自己更要积极力行孝道,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在齐家。因为这个孩子真实的修身功夫,蔡老师才把他的事例推广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学习进而效法,这个孩子从小就有价值。随着年龄增长,深入学习圣贤教诲,孩子长大后造福社会,他的智能会与日俱增,愈老愈有价值。无论走到哪里,很多的后生晚辈都要亲近他,因为亲近他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释净空老教授八十高龄的老人,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堆学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诲,不止中国人希望得到他的教诲,现在世界上各个宗教、种族都非常希望能亲近这位长者。所以他的生命永远不会结束。因为他的教诲是从真诚心中发出来,真诚心可以超越时空。《中庸》里面讲[诚者,物之终始],真诚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诚如神,至诚可以感通。用真诚心做出来的言语、行为,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他的影响力。诸位朋友,我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精神长存、垂范后世。 
       (三)为人父母应该让孩子经营有价值的人生,经营有价值的人生从修身开始。我们做父母的是希望孩子能垂范后世,还是希望孩子饿不着就行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后代子孙。做人要有志气,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可以解决社会跟世界的问题,应该责无旁贷勇敢走出来。勇敢走出来不用拋头颅,也不用洒热血,只要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做起,很多的大事业都是从小地方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大学》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的教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说,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贩夫走卒,要把国治好,要把家治好,下手处在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有了道德学问,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很复杂的事,把它抽丝剥茧,其实并不难。 
       二、培养仁慈之心,从孝道下手。 
       (一)培养仁慈之心的第一步,从孝道入手。《孝经》里面有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根本找到了,路就不远了,君子务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做起。后学的父亲是个勤劳、善良、充满正义感而脾气十分暴躁的一个人。后学跟哥哥、妹妹的年龄相差无几 ,母亲照顾不过来,把后学送到了姥姥家。在后学的记忆深处,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父亲总是一、二天就来看后学,而且都是晚上,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后学总是舍不得父亲走。等大了点,回到家,看父亲每天都很忙碌,下班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就下田干活。父亲年轻时很要强,凡事都不落在别人后面,别人家的活干完,父亲半夜也要把活干完。家族里父亲的兄弟多,矛盾也多,有的甚至大打出手,父亲总是出面调解,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为此强大的一方对父亲出面调解有意见,落下了一些埋怨和怨恨,为此母亲吃了不少苦头,挨了不少冷眼。可能因为责任太重的缘故,父亲的脾气变得很暴躁,母亲、哥哥没少挨父亲的骂,但父亲很少对我们姐妹俩发脾气,小时候的后学很爱父亲。母亲是随姥姥改嫁到姥爷家,姥爷对母亲还不错,父亲家和母亲家相距很近,是一个大队的。母亲嫁到父亲家,奶奶就对母亲很不好,听母亲说分家时,爷爷奶奶就给了一间小土房,一点儿麦麸。后来有了我们兄妹四人,奶奶没给照看过,兄妹相差都不大,大的刚会走,小的还得抱着,母亲还要干地里的活,干家务,有时候干完活,累得饭都做不了,更不用说吃了。等我们长大了,母亲稍微轻松了一点,哥哥成家后,整天吵闹打架,母亲又陷入了痛苦之中。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母亲这一生精神极度痛苦。后学从十多岁出去上学,直到中专毕业,走向社会,出去见了外面的世界,被外面的境界所转,心里极度迷惘,直到一天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热情,患上了抑郁症,还在心里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爱,没有教自己做人的道理。也是这个因缘,后学遇上了圣贤文化,才明白诸事不顺皆不孝。后学学着理解父母,有时间就陪父母吃饭、聊天。父亲气管炎不好,嘱咐他天冷要注意保暖,他总是说:没事。还是年轻时要强的性格,不服老。一次母亲回老家,后学到公园叫他吃饭,看到他一个人坐在那里,苍老的面容,孤独落寞的样子,后学才感觉到父亲真的老了,一阵心酸,是该孝敬父母的时候了,不要等到忏悔时,才知报答父母恩!跟母亲在一起时,母亲总是诉说往事,后学静静地听母亲述说痛苦的过去,陪母亲品尝痛苦的生活,劝母亲忘掉过去,接受佛陀的教诲,好好念佛,求生西方。现在母亲变得比以前开朗了,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二)人没有学到孝道,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就长利害,影响家庭,危害社会。蔡老师在讲课中,讲一个男士很积极追求一个女士,三年如一日,不管有任何的要求,他一定尽心尽力办好。只要有空都陪这个女士喝咖啡,爬山、郊游,但从来没有跟他父母喝过咖啡、爬过山。这个男士为什么在这三年来,可以尽心尽力为这个女士付出?原因在哪里?有利可图。现在的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士,都会无怨无悔替她付出,背后的动力是利。