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服刑人员读国学经典书籍 传统文化显独特教化作用

作者:人民网  

时间:2010-2-26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11025554.html

摘自  
 

     上海市南汇监狱通过引导服刑人员悉心研读《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倡导真、善、美,让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所蕴涵的深层次道理、情感、智慧等触及服刑人员的灵魂、思想和信念,着力提升服刑人员的人文素养,形成了文明、守法,健康向上的监狱文化氛围,南汇监狱也因此连续两年获评上海市读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优秀项目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品德修养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分析服刑人员走向违法犯罪的原因,人生观的扭曲和道德沦丧是主要因素。因而,改造服刑人员思想最直接的切入点,就在于改造他们的道德思想,通过道德观念的重塑,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基于上述考虑,从2008年起,上海市南汇监狱开始了把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引入监狱的工作。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烟,经反复探询和论证,南汇监狱将《弟子规》作为入门教材。之所以选择《弟子规》,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中宣传传统美德和道德约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该书的中心思想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概括了一个品行优良的人应当做到的一切,而且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服刑人员普遍道德缺失、文化偏低的实际。各监区通过采用集体研读、感悟分享、身体力行等方式,组织服刑人员利用清晨等空闲时间反复精读《弟子规》。并先后在服刑人员中举行了《弟子规》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等系列辅读活动。

  在组织服刑人员研读传统文化书籍的过程中,南汇监狱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提出了“八个提倡、八个禁止”,要求服刑人员身体力行,做到“学一句,做一句”。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背诵,一遍又一遍的演讲讨论,《弟子规》的精神实质在服刑人员脑海里慢慢渗透并逐渐根深蒂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在狱内日益凸现,使全体服刑人员出现了“三个明显变化”:一是对待服刑改造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的少了,积极参加劳动的多了,抗拒劳动改造的少了,因判刑入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得到了有效缓解和释放;二是对待家人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体恤亲人的多了,索钱要物的少了,许多服刑人员自觉将服从管教、积极改造、重新做人当作恪尽孝道的表现,激发了自我改造的自觉性;三是服刑人员之间的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反躬自省的多了,怨天尤人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污言秽语的少了,看书学习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服刑人员陈某在学习心得中写道:“自己犯罪入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是《弟子规》让我及时清醒,明白孝之厚重,我要趁双亲健在时弥补我的疏忽和过失,否则双亲离开人间时,我将悔恨终生”。服刑人员王某,因被判无期徒刑而感到前途无望,有了轻生的念头。可是,在读了几个月《弟子规》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荒唐了。他对警官说“要积极改造,争取早一点回去,尽不了孝,也要活着为父母养老送终”。这一切足以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活动使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有效增强。

  “把教育改造人放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首先要把服刑人员当成学生来看待。”这也是南汇监狱开展传统文化读书活动的初衷之一,新时期的监狱职能并不仅是单纯为了惩罚服刑人员,更重要的是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实践证明,通过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来覆盖掉、替换掉服刑人员的陋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传统文化熏陶和行为的规范养成,必能激发服刑人员改过向善,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达到顺利地融入社会的目的。

 
本文编号:20100226180718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