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儒家伦理的当代实践——汤池小镇采访记

作者:文化纵横 石 飞、雪 山  

时间:2008-10-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5572a0100b8h0.html

摘自  
 

      背景介绍: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的“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创办于2005年年底,是一所民办非营利性的社会学校,倡导者是台湾81岁高龄的净空法师,由马来西亚华侨赖先生及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建成。作为社会和谐实验与示范的项目,它致力于落实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培养师资与人才,首要目标是让所有镇民接受儒家等经典,同时向海内外敞开大门,欢迎和接待全国乃至世界各处的人们前来学习。凡是到这里听课的学员,学费、教材费、食宿费,一律全免。

汤池小镇:和谐社会的样板间?

引言

      在视频网站“优酷网”上,可以搜到一段标题为“最彻底的赚钱方法”的视频,一袭灰色唐装的周泳杉站在条案之后,屏风之前,手持话筒侃侃而谈,“为什么现在的男人女人,都觉得自己赚的不够多?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想要得到的更多。”在他左手的条案上,有一尊泥塑的孔子像,高不足尺,静默不言。
这段关键词为“汤池镇、读经、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的视频, 100多人点击观看过。
      2008年8月18日中午,刘翔因伤病退出了惊声四起的鸟巢赛场,北京商人习晓(化名)关上电视,走到可以俯瞰天坛的豪宅飘窗前坐下,沏上一杯普洱,开始一天的读经打坐。两年前,习晓曾经红遍全国的连锁市场遭遇重创,他从此退隐江湖,以诗书茶艺打发每日光景。不久前,他和朋友组织了一场“讲经弘法”活动,佛家八经五论,俱在其中。“地点在北京郊区的著名寺院,规模不大,但影响还可以。”习晓谈起这场活动,眼中有难得一见的光彩,“并不是出于‘遁世’的想法,读经和赚钱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更好地安顿内心,更从容地面对这个现实世界。”
      在那个颇有点网络骗子味道的标题之下,周泳杉讲的,也正是这个想法。从《弟子规》里,周泳杉总结出了一系列做人和做企业的道理,画面之外偶有赞同之声,感觉得到,那些可能是企业家的听众很信服周泳杉所讲的道理。
      这几年,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从经籍里寻找现世的出路,不管是《论语》还是《金刚经》,《老子》还是《福音书》,都有大量的阐释者和信众,他们白天出入各种写字楼、商务酒店,因为焦虑、郁闷和忙碌而被称为“焦裕禄”,晚上或周末,则宁愿青灯黄卷,晤对古人,像习晓这样“在商言佛”或者“在商言儒”的人不在少数。“是时代还是人心出了问题,我说不清楚,也许每个时代都一样,尤其是当下身处古今中西夹缝中的中国,走得太快,乃至分不清方向,有必要从我们自己的传统里找一点信靠和慰藉。”在北京五道口的一间咖啡馆,一位青年学者点燃了一支烟,在嘈杂的人声里皱着眉头说,眼神辽远而飘忽。
      而在安徽省庐江县西部,地处大别山东部余脉的汤池小镇,周泳杉和他的同事们则把北京城文化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这个素有“温泉古镇、名茶之乡”的僻壤,变成了一个试图以国学教化世人、以和谐塑造社会的净土。来自台湾的医学生物学硕士、年薪不菲的白领周泳杉,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感召下,携妻挈子,落户汤池,成为“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教师。不久前,本刊记者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也来到了这里。

“我捡拾起汤池人的道德”