等结了婚,生了孩子,女士不再年轻貌美。这位男士再遇到年轻貌美的,他又想追求那个女孩子,从利变害。因为他没有学孝道,没有恩义、道义,只有利害、好恶,所以从利变害,从好变恶。这个动作做下去,影响家庭,离婚率上升,直接影响的是下一代的教育。不只离婚后影响这个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夫妻的冲突,这种不好的气氛都深深烙印在小孩的心里。所以夫妻不和、夫妻离婚,对孩子是一辈子的伤害。离婚率还会带动犯罪率,青少年犯罪60%-70%,来自不健全的家庭,孩子从小没有好的家庭教育,人生的根基不扎实,到社会上,遇到不好的缘分,马上连根拔起,很容易被不好的朋友带坏。当社会的犯罪率愈来愈高的时候,就会造成社会治安的严重混乱。原因在哪里?家庭没有稳定,从小没有学孝道,没有学圣贤教诲。婚姻不好,根源在从小没学孝道,所以我们要重视孝道的教诲跟圣贤的教诲。与其我们常常在那里抱怨社会治安不好,不如现在从自己做起,教孝。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要同时教育他孝顺父母,我们要尽心尽力推广这个重要正确的观念。 
       三、学习《弟子规》之前,要先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效果就会很好。 
       (一)学习首重立志。志向就好象一个人人生的一个目标,一个终点,我们志立对了,这一生才不会白来一遭。 
       1.立志的重要性。我们学习世出世间法,都要有目标,否则会半途而废。现在世界上灾难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的没有安全感。常常祈求世界和平,关键要先种每个人仁爱的思想观念的因,而仁爱的思想观念要透过学习、教育,透过古圣先贤的教导。但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已断层百余年,需要我们这一代中年人把它承传过来,承先才能启后,所以要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发出来。圣贤学问的纲领是[道]与[德],[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谓之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愈越地做人],谓之德。[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五伦大道,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五伦大道,修正好自己的身,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们要立志[继绝学],定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自己身旁最亲的人开始做他的榜样。自从加入弟子规读书会学习,后学在家里干完家务活,早起晚睡学习幸福人生幸福讲座,星期天带女儿,到娘家、婆家做饭,陪老人聊天。女儿住校从学校回来,就要到姥姥家、奶奶家去看老人。后学做得还很差,女儿却变得很乖巧、懂事,真的是孩子都有一个善良的本性,只要有教,孩子学得就很快。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我们应该学习圣贤文化,[为往圣继绝学],推而广之,我们立志在单位当好榜样,在社会当好公民,有这分志向改善社会风气,我们的道德学问也会因立志而不断的提升。 
       3.用《德育故事》,请圣哲来教我们的孩子,会很有影响力。《德育故事》里面有七百多个圣哲人的故事,依据[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编出来。四、五岁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家长无论多忙,每天抽十分钟给孩子讲个故事,时间久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听了以后懂得见贤思齐,又增进了亲子交流。他到了学校,会把自己听到的讲给其它孩子听,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二)学贵力行,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我们学习一句经教,一定要做一句,做到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 
       1.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念多少,而在做到多少,读得多做不到,道德学问不能提升。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在文字当中,把人生哲学、人生智能流露出来的文字,圣贤文化的纲领[道]与[德],[道]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辵]部,右边一个道德的[首]字,这个字告诉我们,首先能够实践,能做到、能做出来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后学二00五年接触圣贤文化,读《论语》、《大学》、《中庸》,看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整天忙得不不可开交。读了以后,道理能明白一些,看到身边不符合经典的人、事、物,极为反感,不屑一顾,为此厌恶当今的社会,道德学问不但没有提升,还滋长了傲慢,所以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念了多少,而在做到多少。我们自己学跟引导孩子学圣学贤,一定要确立这个正确的态度。 
       2.孩子学习圣贤文化,父母要懂得与老师配合,成全孩子的孝心和德行。蔡老师在深圳给孩子讲《弟子规》,要求孩子学了就去做,讲到[晨则省 昏则定],第二天,一个孩子就站在父母的门前跟父母鞠躬: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其实孩子很好教,只是我们大人没教。孩子学了《弟子规》,懂得马上去力行,回到家会帮父母干家务活,我们做家长的要有教育的敏感度,要懂得亲师合作,成全孩子的孝心,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孝心跟学习的心。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这么小,万一事办砸了怎么办?其实,这正是教孩子做事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当家长的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和不舍,因为让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学习,才懂得感恩,[习劳知感恩]。

