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
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其次纔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纔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 人不学,不知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四) 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懮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
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
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
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
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叡」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
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须,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
二、教师应有的角色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效法地学习。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己向学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能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纔能。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纔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三)心理建设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纔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
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
1、培养纯善的心
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
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1)对人: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
(2)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
(3)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纔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为的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迭被、迭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
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
(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2、讲解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必要时,可以将《弟子规》编为剧本,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七)找寻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
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特别要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都要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四、教学之妙,存乎于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况教育乃百年大计,攸关学子一生,若老师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唤起大家对师道的重视。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结语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虽然道路有长、有短,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纔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
本文转载自 大方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