      两年前,汤池人张大树还在江苏昆山的一家台资企业上班,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他很少想,直到看了“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免费发放的教学光盘。“对我震动很大,”张大树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太少了,心里非常不安。之前没有人教育过我要遵守五伦关系。”
      辞职回家后,快50岁的张大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洗脚,这也是他到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弟子规》以后,发愿要做的功课。当那双布满口子、老茧,像树皮一样难以清理的脚泡进水里时,受宠若惊的父亲和心生愧意的张大树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后来,张大树开始上街捡垃圾。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捡垃圾是2006年12月25日下午,那时候的汤池街道上垃圾随处可见,路边的店铺、停下来的车辆都习惯了把垃圾往街道上丢。那天下午,文化中心的皮晓琨老师带着他去看望该镇居民,路上看到垃圾就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张大树实在不好意思站在一旁看着,也就动手捡了。
      和老师们一样,张大树的行为刚开始并未得到居民的理解。有人打趣说:张老板,你学好啦!有人说,张老板你在捡黄金啊!“我说我捡的不是黄金,是汤池人的道德。如果每个人都不丢垃圾,都来捡垃圾,就不需要这么多老师来为我们服务了。”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入驻,对于这片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土地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们这里,你放心地买东西,别的地方欺客,我们这里不会。”开旅游宾馆的李老板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在他的眼里,“中心”那群奇怪的陌生人,如今可亲可敬。虽说如今,他仍然无法接受“中心”老师那近乎严苛的礼仪规范,比如与人说话时,先鞠躬90度,但是他认为,“中心”的确给市民带来了很多好处。
      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如今越来越少,大家的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市民素质的提升随之带来的,是小镇环境的变化。“你看看现在的街道,多整洁,这是大家的功劳,也有我的。”李老板自豪地告诉记者。
此外,孩子们的变化喜人。在“中心”学习过的孩子,更懂得礼貌谦让、孝顺父母。“我的孩子也在‘中心’学习。”李老板笑着说:“如今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工作和生活,一为陪伴父母,二求自身安稳,三想熏习传统文化,利益子孙后代。”
      而更让镇民欣喜的是,大量幕名而来的游客带来的商机。正是借着这个商机,李老板把自家的房子扩建,改成了家庭宾馆,像他这样的商户,小镇还有很多。

修德者李冠男

      小镇里还有一群特殊的镇民,他们的视角既不同于“中心”老师,也不同于一般镇民。
      镇民学校负责接待的义工,河北小伙子李冠男,便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小镇居民。说他特殊,是因为他至今仍然不算教育中心的正式职工,而是近200多位等待着进入“中心”工作机会的“特殊镇民”。目前,他自己在镇上租了一间民房,每天凌晨4点,他都要和镇民学校的学员一起开始晨读《弟子规》,其他的时间,则是镇民学校的一名义工。
      李冠男自幼学习美术,后专攻油画。为了追溯油画的渊源,他只身远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国外画院。波罗的海沿岸6年的学习生活,留给他许多美好的回忆,使他在技法上得以突飞猛进,但也在他的大脑里烙下一个个挥之不去的困惑,比如,为什么西方油画中特别热衷于展示赤裸而强健的身体?为什么圣彼得堡街巷的老头的脾气那么大?为什么没有人可以回答那些现代艺术好在哪里?为什么那些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西方顶级艺术大师发痴发疯的十之八九?为什么中国的顶尖艺术家却如陈酒般历久弥香?为什么西方的大师会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赞赏不已?为何在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都遥遥领先的西方,却没办法回答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回国后,李冠男来到汤池。
      在李冠男看来,中国的文化艺术者,要想取得成就,必须在人格上达到境界,“像齐白石,人越老,作品越精到,寥寥几笔,意境无穷。我认为,他老人家即使再活500年,艺术上达到通神的境界,他也绝不会发疯!原因很明显,他们都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基础。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因为分工很细,研究螺丝钉的只管螺丝钉,研究螺丝帽的只管螺丝帽。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从童蒙开始,就塑造一个完整、丰满、健全的人格。即使在艺术追求中,也要求琴棋书画,修于一身、熔于一炉、触类旁通。历代艺术家,都不可能逮着一支笔,朝死里画,不死就画疯为止,决不‘旁通’。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做事先做人,修业先修德。”
      因此,李冠男把在汤匙小镇做义工当作“修德”的一种。当记者问他: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答道:更自信,更能把握自己了。临别,他送记者到门口,坚定地握着拳说:“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并不是每个人都把“修德”作为目标,以前在百货公司工作,目前负责接待工作的女孩小刘就是觉得这里“很平静,人和人的关系很简单”而来的,这里对她来说很像一个桃花源,而且生活也有保障。”

“我不愿意多作评论”