惭愧后学pc00497合十敬上

分享文章   08.09.28
------------------------------------------------------------

尊敬的诸位老师慈悲!
诸位学长慈悲! 大家好! 
       末学先向您们九十度三鞠躬!感恩老师、学长给末学学习的机会!下面是末学学习蔡老师讲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第三集的复讲与心得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恭请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多多指教!再次感恩! 
       蔡老师在这集传授我们四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分别是: 
       1.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对个人及社会有何益处? 
       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他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能会 与日俱增,他会愈老愈值钱。走到哪里,很多的后生晚辈都要亲近他,因为只要亲近他 就可以得到很多 人生的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所以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岁结束,而是会到他老 都会很有价值。 
       我们的恩师释净空教授,走到世界各地 都有一大堆的学生 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诲;不止是我们中国人,现在世界上各个宗教、种族都非常希望能亲近这位长者,这位老师。所以他的生命绝对不会结束,因为他的教诲是 从真诚心中发出来,真诚心可以超越时空。《中庸》里面讲,「诚者,物之终始」,真诚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诚可以感通。当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就知道用真诚、用爱心去经营他的人生,相信他这一生的价值会永垂不朽。
诸位朋友,做人要有志气,当我们知道 中国文化 可以解决这个社会 跟世界的问题,我们应该 责无旁贷,要勇敢走出来。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做起,很多的大事业都是从小地方 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大学》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当你有道德、学问,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哪里开始培养? 
       我们已经了解到,念念有仁慈,人人都有仁慈,社会就能够往大同世界发展。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敬,他会去对其它的人孝敬,你相信吗?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这个叫「悖德」,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要理解到,孝对一个人很重要,当一个人没有学到孝道,他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 没有办法形成。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 如果他只有利害、只有好恶,这个动作一做下去,影响家庭、影响社会,离婚率就攀升了,直接影响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不只是你离婚以后影响这个孩子,在相处过程当中,夫妻的冲突,这种不好的气氛都深深的 烙印在小孩的心里。所以夫妻不和、夫妻离婚,对孩子是一辈子的伤害。 另外离婚率还会带动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犯罪率。 
       诸位朋友,现在呈现 社会治安的不好 是个结果,原因家庭没有稳定。今天婚姻不好,根源在从小没学孝道。我们了解到这点,就要更重视孝道的教诲 跟圣贤的教诲。与其我们常常在那里抱怨 社会治安不好,不如现在从自己做起,教孝。再来,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要同时教育他孝顺父母,我们要尽心尽力 去推广这个重要正确的 观念。所以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开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教育首重 孝道。根本找到了,路就不远了,所谓君子务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就也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 
       末学出生在农民之家,从小就体会父母的辛苦。还记得六七岁时,父亲为了让末学喝点豆浆,在半夜起来就带着末学到生产队豆腐房工作,到了那父亲就赶紧生火害怕末学冷,又把末学安置在只有一米长的带有热乎炕上(就是往外走烟的地方)睡觉。尽管这样还是冻得末学从心里直打哆嗦!再看父亲不畏寒冷在忙碌的开始工作,还要临时去外面打水,因为水不能提前打要不然就冻上了。等到豆浆出来了屋里的温度就很高,没过多久温度又回到原状。所以末学从小就亲眼目睹体会父亲为了子女有个好的生活所付去的辛劳!所以在末学上完初二就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忍心浪费父母挣来的血汗钱,就放弃了学业,只是想早点向哥哥那样为父母分担些家里的经济条件,最重要的让父母享点福。没想到末学离开父母第二年,厄运降临夺去末学父亲的生命,父亲带着很多遗憾就离开了我们,因为末学那时才年仅19岁、妹妹12岁!父亲的离去给我们全家带来就像晴天霹雳,一颗乘凉的大树连根都拨起,又加上父亲不是正常死亡!所以末学对父亲没有做到孝道非常遗憾!每当想起都会很心酸! 
