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懂得道理之后,就要去落实做到——这也符合蔡老师在后面讲到的学习的次序,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弄清道理,然后就是“笃行”,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学习的次序,前四个是“知”,第五个是“行”,学问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
一、「智、仁、勇」是「三达德」
「好学近乎知」。好学的人离智慧就近了。只要肯好学就可以提升境界达到「适道」;继续好学,就又可以从适道提升到屹立不摇的境界;继续好学,又可以从屹立不摇提升到通权达变。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时时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那他的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这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道理是相通的。
「知耻近乎勇」,要勇於改过。要在好学的同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够让道德提升。否则如有漏洞的桶,永远装不满。这是当今学人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了凡四训中说:若人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须发耻心、畏心、勇心。改过之法最上等是从根本改,“治心。第二等是用明理,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恶念、邪思离开了。第三等是“随事以禁之”,那就只好在事相上,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
「力行近乎仁」,惟有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家人,去对待亲友,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蔡老师被八十岁的仁慈的老者跪过,感受到别人对圣贤教诲的迫切需要,「士不可以不弘义,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五伦关系可以用「君、亲、师」三个字来总结,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很快就能把这五伦关系做圆满。「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亲」是父母,本质是关怀,爱护。「师」代表处处引导他,教诲他,就是言教的角色。
为人领导者,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只要把「君亲师」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员工培养好。
为人领导者,要做到「君亲师」。要明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要做到以身作则,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感化、去带动员工,这才是君的角色。要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整个公司气氛就会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要能够做到师,透过点点滴滴指导部属,部属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进步跟成长,他也会时时念着领导教导他的这分恩德。一位领导者做好君、做好亲、又做好师,那绝对会赢得部属的爱戴。
为人父母者,要做到「君亲师」。要学习爱护孩子,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真正爱护孩子的人应该懂得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磨练,历练。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当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就会发生逆反现象。几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视教育,而教育当中首重的是孝道,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给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就不会逆反。为人父母者如果在该教诲孩子的时候视若无睹,就没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
为人老师者,教学生要教对,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只抓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就不会尊敬老师,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的时候,就把孩子一生的学问、道业都砍断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老师。为人老师者,要以身作则,当一个老师好学,学生自然好学。为人老师者,要处处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小孩一样看待,这样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就会很深,所讲的教诲他也会吸收得很认真、很用心。
孩子对父亲也可以做君亲师。要以身作则,用德行去感动父母,道德学问要比父母还好,才能让父母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让他的晚年身心能够轻安。要时时处处关怀父母。对於很多道理要能融通,懂得抓住时机来引导父母。