      “中心”在探索推行弟子规,纯化当地民风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波折不少,而对于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争议的声音,一直都有。比如对于《弟子规》是否应该成为授课第一教材,比如对于推行儒家教育会使人软弱等等……
      “开始的时候,‘中心’过高估计了镇民的接受能力,认为身体力行、开堂授课,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直到现在,一些镇民都不能理解“中心”老师们近乎严苛的行事规范,在与一些镇民聊天时,我还经常能听到‘傻子’这样的词,这里毕竟是一个临山小镇,不管过去的文化底蕴有多厚,现在的镇民文化素质也不会太高,更何况,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离开小镇,出去工作、打工了。”同样是慕名而来,将自己的服装店开在汤池的陈老板中肯地说。
      “中心”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强与镇民的互动,年终孝亲祭祖——宣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选出全镇最佳孝子、孝女;三八妇女节评选和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母亲;五一国际劳动节选出和表彰劳动模范;五四青年节评选和表彰模范青年;六一儿童节评选好儿童、好爸爸……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而“中心”与政府的关系,如今却变得很微妙。
      毫无疑问,“中心”在建立时,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中心”所倡导的大部分价值观都与当时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找到了契合点,而这,毫无疑问是“中心”能够顺利落户汤池并且一路走来的基础。其次,汤池镇包括庐江县对于“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大量的帮助,无偿提供的土地、优惠的政策无疑是对“中心”的巨大支持。据了解,“中心”的敬老活动、公开演讲,都有政府出面组织与支持,汤池镇甚至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村组织人“上课”。因此,在对“中心”的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再表示了对地方政府的感恩。
      同样,政府在“中心”的发展中也尝到了甜头。比如扩大知名度、扩大就业、吸引投资、教化百姓等等。然而,当地政府宣传部门一位负责人在接到记者的采访请求时,却一再表示“我不愿意多作评论”。这一方面是因为净空法师的台湾人身份,以及台湾游客的大量到来让政府变得谨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变好,刑事案件发案率逐渐降低,实在说不好这是政府的政绩,还是“中心”的功劳。
      尽管如此,其他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对“中心”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山东省庆云县政府便是一例。
      庆云县领导为了能让书院落户当地,先后登门拜访15次,希望能和文化中心合作,将庆云县建设成和谐社会示范县,并筹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庆云书院。如今,庆云县占地470亩的庆云书院已经面世,“正式开学时,将由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派讲师团授课,讲师团的教师由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教师组成,他们将全权负责所有课程。”2007年7月初,庆云书院的一份招聘材料上写道。另据了解,庆云县还允诺给书院1000多亩地,以备发展。

      就目前的效果来看,“中心”教育模式一旦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广起来,将会更有效果,作为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这种支持是必要的。“儒家文化我们是拿来身体力行的,而不是作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礼旭认为。

国旗下的演讲

      清晨6点,我们所住的旅馆外便聚集了很多游客,大家都是去参加升旗仪式的,正好同去。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就在镇中心位置,大门两旁站着两排着对襟衫的老师,对我们每个跨入大门的远方来宾,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实在的,还真的有些不适应。
      参加升旗仪式的方队站得很整齐,面对面分列国旗两旁。升旗时间还没到,教学楼内的学生还在整齐地大声晨读,他们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6点30分,升旗仪式准时开始。教学楼内的老师和学生陆续走出来,加入我们的方队。仪式有模有样:三位着对襟衫的老师早早候在我们的方队旁,和我们同向站成一排,两男一女,站在中间的男老师是主持人,在他的指挥下,升旗仪式正式开始。七位身材魁梧、着中山装的男老师组成一个国旗护卫队,威严地从教学楼中间的大厅走出来。当旗手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抛向空中,庄严的国歌声响起,一位男老师领唱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歌声直上云霄,气壮山河。
      升旗完毕,每日进行的“国旗下的演讲”开始了。演讲者是三位中的那位女老师,脚步矫健从容,声音平和优雅。题目是《长孙规谏》,长孙皇后如何规谏唐太宗,如何母仪天下,如何尽一个妻子的本分……不疾不徐、娓娓道来。除了国旗两旁的方队,前来观看的乡亲也密密麻麻,挤满了院子。