       在父亲过世后,末学更没有倚靠了,担任起家里的重任更加深重了,一心一意的去工作,有了家庭也非常的去用心经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失败了!这样内心想了好久孝顺母亲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在99年末学与妹妹把母亲终于接到身边,从饮食上开始每天荤素搭配,(那是没有遇到佛法)再加上母亲看到我们的现状心情也非常高兴,所以母亲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好。就连母亲的冠心病、哮喘病都不用吃药了,于是把生意交给表姐经营,我们姊妹俩提前陪着母亲前往我们的首都——北京一日游!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于北京的前门、故宫一点都不陌生,还跟我们说:“这一生没有白活,自己以为就能在电视里看看呢,没想到借子女的福来这里享受”!在母亲说的时候叹了口气,但是末学非常深刻体会母亲那叹气的含义!同时末学心里也想起父亲,要是父亲在有多好呀!当时末学的泪水很坚强的忍住,害怕影响母亲的心情,就借用给母亲照相把话题转了。也没想到这是末学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陪着母亲的旅程!在两千年二月十九母亲离开了我们!
其实哥嫂也非常孝顺母亲,只是末学想让母亲在我这里把身体养好,另外也想好好的孝顺母亲,不让母亲回老家。可是母亲非要回到哥哥那里。由于母亲的坚持末学只好亲自把母亲护送回哥嫂家。后来母亲去世后听姨妈那里才晓得母亲也非常愿意在我这住,只是母亲看到末学一个人太辛苦了,还要带着妹妹,不忍心给末学再添累赘了!听到这里末学心就像刀刺的心痛!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然末学12年前把家庭经营失败犯下了地狱的罪行,也深知自己的不孝!但是末学会利用好现在的条件更加精进的去学习,把所学的一一的去落实在当下生活之中,以身作则去感化我们周遭的有缘人!正因为末学人生有这些逆增上缘才使末学更有信心好好的修正自己的不足,培养自己的德行,以显父母之德! 
        3.「立志」的重要性为何?如何做到「为往圣继绝学」? 