部属对领导可以做君亲师。部属很有德行,领导会向部属学习。部属处处为领导着想,把他当一家人一样看,就会惺惺相惜。部属要抓住时机劝导领导。
夫妇、兄弟、朋友甚至於同事,都可以做君亲师。「君亲师」这三个态度,我们要时时拿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道德学问才会提升得很快。
学生通过这几个月和太太关系得改善,深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以前希望通过不厌其烦的说教,让太太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以致激烈反对后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近几个月来,后学悉心照顾太太,不敢说教,以免触动太太的情绪。结果虽然自己几乎不谈论任何中国传统文化,但太太在自己长期的点滴力行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消除了一些空谈家的看法,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感化,言行逐渐稳重收敛。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埋头力行,对他人切忌好为人师,一味说教,只能以德行感化,而且要长期坚持,直到对方生气惭愧心、感恩心,跟着学习、效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德未修,感未至。
三、学习的次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要把道理搞清楚,「笃行」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做到,落实。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笃行」落实在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于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学贵立志,读书志在圣贤。「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学生以前曾经迷于成功学。经常花几千块上各种教育训练机构办的课程,希望通过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结果几年下来,人生一直往名利方向走,变得更糟糕,极端痛苦。在这个过程也确实看到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非常迷惑。当学生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得到圣贤教诲,人生才真正改变,现在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心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
学习圣贤学问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学生信受奉行之,以各位学长为榜样,努力前行。
四、汤池幸福家庭之一
二姐常常说她是一个苦命的人,家里许多人也都这么认为,可是从小到大她的爽朗笑声从未断过。由于家里穷、孩子多,她和大姐很小就帮家里干活,照顾后面的一个妹妹、四个弟弟,由此耽误了上学,一直没有找到好工作。二姐夫是位司机,工作一直不稳定。二姐先后生育了一女一子,现在都已成人也都没有稳定工作。由于没钱,二姐有病时很少去医院,也从不告诉我们,就在家忍着,但她的身体却是我们家最好的。一直以来,其他家人经常接济二姐一家,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上学、吃穿等费用基本是大姐和三姐供养的。
母亲生前最喜欢二姐,因为二姐心直口快,干活利落。二姐痛爱自己的两个孩子,痛爱我和弟弟,小时候有点钱就会给我们买吃的。二姐是我们家的义工,屡屡放弃工作回到家中服务。父亲病了她经常照顾;大姐两次癌症,她两次都在身边陪护1-2年,经常忍受大姐情绪波动时的责骂,像照顾婴儿一样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姐把屎把尿,无怨无悔,直到大姐去世;兄长的儿子到外地寄宿上高中,她心甘情愿地去陪读,帮忙给做饭洗衣。二姐常说她欠我们这些亲人的太多太多,几年来每天诵经念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
今年7月份,二姐跟着弟弟和女儿到了汤池,8月份两家人7口人在汤池租房住了下来。两个月了,二姐全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和当地乡民相处的非常融洽;不听话的儿子变好了,主动把烟酒给戒了,还每天跟着二姐和弟弟在小院里锄地种菜;三岁多的外孙女以前天天哭闹,现在安静多了,每天晚上由母亲带着到中心儿童读经班听课。中秋节,弟弟一家回了河南帮助岳父农忙,二姐的女儿带着孩子回江西与丈夫团圆过节,二姐带着儿子没走。春节二姐夫还会从江西到汤池来过年。二姐说汤池的乡亲真好,中心真好,她爱上了汤池,舍不得离开汤池,在汤池开始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学生真诚礼敬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分享文章 07.10.26
------------------------------------------------------------
求学问提升境界的方法是三达德:智、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唯有真正去做了之后,用圣贤教诲对待家人亲友,才会发觉别人的需要在那里。才会处处替人着想,处处帮助别人的需要。读蔡老师的这段话,深深感到自己的巨大缺陷,力行的严重不足,坐阳奉阴违之病,仁爱不能焕发,同时也不能勇于改过。这样学习长浮华成何人。尤其是过节期间,反而懈怠了,对亲友的关心比较淡薄。观学长们的仁心所至,真是惭愧。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克己复礼。
学生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7.10.28
------------------------------------------------------------
尊敬的诸位老师及诸位学长:
大家好!