展览大厅也是一堂课

      大约9点,我们被带到教学楼的展厅。来自东北的彭俊琳老师为我们全面讲解厅堂的展示图片,主题是文化中心的发展历史,包括“中心”的缘起、“中心”的发展、教育的理念、领导的重视、法师的体系等等。最吸引我们注意的,是如下几个内容:
      净空法师身为佛学大家,为何建议信众们从儒家开始?儒家经典,十三经首当其冲,为何独推《弟子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究竟如何去繁就简、普及大众、教化民心?这样的疑问,我们从一幅书法教习图片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位老书法家,杨秀芬老师,教小朋友习字,每每要求首先完成点一万个点,让人想起达芬奇画鸡蛋。历来类似的故事很多,解释也很多。而在这里,它传达了“中心”的这样一个核心教育理念,那就是:一点开始、一门深入、从我做起、身体力行、长时熏修、触类旁通。
      对中华千年传统文化,什么是精髓,什么是糟粕,弘扬什么,如何弘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搞高深的学术争论,不走学院派的路线,而是借鉴了宗教中的修行方法,从一点开始,从《弟子规》开始——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童蒙养正,一门深入。首孝悌,就是要从爱你最亲的人开始建立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中心”倡导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员,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践行这个立身行事最最基本的一点。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日复一日,长时熏修,不断进取,造就自我,从而以不变应万变,触一类旁通百类。
      老师说,练习书法时之所以要从一点开始,而且首先点上一万点,在于它可以使人的心灵,达到一种“静”的境界,进而才可以挥洒自如,一门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技巧,不需要坐而论道,不需要争论不休,更不需要对他人的要求、指责和批评,它需要的就是从我做起身体力行,无论圣贤凡夫,概莫能外。点上这一万个点,给人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能力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品性的砥砺。而且这种训练,对于书法习久者亦可适用,即使书法家也不妨时常回过头来,再点一千遍,点一万遍。小孩子的心需要纯化,成年人的心更需要洗涤。这就是长时熏修。有了一颗纯洁宁静的心,就有了无比扎实、强大的根基,就有了一个真实、可靠的“我”,上乘的书法不愁不可练就。一事既成,触类旁通,百事可成。
      从中华文化而儒学,从儒学而《弟子规》,从纸上的言语思想到实际的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而终成“我”、成事、成人、成世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积极的入世路线,也部分打消了我们对其宗教背景的一些疑虑。

绿色课堂里的感恩歌

      “绿色课堂”,坐落在一片一边临街、一边临河的树林中。林间的地面很平坦。一排笔直的树杆上,架设着一面很大的幕墙,上题“和谐汤池绿色课堂”八个大字。幕墙的右边挂着一块小幕布,正播放着一部光碟。幕墙前面是一个小讲台,下面是一排排塑料小凳。整个课堂的上方,覆盖着灰白的石棉瓦,简易凉爽,风雨无阻。
      当晚开的是音乐课。7点刚过,一位中年男老师,着一身灰色对襟衫,缓步迈上讲台。只见他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地向大家鞠躬,四下一看,已经来了不少人,座无虚席,周围还站着围了几层。一番简单的开场白之后,老师开始教大家唱一首《妻子幸苦了》,那歌声温柔、亲切、舒缓,像一层薄雾,飘荡在汤池的河滩上,弥漫在乡间的夜色中。然后,男老师开始逐句教大家学唱。在教之前,他问道:“今晚在座的有哪些人是第一次来汤池的呀?”一只只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手应声举起,刹那间,笑声、掌声开始响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化的号召力,在这个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就连我们这样两个未婚男士,也晕晕乎乎地懂得了一点夫妻相处之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教化民心”吧?

“金孔雀”

      素有“华东第一温泉”美誉的庐江县汤池镇,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吸引了省外经济建设集团等十多家单位投资10亿元,兴建金孔雀温泉度假村、温泉康复疗养中心等。目前外经大道、大型露天温泉休闲中心、四星级宾馆、相思林休闲长廊等已建成运营,每日有200多名中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小镇面积已由0.4平方公里拓展到2.7平方公里,集镇人口由原来的两千人增长到两万人,人均收入增长4000多元。
                                                                          ——摘自《安徽日报》
      在安徽,汤池知名在她的温泉。我们像两个逃课的学生,偷偷从“绿色课堂”撤出来,就是为了去逛真正的“汤池”。
      “金孔雀”是当地一家著名的度假村,夜色中灯光迷离,88元的门票再搭售一条泳裤,还可以承受,只是来得晚了些,服务员说,那边马达加斯加的表演快结束了,你们快跟我过去看看吧。
      温泉的内部像个小公园,表演正在一栋木造凉亭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秃头的黑人汉子正带领着一群妖艳的“黑珍珠”激情地唱着、跳着。我们就近找了个池子躺下来,无暇仰望苍穹,更无暇感慨人生,抓紧时间看戏吧。在一旁,不时有人被从池子里拉出来,加入舞台狂欢。黑女郎的热情和黑汉子流利的中文,真的让人无法拒绝……回想起那边还在进行中的课堂,真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一边是圣贤之道,一边是声色犬马;一边清幽简朴,一边火热奢华……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个小镇上,近在咫尺却如此对立的二者之间,却又如此和谐。
      温泉的水温并不是很高,但三伏天躺在里面,足以让人血脉贲张、面红耳赤,泡了一会儿之后,我们决定离开。