       我们这一次的主题是「细讲《弟子规》」,而《弟子规》就是从「孝悌」扎根。在我们开始讲《弟子规》之前,我们要先确立一些正确的学习态度。当我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你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好,俗语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 
       在海口办教师课程,所有的老师共同立了一个志向,叫「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个结果,要先种每个人有仁爱的思想、观念的因,而仁爱的思想、观念要透过学习、透过教育,也就是要教导圣贤的智能。所以「开太平」是结果,「继绝学」是种因;「为往圣继绝学」才能承先启后,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学好。
有一位老师,他教的是五年级,他有这样的使命,所以一天除了教书以外,还安排三个小时深入圣贤经典。而且每天早上他是很早就到学校去,然后自己打开《弟子规》、打开《孝经》来读诵。他的学生一进门,本来还拎着早餐准备在那里慢慢的吃。看到老师已经 正襟危坐 在读经,小孩马上走到自己的坐位,坐下来把经书拿起来跟着念。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这位老师每天跟学生讲两三个德育故事,这些孩子看了以后懂得见贤思齐。然后又以《弟子规》为他们班的班规,学生犯错不等老师讲,自己就会知道错在哪一句。比方说在教室里面跑,结果去撞到椅子,学生会说什么?「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出现,孩子会想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所以孩子懂得勇于认错,勇于改过,不会推诿wei,不会掩饰,也会想到「德有伤,贻亲羞」。
当我们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规》的教诲,他这一生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踏实,也会很有影响力。他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展,他自我的要求就会非常的深,他就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诸位朋友,「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 是不是真正有发出来!当然要从自己身旁最亲的人开始,我们去做他的榜样,所以我们的立志 可以先立志当孩子的好榜样。在家庭立志当好父母,在公司立志当好的长官、好的同事,在社会当中立志当好公民。所以,当我们有这分志向 要去改善社会风气,相信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谨慎,都会克制自己,我们的道德、学问也 因为立志而不断的提升。 
       4.何谓「学贵力行」? 
       学习除了立志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叫「学贵力行」。所谓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 
       在唐朝时候,诗人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怎么学佛?「佛」是印度话,它本来的话叫「佛陀耶」,「佛」这个字以中国的话来解释,就是觉悟的人、有智能的人 。所以,学佛就是要去学 当一个明白人。
鸟窠禅师就对白居易说,学佛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完之后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他,八十老翁都没做到。诸位朋友,以前教导善恶、教导做人,不是到学校,家教就教了。
所以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这个态度,我们自己学 跟引导孩子学圣学贤,一定要确立这个正确的态度。所以,教育有三字真言,要「慎于始」,当他一开始学习学问就 重视力行,那他 功夫的得力 一定跟其它的人不一样。另外有个孩子学完了,回去隔天就站在他父母的门前,等着父母一出来,他就跟父母鞠个恭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他爸爸、妈妈忽然觉得吓了一跳,赶快给幼儿园打电话,昨天发生什么事了?老师才说昨天因为上到「晨则省,昏则定」。 
       这个动作代表这位家长 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了解到把孩子教好,很重要 要亲师合作,所以这个家长是有 教育敏感度。当你的孩子学了《弟子规》,回去帮你端洗脚水,你可不要说:不要这么麻烦,你等一下烫到怎么办?你看,他要学习的机会都被你断送掉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 要懂得跟老师配合,要懂得成全孩子的孝心,成全孩子的德行。
所以,我们当家长的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也不要有太多的不舍,因为让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学习、多体会。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末学pc00333刘凤 顶礼感恩

分享文章   08.10.06
------------------------------------------------------------

尊敬的学院老师,各位学长们,大家好! 
       1.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对个人及社会有何益处? 
       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就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那他从小他的起心动念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福分,所以从小就知道培福、积福。因为有这分存心,他知道读书志在圣贤,要把学的道德学问好好的去奉献这个社会。所以,他一入社会就知道替社会造福,他的福分就愈来愈大,到了老年福报现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受圣贤教育,他的生命绝对不是从二十岁才开始发光。从几岁?假如刚好这个妈妈怀孕的时候就知道给他放《弟子规》,给他听这些圣贤经典,可能这个孩子一生出来第一句话说什幺?可能说「弟子规,圣人训」,那这个孩子从出生就可以弘扬圣教,他的生命可以从小就有价值。再来,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他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能会与日俱增,他会愈老愈值钱。走到哪里,很多的后生晚辈都要亲近他,因为只要亲近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所以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岁结束,而是会到他老都会很有价值。 
       2.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哪里开始培养? 
       一个人的仁慈之心从哪里开始培养?从哪里下手才能够长养他的仁慈之心?我们总要把第一步找出来,这第一步在哪?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敬,他会去对其它的人孝敬,你相信吗?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到,「不爱其亲」,不爱他的父母,「而爱他人者」,而去爱护他人,这个叫「悖德」,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我们要理解到,孝对一个人很重要,当一个人没有学到孝道,他有一个态度不能形成,他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
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开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根本找到了,路就不远了,所谓君子务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就有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 
       3.「立志」的重要性为何?如何做到「为往圣继绝学」? 
