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德育课本》后记

作者:刘余莉  

时间:2007-7-1  

摘自  
 

    《德育课本》原为湖州蔡振绅先生于1930年编辑。当时蔡先生行经福建,无意间读到了《二十四孝》,引发了他无限的感动,使他回忆起小时候,父亲每天晚上都会给他讲一段古人嘉言懿行的故事来教诲他,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些故事从小就深植在他的心中,也因而奠定了他一生德行的基础。当他长大以后,再读到这些孝悌故事时,既感到非常亲切,又再次深受感动。
    
    民国初期,由于当时中国动荡不安,德教不行于世已经很久了。他有感于当时德教的沦丧,就立志把中国固有的传统美德,即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八德”汇集起来。他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正史中的故事作为依据,汇集了768个故事,再配以绘图,题上诗词来教导儿童。这里的每个故事都是精挑细选,可歌可泣,读了以后感人至深。在每个故事之后,蔡先生引述当时贤达之人的评语,附录在后,希望发人深省,引起今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他希望在孩童最纯洁的时候,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在中国绵延不绝地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历久而弥新的德教。
    
    然而遗憾的是,蔡先生精心编辑的“八德故事”由于时局的动荡而未能在社会上广为流布。直至2001年,一位有心人士把一套16小册保存完好的“八德故事”辗转呈送给当代净土宗大德净空老法师。因为净老一向主张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要改造人心、挽救世风、移风易俗,唯有从德教入手。于是他以大乘佛教所固有的慈悲济世精神,嘱托儒学涵养深厚的杨淑芬老师重印此书。杨老师在展读这些故事的时候,经常为文中的故事感动莫名,有时真的是掩书涕泣不已。在她看来,这些圣人所垂范于后世的行谊,都足以立于万世而不朽。这更促使她以一种无比的使命感完成本书的整理重印。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杨老师把这16小册的故事汇为四集。她建议读者把这些故事视为一面镜子,每读一个故事就可以对照自己:是否孝顺父母?是否友爱兄弟?是否忠于职事?是否待人礼敬、进退得宜?这样就能使这些德育故事对今人的修身立世、处事待人起到真实的助益。
    
    从原文的内容设计上看,八德故事的课文仅以八十个字就诠释完毕,这样儿童读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不会感觉课文太多。在70年前,儿童读这些书可谓轻而易举。可是由于今人没有受到古文的洗礼和熏陶,所以读起来备感困难,更无法感受其中至深的义理,所以本书还借由白话文的注释详细解释故事的内容。而又因当代中国很多读者看不懂繁体字,又有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善心人士,不辞辛苦、不求报酬地把文中的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以期让更多的人们从阅读这些感人至深的德育故事中,受到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触动。可以说,这套德育故事为当代那些孳孳求利而又为物欲所蔽的芸芸众生提供了最好的精神食粮。
    
    为了充分发挥《德育课本》的教育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德育课本的故事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
    
    从家庭教育方面看,《德育课本》可以作为父母教儿女的故事书,使孩子在津津有味听父母讲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古圣先贤的熏陶,长养起浩然正气,久而生起效法之心。
    
    从学校教育中,简明精当、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德育课本》不仅是老师最完美的德育教材,而且也是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历史知识的最佳课本。在北京的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站(www.dfg.cn) 上,不仅提供了德育故事的白话解,还有很多生动活泼的例子,讲述了教师如何利用好《德育课本》来引导学生,很值得参考。特别是该网站的钟茂森博士、李毅多博士、蔡礼旭老师等在宣讲荣辱观和《弟子规》的过程中,多处引用了《德育课本》的故事,经常感动得听众不由自主地流下忏悔的泪水,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社会教育中,可以把《德育课本》中的768个故事录制成为有声书、画成卡通连环画,拍成卡通片,或是写成富有文化底蕴、展现历史故事、弘扬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的剧本,拍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幕,这样就可以使这些圣贤典范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扬开来,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荣辱观和道德感。甚至还可以把这些影片译成外文,进入国际市场,这就不仅实施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让外国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且还可使中国以“长善救失”为目的的德教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蔡先生费尽心血收录编辑这些德育故事,目的只是希望古圣先贤的德行能垂范于后世,并代代相传。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注重“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的培养,因而才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礼义文化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仁人志士。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虽然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但始终屹立不倒、绵延不绝,就在于她的人民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正确的耻感。我们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气节,都鼓舞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荣誉、为了尊严、为了正义而奋斗。
    
    如今中国正在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马丁· 路德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他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他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他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也说道,“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致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这些都说明,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复兴。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国于2006年9月及时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鲜明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国家颁布实施《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出版这套《德育课本》,为我们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纲要提供了一个思路并作出了榜样。
    
    概括地说,《德育课本》有利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抵御腐朽文化的入侵” 、“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为要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的意识,就必须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深入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伟大精神,而《德育课本》恰恰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伟大精神,并通过历史上768位圣贤典范的真实故事,把这些品格和精神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读了感佩有加。当人们真正体会到祖国的优秀历史和民族精神之后,就会逐渐生起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才有能力抵御腐朽文化的入侵。当我们的心灵深受震撼,确实体会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的时候,才能明白为什么、以及如何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
    
    为了确保本套丛书的质量,不知有多少不愿吐露姓名的善心人士默默无闻地付出了多少辛苦的工作,他们无私无求的奉献精神和这些德育故事一样,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正是这些“读书志在圣贤”的学儒者、而不是像我这样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身体力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儒学者,真正承传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因此,我是以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来完成这篇《后记》的。而我之所以仍不揣浅陋、敢于承担,无非是希望把自己在阅读这套《德育课本》中的感受分享给更多的人们:当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谦虚的心、惭愧的心来展读这些故事、更好地体会圣贤人的存心、落实圣贤人的风范、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时,就是对这些善心人士最好的酬答了。
    
    最后,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介这套《德育课本》,让我们共同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贡献绵薄之力。
    
    末学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伦理学教研室 教授
    
    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德育课本》一套四本已经由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本文编号:2007070110171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