 讲述:“力行”改变小镇

(讲述人 宋冬兰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接待处主任)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除了三十多名本地人以外,其他的全部来自外地。大家生活背景各不相同,这群人里,不乏社会中的有地位、收入高者,教育中心接待处主任宋冬兰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来“中心”工作之前,她已经是无锡某外企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而刚来教育中心时,她从事的工作是房务,简单地说,就是客房服务员,负责客房卫生与服务。到现在,她每月的补助不足500元。

      来这里,是因为对以前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厌倦,想休息一下身心,一位亲戚介绍我过来这里,2006年我走进了教育中心,从此不愿再离开。
      初来时,的确很不适应,标准的90度鞠躬礼,走路、说话,都有规范的动作,大部分时间我们是上课,读诵《弟子规》,早课时间4点钟,所以晚上一般9点钟左右便要休息。这种真正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是忙碌的现代社会所不可想象的。
      但在这里,我寻找到了很多心灵的感动,每天,我都能看到同事们真诚的笑脸与问候。“中心”教导我们“学会感受他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记得有一次,一位客人感动地拉着我的手感谢我们,我莫名其妙,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客人喜欢睡高枕头,那天晚上睡觉,嫌枕头太低,多垫了一个。谁知第二天,细心的客务部老师就发现了这一点,专门拿了一个高枕头。在这里,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想法、做法,才觉得原来很多路,走的不对。
      在这里,我真正落实了这样一句:“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确,也唯有如此“习劳”才能真正“知感恩”;并由此习得“平等心”,降伏“傲慢心”。
      但是,感动并不是我留在这里的最大理由。从2006年过来,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小镇的变化,《弟子规》里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力行,我相信我们改变了这个小镇。
      过去的绿色课堂,原本是一个露天广场,每到晚上,老人聚集在这里,大家的唯一娱乐方式便是打麻将,最多的时候,这里曾经摆过一百多张麻将桌。我们将它改成了课堂,用音乐、《弟子规》教人,如今,这里已经是镇民们的娱乐中心。
      现在小镇的环境很干净,但是在过去,这里垃圾遍地,“中心”的老师们每周都会主动上街捡垃圾,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说实话,这腰还真是难弯下去啊,但是我们相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只要我们的善行能够持之以恒,必定能够带动镇民。第一次,镇民看见我们捡垃圾,笑着不理,第二次、第三次,觉得不好意思了,后来不等我们去捡,镇民就将自家的垃圾打扫干净了,而如今,很多镇民也开始加入我们的捡垃圾队伍。有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我们都不好伸手,一些镇民反而会抢着出手,“老师,这个太脏,我们来吧。”您说,这不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吗”?
      除了教学之外,“中心”也与镇政府共同举办“敬老尊贤”等一系列活动。例如,为全镇70岁以上的老人(2400多人)发放“敬老金”,这在当地立刻引起强烈反响。一位老人说,他把“敬老金”敬奉在家里最显要的位置,“家里所有的钱财都花光了,我也不会用这个敬老金,要把它当传家宝传下去,能够为子孙后代做个榜样,让他们都知道应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居民朱晓华的丈夫在外打工,她与公公、婆婆的关系恶劣,双方几年不说话。春节,丈夫到老人那拜年,她都将丈夫的衣服口袋搜一遍,怕给公公、婆婆带去钱。娘家人带她去镇民学校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她有了180度大转变。她自己主动上门向公婆道歉,第一次将公公、婆婆喊为“爸、妈”。后来,每天都到老人屋里问寒问暖,精心照顾两位老人,成为全镇有名的好儿媳。
      有一位老太太共有3个儿子,结果3个儿媳互相之间闹别扭,打得天翻地覆。老太太成了受气包,整天愁眉苦脸过日子。后来,老太太和3个儿媳都听老师讲课,都从自己身上找缺点,互敬互让和谐相处。老太太成了“香饽饽”,整个家成了和睦的模范。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种缘自于心的价值观,在我看来,便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身体力行,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现在的我,跟以前的我最大区别也在这里吧。 

 
 
本文编号:2008101821272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