       我们要先确立一些正确的学习态度。当我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你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好,俗语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 
       当一个人有立定志向要「为往圣继绝学」,他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展,他自我的要求就会非常地深,他就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有发出来!我们要立志「继绝学」,当然要从自己身旁最亲的人开始,我们去做他的榜样,所以我们的立志可以先立志当孩子的好榜样。诸位朋友,你这个志真的立下去,保证你下一刻就变一个人,因为你开始讲话会很小心,「奸巧语,秽污词」讲出去了,就不是孩子的好榜样。在家庭立志当好父母,在公司立志当好的长官、好的同事,在社会当中立志当好公民。所以,当我们有这分志向要去改善社会风气,相信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谨慎,都会克制自己,我们的道德、学问也因为立志而不断地提升。志向就好象一个人人生的一个目标,一个终点,我们志立对了,这一生才不会白来一遭。 
       4.何谓「学贵力行」? 
       学习除了立志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叫「学贵力行」。我们学习一句经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谓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 
       道德的「道」字,这个字叫会意字,当你看到这个字,你就能够体会其中的道理。左边一个「辵」部,右边一个首先的「首」,这个字就告诉我们,真正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实践﹙这个「辵」就是实践﹚,首先能做到、能做出来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5. 心得 
       蔡老师在这一集里说,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孝开始培养。当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敬,他会去对其它的人孝敬,你相信吗?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所以我们要理解到,孝对一个人很重要,当一个人没有学到孝道,他有一个态度不能形成,他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
听到这里,末学非常感慨,联想到在上一集的线上读书会中,姜学长那段感人的心得分享,不由令末学想起母亲一生的辛劳。 
       末学的母亲和姜学长的母亲一样,也是一位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母亲。母亲一共生育了我们兄妹3人,由于家庭贫困,在怀我哥哥和妹妹的时候,连饭也吃不饱,还得拖着笨重的身体外出工作,结果哥哥早产,身体很差,3天2头生病,后来妹妹也是这样,结果经常是哥哥病刚好,妹妹又生病了,或者他们干脆就同时生病,只有末学还算争气,傻乎乎地又吃又睡,不怎幺生病。所以母亲那时非常艰难,她告诉我说,她常常在给我们喂奶时就睡着了。由于过度操劳,母亲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 
       现在末学对养育孩子有了切身的体会,我们一个孩子就已经把我们累得受不了,太太因此也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所以末学现在能够真切地体会母亲当年的辛劳。 
       后来在末学生父过世后,母亲由于过度悲伤,心脏病严重发作,好几次被送医院急救,每次母亲都挺了过来,她告诉我们说,当时只要想到我们3个幼小的孩子,她就有一股顽强的信念:我要活下去,要把孩子抚养大,要对得起孩子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后来母亲带病坚持上班工作。记得母亲那时每天要蹬着三轮车,带着3个大保温桶去打开水,母亲一边蹬车,一边心脏在剧烈跳动,几乎就要跳出喉咙口,可是母亲还是不顾一切地往前蹬,为的是要有一份收入来抚养我们。那时由于父亲不在了,家庭经济更加恶化,我们常常没有菜可吃,母亲就到菜场去捡一些别人扔掉的菜叶、白菜帮子或带鱼头之类的,或者就到垃圾桶里去捡菜叶,拿回家烧了给我们吃,有时捡不到市,就去问菜场摊主乞讨。
每当想到这些,末学心里总是感到愧疚,因为自己常常忘了母亲的这些辛劳和付出,所以感恩心也就常常忘失了,感恩心没有生起来,孝道也就提不起来。
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开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末学现在学了圣贤教诲,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忘了父母的恩德,要常常想着去回报父母的这些恩德。

末学PC00051 敬上
2008年10月6日

分享文章   08.10.06
------------------------------------------------------------

顶礼学院老师:
教育孩子德育为本 技能其次 
       学完《幸福人生讲座四十三集》后知道家长教育孩子的重点不应该是只看学习成绩,而是该侧重培养孩子的德育孝道和德育,有好的品质之后,再有学问才会真正的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否则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学问越高越增长孩子的傲慢之心,弟子规里讲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里真”。古人的教育是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一定要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真正的使我们的子女优秀。 