通过本集学习,蔡老师讲解中提到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的方法莫过于要好学,要勇于改过,要能够不断力行。所以夫子在《中庸》里提到“好学近乎知”。蔡老师告诉我们“智,仁,勇”是三达德,只要能够遵守这三达德去求学问,就离智能越来越近了。
我们从蔡老师讲解中也深深体会到五论大道是拯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救世之道。我们身为人父人母的首先要以身作则,把蔡老师讲的五论关系所提到的这些态度,观念,方法,学会了之后要去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学多与少最重要的是要体会到学贵力行。所以《论语》有句教诲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道德学问它是有层次的,我们必须透过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也可以用它观照一下我们的道德学问在哪,所谓:“人贵自知”我们知道自己的水准到那里,进而懂得继续勉励自己,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常,儒家教育是以伦常为主,也是教育的宗旨。蔡老师告诉我们五论关系用我们中国文化三宝“君亲师”来总结,而我们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那我们很快就能把五论关系做圆满。“君亲师”与天地并列五尊,万物最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而“君亲师”就是把天地之德演出来,这样的“君亲师”才能真正让人尊敬。君真正的含义是领导人以身作则;亲是父母用一分关怀,爱护;师代表处处引导我们,教诲我们,就是言教的角色。所以这三个角色对我们一生特别重要。
通过蔡老师的讲解我们认识到现在当今现象,就是家长都觉得孩子不好带;员工不听领导的话;老师觉得学生不受教,不好教。难道是孩子,员工,学生有问题吗?我们应该要记住圣贤教诲有句心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父母跟老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父母在孩子内心只有畏敬而已,这样孩子才心服口服。古人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我们大人只是用嘴巴上要求,自己没有做到,孩子不可能服从我们指导,有些教诲他的时候也是视若无睹,也没有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我们做为父母的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这次回老家探亲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家长怎样把孩子考出去,实际是用他们的汗血钱买到毕业证。给孩子思想观念上贯穿很深的名利。很多中小学天天补课,孩子每天就跟跑步似的学习,而把最基本做人的道理丢弃一边,有个刚毕业高中生不知道五论是什么。现在无论家长,老师,整个大环境就要孩子们的学习的成绩。有的家长去学校一起去学习回到家再教孩子一遍,到最后学习不但没上进相反下降许多。我们做人父人母要慎思慎思!正向蔡老师说的:现在人要的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孩子的人生!现在大多数对人生的追求向是偏颇的,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观念。
此次回老家没有提前告诉我女儿,那天我到女儿学校门口接她,当我看到我女儿很让我吃惊,一向很听话的女儿竟然把头发剪成碎发。她看到我把车子放在一边高兴的把我抱住了,我没有说话,眼睛一直在看着她头发,这时她也意识到了。马上就对我说她到理发店说把头发剪成短发,然后那位阿姨就剪成这样。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自己内心很自责,不能怪别人。到了我姑妈家吃完饭就带着女儿去理发店把改成学生试的头发,然后把利害关系告诉她,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要自我反省,才是好孩子。最后女儿向我说她错了,以后无论什么事都要跟大人商量不再自作主张了。第二天女儿上学了,我就带着礼品去看看婆婆,另外谈谈孩子的事。一进屋婆婆就寒喧问暖的,非常热情。我很恭敬的向婆婆说声您辛苦了。后来我和言爱语的对婆婆说,以后看到孩子有错误要及时纠正,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次出现错误。最后我们婆媳在欢笑中达成一致,在离开时婆婆还告诉我一个人在外要保重,此时的心情很激动也很感恩。
我们学习学问跟做事的时候要依“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就是把道理搞清楚,进而去落实笃行,知行合一。《弟子规》里提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几见,昧理真。”当我们知道很多,但是没有去落实,不但没有学问会带来害处,会增长我们的傲慢心。而我们把学到的落实在修身,处理事情,待人接物当中去做到我们就不会妒忌别人,抱怨别人。会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会不断增长我们的学问和才华。
蔡老师在最后提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求学问,虽然我们愚笨也会开智能。最重要我们要有以上的修学心态。现在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没有了,我们更要以身作则做出好样子给社会看。古人求学问的态度如何,是值得我们的.古人说:“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下定决心成就学问,终身不改,很有恒心坚持到底。这段教诲对我真正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因为我最缺乏的就是恒心,而恒心就是求学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
感恩老师
感恩学长
分享文章 07.10.30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好!