       一.孝道第一,以身作则。 
       蔡老师在这集中讲到一个2岁多的孩子在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幼儿园里上学只一天,回家后,父母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幺知识,孩子回答说“今天我才知道为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孩子的话使家长震惊,同时也让我这个成年人也震惊,回忆自己在没接受圣贤教育之前,想到的都是自己,都是别人对不住自己,自己没有错,甚至还说自己已经做到了问心无愧。包括孝顺父母,自己觉得自己很孝顺,而周围的邻居长辈也都夸赞我孝顺,而学完弟子规才知道自己离真正的孝顺差的很远.而现在年轻夫妻都喜欢过二人世界,把老人放在了一边。节假日带孩子去老人那里吃一顿就以为是孝顺,而这个孝顺基础,还不如古时候的几岁孩子。从这里也让我知道了好的知识需要有人介绍,有人来讲,否则圣贤教育真的会失传。我接触圣贤教育的时候是36岁,那时候对过去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育故事都没有听说过,而孝敬好象是知道,但是究竟为人子女该如何的行孝却没有具体的答案。一本弟子规只是1080个字的小册子居然把孝道以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讲的是那幺透彻,唤起了我做人的惭愧和忏悔之心。 
       为了能教育好自己的女儿,自己学会改变自己,自己主动承认不足,通过和孩子互动。知道了圣贤教育的好,从而更增加了自己学习圣贤教育落实圣贤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一有时间就想学习圣贤教育。通过自己的不断深入,和自我改变,自己的家庭和周围朋友逐渐的增加,知己朋友越来越多,这也证明了,圣贤教育只要肯改变自己,那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二.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养尊处优溺爱是普遍现象,父母包办一切,这样使孩子多数都出现了任性和不好管理现象。面对这个问题,父母要下对抉择。如果想让孩子将来成才,那家长就一样要坚持原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让他自己做,父母不能处处都包办。而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更是溺爱,面对这个问题,父母就要自己带孩子,而不该把自己的孩子推给父母带,隔代教育出来的孩子任性更严重。而更坏的是自己的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辛苦,这样不容易长养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而更有父母不给孩子做早餐让孩子到外面去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误会,金钱可以解决一切,同时父母也失去了身教影响孩子的最好教育机会。 
       总之,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不能让孩子牵着大人走。这样会使孩子的坏习气更严重。而当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对父母提起感恩心的时候,那他才会懂事听家长的话。而我们做父母的对长辈和父母也要做孝顺的好榜样如果,我们处处以自己为榜样,自己先做到了再要求孩子,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大人的建议。 
       三.孩子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尽力就好。 
       其实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绩好,品德好,但是不可能人人的成绩都第一,所以做为父母告诉孩子学习好升学之路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只要肯助人为乐,勤劳肯干扎实,这样的人无论将来做什幺都会有成绩。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反而成绩会很理想。如果家长一再的给孩子施加压力,并对孩子要求很多学很多,这样反而让孩子容易产生逆反现象。 
       孝经里有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为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为之悖理”。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顺恭敬和尊重,那他对别人好都是有所目的,都是利益名利之求。通过这句话,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一个人应该和什幺样的人做朋友,那就知道了找孝顺的人做朋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善友和好人。所以说通过这集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教育孩子的重点不是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低,而是注重思想德育行为习惯养成和孝道的教育。孝心开,百善皆开。仁义厚道之人走在那里都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希望有缘的朋友如果您以前也是在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德育教育,那就赶紧改正,否则我们晚年则苦矣。

pc00072 敬上

本网注: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学习心得分享,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及理念! 

 
本文编号:20081010215519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