一、「智、仁、勇」是「三达德」
「好学近乎知」。好学的人离智慧就近了。只要肯好学就可以提升境界达到「适道」;继续好学,就又可以从适道提升到屹立不摇的境界;继续好学,又可以从屹立不摇提升到通权达变。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时时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那他的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这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道理是相通的。
「知耻近乎勇」,要勇於改过。要在好学的同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够让道德提升。否则如有漏洞的桶,永远装不满。了凡四训中说:若人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须发耻心、畏心、勇心。改过之法最上等是从根本改,“治心”。第二等是用明理,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恶念、邪思离开了。第三等是“随事以禁之”,那就只好在事相上,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
「力行近乎仁」,惟有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家人,去对待亲友,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蔡老师被八十岁的仁慈的老者跪过,感受到别人对圣贤教诲的迫切需要,「士不可以不弘义,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五伦关系可以用「君、亲、师」三个字来总结,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很快就能把这五伦关系做圆满。「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亲」是父母,本质是关怀,爱护。「师」代表处处引导他,教诲他,就是言教的角色。
为人领导者,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只要把「君亲师」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员工培养好。
为人领导者,要做到「君亲师」。要明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要做到以身作则,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感化、去带动员工,这才是君的角色。要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整个公司气氛就会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要能够做到师,透过点点滴滴指导部属,部属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进步跟成长,他也会时时念着领导教导他的这分恩德。一位领导者做好君、做好亲、又做好师,那绝对会赢得部属的爱戴。
为人父母者,要做到「君亲师」。要学习爱护孩子,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真正爱护孩子的人应该懂得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磨练,历练。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当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就会发生逆反现象。几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视教育,而教育当中首重的是孝道,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给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就不会逆反。为人父母者如果在该教诲孩子的时候视若无睹,就没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
二姐由于很小帮家里干活,照顾后面的一个妹妹、四个弟弟,由此耽误了上学。二姐先后生育了一女一子,虽然家庭困难,但她却十分溺爱孩子,孩子犯错了,我们有时候管教,她还帮助掩饰。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上学、吃穿等费用基本是大姐和三姐供养,却没有感恩心和责任感。现在都已长大成人,却还是在家依靠父母。今年7月份,二姐跟着弟弟和女儿到了汤池,8月份两家人7口人在汤池租房住了下来。两个月了,二姐全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和当地乡民相处的非常融洽;不听话的儿子变好了,主动把烟酒给戒了,还每天跟着二姐和弟弟在小院里锄地种菜;女儿在汤池自己努力学习,立志以后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溺爱中成长到三岁多的外孙女以前天天哭闹,现在安静多了,每天晚上由母亲带着到中心儿童读经班听课。
为人老师者,教学生要教对,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只抓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就不会尊敬老师,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的时候,就把孩子一生的学问、道业都砍断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老师。为人老师者,要以身作则,当一个老师好学,学生自然好学。为人老师者,要处处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小孩一样看待,这样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就会很深,所讲的教诲他也会吸收得很认真、很用心。
孩子对父亲也可以做君亲师。要以身作则,用德行去感动父母,道德学问要比父母还好,才能让父母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让他的晚年身心能够轻安。要时时处处关怀父母。对於很多道理要能融通,懂得抓住时机来引导父母。
部属对领导可以做君亲师。部属很有德行,领导会向部属学习。部属处处为领导着想,把他当一家人一样看,就会惺惺相惜。部属要抓住时机劝导领导。
夫妇、兄弟、朋友甚至於同事,都可以做君亲师。「君亲师」这三个态度,我们要时时拿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道德学问才会提升得很快。
学生通过这几个月和太太关系得改善,深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以前希望通过不厌其烦的说教,让太太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以致激烈反对后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近几个月来,后学悉心照顾太太,不敢说教,以免触动太太的情绪。结果虽然自己几乎不谈论任何中国传统文化,但太太在自己长期的点滴力行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消除了一些空谈家的看法,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感化,言行逐渐稳重收敛。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一定要埋头力行,对他人切忌好为人师,一味说教,只能以德行感化,而且要长期坚持,直到对方生气惭愧心、感恩心,跟着学习、效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德未修,感未至。
三、学习的次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要把道理搞清楚,「笃行」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做到,落实。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笃行」落实在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于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学贵立志,读书志在圣贤。「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学生以前曾经迷于成功学。经常花几千块上各种教育训练机构办的课程,希望通过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结果几年下来,人生一直往名利方向走,变得更糟糕,极端痛苦。在这个过程也确实看到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非常迷惑。当学生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得到圣贤教诲,人生才真正改变,现在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心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
学习圣贤学问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学生信受奉行之,以各位学长为榜样,努力前行。
学生真诚礼敬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心得分享!